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厕所英雄》3000万票房开画,能否打破印度片审美疲劳趋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厕所英雄》3000万票房开画,能否打破印度片审美疲劳趋势?

《厕所英雄》由什里·那拉扬·辛执导,阿克谢·库玛尔、布米·佩德卡尔主演,是一部聚焦印度女性权利的作品。

昨日(6月8日),一共有8部影片扎堆上映,角逐这个周末档期。

这其中,印度电影《厕所英雄》的上映备受关注。从昨日到今日的票房走势看,《厕所英雄》的票房逐渐呈现逆袭的态势。而从豆瓣评分看,《厕所英雄》也评分不错,为7.3分。截至发稿,《厕所英雄》票房近3000万元。

其实,在电影上映前,《厕所英雄》就备受业内人士及市场的关注。一方面源于其题材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在于近两年印度电影在中国的好势头。

自《摔跤吧爸爸》起,印度电影在中国打开局势。2018年上半年,几乎每个月都有一部印度影片上映,《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巴霍巴利王》,再到正在上映的《厕所英雄》,印度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地位越来越显著,不仅票房表现不错,还引发口碑效应,被称作“印度神作”。

印度电影到底是如何在中国电影市场形成气候的呢?《厕所英雄》这次又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没有厕所就离婚,又一部印度电影反映女性权益问题

《厕所英雄》由什里·那拉扬·辛执导,阿克谢·库玛尔、布米·佩德卡尔主演,是一部聚焦印度女性权利的作品。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印度新娘贾耶嫁给凯沙夫后,发现家中没有厕所而坚持离婚。影片中,我们看到,在印度农村普遍没有厕所,女性白天甚至要憋住,等到天黑后、日出前结伴去野外如厕。

贾耶为了获得应有的尊严,与丈夫一起为建厕所而抗争。在印度,对于女性来说,没有厕所不仅是生活问题,同时她们也面临性侵、绑架等罪行,女性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影片的切入点十分新颖,在我们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厕所,在印度却是一个大问题。《厕所英雄》以轻松搞笑的方式呈现背后沉重的话题,直面传统文化中的陋习,引发观众的反思。

2017年8月,《厕所英雄》在印度上映,在本土票房收入超过10亿卢比(约人民币近1亿元),位列年度票房前十。今年北京电影节期间,《厕所英雄》展映也引发国民讨论。不仅如此,影片上映后,还推动了印度社会发展。

制片人表示,影片上映大幅增加了印度厕所使用率,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变化。《厕所英雄》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印度女性的生存现状,也让政府开始改变6亿印度女性的生活现状。

印度电影盛产“高分神作”,为什么只有它没收获高票房?

无论是今天上映的《厕所英雄》,还是此前上映的一部部印度电影,它们都在揭露印度社会问题,多数聚焦在女性权益这一点上,而它们在中国上映都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

从下表统计可见,除了《巴霍巴利王》票房7672万元外,其他印度电影在中国票房都破亿,《摔跤吧爸爸》高达12.95亿元,《神秘巨星》达到7.27亿元。不单票房不俗,口碑也不错,在挑剔的豆瓣文青中都能达到7—9分的高分评价。

不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巴霍巴利王》讲神话故事的影片,有着大场面大特效的一部电影,在印度登顶最卖座电影,全球超过1.2亿美元,在北美上映3天票房超过1000万美元。

但是,这部在全球席卷票房的印度电影在中国上映却票房并不理想,相比其他几部反映印度社会现实题材的影片,这部“好莱坞式”的印度大片却在中国遭遇滑铁卢。

家庭、教育、女性权利等问题,也是我国社会正在关注的问题,中印两国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而这些真实反映社会问题的印度电影,国内观众也很容易产生共情,因而能在中国引爆票房和引发群众热议。

反观《巴霍巴利王》,虽然有着精良的制作,但中国观众看惯了好莱坞大片,印度大片就很难再打动观众。而《巴霍巴利王》能够登顶印度本土票房,则在于印度观众看惯了反映当下生活的小人物影片,像这样大场面的特效大片非常少,因而能够引发观影热潮。

引进片也有不少沦为炮灰,如何避免观众审美疲劳?

所以,观众的口味到底如何琢磨?拍国产片的电影人有这样的难题,做批片、进口片的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厕所英雄》后续票房如何还是未知,印度反映社会问题的这类影片又能火多久呢?

接下来即将上映的印度电影还有《护垫侠》,同样是反映女性社会问题的一部影片——接二连三的引进题材大同小异的印度片,展现的都是女性在残酷现实中斗争的故事,观众已经看了那么多部了,多多少少也看腻了。

另外,印度片在国内始终存在一点“水土不服“,一则是太长了,二则是冗长的歌舞片段。不过,这点也正是印度电影独有的特色。如果说我国电影产业需要向印度学习的,就是好好利用自己的文化讲好一个故事。

回到引进片这一话题,题材相似观众慢慢就审美疲劳了。当一窝蜂女性话题、社会问题的片子蜂拥而至时,观众可能就不会全部买单了。

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引进片票房258.07,占比46.16%。

不得不说,引进片在2017年几乎占了全国总票房的半壁江山。《天才枪手》、《看不见的客人》、《摔跤吧爸爸》等引进片都在国内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但其实,我们看到只是少数成功的,不少引进片也沦为炮灰。比如备受关注的《深夜食堂电影版2》,仅收获1387万元票房。

再到今年,一些上映前备受期待的引进片同样“无人问津“——日本《昼颜》上映22天票房仅1399.5万元,美国《夺命来电》仅121.6万元票房……

引进片带给我们不少“惊喜”,让它们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其中的风险也值得注意。一位做批片买手的人士表示,对于买手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看剧本,剧本好的话电影50%可能是好电影,剧本不好那100%是烂片。

另外,找到电影的差异化同样十分重要,不但选片的过程中要有独到的眼光,在宣发策划阶段同样要有创新的能力。比如《爱乐之城》在营销的过程中,就让观众忽略了其歌舞元素,而更多地看到其爱情的部分。

对于印度片来说,歌舞是其绕不开的内容。观众审美疲劳不可避免,如何找到宣发的创新点,是《厕所英雄》和接下来要上映的《护垫侠》的关键因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厕所英雄》3000万票房开画,能否打破印度片审美疲劳趋势?

《厕所英雄》由什里·那拉扬·辛执导,阿克谢·库玛尔、布米·佩德卡尔主演,是一部聚焦印度女性权利的作品。

昨日(6月8日),一共有8部影片扎堆上映,角逐这个周末档期。

这其中,印度电影《厕所英雄》的上映备受关注。从昨日到今日的票房走势看,《厕所英雄》的票房逐渐呈现逆袭的态势。而从豆瓣评分看,《厕所英雄》也评分不错,为7.3分。截至发稿,《厕所英雄》票房近3000万元。

其实,在电影上映前,《厕所英雄》就备受业内人士及市场的关注。一方面源于其题材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在于近两年印度电影在中国的好势头。

自《摔跤吧爸爸》起,印度电影在中国打开局势。2018年上半年,几乎每个月都有一部印度影片上映,《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巴霍巴利王》,再到正在上映的《厕所英雄》,印度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地位越来越显著,不仅票房表现不错,还引发口碑效应,被称作“印度神作”。

印度电影到底是如何在中国电影市场形成气候的呢?《厕所英雄》这次又带来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没有厕所就离婚,又一部印度电影反映女性权益问题

《厕所英雄》由什里·那拉扬·辛执导,阿克谢·库玛尔、布米·佩德卡尔主演,是一部聚焦印度女性权利的作品。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印度新娘贾耶嫁给凯沙夫后,发现家中没有厕所而坚持离婚。影片中,我们看到,在印度农村普遍没有厕所,女性白天甚至要憋住,等到天黑后、日出前结伴去野外如厕。

贾耶为了获得应有的尊严,与丈夫一起为建厕所而抗争。在印度,对于女性来说,没有厕所不仅是生活问题,同时她们也面临性侵、绑架等罪行,女性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

影片的切入点十分新颖,在我们看来再平常不过的厕所,在印度却是一个大问题。《厕所英雄》以轻松搞笑的方式呈现背后沉重的话题,直面传统文化中的陋习,引发观众的反思。

2017年8月,《厕所英雄》在印度上映,在本土票房收入超过10亿卢比(约人民币近1亿元),位列年度票房前十。今年北京电影节期间,《厕所英雄》展映也引发国民讨论。不仅如此,影片上映后,还推动了印度社会发展。

制片人表示,影片上映大幅增加了印度厕所使用率,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变化。《厕所英雄》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印度女性的生存现状,也让政府开始改变6亿印度女性的生活现状。

印度电影盛产“高分神作”,为什么只有它没收获高票房?

无论是今天上映的《厕所英雄》,还是此前上映的一部部印度电影,它们都在揭露印度社会问题,多数聚焦在女性权益这一点上,而它们在中国上映都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

从下表统计可见,除了《巴霍巴利王》票房7672万元外,其他印度电影在中国票房都破亿,《摔跤吧爸爸》高达12.95亿元,《神秘巨星》达到7.27亿元。不单票房不俗,口碑也不错,在挑剔的豆瓣文青中都能达到7—9分的高分评价。

不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巴霍巴利王》讲神话故事的影片,有着大场面大特效的一部电影,在印度登顶最卖座电影,全球超过1.2亿美元,在北美上映3天票房超过1000万美元。

但是,这部在全球席卷票房的印度电影在中国上映却票房并不理想,相比其他几部反映印度社会现实题材的影片,这部“好莱坞式”的印度大片却在中国遭遇滑铁卢。

家庭、教育、女性权利等问题,也是我国社会正在关注的问题,中印两国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而这些真实反映社会问题的印度电影,国内观众也很容易产生共情,因而能在中国引爆票房和引发群众热议。

反观《巴霍巴利王》,虽然有着精良的制作,但中国观众看惯了好莱坞大片,印度大片就很难再打动观众。而《巴霍巴利王》能够登顶印度本土票房,则在于印度观众看惯了反映当下生活的小人物影片,像这样大场面的特效大片非常少,因而能够引发观影热潮。

引进片也有不少沦为炮灰,如何避免观众审美疲劳?

所以,观众的口味到底如何琢磨?拍国产片的电影人有这样的难题,做批片、进口片的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厕所英雄》后续票房如何还是未知,印度反映社会问题的这类影片又能火多久呢?

接下来即将上映的印度电影还有《护垫侠》,同样是反映女性社会问题的一部影片——接二连三的引进题材大同小异的印度片,展现的都是女性在残酷现实中斗争的故事,观众已经看了那么多部了,多多少少也看腻了。

另外,印度片在国内始终存在一点“水土不服“,一则是太长了,二则是冗长的歌舞片段。不过,这点也正是印度电影独有的特色。如果说我国电影产业需要向印度学习的,就是好好利用自己的文化讲好一个故事。

回到引进片这一话题,题材相似观众慢慢就审美疲劳了。当一窝蜂女性话题、社会问题的片子蜂拥而至时,观众可能就不会全部买单了。

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引进片票房258.07,占比46.16%。

不得不说,引进片在2017年几乎占了全国总票房的半壁江山。《天才枪手》、《看不见的客人》、《摔跤吧爸爸》等引进片都在国内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但其实,我们看到只是少数成功的,不少引进片也沦为炮灰。比如备受关注的《深夜食堂电影版2》,仅收获1387万元票房。

再到今年,一些上映前备受期待的引进片同样“无人问津“——日本《昼颜》上映22天票房仅1399.5万元,美国《夺命来电》仅121.6万元票房……

引进片带给我们不少“惊喜”,让它们成为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其中的风险也值得注意。一位做批片买手的人士表示,对于买手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看剧本,剧本好的话电影50%可能是好电影,剧本不好那100%是烂片。

另外,找到电影的差异化同样十分重要,不但选片的过程中要有独到的眼光,在宣发策划阶段同样要有创新的能力。比如《爱乐之城》在营销的过程中,就让观众忽略了其歌舞元素,而更多地看到其爱情的部分。

对于印度片来说,歌舞是其绕不开的内容。观众审美疲劳不可避免,如何找到宣发的创新点,是《厕所英雄》和接下来要上映的《护垫侠》的关键因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