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逝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逝世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1月4日下午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5岁。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体育工作者,何振梁是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的核心人物之一。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图片来源:东方IC

“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 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可以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中国友好相拥在一起,从而造福于全人类。”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北京申奥代表团最终陈述,何振梁作为陈述司仪用来开场的这句话成为他后来被引用最多且足以被载入中国乃至世界体育史的最著名的一句话。

作为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前国际奥委会委员、前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那是何振梁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刻。北京时间2015年1月4日下午15点50分,何振梁在北京协和医院因病医治无效离世,享年85岁。

作为1949年之后中国第一代体育工作者,何振梁在1981年10月由中国奥委会推选,成功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此后的三十载,何振梁在奥委会常年耕耘,为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奥林匹克运动和精神在中国的推广做出贡献。

何振梁祖籍浙江上虞,1929年12月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市。家境优渥的何振梁在抗战爆发后举家搬往上海,并在一所教会学校就读。1950年,他从上海震旦大学电机系毕业,然后进入中国共青团中央参与外联工作。1955年起,他开始进入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前身)负责国际事务和联络工作。

在国家体委工作期间,何振梁多次负责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带队任务,而在进入国际奥委会之后,他的主要任务则变成了要把中国带回奥运会。1993年,他负责北京申奥团2000年奥运会的申办工作,亦是最终陈述的主要陈述人之一。在1993年申奥失败后,他又配合国家体育总局一起总结经验,展开2008年奥运会申办的准备工作。而在北京申奥成功后,何振梁也在随后的奥运会筹备工作中给出诸多指导性意见。

北京申奥成功后,已经迈过古稀之年的何振梁丝毫没有退休的意思,这和当时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层的意见相左。而他在国际奥委会中并未完全按照中国奥委会意愿行事的事实,也在当时的中国体育界引起争议。

2009年10月,已经退居二线的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女排“五连冠”的冠军教头袁伟民出版了《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袁伟民在书中透露,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主席选举中支持金云龙而非罗格的行为是“自作主张”,而他坚持连任也有悖国家体育总局希望有更年轻的人进入国际奥委会的意愿。此书出版后不久,又有多位前国家体育总局高层先后透露了两次申奥期间和何振梁的意见相左。

同年年底,年满八旬的何振梁最终卸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此后,逐步淡出了公众视野。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何振梁一直身染沉疴,直至1月4日与世长辞。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何振梁原本希望将自己毕生的奥运经验写成书,给中国体育事业再留一份遗产,但最终未能如愿。

 

附:何振梁2001年北京申奥演讲稿

主席先生、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

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 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可以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中国友好相拥在一起,从而造福于全人类。

将近50年前,我第一次参加了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是在赫尔辛基。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奥运精神。和祖国的许多同胞一样,我认为奥林匹克价值理念具有普遍意义,奥林匹克圣火照亮着人类前进的道路。

在我的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将奥运会带来中国,让我的男女同胞在我的祖国体验奥林匹克理想永恒的魅力。

选择北京,你们将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次将奥运会带到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让十亿人民有机会用他们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

你们所传达的信息也许将意味着一个全球团结新时代的开始。

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亲爱的同事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7年之后,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

谢谢!

(2001年7月13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逝世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1月4日下午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5岁。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体育工作者,何振梁是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的核心人物之一。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图片来源:东方IC

“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 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可以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中国友好相拥在一起,从而造福于全人类。”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北京申奥代表团最终陈述,何振梁作为陈述司仪用来开场的这句话成为他后来被引用最多且足以被载入中国乃至世界体育史的最著名的一句话。

作为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前国际奥委会委员、前国际奥委会文化和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那是何振梁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刻。北京时间2015年1月4日下午15点50分,何振梁在北京协和医院因病医治无效离世,享年85岁。

作为1949年之后中国第一代体育工作者,何振梁在1981年10月由中国奥委会推选,成功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此后的三十载,何振梁在奥委会常年耕耘,为提升中国体育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奥林匹克运动和精神在中国的推广做出贡献。

何振梁祖籍浙江上虞,1929年12月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市。家境优渥的何振梁在抗战爆发后举家搬往上海,并在一所教会学校就读。1950年,他从上海震旦大学电机系毕业,然后进入中国共青团中央参与外联工作。1955年起,他开始进入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前身)负责国际事务和联络工作。

在国家体委工作期间,何振梁多次负责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带队任务,而在进入国际奥委会之后,他的主要任务则变成了要把中国带回奥运会。1993年,他负责北京申奥团2000年奥运会的申办工作,亦是最终陈述的主要陈述人之一。在1993年申奥失败后,他又配合国家体育总局一起总结经验,展开2008年奥运会申办的准备工作。而在北京申奥成功后,何振梁也在随后的奥运会筹备工作中给出诸多指导性意见。

北京申奥成功后,已经迈过古稀之年的何振梁丝毫没有退休的意思,这和当时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层的意见相左。而他在国际奥委会中并未完全按照中国奥委会意愿行事的事实,也在当时的中国体育界引起争议。

2009年10月,已经退居二线的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女排“五连冠”的冠军教头袁伟民出版了《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袁伟民在书中透露,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主席选举中支持金云龙而非罗格的行为是“自作主张”,而他坚持连任也有悖国家体育总局希望有更年轻的人进入国际奥委会的意愿。此书出版后不久,又有多位前国家体育总局高层先后透露了两次申奥期间和何振梁的意见相左。

同年年底,年满八旬的何振梁最终卸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此后,逐步淡出了公众视野。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何振梁一直身染沉疴,直至1月4日与世长辞。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何振梁原本希望将自己毕生的奥运经验写成书,给中国体育事业再留一份遗产,但最终未能如愿。

 

附:何振梁2001年北京申奥演讲稿

主席先生、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

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 但是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你们今天这个决定可以通过体育促进世界和中国友好相拥在一起,从而造福于全人类。

将近50年前,我第一次参加了奥林匹克运动会,那是在赫尔辛基。从那时起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奥运精神。和祖国的许多同胞一样,我认为奥林匹克价值理念具有普遍意义,奥林匹克圣火照亮着人类前进的道路。

在我的生涯中,我一直梦想着将奥运会带来中国,让我的男女同胞在我的祖国体验奥林匹克理想永恒的魅力。

选择北京,你们将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次将奥运会带到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让十亿人民有机会用他们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

你们所传达的信息也许将意味着一个全球团结新时代的开始。

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亲爱的同事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7年之后,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

谢谢!

(2001年7月13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