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仍未走出童年的周星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仍未走出童年的周星驰

周星驰只有在少年人那里才能放松下来,而在成人世界里,他活的非常辛苦。他曾经自嘲地说:我觉得我现在什么都没有,就只剩下童心了。

作者:李小飞

以前在媒体的时候,采访过几次周星驰,也参加过几次周星驰电影的宣传活动,有很明显的感受:周星驰和记者在一起的时候,脑子里那根弦崩的很紧,说话很有分寸,很严谨,有时太极打得也很好,滴水不漏,始终是个提防别人给他下套的状态。而在校园里和大学生们对话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状态,大学生都是周的粉丝,拿他既当偶像又当老朋友,这时的周星驰精神上是完全放开的,非常自然放松,人变得很幽默,也经常真情流露,妙语连珠,就像终于找到了亲人似的。

其实简单来说,我的感觉是:周星驰只有在少年人那里才能放松下来,而在成人世界里,他活的非常辛苦。

我有次采访周星驰他倒是很放松,大概因为我当时年龄包括心理年龄也不大,我问他到了这个年龄是否还有童心(因为他当时在做《长江七号》的动画片),他自嘲的笑笑说:我觉得我现在什么都没有,就只剩下童心了。我问他,和别人总是相处不好,是不是因为童心太多?他又摇头苦笑说:也许是吧。

我在少年时代看过一本叫《周星驰不完全手册》的书,这是大陆第一本以影迷角度给周星驰出的书,后来出版方联系到了周星驰,周才知道他在大陆有这么多喜欢他的人。一向在世人眼中喜怒不形于色的周星驰,居然感动到亲自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序,文中写到:“通常来说出书对我来说是件不开心的事,因为媒体总喜欢找我负面的事情报道,但这一次是例外,因为这么多有才华的作者约好了一起来夸我……”,文章结尾说:“其实我也有很多不开心的事,甚至是很痛苦的事,但我不想去在乎它们,因为我已经好好彩了,看了这本书我就更加这么想了,我有这么多朋友,我别无所求了。告诉大家一个经验,只有认为自己很幸福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这不是自欺,而是对生活的感动,恰恰需要格外的敏感才行。”

据我所知,这是周星驰唯一一次在电影之外坦露感情,而且非常动情。其实这就是一个极为压抑和悲观的人,忽然发现他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朋友和知音的那种激动。但这些并不足以永久支撑他的感情。

周星驰骨子里仍然是一个极度悲观的人,他和柴静对谈的时候,多次用“失败”“运气不好”形容自己,并说“你觉得我还有希望吗?”在今天世俗的标准下,大部分人不能理解一个如此“成功”的人怎么会说出如此悲观的话。但他自己很清楚,《西游降魔篇》的结尾和《大话西游》结尾同出一辙,只是唐僧回头看过天边的云彩后,走上西天路时的眼神更加义无反顾。《大话西游》周星驰代入的是孙悟空,是在人世间苦苦挣扎的至尊宝,二十年后周星驰再拍西游,已经站到了唐僧的位置上,是慨叹逝去的青春,所以他说“有过痛苦,才知道众生的痛苦,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牵挂,了无牵挂”。

但,周星驰何尝又真正的放下执着,否则的话,他也不会亲自去改写歌词,写下“从前,直到现在,爱还在。”

周真是那种有艺术家魔咒的人,是孤星入命的人。

我始终觉得周最好的电影《功夫》,其结构就是来自《绿野仙踪》,只是比后者隐晦一点,两者都是讲一个小孩子做了一个梦,他(她)身边的人们都成了梦中故事的主角,《绿野仙踪》是神话故事,《功夫》是武侠功夫世界,《绿野仙踪》的结尾明确的交待了,让小姑娘醒了过来,告诉家人和邻居们都在她的梦里。而《功夫》的结尾只是用一个画面,男女主角变回小孩子,所有电影中的高手重新出现变成街头的普通人,暗示这一切都是小孩子的梦想。包括影片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暗示:比如大人会光屁股(还随地拉屎)。林子聪剪头发的店里有个图书馆,里面全是小人书。阿星和人打架时踩脚趾,火云邪神不屑说:踩脚趾,小孩子打架才用这一招。

《功夫》中搭建的那个猪笼城寨,就是周星驰童年的记忆的复原,他父母带他刚来香港时,就是住在这样的楼区里。那时的周星驰看了李小龙的电影,已经开始做成为武林高手的梦。看《功夫》的时候,有两个很重要的感受,一是周星驰太伟大了,完全由他一个人控制的电影,处处体现出超绝的想象力,而又浑然天成。另一个就是:周星驰太孤独了,这个电影完全是他个人的电影,是他个人完成的对自己童年的致敬,而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他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平静。

周星驰是个评价两极的人,爱者欲其生,恨者欲其死。其实客观来讲,两者都有其道理,原因是周星驰根本就是一个在成人世界里取得不可思议成功的儿童,儿童有好的一面,就是感情纯真热烈,有赤子之心,想象力未被现实摧残。但儿童也有负面,就是未经人事,过于自我,周星驰是龙套出身,青年时代受尽凌辱,周绝对是个对自己很狠的人,《功夫》里很多肌肉是用电脑做的,但他自己一定要苦练出来,拍《喜剧之王》时,他给自己胳膊上点火,从花絮里看到烧了很多次,但周的确对普通的工作人员缺少同情,其实就是那种儿童式的自我,沉溺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外界的人和事根本不在意,自己做到的事,理所当然的认为别人也应该做到,但却想不到别人不是自己。所以周星驰的作品中能看到非常浪漫温暖的东西,也能看到儿童式的残忍,看到《功夫》中对死亡的描绘,看到《西游降魔篇》中去掉了戏曲电视的美化,而还原了原著中那些最残忍的描写。

所以我觉得对于周星驰,如果你是像我这样看他的电影长大的人,是(很可能大部分免费)从他的作品中得到或多或少快乐或启发的人,那就爱这个人吧,爱这个有很多缺点,但是内心非常重情,非常孤独,对作品非常执着的人的灵魂,因为我们欠他太多。如果你对周星驰没有感情,那就客观的来看他,但记住,不要以普通人的角度来评判他,而是以一个艺术家的标准去看待他,因为一个圆滑世故的人也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的。就像罗家英在被媒体说成是批判周星驰后写的那篇解释文章最后说的:“如果人人都当你是不可理喻的凡高,那你就拿出《向日葵》那样伟大的作品出来吧!”

怎么能要求凡高去长大呢?

(作者简介:李小飞,专栏作家,网络节目制作人,作品有武侠电影评论集《再谈一弦江湖曲》,网络节目《电影大爆炸》,《电影:非说不可》,《中国功夫史》等。)

版权声明:一切转载,务必事先通过授权:1030245625@qq.com

注:本文来自知名电影公共号:人间电影指南(rjdy2014),欢迎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仍未走出童年的周星驰

周星驰只有在少年人那里才能放松下来,而在成人世界里,他活的非常辛苦。他曾经自嘲地说:我觉得我现在什么都没有,就只剩下童心了。

作者:李小飞

以前在媒体的时候,采访过几次周星驰,也参加过几次周星驰电影的宣传活动,有很明显的感受:周星驰和记者在一起的时候,脑子里那根弦崩的很紧,说话很有分寸,很严谨,有时太极打得也很好,滴水不漏,始终是个提防别人给他下套的状态。而在校园里和大学生们对话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状态,大学生都是周的粉丝,拿他既当偶像又当老朋友,这时的周星驰精神上是完全放开的,非常自然放松,人变得很幽默,也经常真情流露,妙语连珠,就像终于找到了亲人似的。

其实简单来说,我的感觉是:周星驰只有在少年人那里才能放松下来,而在成人世界里,他活的非常辛苦。

我有次采访周星驰他倒是很放松,大概因为我当时年龄包括心理年龄也不大,我问他到了这个年龄是否还有童心(因为他当时在做《长江七号》的动画片),他自嘲的笑笑说:我觉得我现在什么都没有,就只剩下童心了。我问他,和别人总是相处不好,是不是因为童心太多?他又摇头苦笑说:也许是吧。

我在少年时代看过一本叫《周星驰不完全手册》的书,这是大陆第一本以影迷角度给周星驰出的书,后来出版方联系到了周星驰,周才知道他在大陆有这么多喜欢他的人。一向在世人眼中喜怒不形于色的周星驰,居然感动到亲自为这本书写了一篇序,文中写到:“通常来说出书对我来说是件不开心的事,因为媒体总喜欢找我负面的事情报道,但这一次是例外,因为这么多有才华的作者约好了一起来夸我……”,文章结尾说:“其实我也有很多不开心的事,甚至是很痛苦的事,但我不想去在乎它们,因为我已经好好彩了,看了这本书我就更加这么想了,我有这么多朋友,我别无所求了。告诉大家一个经验,只有认为自己很幸福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这不是自欺,而是对生活的感动,恰恰需要格外的敏感才行。”

据我所知,这是周星驰唯一一次在电影之外坦露感情,而且非常动情。其实这就是一个极为压抑和悲观的人,忽然发现他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朋友和知音的那种激动。但这些并不足以永久支撑他的感情。

周星驰骨子里仍然是一个极度悲观的人,他和柴静对谈的时候,多次用“失败”“运气不好”形容自己,并说“你觉得我还有希望吗?”在今天世俗的标准下,大部分人不能理解一个如此“成功”的人怎么会说出如此悲观的话。但他自己很清楚,《西游降魔篇》的结尾和《大话西游》结尾同出一辙,只是唐僧回头看过天边的云彩后,走上西天路时的眼神更加义无反顾。《大话西游》周星驰代入的是孙悟空,是在人世间苦苦挣扎的至尊宝,二十年后周星驰再拍西游,已经站到了唐僧的位置上,是慨叹逝去的青春,所以他说“有过痛苦,才知道众生的痛苦,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牵挂,了无牵挂”。

但,周星驰何尝又真正的放下执着,否则的话,他也不会亲自去改写歌词,写下“从前,直到现在,爱还在。”

周真是那种有艺术家魔咒的人,是孤星入命的人。

我始终觉得周最好的电影《功夫》,其结构就是来自《绿野仙踪》,只是比后者隐晦一点,两者都是讲一个小孩子做了一个梦,他(她)身边的人们都成了梦中故事的主角,《绿野仙踪》是神话故事,《功夫》是武侠功夫世界,《绿野仙踪》的结尾明确的交待了,让小姑娘醒了过来,告诉家人和邻居们都在她的梦里。而《功夫》的结尾只是用一个画面,男女主角变回小孩子,所有电影中的高手重新出现变成街头的普通人,暗示这一切都是小孩子的梦想。包括影片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暗示:比如大人会光屁股(还随地拉屎)。林子聪剪头发的店里有个图书馆,里面全是小人书。阿星和人打架时踩脚趾,火云邪神不屑说:踩脚趾,小孩子打架才用这一招。

《功夫》中搭建的那个猪笼城寨,就是周星驰童年的记忆的复原,他父母带他刚来香港时,就是住在这样的楼区里。那时的周星驰看了李小龙的电影,已经开始做成为武林高手的梦。看《功夫》的时候,有两个很重要的感受,一是周星驰太伟大了,完全由他一个人控制的电影,处处体现出超绝的想象力,而又浑然天成。另一个就是:周星驰太孤独了,这个电影完全是他个人的电影,是他个人完成的对自己童年的致敬,而只有在这样的世界里,他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平静。

周星驰是个评价两极的人,爱者欲其生,恨者欲其死。其实客观来讲,两者都有其道理,原因是周星驰根本就是一个在成人世界里取得不可思议成功的儿童,儿童有好的一面,就是感情纯真热烈,有赤子之心,想象力未被现实摧残。但儿童也有负面,就是未经人事,过于自我,周星驰是龙套出身,青年时代受尽凌辱,周绝对是个对自己很狠的人,《功夫》里很多肌肉是用电脑做的,但他自己一定要苦练出来,拍《喜剧之王》时,他给自己胳膊上点火,从花絮里看到烧了很多次,但周的确对普通的工作人员缺少同情,其实就是那种儿童式的自我,沉溺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外界的人和事根本不在意,自己做到的事,理所当然的认为别人也应该做到,但却想不到别人不是自己。所以周星驰的作品中能看到非常浪漫温暖的东西,也能看到儿童式的残忍,看到《功夫》中对死亡的描绘,看到《西游降魔篇》中去掉了戏曲电视的美化,而还原了原著中那些最残忍的描写。

所以我觉得对于周星驰,如果你是像我这样看他的电影长大的人,是(很可能大部分免费)从他的作品中得到或多或少快乐或启发的人,那就爱这个人吧,爱这个有很多缺点,但是内心非常重情,非常孤独,对作品非常执着的人的灵魂,因为我们欠他太多。如果你对周星驰没有感情,那就客观的来看他,但记住,不要以普通人的角度来评判他,而是以一个艺术家的标准去看待他,因为一个圆滑世故的人也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的。就像罗家英在被媒体说成是批判周星驰后写的那篇解释文章最后说的:“如果人人都当你是不可理喻的凡高,那你就拿出《向日葵》那样伟大的作品出来吧!”

怎么能要求凡高去长大呢?

(作者简介:李小飞,专栏作家,网络节目制作人,作品有武侠电影评论集《再谈一弦江湖曲》,网络节目《电影大爆炸》,《电影:非说不可》,《中国功夫史》等。)

版权声明:一切转载,务必事先通过授权:1030245625@qq.com

注:本文来自知名电影公共号:人间电影指南(rjdy2014),欢迎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