正在阅读:

中诚信闫衍:2018是信用市场违约大年 信用债+信托到期规模超10万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诚信闫衍:2018是信用市场违约大年 信用债+信托到期规模超10万亿

闫衍判断,2018年会成为信用市场违约的大年,总体规模可能与2016年相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期,债券市场信用违约事件层出不穷,如何理解当前这一系列债务风险事件及后续影响?6月5日,在穆迪-中诚信2018年中信用展望研讨会上,中诚信国际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闫衍指出,近期的信用违约频发,基本是因为债务到期而不能正常接续所产生的流动性枯竭。他表示,今年信用债+信托到期规模超10万亿,需警惕债务到期以后如何接续。

对于国内经济,闫衍提出四点需要关注的风险: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据闫衍介绍,经过梳理地方政府总体债务规模达到16.47万亿,风险是总体可控,但隐性的风险和结构性的风险更为突出。

闫衍表示,从不同的三个口径测算,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大概是显性债务的1.4倍到2倍之间。如果只看显性债务,超过60%负债率的地区只有三到四个。但考虑到隐性债务后,超过60%负债率的地区已经达到了大部分区域,尤其是中西部区域,基本都会超过负债率60%的警戒线。同样考虑到隐性债务后,国内除西藏外,大部分地区的债务率也超过了100% 的警戒线。“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尤其是隐性债务的风险是未来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

其次,严监管导致的信用收缩对实体经济再融资风险的压力

过去一段时期,严监管背景下出台的政策主要的是针对非标准化融资通道的限制。闫衍认为,目前需要关注的是大量的非标融资到期以后的再融资和接续的问题。

“目前可以看到,就像今年到期的信托规模是6.2万亿,支数上有1.5万亿。这么大的信托产品,尤其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托产品到期以后如何接续?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信用债的规模到期量达到5.68万亿。我们考虑今年发行到期的超短融总体的规模会超过6.2万亿。”闫衍表示,这样一个背景下,标准化的产品信用债和非标产品的债务到期以后如何接续,是实体经济面临的最大的再金融压力。

闫衍同时指出,资金在回表的过程中,未来的非标不良率可能还会进一步抬升。近期很多的违约事件、信用事件最初的爆发都是因为非标产品到期的接续而产生的信用负面影响进一步延伸到公开市场。“我们要进一步关注在严监管的背景下,在信用收缩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再融资的压力和再融资的风险。”

第三个方面则是严监管下违约风险的抬升和处置风险的风险

“今年很重要的一个宏观和微观的背离就是,宏观经济在企稳回升的态势下,信用环境面临的压力在进一步加大。”闫衍表示。

他指出,不同于2016年的违约高峰期,近期在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同时,但是信用事件和风险却在进一步扩大。闫衍判断,2018年也会成为信用市场违约的大年,总体规模可能与2016年相近,但与宏观经济背离。

“处置这样一些风险是不是会演化为处置风险的风险,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闫衍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债务规模的扩张到风险的抬升,到严监管和去杠杆这样一个政策环境,引起在防风险背景下要处置风险,最后可能会导致处置风险的风险进一步抬升。

最后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结构性风险

闫衍指出,尽管在防风险的大背景下,银行业体系总体风险状况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银行表外资金进一步回表,资产规模扩张放缓使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有所缓和。但是总体来看,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还是比较明显的,金融体系的变化基本都是在强行监管措施上所得到的一个局部的表现。

闫衍举例称,目前银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总体是改善的,但是银行业体系内部的结构性风险在上升。尤其是一些农商行,一些城商行的风险在极度放大。“我们看到更多的随着局部地区风险的上扬,这些地区农商行信用资产质量的状况在不断下滑。因此,我们希望关注在金融体系整体风险缓和的背景下,因为金融体系整体脆弱性导致的结构性风险。”

对于上述风险,闫衍提出,希望严监管,紧货币和紧信用向严监管、稳货币和结构性去杠杆方向转变。同时,希望严监管的背景朝着稳货币,抑制资产泡沫进一步的上升来防风险。从这两个方向上去调整,目的是树立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底线的思维,在去杠杆的背景下实现经济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诚信闫衍:2018是信用市场违约大年 信用债+信托到期规模超10万亿

闫衍判断,2018年会成为信用市场违约的大年,总体规模可能与2016年相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期,债券市场信用违约事件层出不穷,如何理解当前这一系列债务风险事件及后续影响?6月5日,在穆迪-中诚信2018年中信用展望研讨会上,中诚信国际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闫衍指出,近期的信用违约频发,基本是因为债务到期而不能正常接续所产生的流动性枯竭。他表示,今年信用债+信托到期规模超10万亿,需警惕债务到期以后如何接续。

对于国内经济,闫衍提出四点需要关注的风险: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据闫衍介绍,经过梳理地方政府总体债务规模达到16.47万亿,风险是总体可控,但隐性的风险和结构性的风险更为突出。

闫衍表示,从不同的三个口径测算,中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大概是显性债务的1.4倍到2倍之间。如果只看显性债务,超过60%负债率的地区只有三到四个。但考虑到隐性债务后,超过60%负债率的地区已经达到了大部分区域,尤其是中西部区域,基本都会超过负债率60%的警戒线。同样考虑到隐性债务后,国内除西藏外,大部分地区的债务率也超过了100% 的警戒线。“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尤其是隐性债务的风险是未来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

其次,严监管导致的信用收缩对实体经济再融资风险的压力

过去一段时期,严监管背景下出台的政策主要的是针对非标准化融资通道的限制。闫衍认为,目前需要关注的是大量的非标融资到期以后的再融资和接续的问题。

“目前可以看到,就像今年到期的信托规模是6.2万亿,支数上有1.5万亿。这么大的信托产品,尤其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托产品到期以后如何接续?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信用债的规模到期量达到5.68万亿。我们考虑今年发行到期的超短融总体的规模会超过6.2万亿。”闫衍表示,这样一个背景下,标准化的产品信用债和非标产品的债务到期以后如何接续,是实体经济面临的最大的再金融压力。

闫衍同时指出,资金在回表的过程中,未来的非标不良率可能还会进一步抬升。近期很多的违约事件、信用事件最初的爆发都是因为非标产品到期的接续而产生的信用负面影响进一步延伸到公开市场。“我们要进一步关注在严监管的背景下,在信用收缩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再融资的压力和再融资的风险。”

第三个方面则是严监管下违约风险的抬升和处置风险的风险

“今年很重要的一个宏观和微观的背离就是,宏观经济在企稳回升的态势下,信用环境面临的压力在进一步加大。”闫衍表示。

他指出,不同于2016年的违约高峰期,近期在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同时,但是信用事件和风险却在进一步扩大。闫衍判断,2018年也会成为信用市场违约的大年,总体规模可能与2016年相近,但与宏观经济背离。

“处置这样一些风险是不是会演化为处置风险的风险,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闫衍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债务规模的扩张到风险的抬升,到严监管和去杠杆这样一个政策环境,引起在防风险背景下要处置风险,最后可能会导致处置风险的风险进一步抬升。

最后是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结构性风险

闫衍指出,尽管在防风险的大背景下,银行业体系总体风险状况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银行表外资金进一步回表,资产规模扩张放缓使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有所缓和。但是总体来看,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还是比较明显的,金融体系的变化基本都是在强行监管措施上所得到的一个局部的表现。

闫衍举例称,目前银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总体是改善的,但是银行业体系内部的结构性风险在上升。尤其是一些农商行,一些城商行的风险在极度放大。“我们看到更多的随着局部地区风险的上扬,这些地区农商行信用资产质量的状况在不断下滑。因此,我们希望关注在金融体系整体风险缓和的背景下,因为金融体系整体脆弱性导致的结构性风险。”

对于上述风险,闫衍提出,希望严监管,紧货币和紧信用向严监管、稳货币和结构性去杠杆方向转变。同时,希望严监管的背景朝着稳货币,抑制资产泡沫进一步的上升来防风险。从这两个方向上去调整,目的是树立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双底线的思维,在去杠杆的背景下实现经济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