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随着一大波富豪开始在足球产业中搅局,一种新型的拥有多家俱乐部控股权(multi-club ownership,以下简称 MCO)的组织开始出现。OOTB 的作者Stuart Reid 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他看来这种某一个人或集团拥有多家俱乐部的机制可能会成为未来足球的一种发展趋势,而这种机制存在的最终可以归结为一件事情,钱!这也是为何这两天兰帕德事件会吸引人们大量关注。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关于MCO 出现的记录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然而这家叫做ENIC 的公司虽然购买了很多家俱乐部(包括热刺、巴塞尔、格拉斯哥流浪者、雅典AEK 等)的大量股份,不过他们并不像我们下面将要讲的那些组织一样参与俱乐部的日常运营,仅仅是将足球当成一种投资品以求获利。如此说来,真正意义的MCO 从1986年开始踏入足球圈。
波佐家族
1986年,Giampaolo Pozzo 购买了乌迪内斯俱乐部,初期经营并不顺利。由于卷入一系列假球丑闻,球队被罚分甚至降级,随后几年也是意甲升降机的节奏。当Giampaolo 的儿子Gino 1993年介入俱乐部后,事情开始好转。他们另辟蹊径,不盲目的砸钱与传统豪门争胜,而是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球探网络挖掘世界范围内还未被豪门盯上的璞玉。这种策略让乌迪内斯不仅战绩回升,而且还通过出售这些打出名堂的球员在转会市场开始盈利,然后继续挖掘新的天才,这样一种思路形成了良性循环。从下表可以看出他们发掘的天才们让球队获益颇丰。

上表中这些日后闪耀足坛的9名球员一共花费了球队750万镑左右,最终却得到了令人乍舌的1.21亿英镑收入。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还发掘了包括比埃尔霍夫、吉安和蒙塔里在内的多名球星。
这些球员不仅让他们在转会市场获得丰厚的回报,在绿茵场上也受益良多,最近10年里他们6次打入欧洲赛场(他们令人吃惊在11-12赛季获得了意甲第三名)。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小球员没有打入一线队,也没有卖出好价钱,导致最终这些球员没有让球队在球场或商场获益,造成了一种资源的浪费。鉴于此,波佐父子开始思考一种新的经营模式以求改变这种境况。
他们最终想出了在别国联赛购买一家小俱乐部的方式来合理配置他们旗下的球员,根据波佐家族一贯的精明做派,他们在2009年出手低价买进了西班牙第三级别联赛的格拉纳达俱乐部,该队因为经营困难即将破产。格拉纳达在更换新东家的第一个赛季一鸣惊人,凭借从乌迪内斯租借来的10名球员,球队顺利升入西乙联赛。第二年随着6名乌迪内斯球员的加盟,格拉纳达实现两连跳升入西甲。
通过很小的投入,波佐家族在西班牙得到了一家新的俱乐部,也更有利于他们借此吸引南美西语系国家的小球员,同时增加了转播费用的收入(鉴于西甲的寡头制度,12-13赛季球队的转播权收益大概1200万欧)。波佐家族更关心的是他们的小球员多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尽管在西甲刚待了3个赛季,球员已经有1100万欧(主要是出售西凯拉和布拉希米)的盈利。还有更多的好苗子待价而沽,格拉纳达的生意无疑会越做越好。
随着格拉纳达俱乐部的成功,他们选择在转播收益更丰厚的英格兰复制他们的经验。他们挑中了同样濒于破产但在培养球员方面声名卓著(阿邦拉霍、亚当约翰逊、本福斯特等很多球员在租借球队期间表现出色,青训营自家也出产了阿什利杨这样的优秀球员)的沃特福德俱乐部,由此观之,这笔收购也和波佐家族的气质颇为契合。
在2012年以大约1200万镑的价格买入沃特福德俱乐部之后,通过将乌迪内斯和格拉纳达的大量潜力股收入球队(英国足协甚至因此修改了租借条款,规定一场比赛不能超过5名租借球员同时出场,不过波佐家族通过将球员的租借改为永久转会规避了这一条款),球队在2013年取得第三名,只不过在附加赛决赛中不敌水晶宫,错失升入英超的机会。
虽然连续两次冲超失败,但是沃特福德现在波佐家族的掌控下兵强马壮,冲超指日可待。如果最终沃特福德杀入英超,可以想见的是那些无法被乌迪内斯或格拉纳达吸引到的更多青训苗子会加入球队,还可能有一些乌迪内斯的边缘球员在英超赛场闪光。
你可能好奇波佐家族如何搜索到这么多隐秘的天才少年的,他们是不是有一个龙珠雷达呢?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一切还是钱的问题,估计没有人比波佐家族在球探网络建设上投入更多的资金。他们有多达50名球探散布在世界各地,通常是那些不入豪门法眼的小国家(比如相比巴西,他们更重视智利方面的小球员,因为巴西的竞争太激烈了,而且球员成本也更高)。
这些球探在当地又有很多下线,帮助他们搜集球员信息。所有信息被传回总部的数据库,经过筛选,俱乐部便会买入那些物美价廉的小球员,或者在有球员转会出走的时候买入合适的替代品。
这种经营策略在烧钱成风、亏损司空见惯的足球世界中无疑是独树一帜的,球队也能维持长期发展战略而不至于因为新建球场等硬件投入而入不敷出。
红牛集团
尽管入主的时候遭到球迷的反对,但是萨尔茨堡在红牛掌控之后已经在9个赛季内5次抡圆了,其余4个赛季也是位列榜眼。由于奥地利甲级联赛财力有限,在欧冠也只有一个名额,因此红牛的注资让萨尔茨堡红牛队在奥甲一家独大,基本垄断了欧冠资格,形成了寡头垄断。
在买入萨尔茨堡的第二年,红牛买入了MLS 的New Jersey MetroStars 并改名为纽约红牛。不过纽约红牛并不像萨尔茨堡那样在MLS 一手遮天,他们拿到两次常规赛冠军,但是都没有拿到最终的季后赛总冠军。不过随着亨利和蒂姆卡希尔等明星球员的加盟,球队的上座率十分喜人,未来随着足球在美国的风行,球队会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以求最终拿到总冠军。
2009年夏天,红牛又买入德国第五级别联赛的SSV Markranstädt 俱乐部,又改名为莱比锡红牛。球队计划未来十年内冲入德甲联赛,目前五年过去了,他们已经升入德乙,看来实现目标指日可待。不过,这支德国球队也不是一帆风顺,尽管球迷方面的反对不如萨尔茨堡强烈,但是一些俱乐部组织联盟试图阻止红牛在两家德国和奥地利甲级联赛中同时拥有球队。
除此之外,红牛在巴西和加纳还有两支卫星球队(分别叫做巴西红牛和加纳红牛)。这两支球队可能经营方面无利可图,更多的是考虑红牛品牌的全球布局,所以我们对此不做过多讨论。但是这两支球队对于红牛的球探网络还是助益良多,有可能会在当地找到下一个罗纳尔多或者埃辛。
现在红牛也开始像波佐家族一样在旗下各个俱乐部之间交换球员,尽管规模不如后者大。同时也在利用在各个国家的关系网络购买需要的球员,或者寻找那些有前途的青年球员。
令人困惑的是红牛并没有采取和波佐家族一样的策略,他们并没有在转会中获益良多,更多的可能是考虑红牛的品牌推广。他们可以像波佐家族一样壮大自身的球探网络,让已有的俱乐部赛场上更创辉煌,同时也使得俱乐部可以因为球员转会而获利。
估计这也是他们下一步的策略,甚至在全球的足球强国都拥有一家俱乐部。不过因为英国等一些国家不太轻易同意球队更改队名,所以很难想象会有一支球队叫做Red Bull Reading 会被允许,不过也不排除他们找到一些漏洞(正如德甲联赛也不允许球队名称有明显的广告,他们宣称RB Leipzig 中的RB 代表意为草地球类运动的RasenBallsport)规避这一政策。
Roland Duchâtelet
比利时亿万富翁Roland Duchâtelet 在2014年买入英冠球队查尔顿之后已经拥有了四支球队。其他三支分别是比利时的标准列日,西班牙的阿尔科孔和德国的卡尔蔡司耶拿队。除此之外,他的儿子还拥有匈牙利的Ujpest 俱乐部。不同于波佐家族和红牛,Roland Duchâtelet 从2011年夏天买入标准列日算起,仅用了三年就构建了他的足球帝国。
目前还不清楚Duchâtelet 对于这些球队的规划(球队间球员的交换远没有前两者那么频繁),查尔顿在英冠挣扎,耶拿上赛季也没有从德国第四级别联赛突围成功,阿尔科孔在西乙混的也不是很好。
而且他还总是以低于市场预期的价格卖掉球队的明星球员。比如接手标准列日之后,他先后低价卖掉了维特塞尔(800万镑)、本特克(竟然不到100万镑)、德福尔(500万镑)和曼加拉(500万镑)。2014年夏天又把同为21岁的锋线双子星以区区1100万镑的价格出售,不出意外的列日队现在仅仅排在积分榜中游。
与红牛和波佐家族相比,Duchâtelet 似乎对球队战绩好坏没有兴趣。买入查尔顿之后,他接受采访声称不排除将某些球员卖到标准列日参加欧冠联赛。不过即便如此,好像他也不是全心全意打理列日俱乐部。目前看来,他并没有明确的计划打造这些俱乐部,很可能他并不是一个好的俱乐部主席。
其他MCO
曼苏尔酋长组建的“城市足球集团”可能是未来更举足轻重的一个MCO 组织。作为集团的头牌,曼城已经被他们用重金打造成了一家三年内两夺英超冠军的豪门俱乐部,下一个目标毫无疑问是欧冠大耳朵杯。日前,集团又分别在目前足球越来越受欢迎的美国和澳洲组建了纽约城队和墨尔本城队。
他们正在逐渐改变之前一掷千金的转会策略,毫无疑问未来美澳两国的青年才俊会慢慢被他们收入囊中,在加纳打造的青训营无疑也会为他们贡献优秀的苗子,同时集团也在和里斯本竞技谈青训方面的合作,最重要的在大本营曼城花费2亿英镑重金打造的青训营可能会为一线队贡献更多的顶级球星。
未来之路
不管是像城市足球集团和波佐家族一样建立全球足球网络为球队贡献人才或钱财,还是像红牛一样以此作为品牌全球扩张的战略,可以预期的是未来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MCO组织进入足球产业。因为这种思路更为先进,也更容易在商业上取得成功。
转会市场烧钱成风的现象也会助推MCO组织的出现,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俱乐部开始发展球探网络,在球员年轻时以更便宜的价格买入,而不是在转会市场一掷千金。在豪门青训营的小球员难以挤入星光熠熠的一线队阵容时,把他下放到同一个培养机制下的卫星俱乐部进行锻炼显然比随便租借给其他俱乐部更有利于球员的成长,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提高了投资的回报率。
像红牛这样的大财团也会慢慢进入足球产业,未来几年可能会有新的公司将球队作为一种更为新型的营销工具,在全球构建类似规模的MCO 组织。
唯一值得担忧的是一些商人可能对于他旗下的俱乐部没有很好的规划,导致某些低级别联赛的球队发展受阻,并且丧失已经日渐萎缩的忠诚球迷。俱乐部的队名更迭也是值得警惕的,因为俱乐部改名会明显伤害球队的传统(这在中超再明显不过了,想想都是泪啊)。
无论如何,MCO 的时代将要来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