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市戒毒局十年共收治3万余人,出所后三年戒断率超27%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市戒毒局十年共收治3万余人,出所后三年戒断率超27%

2018年是《禁毒法》实施10周年,6月26日又将迎来第31个国际禁毒日。6月6日,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王东晟透露,上海市戒毒局十年来共累计收治3万余人,戒毒人员出所后三年戒断率超27%。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是《禁毒法》实施10周年,6月26日又将迎来第31个国际禁毒日。6月6日上午,上海市司法局召开司法行政戒毒相关工作新闻通气会。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王东晟透露,上海市戒毒局十年来共累计收治3万余人,戒毒人员出所后三年戒断率超27%。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出所三年戒断率超27%

据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王东晟介绍,2008年9月,上海市戒毒局正式开始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十年来,累计收治3万余人。2017年全年新收戒毒人员同比增长16%。病残高危人员占新收人数的75%,同比增长47%。目前,收治人数占全市登记在册人数的7.5%左右。自2008年正式收治以来,连续十年实现场所安全无事故。戒毒人员出所后三年戒断率超27%。

戒毒是一个世界难题,毒瘾究竟能不能戒掉?“毒瘾难戒,毒瘾能戒。”王东晟说。他指出,吸毒人员不仅是违法者,而且是病人,特别是脑部疾病反复发作的病人。长期吸毒将对身体免疫力、脑部功能等造成严重破坏。他指出,目前,吸毒人员中患有艾滋病、肺病等传染病者高达48%,再加上慢性病患者,患病比例高达75%。

王东晟指出,吸毒人员在精神和心理上也有疾病。“毒瘾难戒,难在心瘾难戒。很多吸毒人员都有焦虑、失眠、烦躁、幻听幻视等精神疾病,甚至有被害妄想症。”

他认为,吸毒人员是毒品的受害者,这些人往往意志消沉,情绪消极,出所以后也面临社会歧视,有些人难以找到工作,即使已经被录用,也可能面临解聘。

2011年,国务院颁布《戒毒条例》,要求戒毒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采取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多种措施,建立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兼备的工作体系。

王东晟强调,戒毒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同时也是社会系统工程,不能靠单打独斗成功,要对戒毒人员全程照管,终身关怀,“戒毒人员是社会弱势群体,要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才能起到效果。”

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在戒毒场所内率先植入“同伴教育”理念,从试点开始在全局各所全面推开。同时,戒毒管理局将每年5月定为心理健康月,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加强“心瘾”矫治。目前,戒毒管理局已实现心理测试全覆盖,建立“一人一册”的心理矫治档案。近三年,全局累计有3万余人次接受了心理测试,9000余人次接受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2.4万人次对象参加了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对181名危险性对象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

上海目前正在探索教育矫治个别化模式。据王东晟介绍,上海市戒毒管理局根据戒毒人员吸食毒品种类、毒瘾程度、危险系数、个性特征等具体情况,开展个别化矫治,持续完善案例库、数据库建设,坚持对成功戒毒人员跟踪调查,现已积累典型案例700余个。

他指出,上海市戒毒管理局采用学分积分制教学模式,联接社会教育资源,接轨终身教育,按照培训获证率超九成的要求,近几年共开设了茶艺师、汽车维修、面点师等90期培训,共有3298名戒毒人员参加了培训,其中3194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达96.8%。

近年来,吸食合成毒品的人数持续上升,吸食合成毒品者目前占场所收治总量的79%。对此,上海市戒毒管理局研究探索非药物戒毒康复方法,目前正推广太极康复操、健心康复操、广播体操等3个必训项目,突出2项有中华传统特色和有利于认知神经功能恢复的运动技能,保障每天1小时训练时间,形成了“3+2+1”身体康复训练模式。

王东晟透露,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多年来与社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单位就科学戒毒进行合作,开展戒毒康复技术方法的实证研究和科学研发,着力探索非药物戒毒治疗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目前,合作取得了五项较为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虚拟现实戒毒矫正、重复经颅磁治疗、智能心理矫治、脑波认知干预、运动抑瘾训练。

为了帮助戒毒人员回归家庭和社会,上海市戒毒管理局与上海市爱心帮教基金会合作,为家庭困难的戒毒人员开展助学帮困活动。十年来,累计受助3867人,发放爱心助学款170余万元。

从2010年开始,上海市戒毒管理局持续开展已出所戒毒人员的跟踪回访调查。

同时,上海市戒毒管理局成立了6个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站。配备专职工作民警18名,对接全市16个区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部门和禁毒工作社会组织等,每月向全市各区禁毒办提前预告次月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信息。

在促进戒毒人员就业方面,上海市戒毒管理局联合全市就业促进部门召开戒毒人员就业促进工作协调会,在戒毒场所设置“就业信息发布角”,对临出所人员开展就业意向调查,匹配就业资源入所召开专场就业招聘会。

上海市戒毒管理局还与上海雨露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心合作,以崧泽所、女子所为试点单位,帮助戒毒人员引入家庭戒毒资源,探索家庭介入预防复吸工作。此外,戒毒局还启动了“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协会戒毒管理专业委员会”建设。

今年,上海市戒毒局出台了《关于践行治本安全观 推进科学戒毒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了“三个百分百,四个超九成”和“两率一升一降”的目标,要求戒断率不断上升,复吸率不断下降。

700余涉毒服刑人员身心兼治

据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副局长宋烈介绍,目前,上海监狱在押罪犯中,毒品犯罪总人数为3000余人,同比小幅增长。2013年上海监狱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情况显示,涉毒类犯罪占比第一,达到45%。2016年9月,上海市监狱局对一万余名罪犯进行了再犯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存在毒品成瘾问题的罪犯达到30%。在重新犯罪危险等级为中度以上的五千余名罪犯中,存在毒品成瘾问题的也达到30%。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涉毒罪犯存在着再犯罪率高、教育矫治难度大等特点。”他指出。

据宋烈介绍,上海市监狱系统坚持将禁毒教育贯穿于监狱“入监—常押—出监”三个阶段,将禁毒宣传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开展形式丰富的禁毒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在6.26国际禁毒日,邀请部分涉毒犯罪受害人,包括罪犯近亲属走进监狱,参加控诉毒品危害的现身说法活动。2015年,南汇监狱一名65岁的涉毒类罪犯和其子女共同以“一个家庭的惨痛经历”为主题进行现身说法,揭露了毒品对家庭的严重伤害。今年,上海市监狱管理局还将在全局范围内进行毒品危害控诉大会。

上海监狱押犯当中,剩余刑期在3年以内的罪犯已经接近60%,其中有不少都是有吸毒史的罪犯,他们入监时间不长,但是不久以后他们又将回归社会。

为了提高矫正的科学性和精确度,在运用传统的教育改造手段的基础上,上海市监狱管理局探索“评估、管理、矫正”一体化工作,研制运用《再犯风险评估量表》,对罪犯的犯罪原因及再犯可能进行调查评估,采取干预措施,消解罪犯犯罪原因、影响,并帮助罪犯适应社会。针对有吸毒史罪犯的毒品成瘾问题,上海市监狱管理局以四岔河监狱、吴家洼监狱为试点单位,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工作经验,以“毒瘾再认知、增强戒毒意愿、修复个性缺陷、情感召唤与忏悔补偿、应对高危情境、预防复吸的技巧、康复习惯的养成和回归社会适应”为主要内容对有吸毒史的罪犯尝试开展项目矫正。

在实践探索方面,监狱总医院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潘澄工作室”承担了戒毒康复治疗规范化实践研究。近五年来身心兼治的涉毒人员达到700余人。

上海市监狱管理局还在禁毒实证研究上开展相应的工作,形成了《上海监狱系统在押涉毒罪犯的构成特点与治理对策》等一批禁毒理论研究成果。

对涉毒类社区服刑人员加强适应性帮扶

据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副局长梅义征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市在册社区服刑人员7200余人,涉及毒品犯罪的有近200人,其中超过半数为按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还有部分被判处管制、缓刑或者获得假释的罪犯,此外,非毒品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中也有小部分人员存在吸毒成瘾问题,上海市社区矫正机关把这些人员全部作为涉毒类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分类管理和教育矫正。

他指出,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将涉毒类人员列为重点教育监管对象,将专职干部、矫正民警、社工、志愿者中的精干力量投入到涉毒类人员的矫正小组建设中,配齐配强矫正小组,对涉毒类人员进行严格的日常监管,加强周报到、实地走访、电子监控等监管手段的运用,做到“思想清、动向清、去向清”;严格执行考核管理,对违反监管规定符合收监条件的罪犯,依法提请收监执行,彰显社区矫正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同时,社区矫正需借助社会力量,提升专业化水平。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通过与民盟等社会专业力量开展“三师助一”签约共建活动,积极动员社会禁毒专业人士参与涉毒类人员矫正小组,做好此类人员的分类教育和个别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戒除毒瘾,远离毒品。此外,该局还加强与禁毒办、监狱、戒毒所等单位的联系合作。

涉毒类人员大多因吸毒倾家荡产,且身患严重疾病,无可靠经济来源,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和疾病治疗。为此,上海市社区矫正部门协调民政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在制度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其具体需求,提供心理矫正、技能培训、就业以及适当的物质帮助等,帮助其更好的接受社区矫正、适应社会。

对于非涉毒类人员,上海市社区矫正部门也将禁毒教育作为必修课,开展了《禁毒法》集中教育、社区宣传、展馆参观等禁毒宣传类集中教育,参加各类禁毒教育的社区服刑人员覆盖面达100%。

梅义征透露,近年来,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持续下降,2017年度重新犯罪率为0.19%。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市戒毒局十年共收治3万余人,出所后三年戒断率超27%

2018年是《禁毒法》实施10周年,6月26日又将迎来第31个国际禁毒日。6月6日,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王东晟透露,上海市戒毒局十年来共累计收治3万余人,戒毒人员出所后三年戒断率超27%。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是《禁毒法》实施10周年,6月26日又将迎来第31个国际禁毒日。6月6日上午,上海市司法局召开司法行政戒毒相关工作新闻通气会。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王东晟透露,上海市戒毒局十年来共累计收治3万余人,戒毒人员出所后三年戒断率超27%。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出所三年戒断率超27%

据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党委书记王东晟介绍,2008年9月,上海市戒毒局正式开始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十年来,累计收治3万余人。2017年全年新收戒毒人员同比增长16%。病残高危人员占新收人数的75%,同比增长47%。目前,收治人数占全市登记在册人数的7.5%左右。自2008年正式收治以来,连续十年实现场所安全无事故。戒毒人员出所后三年戒断率超27%。

戒毒是一个世界难题,毒瘾究竟能不能戒掉?“毒瘾难戒,毒瘾能戒。”王东晟说。他指出,吸毒人员不仅是违法者,而且是病人,特别是脑部疾病反复发作的病人。长期吸毒将对身体免疫力、脑部功能等造成严重破坏。他指出,目前,吸毒人员中患有艾滋病、肺病等传染病者高达48%,再加上慢性病患者,患病比例高达75%。

王东晟指出,吸毒人员在精神和心理上也有疾病。“毒瘾难戒,难在心瘾难戒。很多吸毒人员都有焦虑、失眠、烦躁、幻听幻视等精神疾病,甚至有被害妄想症。”

他认为,吸毒人员是毒品的受害者,这些人往往意志消沉,情绪消极,出所以后也面临社会歧视,有些人难以找到工作,即使已经被录用,也可能面临解聘。

2011年,国务院颁布《戒毒条例》,要求戒毒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原则,采取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多种措施,建立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兼备的工作体系。

王东晟强调,戒毒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同时也是社会系统工程,不能靠单打独斗成功,要对戒毒人员全程照管,终身关怀,“戒毒人员是社会弱势群体,要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才能起到效果。”

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在戒毒场所内率先植入“同伴教育”理念,从试点开始在全局各所全面推开。同时,戒毒管理局将每年5月定为心理健康月,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加强“心瘾”矫治。目前,戒毒管理局已实现心理测试全覆盖,建立“一人一册”的心理矫治档案。近三年,全局累计有3万余人次接受了心理测试,9000余人次接受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2.4万人次对象参加了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对181名危险性对象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

上海目前正在探索教育矫治个别化模式。据王东晟介绍,上海市戒毒管理局根据戒毒人员吸食毒品种类、毒瘾程度、危险系数、个性特征等具体情况,开展个别化矫治,持续完善案例库、数据库建设,坚持对成功戒毒人员跟踪调查,现已积累典型案例700余个。

他指出,上海市戒毒管理局采用学分积分制教学模式,联接社会教育资源,接轨终身教育,按照培训获证率超九成的要求,近几年共开设了茶艺师、汽车维修、面点师等90期培训,共有3298名戒毒人员参加了培训,其中3194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达96.8%。

近年来,吸食合成毒品的人数持续上升,吸食合成毒品者目前占场所收治总量的79%。对此,上海市戒毒管理局研究探索非药物戒毒康复方法,目前正推广太极康复操、健心康复操、广播体操等3个必训项目,突出2项有中华传统特色和有利于认知神经功能恢复的运动技能,保障每天1小时训练时间,形成了“3+2+1”身体康复训练模式。

王东晟透露,上海市戒毒管理局多年来与社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单位就科学戒毒进行合作,开展戒毒康复技术方法的实证研究和科学研发,着力探索非药物戒毒治疗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目前,合作取得了五项较为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虚拟现实戒毒矫正、重复经颅磁治疗、智能心理矫治、脑波认知干预、运动抑瘾训练。

为了帮助戒毒人员回归家庭和社会,上海市戒毒管理局与上海市爱心帮教基金会合作,为家庭困难的戒毒人员开展助学帮困活动。十年来,累计受助3867人,发放爱心助学款170余万元。

从2010年开始,上海市戒毒管理局持续开展已出所戒毒人员的跟踪回访调查。

同时,上海市戒毒管理局成立了6个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站。配备专职工作民警18名,对接全市16个区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部门和禁毒工作社会组织等,每月向全市各区禁毒办提前预告次月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信息。

在促进戒毒人员就业方面,上海市戒毒管理局联合全市就业促进部门召开戒毒人员就业促进工作协调会,在戒毒场所设置“就业信息发布角”,对临出所人员开展就业意向调查,匹配就业资源入所召开专场就业招聘会。

上海市戒毒管理局还与上海雨露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中心合作,以崧泽所、女子所为试点单位,帮助戒毒人员引入家庭戒毒资源,探索家庭介入预防复吸工作。此外,戒毒局还启动了“上海市禁毒志愿者协会戒毒管理专业委员会”建设。

今年,上海市戒毒局出台了《关于践行治本安全观 推进科学戒毒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了“三个百分百,四个超九成”和“两率一升一降”的目标,要求戒断率不断上升,复吸率不断下降。

700余涉毒服刑人员身心兼治

据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副局长宋烈介绍,目前,上海监狱在押罪犯中,毒品犯罪总人数为3000余人,同比小幅增长。2013年上海监狱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情况显示,涉毒类犯罪占比第一,达到45%。2016年9月,上海市监狱局对一万余名罪犯进行了再犯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存在毒品成瘾问题的罪犯达到30%。在重新犯罪危险等级为中度以上的五千余名罪犯中,存在毒品成瘾问题的也达到30%。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涉毒罪犯存在着再犯罪率高、教育矫治难度大等特点。”他指出。

据宋烈介绍,上海市监狱系统坚持将禁毒教育贯穿于监狱“入监—常押—出监”三个阶段,将禁毒宣传教育融入日常教育,开展形式丰富的禁毒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在6.26国际禁毒日,邀请部分涉毒犯罪受害人,包括罪犯近亲属走进监狱,参加控诉毒品危害的现身说法活动。2015年,南汇监狱一名65岁的涉毒类罪犯和其子女共同以“一个家庭的惨痛经历”为主题进行现身说法,揭露了毒品对家庭的严重伤害。今年,上海市监狱管理局还将在全局范围内进行毒品危害控诉大会。

上海监狱押犯当中,剩余刑期在3年以内的罪犯已经接近60%,其中有不少都是有吸毒史的罪犯,他们入监时间不长,但是不久以后他们又将回归社会。

为了提高矫正的科学性和精确度,在运用传统的教育改造手段的基础上,上海市监狱管理局探索“评估、管理、矫正”一体化工作,研制运用《再犯风险评估量表》,对罪犯的犯罪原因及再犯可能进行调查评估,采取干预措施,消解罪犯犯罪原因、影响,并帮助罪犯适应社会。针对有吸毒史罪犯的毒品成瘾问题,上海市监狱管理局以四岔河监狱、吴家洼监狱为试点单位,借鉴国内外同行的工作经验,以“毒瘾再认知、增强戒毒意愿、修复个性缺陷、情感召唤与忏悔补偿、应对高危情境、预防复吸的技巧、康复习惯的养成和回归社会适应”为主要内容对有吸毒史的罪犯尝试开展项目矫正。

在实践探索方面,监狱总医院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潘澄工作室”承担了戒毒康复治疗规范化实践研究。近五年来身心兼治的涉毒人员达到700余人。

上海市监狱管理局还在禁毒实证研究上开展相应的工作,形成了《上海监狱系统在押涉毒罪犯的构成特点与治理对策》等一批禁毒理论研究成果。

对涉毒类社区服刑人员加强适应性帮扶

据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副局长梅义征介绍,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市在册社区服刑人员7200余人,涉及毒品犯罪的有近200人,其中超过半数为按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还有部分被判处管制、缓刑或者获得假释的罪犯,此外,非毒品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中也有小部分人员存在吸毒成瘾问题,上海市社区矫正机关把这些人员全部作为涉毒类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分类管理和教育矫正。

他指出,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将涉毒类人员列为重点教育监管对象,将专职干部、矫正民警、社工、志愿者中的精干力量投入到涉毒类人员的矫正小组建设中,配齐配强矫正小组,对涉毒类人员进行严格的日常监管,加强周报到、实地走访、电子监控等监管手段的运用,做到“思想清、动向清、去向清”;严格执行考核管理,对违反监管规定符合收监条件的罪犯,依法提请收监执行,彰显社区矫正的严肃性和威慑力。

同时,社区矫正需借助社会力量,提升专业化水平。上海市社区矫正管理局通过与民盟等社会专业力量开展“三师助一”签约共建活动,积极动员社会禁毒专业人士参与涉毒类人员矫正小组,做好此类人员的分类教育和个别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戒除毒瘾,远离毒品。此外,该局还加强与禁毒办、监狱、戒毒所等单位的联系合作。

涉毒类人员大多因吸毒倾家荡产,且身患严重疾病,无可靠经济来源,无法维持正常生活和疾病治疗。为此,上海市社区矫正部门协调民政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在制度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其具体需求,提供心理矫正、技能培训、就业以及适当的物质帮助等,帮助其更好的接受社区矫正、适应社会。

对于非涉毒类人员,上海市社区矫正部门也将禁毒教育作为必修课,开展了《禁毒法》集中教育、社区宣传、展馆参观等禁毒宣传类集中教育,参加各类禁毒教育的社区服刑人员覆盖面达100%。

梅义征透露,近年来,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率持续下降,2017年度重新犯罪率为0.19%。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