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莱坞被曝光、指控性骚扰的名人中,路易·C·K可能是最不令人意外的一个。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
即便未与对方进行身体接触,但给人的猥琐和龌龊感,已瞬间秒杀他所有的那些娱乐圈同行。
怎么看待这件事,路易本人给出了一个大致是最恰当的看法——
坦坦荡荡,直击重点,拿捏得当。
向一位女性展示下体,无法将之单拎出来,脱离具体的情况,去讨论它的对错与否。
牵涉到权力不对等,很多原本发乎天性、自自然然的事,都有可能蒙上罪孽的阴影。
在这场风波曝光之前,路易·C·K其实一向便对打飞机这种事津津乐道。
由他自编自导自演的《路易不容易》,混合脱口秀和短故事两种形式的一个剧集,播了五季,每一季都能找到有关打飞机的段子。
口无遮拦、自嘲自讽式的屌丝人设,正是路易讨人喜爱、这部剧备受欢迎的部分原因所在。
风波之后,人们再看这部剧,或许会体会到另外一番滋味。
性骚扰指控给路易造成的负面影响,立即就显现出来了。
当时路易正在为他自导自演的电影《我爱你,老爸》做宣传,影片原定于去年11月17日在北美上映,丑闻一出,这部电影随即撤档。
巧合的是,该片的剧情,正好与好莱坞权色交易潜规则、知名导演诱引未成年少女有关。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部片子。
四个主要角色——
电视导演Glen,由路易本人饰演;
科洛·莫瑞兹饰演他17岁的女儿,China;
约翰·马尔科维奇饰演Leslie,一个风传曾性侵未成年少女的大师级导演;
还有一位想要加盟Glen新剧的大牌女星,Grace,由萝丝·拜恩饰演。
电影主要处理父亲和青春期女儿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出发点,延伸出了两条相关的故事线——
一是关于China和Leslie。
由于丑闻,China原来对Leslie颇有偏见。
认识他之后,China听Leslie讲了许多关于女权主义、关于人生和人生方向的看法,突然便对他产生了好感。
两个的关系渐渐升级,越来越暧昧不明。
这让China的父亲Glen烦恼不堪。
他试图阻止女儿跟Leslie继续见面,结果却差点彻底毁掉跟女儿的关系。
另一条是关于Glen和Grace。
Grace未经预约,直接来到Glen的公司,向他毛遂自荐。
因为新剧女主角已经定了,所以Glen拒绝了她。
但他隐隐已经被Grace的诚恳和美貌打动。
一天跟女儿吵了架之后,Glen给Grace打电话,跟她诉苦。
Grace善解人意,邀请Glen带女儿来自己的派对。
正是在那里,China认识了Leslie。
Grace在派对上非常热情,Glen逐渐产生了与她合作的愿望。
不久之后,他把新剧的女主角换成了她。
接着,两个人上了床。
某种意义上,这部电影像是路易·C·K对影视圈性丑闻的一种辩白,尽管电影中的故事未必能对应到现实中的他自己身上。
他试图先将舆论加在桃色事件上的污名拿掉,尽量将人还原成人,将事实还原成事实(而不是停留在「导演」、「女星」、「少女」、「性侵」这样的标签上),然后,传达一种比舆论更为宽容的态度。
对于处在青春迷茫期的青少年,Leslie的确有种无法抗拒的魅力。
他的观点,比如说——
无论男性处在更优势的位置,还是女性,都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一直以来的糟糕;
人生没有方向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那意味着可能性,而一旦有了方向,人就不自由了,似乎就只剩下成功和失败两种结果等着他来面对;
不管传言是什么,现在我活生生站在你面前,为什么不拿这个作为评判我的依据?
全是一些发自肺腑的言论,不要说China,就是人到中年的Glen,也可能被这样的言论戳到内心。
在Grace家的派对上,Glen初遇Leslie,向他抱怨自己其实对现在筹备的项目并没有太大的热情。
Leslie反问他,那你为什么要做呢?
你做一件事,要么是为了钱,要么是出于兴趣,如果两头都不沾,你为什么还要做呢?
Glen一时语塞,因为Leslie说到了关键。
那就如同当头棒喝一般,让他开始思考他自己当下的处境。
那么,既然Leslie的确有魅力,既然这种魅力又的确让China对他心生向往,而他恰好也对China有兴趣,不管这种兴趣是肉体上的还是灵魂上的,为什么就不允许他们发生友谊,或作为恋人交往,乃至上床?
Leslie不仅说出了这些言论,他也在践行他的言论。
当Glen问他,到底对Leslie抱着什么目的,Leslie说他没有目的。
写剧本需要目的需要方向,不然故事会讲不下去,但生活不需要目的和方向。
顺其自然地看着一段关系发生、生长,其实正是任何一种友谊(包括恋情)的应有之意。
考虑到路易·C·K那不可磨灭的打飞机形象,能写出这些颇富洞见的对白,还是会让人觉得叹服不已。
上了床之后,Glen和Grace又聊起了女儿。
Glen无论如何无法接受Leslie跟China发生肉体关系(事实上两人自始至终都没有),Grace则站在了他的对面,说那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仅仅因为还差几天才满18岁,就剥夺一个女孩跟她倾慕的人做爱的权利?
说到诱骗和伤害,为什么不相信China自己可以给自己拿主意?
为什么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就是诱骗和伤害,而当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我们就忽略这个问题?
对于Grace的话,Glen恼怒地反驳着,然而却毫无逻辑,似乎只证明他的观点不过是一种偏见。
根子里,或许他仍然把性看成一件肮脏的事。
在表面的关于性的讨论之下,作为基础的,其实还是对人生的体悟。
叛逆、对性好奇,尽管是青春期孩子最明显的特征,但它们或许根本不是问题的关键。
关键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的处境,是他们不知道该向何处去。
正如Glen担心的那样,China跟她的同学们一起玩过一些大尺度游戏。
让她念念不忘的,倒不是这个游戏本身的刺激,而是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个裁判。
这是一个会让人感觉受到冷落的位置。
而这又不只是青春期的问题了,在整个一生中,我们总是受到这种失意感的折磨。
《路易不容易》里充斥着下流段子,可往往在不经意间,我们会感受到一种切身的共鸣,这正是因为,路易·C·K把他生命中的真实感受,放进了他的作品里。
路易,不容易,活着,也不容易。
Leslie向China分享人生观的时刻,Glen向Leslie提出他的事业困惑的时刻,China跟Leslie诉说她在游戏中的失落的时刻,如此打动人心,令人忘记了这部电影里所有那些讽刺,忘记了它那不乏话题性的题材。
Glen和Grace的那条叙事线,路易·C·K的处理手法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在社会层面上进行概括,说潜规则是好莱坞的运行方式,说权力丑恶,说Glen不讲原则,说Grace套路满满。
可是,主导两人关系进展的,似乎不是如上种种人性的阴暗面,或产业对人性的扭曲,倒不如说,是情感。
路易·C·K很敏感地把捉到场景中那些动人的瞬间——
Grace对Glen表达欣赏时的那种真诚,其热情让Glen感受到的温暖,两人海滩上的浪漫,Glen对Grace表白时的那种羞怯和渴望,都是真切的。
你很难去推测说,Grace的示好之下隐藏着她的功利动机,Glen 的表白是对淫欲的一种遮掩。
电影业从业人员也是活生生的人,不管哪个行业,事情都是这样发生的,合同的下面,总有情感在参与着运作。
要求他们完全依循一个所谓正当的流程,正如把一切都解释成心机,是不合理的。
不要被方向所束缚,顺乎自己的天性行事,作为这部电影最为显著的主题,从头至尾统御着所有的场景。
临近片尾,Glen在艾美奖宴会上碰到了Leslie,他的项目因为Grace退出,半途夭折,Leslie则在当天拿到了艾美奖。
Leslie告诉Glen,他看了他之前的一个剧本,很欣赏他在里面的做法,任剧情自然而然发展,不过度约束,不下结论,没有结局。
这是最后一次明确点题,Glen反过来影响了Leslie,让他改变了看法:连剧本,也不一定非得有一个方向。
影片结束于父女俩撕破脸之后的再次见面。
China从父亲的管束下逃离,在商场找了一份柜员工作,她不喜欢这份工作,仍然在琢磨接下来怎么办。
她没有方向,但显然已经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Leslie说的或许是对的,当人们放下对方向的执着,生活便向他们打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