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目的地玩乐商家“进化论”:无待旅行希望用这几招“走在前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目的地玩乐商家“进化论”:无待旅行希望用这几招“走在前面”

在出境自由行市场的增长红利下,一批中小公司选择切入目的地市场,并尝试借力电商平台的流量优势。如今,部分公司已成长为某些目的地的“头部”商家。

作者:TBO白诗棋 

“2013年,出境自由行刚刚火起来。”某业内人士告诉TBO(旅游商业观察),2014年下半年,目的地碎片化产品的竞争就已经出现了苗头;到了2015年,竞争就已经很激烈。“大家相互比价、抄袭,产品逐渐趋于同质化。”

无待旅行,作为早期提供目的地碎片化产品与服务的商家,以及创造马来西亚产品的“领头羊”,也经历了这样的局面——而改变“加价转卖”的方式,通过目的地资源投入与供应端改造,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体系,并解决商家与供应商对接的痛点,则成为他们赢取未来的尝试。

在没有融资的情况下,无待旅行是如何将上述思路进行落地的?在他们看来,如何能长期保持目的地“头部”商家的位置?未来商家的竞争态势将是怎样的?

“跑”在前面

TBO:  据了解,无待旅行于2013年起步(彼时成立了无待自由国际旅行社(北京)有限公司),定位于目的地碎片化产品服务提供商。您能否简单介绍下无待旅行的情况?

无待旅行创始人Amber:起初做目的地碎片化服务,是自己写文章,以旅游达人的形式来做的。当时是以免费的定制服务作为碎片化服务的切入点,因为当时客人还不太成熟,单订碎片化产品时会做咨询,比如怎么玩、如何规划行程。但随着咨询量减少、默认下单率提升,我们才把定制服务作为辅助。

TBO:  无待旅行起初的产品采购是如何做的?是否遇到过什么问题?

Amber:早期采购比较简单,基本是地接给什么卖什么的阶段。如果说A合作商家不好,那就换为B。但随着做得更为深入,且各家产品比较一致之后,最大的难点在于服务保障,以及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

我们可能从2015年开始,就开始自己打造产品。但有些目的地的产品,一旦卖火了,别人会迅速跟上。所以怎么想办法走在前面、创造新产品,完善并规范地接服务体系与服务水准,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是我们那个阶段挺困难的事情。

TBO:  在服务体系这块,无待旅行有什么探索?

Amber:有两方面,一是系统服务。可以看到,整个预定流程(通过客服咨询-下单-地接承接)存在很大问题,比如很多商家与供应商都是通过邮件沟通,不仅非常低效,而且特别容易错漏单;再比如对接几十家合作方,库存无法时时更新,人力耗费相当大。 

当时,我们已经有比较大的流量了,如果规模继续增长,以我们的人力和地接的承接水平,是无法服务更多顾客的。我们已经通过购买TVINE系统,实现了各平台的API对接、和地接社之间的对接,以及B端分销资源的拓展,实现整个旅游链条上的打通。

二是地接承接服务。我们做的相对重,后期在目的地投资了一些公司和资源,比如SPA中心、潜店、旅行社等等,建立了自己的车队,也有自己的船,服务可能更细致些。

尽管我们的投资只是冰山一角,但被投公司的开拓与创新速度会变得非常快,赚钱后可以作为先行者“撬动”一批境外公司。一般来说,地接的思维方式是什么赚钱就扎堆做什么,很难接受亏先本做新线路。这意味着,我们的创新会步履维艰。

而与我们共建,将保证我们的库存,以及彼此的利益和当地产品的行业利润率。实际上,我们从来不靠自己单打独斗,但也要想办法驱动大家的改变和转型。

此前有业者提到,如果目的地服务商每月通过电商平台服务1万人,相当于每天要做300次服务,按照接单-咨询-成单-付款-当地确认等几个工作流程来算,工作量可能跟操作1万人的传统出境旅游团差不多,这对客服要求很高。如果想以系统来做,会有一定推广难度,而且比较花时间;实际上,有公司已经尝试通过系统,实现多平台库存共享以及供应商在后台处理订单。这可以看作是未来的某种趋势。

TBO:  深入当地资源做投入,除了有服务方面的考虑,是否也有成本方面的考量?

Amber:我并没有感觉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涉及跨国管理人员及车辆等等,是非常吃力的,而且要核算人员等各项成本,在经济上并不是一个良好选择。当然也不排除有能极大降低成本的公司。我们主要是为了更快、更灵活地创新,保持市场领先。

TBO:据悉,无待旅行在斯里兰卡投资了一家地接社。从目的地火热程度来看,今年斯里兰卡相比前两年淡一些。另外在业者看来,这个目的地可能不适合自由行,而且游客数量不多,这可能意味着你们的客单量有限;但如果能深挖资源,将对提前占位有所助益?

Amber:有些目的地(比如泰国)尽管市场大,但竞争者众多,我们选择退而求其次——马来西亚是我们最为深耕的地方,投资也更多些。但总体来说,我们目前可以提供十几个国家的产品,主要在东南亚市场深耕。

TBO:无待旅行在马来西亚有何投入?相关产品和服务有何特色?

Amber:产品创新会比较快,平均2-3个月就会推出不同,提供新体验。具体投入与特色,比如沙巴的红树林行程,每家比较类似,就是看猴子和萤火虫,而且游客有时候还看不到,这就需要附加一些体验。我们一方面选择了一个相对近的地方,缩短了坐车时间;另一方面,在景区里租了一块地,修建了海边秋千,还做了烟火秀。目前这一产品销售比较火,日出行量在100人左右。

TBO:这可能属于比较细微的改进。其中有何难度?

Amber:是的,但深入到景点的投建,不只是资金成本的问题,也有人脉和客流量的问题,可以说门槛比较高,不是你有钱就能建,也不是你建了就有人。

我们除了投资景点,更多的是打造景点,将其快速变为网红地。比如仙本那360度海上spa中心,客人做spa的时候,可以凝望海底——该项目在2个月左右就迅速蹿升为当地spa最热产品。

另外,在产品同质化的当下,这可能是决胜的关键。目前,业内最火的是日游和当地体验产品——这是有点可打的,如果深耕、做到独创性,是可以跑在市场前面、成为比较“头部”的商家的。

不盘踞头部,就可能“掉队”

TBO:目前无待旅行的团队人数,以及年预定人数、毛利和营收情况如何?

Amber:28人,其中销售占比较多。去年从各平台的预定人次在50万左右,营业收入大概在4000万。毛利方面,门票及住宿产品的毛利只有2%-3%,算上补贴(部分是有亏损地进行补贴),平均毛利差不多在10%。

 有业者对上述数据提出质疑:1)人次核算可能存在问题,按上述数据,单个人次的成交价为80元,但马来西亚产品的平均客单价可能会达到200元。2)10%的毛利,可能较难盈利。另外,在上述人士看来,无待旅行在马来西亚投入较早,但近年来随着竞争者的入局等因素,其优势可能并不明显。

对此,无待旅行方面表示,人次是通过后台数据统计得出(每个项目都算作一个出行人次,其中可能有大量接送机人次统计在内)。

TBO:目的地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商家如何才能处于比较“头部”的位置?

Amber:很多旅行社都在做这一块,但有些做的浅,有些做的深。我认为,未来深耕资源和营销的公司,应该有一个明显区分。可以说,商家的两极分化之后会比较严重。

大多数人会认为,在某方面树立了一个所谓的门槛,就没人能与自己竞争。但实际上,你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好,才能成为长期站在“头部”的目的地商家。

TBO:  接近目的地资源端的公司也开始在电商平台开店。您认为他们会更有优势吗?

Amber:这不需要我们担心,因为现在的用户已经不是以价格为导向,也不是哪家便宜就能占领市场。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是,你能否被顾客看到,以及如何运营好产品。

这并不简单,不只是销售量与好评,而是一系列运营的事。比如你要做各种宣传推广(常规的两微传播、商家之间的合作、跨界合作、直播,以及线下流量获取等等),才能让顾客在选择某一产品时,第一眼看到的是你,而不是其他商家。我想这对地接社来说,可能较难做到。

TBO:你们的运营是如何做的?

Amber:可能做的最好的,是能跟上流量的大趋势。比如微博热的时候,我们会让顾客多发微博,宣传公司,但他们的关注度会随之转变。比如现在直播比较热,各平台都在做这块,而我们的目的地直播的数量,应该在旅游商家里排在前列。现在更火的抖音,我们也会做。

大部分主要产品,都有我们的人去当地拍摄,制作视频介绍。通过几秒钟的、真实展现当地风貌的视频,而不是看很多美而不真实的图片,顾客可能就能决定产品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TBO:  平台会给你们流量加持吗?

Amber:除非商家的资源有特别突出的点,比如有特价,并且在有特价产品坑位报名的时候,你有机会被选上,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特殊照顾。至于如何在平台获取流量,这是每家公司需要去运营的。

TBO:目前,通过电商平台获客的成本是不是更高,营销费用也更贵,这意味着商家更要重视通过口碑获客?

Amber:我并不认为平台的获客成本一直在增加。而是竞争的加剧,造成了营销成本的提升,也就是在平台获得营销位置,获得流量的成本可能在增加。

降低获客成本没有什么捷径。如何留住老顾客,让他们推荐你,口碑传播是目前最简单低廉的一种方式。

未来继续做加法

TBO:  有业者介绍,部分目的地碎片化商家经历了扩张阶段,然后开始慢慢收缩,聚焦在几个目的地。无待旅行会有类似打法吗?

Amber:我认为目前阶段,大家还是在做加法,就是拼命突破,覆盖能够触达的目的地,给顾客更多选择,但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二八效应,即很多产品会处于长尾,销量较低。这可能是行业试验的过程,我们要在做完加法之后,才能做减法,把落后的产品割除掉。

比如菲律宾,这里相对原始,自由行客人也多,我们会进行长足发展。目前来看,这个目的地仍处于覆盖产品的阶段——看的是用户想要的产品,你能不能提供,所以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做线路打造和开发。

TBO:这样来看,无待旅行的产品是否更偏标准化?

Amber:现在的产品应该是标准化产品(日游目前也被归到这类,因为行程比较固定)。一般来说,线路会依据需求优化,更新周期一般在两三个月左右。 

标品是引流入口,我们可以根据客人的需求,进而提供非标产品。这是另外一块市场。不过目前非标产品的预定比例仅占1/10。总体来说,如何建立不同产品以及更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这是这个阶段可以做的,也是能提升利润的点。

TBO:  未来,无待旅行会在目的地继续加大投入?

Amber:下一步计划在其他国家进行资源投入,但这是时间和机会问题。

TBO:当下,很多商家希望针对中高端群体提供产品,并借此提升毛利。无待旅行在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Amber:我们现在做的是大众产品。一般来说,日游类产品就是拼团出行的,很少有高端产品。我们有打造高端产品(属于我们的定制业务),是独一无二的定制产品,比如巴厘岛专为情侣打造的“海盐巴厘”,为沙巴潜水爱好者定制的“小O的潜水趴”,肯尼亚游猎精选线路的“大猫的游猎”。单笔自由行订单,我们最多有过20万一单的定制记录。

TBO:打造中高端产品的矛盾是,当地可能没有中高端产品供应。实际上,此前有目的地碎片化服务商坦言,很多目的地(如仙本那)非常原始,需要商家以投资或租用优质资源的形式,在供应链端做产品的重新生产与组合,这将考验商家的能力。请问无待旅行的资金能力如何?是否有融资?

 Amber:我们公司没有融资,但在目的地建设上,有其他途径、其他人投资。另外,公司的盈利状况目前较好,所以没有考虑拿融资。

即便拿了钱,如何用好资本是一个问题。一方面,资本可以壮大企业上市,但实现不了在旅游市场上的垄断,也不能一直用于市场补贴、提升市场份额,因为补贴中断后,用户留存可能没有很多。

另一方面,如果不上市,资本的涌入需要公司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这可能与做好旅游体验这件事本身,或多或少存在冲突,所以我们只会拿该拿的投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目的地玩乐商家“进化论”:无待旅行希望用这几招“走在前面”

在出境自由行市场的增长红利下,一批中小公司选择切入目的地市场,并尝试借力电商平台的流量优势。如今,部分公司已成长为某些目的地的“头部”商家。

作者:TBO白诗棋 

“2013年,出境自由行刚刚火起来。”某业内人士告诉TBO(旅游商业观察),2014年下半年,目的地碎片化产品的竞争就已经出现了苗头;到了2015年,竞争就已经很激烈。“大家相互比价、抄袭,产品逐渐趋于同质化。”

无待旅行,作为早期提供目的地碎片化产品与服务的商家,以及创造马来西亚产品的“领头羊”,也经历了这样的局面——而改变“加价转卖”的方式,通过目的地资源投入与供应端改造,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体系,并解决商家与供应商对接的痛点,则成为他们赢取未来的尝试。

在没有融资的情况下,无待旅行是如何将上述思路进行落地的?在他们看来,如何能长期保持目的地“头部”商家的位置?未来商家的竞争态势将是怎样的?

“跑”在前面

TBO:  据了解,无待旅行于2013年起步(彼时成立了无待自由国际旅行社(北京)有限公司),定位于目的地碎片化产品服务提供商。您能否简单介绍下无待旅行的情况?

无待旅行创始人Amber:起初做目的地碎片化服务,是自己写文章,以旅游达人的形式来做的。当时是以免费的定制服务作为碎片化服务的切入点,因为当时客人还不太成熟,单订碎片化产品时会做咨询,比如怎么玩、如何规划行程。但随着咨询量减少、默认下单率提升,我们才把定制服务作为辅助。

TBO:  无待旅行起初的产品采购是如何做的?是否遇到过什么问题?

Amber:早期采购比较简单,基本是地接给什么卖什么的阶段。如果说A合作商家不好,那就换为B。但随着做得更为深入,且各家产品比较一致之后,最大的难点在于服务保障,以及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

我们可能从2015年开始,就开始自己打造产品。但有些目的地的产品,一旦卖火了,别人会迅速跟上。所以怎么想办法走在前面、创造新产品,完善并规范地接服务体系与服务水准,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是我们那个阶段挺困难的事情。

TBO:  在服务体系这块,无待旅行有什么探索?

Amber:有两方面,一是系统服务。可以看到,整个预定流程(通过客服咨询-下单-地接承接)存在很大问题,比如很多商家与供应商都是通过邮件沟通,不仅非常低效,而且特别容易错漏单;再比如对接几十家合作方,库存无法时时更新,人力耗费相当大。 

当时,我们已经有比较大的流量了,如果规模继续增长,以我们的人力和地接的承接水平,是无法服务更多顾客的。我们已经通过购买TVINE系统,实现了各平台的API对接、和地接社之间的对接,以及B端分销资源的拓展,实现整个旅游链条上的打通。

二是地接承接服务。我们做的相对重,后期在目的地投资了一些公司和资源,比如SPA中心、潜店、旅行社等等,建立了自己的车队,也有自己的船,服务可能更细致些。

尽管我们的投资只是冰山一角,但被投公司的开拓与创新速度会变得非常快,赚钱后可以作为先行者“撬动”一批境外公司。一般来说,地接的思维方式是什么赚钱就扎堆做什么,很难接受亏先本做新线路。这意味着,我们的创新会步履维艰。

而与我们共建,将保证我们的库存,以及彼此的利益和当地产品的行业利润率。实际上,我们从来不靠自己单打独斗,但也要想办法驱动大家的改变和转型。

此前有业者提到,如果目的地服务商每月通过电商平台服务1万人,相当于每天要做300次服务,按照接单-咨询-成单-付款-当地确认等几个工作流程来算,工作量可能跟操作1万人的传统出境旅游团差不多,这对客服要求很高。如果想以系统来做,会有一定推广难度,而且比较花时间;实际上,有公司已经尝试通过系统,实现多平台库存共享以及供应商在后台处理订单。这可以看作是未来的某种趋势。

TBO:  深入当地资源做投入,除了有服务方面的考虑,是否也有成本方面的考量?

Amber:我并没有感觉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涉及跨国管理人员及车辆等等,是非常吃力的,而且要核算人员等各项成本,在经济上并不是一个良好选择。当然也不排除有能极大降低成本的公司。我们主要是为了更快、更灵活地创新,保持市场领先。

TBO:据悉,无待旅行在斯里兰卡投资了一家地接社。从目的地火热程度来看,今年斯里兰卡相比前两年淡一些。另外在业者看来,这个目的地可能不适合自由行,而且游客数量不多,这可能意味着你们的客单量有限;但如果能深挖资源,将对提前占位有所助益?

Amber:有些目的地(比如泰国)尽管市场大,但竞争者众多,我们选择退而求其次——马来西亚是我们最为深耕的地方,投资也更多些。但总体来说,我们目前可以提供十几个国家的产品,主要在东南亚市场深耕。

TBO:无待旅行在马来西亚有何投入?相关产品和服务有何特色?

Amber:产品创新会比较快,平均2-3个月就会推出不同,提供新体验。具体投入与特色,比如沙巴的红树林行程,每家比较类似,就是看猴子和萤火虫,而且游客有时候还看不到,这就需要附加一些体验。我们一方面选择了一个相对近的地方,缩短了坐车时间;另一方面,在景区里租了一块地,修建了海边秋千,还做了烟火秀。目前这一产品销售比较火,日出行量在100人左右。

TBO:这可能属于比较细微的改进。其中有何难度?

Amber:是的,但深入到景点的投建,不只是资金成本的问题,也有人脉和客流量的问题,可以说门槛比较高,不是你有钱就能建,也不是你建了就有人。

我们除了投资景点,更多的是打造景点,将其快速变为网红地。比如仙本那360度海上spa中心,客人做spa的时候,可以凝望海底——该项目在2个月左右就迅速蹿升为当地spa最热产品。

另外,在产品同质化的当下,这可能是决胜的关键。目前,业内最火的是日游和当地体验产品——这是有点可打的,如果深耕、做到独创性,是可以跑在市场前面、成为比较“头部”的商家的。

不盘踞头部,就可能“掉队”

TBO:目前无待旅行的团队人数,以及年预定人数、毛利和营收情况如何?

Amber:28人,其中销售占比较多。去年从各平台的预定人次在50万左右,营业收入大概在4000万。毛利方面,门票及住宿产品的毛利只有2%-3%,算上补贴(部分是有亏损地进行补贴),平均毛利差不多在10%。

 有业者对上述数据提出质疑:1)人次核算可能存在问题,按上述数据,单个人次的成交价为80元,但马来西亚产品的平均客单价可能会达到200元。2)10%的毛利,可能较难盈利。另外,在上述人士看来,无待旅行在马来西亚投入较早,但近年来随着竞争者的入局等因素,其优势可能并不明显。

对此,无待旅行方面表示,人次是通过后台数据统计得出(每个项目都算作一个出行人次,其中可能有大量接送机人次统计在内)。

TBO:目的地市场竞争比较激烈,商家如何才能处于比较“头部”的位置?

Amber:很多旅行社都在做这一块,但有些做的浅,有些做的深。我认为,未来深耕资源和营销的公司,应该有一个明显区分。可以说,商家的两极分化之后会比较严重。

大多数人会认为,在某方面树立了一个所谓的门槛,就没人能与自己竞争。但实际上,你需要在各个环节做好,才能成为长期站在“头部”的目的地商家。

TBO:  接近目的地资源端的公司也开始在电商平台开店。您认为他们会更有优势吗?

Amber:这不需要我们担心,因为现在的用户已经不是以价格为导向,也不是哪家便宜就能占领市场。我认为很关键的一点是,你能否被顾客看到,以及如何运营好产品。

这并不简单,不只是销售量与好评,而是一系列运营的事。比如你要做各种宣传推广(常规的两微传播、商家之间的合作、跨界合作、直播,以及线下流量获取等等),才能让顾客在选择某一产品时,第一眼看到的是你,而不是其他商家。我想这对地接社来说,可能较难做到。

TBO:你们的运营是如何做的?

Amber:可能做的最好的,是能跟上流量的大趋势。比如微博热的时候,我们会让顾客多发微博,宣传公司,但他们的关注度会随之转变。比如现在直播比较热,各平台都在做这块,而我们的目的地直播的数量,应该在旅游商家里排在前列。现在更火的抖音,我们也会做。

大部分主要产品,都有我们的人去当地拍摄,制作视频介绍。通过几秒钟的、真实展现当地风貌的视频,而不是看很多美而不真实的图片,顾客可能就能决定产品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TBO:  平台会给你们流量加持吗?

Amber:除非商家的资源有特别突出的点,比如有特价,并且在有特价产品坑位报名的时候,你有机会被选上,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特殊照顾。至于如何在平台获取流量,这是每家公司需要去运营的。

TBO:目前,通过电商平台获客的成本是不是更高,营销费用也更贵,这意味着商家更要重视通过口碑获客?

Amber:我并不认为平台的获客成本一直在增加。而是竞争的加剧,造成了营销成本的提升,也就是在平台获得营销位置,获得流量的成本可能在增加。

降低获客成本没有什么捷径。如何留住老顾客,让他们推荐你,口碑传播是目前最简单低廉的一种方式。

未来继续做加法

TBO:  有业者介绍,部分目的地碎片化商家经历了扩张阶段,然后开始慢慢收缩,聚焦在几个目的地。无待旅行会有类似打法吗?

Amber:我认为目前阶段,大家还是在做加法,就是拼命突破,覆盖能够触达的目的地,给顾客更多选择,但最终的结果,可能还是二八效应,即很多产品会处于长尾,销量较低。这可能是行业试验的过程,我们要在做完加法之后,才能做减法,把落后的产品割除掉。

比如菲律宾,这里相对原始,自由行客人也多,我们会进行长足发展。目前来看,这个目的地仍处于覆盖产品的阶段——看的是用户想要的产品,你能不能提供,所以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做线路打造和开发。

TBO:这样来看,无待旅行的产品是否更偏标准化?

Amber:现在的产品应该是标准化产品(日游目前也被归到这类,因为行程比较固定)。一般来说,线路会依据需求优化,更新周期一般在两三个月左右。 

标品是引流入口,我们可以根据客人的需求,进而提供非标产品。这是另外一块市场。不过目前非标产品的预定比例仅占1/10。总体来说,如何建立不同产品以及更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这是这个阶段可以做的,也是能提升利润的点。

TBO:  未来,无待旅行会在目的地继续加大投入?

Amber:下一步计划在其他国家进行资源投入,但这是时间和机会问题。

TBO:当下,很多商家希望针对中高端群体提供产品,并借此提升毛利。无待旅行在这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Amber:我们现在做的是大众产品。一般来说,日游类产品就是拼团出行的,很少有高端产品。我们有打造高端产品(属于我们的定制业务),是独一无二的定制产品,比如巴厘岛专为情侣打造的“海盐巴厘”,为沙巴潜水爱好者定制的“小O的潜水趴”,肯尼亚游猎精选线路的“大猫的游猎”。单笔自由行订单,我们最多有过20万一单的定制记录。

TBO:打造中高端产品的矛盾是,当地可能没有中高端产品供应。实际上,此前有目的地碎片化服务商坦言,很多目的地(如仙本那)非常原始,需要商家以投资或租用优质资源的形式,在供应链端做产品的重新生产与组合,这将考验商家的能力。请问无待旅行的资金能力如何?是否有融资?

 Amber:我们公司没有融资,但在目的地建设上,有其他途径、其他人投资。另外,公司的盈利状况目前较好,所以没有考虑拿融资。

即便拿了钱,如何用好资本是一个问题。一方面,资本可以壮大企业上市,但实现不了在旅游市场上的垄断,也不能一直用于市场补贴、提升市场份额,因为补贴中断后,用户留存可能没有很多。

另一方面,如果不上市,资本的涌入需要公司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这可能与做好旅游体验这件事本身,或多或少存在冲突,所以我们只会拿该拿的投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