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社群经济:从后台走向前台的圈子经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社群经济:从后台走向前台的圈子经济

每一次旧秩序的打破都同时意味着新机会的瞬间爆发,社群经济模式或许就是互联网浪潮不断颠覆发展最终重新洗牌的必然模式。

在2014年的最后几天里,回望过去的365天里,有两个关键词格外显眼,一个是“O2O”一个是“社群”,互联网冲击波向更多行业延伸,更多的传统企业即将面临一轮转型升级大潮,“O2O”是这样一次大规模转型浪潮的最好代名词。

而“社群”则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力量崛起之后的必然产物,在互联网工具的助力下,个体力量迸发出不止于“认知盈余”力量之外的更多力量,自媒体、自组织、圈子、社群、社区的概念不断被创造出来,不断得到升级,更多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探索,成果显著。

社群经济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说到社群经济,中国古话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形象说出了社群经济的核心点,人类本身就是社会性动物,群居、群聚、社交以及群组织是其天生具备的基本特征,无论在原始社会里为了保证生存安全,或是在工业社会里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群分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

而“圈子”是人类这一基本行为特征的代名词,基于“老乡”、“校友”、“同事”等等关系而生的,具有一点或者多点共同特征的人群的聚集,就自然形成了所谓的“圈子”,这种“圈子文化”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这种“圈子文化”的经营或者运作确实存在,并较为普及,但是一直以来存在着类别较少,非标准化,非公开化的基本特征,虽然普遍存在但是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亦即某些有心人才精于此类“圈子”的经营,并且从中受益,却并未得到广泛的利用和商业价值的挖掘,或者说是处于一种“半地下”的状态。

互联网助力“圈子经济”升级成“社群经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技术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更多的个体力量崛起,曾经因为信息传播技术的限制无法得到充分共享的信息得到了有效传播,多元的传播内容,或者更多具有类圈子特征的群体得以借助互联网实现了连接,并且逐步发展运营起来,诸如基于更多诸如美剧形成的美剧迷社群,拥有同一个型号私家车的车友社群,诸如军事迷而生的军事发烧友社群,诸如基于钟表收藏爱好而来的社群等等。

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多种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广域的信息传播又使得曾经显得十分小众,甚至是小众到极点的特殊爱好的群体,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使得其在互联网所能够连接的广大时空中充分交互连接,从而也使得曾经不可能形成的社群得以呈现。

诸如在广州仅有两个个体的兴趣爱好,因为有了互联网,可以超出广州,甚至是广东乃至全国全球范围内去聚合这样拥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个体,并且形成线上线下的在整个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统一兴趣爱好群体的社群,其个体总数足以形成社群所需要的数量,这在过往是无法想象的。

另一方面,社交工具的使用以及通讯技术的辅助作用下,社群关系的维护又变得十分的便利,相较于过往圈子经济条件下,个体的时间和精力受限于客观条件,只能够维持一定数量的“同乡”、“同学”、“同僚”等有限的圈子关系,当下的社群经济模式下,个体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除了过往圈子的经营外,还可以拓展出诸如“自驾游”、“私董会”、“星盘一族”、“吃货一族”等更多的社群关系,并运营自如,也使得社群经济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

“社群经济”兴盛背后的机会

社群经济的兴盛,让曾经属于少数人的所谓专利的社交能力,成为了普通大众每个个体都能够充分利用和掌握的工具,进行广泛社交的工具,进行社会价值实现的工具,进行社会身份认同的工具。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需要做的即是主动参与到多种多样的社群之中,为社群贡献力量,同时通过社群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主动投入到社群经济和社群商业模式的闭环之中,而无法独善其身决绝融入。

社群经济的核心在于信任和共同的理念或者爱好,而信任是社群经济成立的基础要素,面对曾经陌生的社群中的个体,建立互相之间信任和长期互动的过程是持续和漫长的,那种寄希望于短时间通过金钱等手段瞬间融入社群之中,走捷径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面向未来的社群经济将成为社会宏观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组织形式,或将是企业、公司、学校、机构等工业时代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之外的另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形式,或将彻底改变未来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

社群经济模式之中,传统意义上的买卖关系或者继续存在,但是互相之间超脱买卖关系之外的协同关系或许将成为主流,比重或许将彻底超越买卖关系,新的社群商业模式或将不再需要诸如货币的一般等价物作为中介进行交换背书,或许基于共同利益条件下的自由协同将成为趋势和常态。

社群经济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经济学垂直细分的必然结果,使得曾经泛泛而论的经济角色细分被诸多的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经济角色细分所取代,亦即诞生了更多的小众群体,更多的自成一体的自由经济体,也预示着曾经面向大众的经济现象和规律被重新的定义,也同时催生基于社群经济模式之下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社交方式、协作关系、交流模式等等新变革,中间催生的商业机会不胜枚举,或许将诞生新的专家、新的领袖、新的组织、新的机遇,谁将成为这场变革的最终受益者呢?或许一定是那些有准备的人。

每一次旧秩序的打破都同时意味着新机会的瞬间爆发,社群经济模式或许就是互联网浪潮不断颠覆发展最终重新洗牌的必然模式,面对扑面而来的商业机会,你还会等闲视之吗?(完)

欢迎关注订阅“道哥论道”(微信号:dogdaog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社群经济:从后台走向前台的圈子经济

每一次旧秩序的打破都同时意味着新机会的瞬间爆发,社群经济模式或许就是互联网浪潮不断颠覆发展最终重新洗牌的必然模式。

在2014年的最后几天里,回望过去的365天里,有两个关键词格外显眼,一个是“O2O”一个是“社群”,互联网冲击波向更多行业延伸,更多的传统企业即将面临一轮转型升级大潮,“O2O”是这样一次大规模转型浪潮的最好代名词。

而“社群”则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力量崛起之后的必然产物,在互联网工具的助力下,个体力量迸发出不止于“认知盈余”力量之外的更多力量,自媒体、自组织、圈子、社群、社区的概念不断被创造出来,不断得到升级,更多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探索,成果显著。

社群经济不是什么新鲜玩意

说到社群经济,中国古话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说法,形象说出了社群经济的核心点,人类本身就是社会性动物,群居、群聚、社交以及群组织是其天生具备的基本特征,无论在原始社会里为了保证生存安全,或是在工业社会里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群分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

而“圈子”是人类这一基本行为特征的代名词,基于“老乡”、“校友”、“同事”等等关系而生的,具有一点或者多点共同特征的人群的聚集,就自然形成了所谓的“圈子”,这种“圈子文化”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这种“圈子文化”的经营或者运作确实存在,并较为普及,但是一直以来存在着类别较少,非标准化,非公开化的基本特征,虽然普遍存在但是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亦即某些有心人才精于此类“圈子”的经营,并且从中受益,却并未得到广泛的利用和商业价值的挖掘,或者说是处于一种“半地下”的状态。

互联网助力“圈子经济”升级成“社群经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技术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更多的个体力量崛起,曾经因为信息传播技术的限制无法得到充分共享的信息得到了有效传播,多元的传播内容,或者更多具有类圈子特征的群体得以借助互联网实现了连接,并且逐步发展运营起来,诸如基于更多诸如美剧形成的美剧迷社群,拥有同一个型号私家车的车友社群,诸如军事迷而生的军事发烧友社群,诸如基于钟表收藏爱好而来的社群等等。

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多种类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同时广域的信息传播又使得曾经显得十分小众,甚至是小众到极点的特殊爱好的群体,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使得其在互联网所能够连接的广大时空中充分交互连接,从而也使得曾经不可能形成的社群得以呈现。

诸如在广州仅有两个个体的兴趣爱好,因为有了互联网,可以超出广州,甚至是广东乃至全国全球范围内去聚合这样拥有同样兴趣爱好的个体,并且形成线上线下的在整个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统一兴趣爱好群体的社群,其个体总数足以形成社群所需要的数量,这在过往是无法想象的。

另一方面,社交工具的使用以及通讯技术的辅助作用下,社群关系的维护又变得十分的便利,相较于过往圈子经济条件下,个体的时间和精力受限于客观条件,只能够维持一定数量的“同乡”、“同学”、“同僚”等有限的圈子关系,当下的社群经济模式下,个体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除了过往圈子的经营外,还可以拓展出诸如“自驾游”、“私董会”、“星盘一族”、“吃货一族”等更多的社群关系,并运营自如,也使得社群经济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

“社群经济”兴盛背后的机会

社群经济的兴盛,让曾经属于少数人的所谓专利的社交能力,成为了普通大众每个个体都能够充分利用和掌握的工具,进行广泛社交的工具,进行社会价值实现的工具,进行社会身份认同的工具。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需要做的即是主动参与到多种多样的社群之中,为社群贡献力量,同时通过社群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主动投入到社群经济和社群商业模式的闭环之中,而无法独善其身决绝融入。

社群经济的核心在于信任和共同的理念或者爱好,而信任是社群经济成立的基础要素,面对曾经陌生的社群中的个体,建立互相之间信任和长期互动的过程是持续和漫长的,那种寄希望于短时间通过金钱等手段瞬间融入社群之中,走捷径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面向未来的社群经济将成为社会宏观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组织形式,或将是企业、公司、学校、机构等工业时代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之外的另一种普遍存在的关系形式,或将彻底改变未来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

社群经济模式之中,传统意义上的买卖关系或者继续存在,但是互相之间超脱买卖关系之外的协同关系或许将成为主流,比重或许将彻底超越买卖关系,新的社群商业模式或将不再需要诸如货币的一般等价物作为中介进行交换背书,或许基于共同利益条件下的自由协同将成为趋势和常态。

社群经济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经济学垂直细分的必然结果,使得曾经泛泛而论的经济角色细分被诸多的具有个性化色彩的经济角色细分所取代,亦即诞生了更多的小众群体,更多的自成一体的自由经济体,也预示着曾经面向大众的经济现象和规律被重新的定义,也同时催生基于社群经济模式之下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社交方式、协作关系、交流模式等等新变革,中间催生的商业机会不胜枚举,或许将诞生新的专家、新的领袖、新的组织、新的机遇,谁将成为这场变革的最终受益者呢?或许一定是那些有准备的人。

每一次旧秩序的打破都同时意味着新机会的瞬间爆发,社群经济模式或许就是互联网浪潮不断颠覆发展最终重新洗牌的必然模式,面对扑面而来的商业机会,你还会等闲视之吗?(完)

欢迎关注订阅“道哥论道”(微信号:dogdaoge)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