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电影节】是《画魂》也是“影魂” :上海第一部自主4k修复片背后的故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电影节】是《画魂》也是“影魂” :上海第一部自主4k修复片背后的故事

“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其实是一种传承,是要把以前老艺术家的东西传承下去。”

《画魂》剧照

1992年,摄影师吕乐受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女导演黄蜀芹邀请,来到上海,担任电影《画魂》的摄影师。26年后,已经转型导演的他再一次坐在《画魂》的银幕前,这次为的是这部电影的4K修复。

早在去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电影节官方就对外宣布了第二年的修复计划——4k修复1994年上映的电影《画魂》。而今年初组委会则确定将这一修复工作交给上海电影技术厂。这也是上影节自2011年开始主导修复经典老片至今,第一次没有选择与国外修复机构合作。

《画魂》是上海导演黄蜀芹继1987年拍摄《人·鬼·情》之后,创作的第二部女性题材影片。正是在准备此片剧本和筹备经费的五年间,黄蜀芹执导了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围城》。

1992年,这部改编自女作家石楠小说《画魂:潘玉良传》终于开机。开机前,饰演主角潘玉良的巩俐,为贴近人物,曾特别花了一个月时间学习绘画和雕塑。而16岁还在上海上学的赵薇也在片中献上了自己的大银幕首秀。此外,该片的男主角是几年后也北上拍片的香港导演尔冬升。

《画魂》的摄影师吕乐,正是从此片起,开始了与上影厂的诸多合作,包括之后在张艺谋导演的《摇啊摇要到外婆桥》中担任摄影。此后作为摄影师,他也曾凭借《一九四二》《集结号》等片屡次拿奖。今年他还将带着自己的导演作品《找到你》角逐上影节金爵奖,这部由马伊琍、姚晨主演的电影,也是入围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两部华语剧情片之一。

或许正是因电影主创各自的闪光点和种种值得回味的幕后故事,《画魂》被上影节选中,成为上海第一部“三自”(自选、自筹、自修)4k修复的影片。

而肩负4K修复重任的上海电影技术厂,实际上在《画魂》之前,已与上影节有过多次合作。在上影节前几年与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修复所合作《一江春水向东流》《舞台姐妹》等片的4k修复过程中,上技厂都承担了4K扫描影像的工作。

这家位于上海市闸北区宝通路449号的电影技术厂,曾是国内最早建成的专业化电影洗印基地,中国影史上很多名导佳片都是在这里洗印拷贝后在全国发行的。

2012年,随着柯达公司破产宣告胶片电影时代的终结,专业从事35毫米16毫米黑白彩色电影底样片加工和拷贝印制业务的上技厂也面临从胶片向数字的转型。

也是在这一年,上技厂数字制作中心成立,除开展全景声制作、电影校色、剪辑、字幕制作等后期业务外,上技厂也开始尝试电影修复工作。2013年上技厂正式启动“上海电影影片资料抢救项目”,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对部分经典的电影老胶片进行修复。 

在积累了几年2k修复经验后,去年上技厂第一次尝试4k修复,所修影片来自一位私人收藏家的纪录片。而《画魂》则是上技厂4k修复的第一部故事片。

4K技术指的是分辨率达到4096×2016的数字成像技术,其图像质量接近胶片的影像质感。在4K技术兴起前,电影胶片的数字修复主要运用2K技术,分辨率是2048×1080,这个程度的画面分辨率和胶片的成像效果有相当差距。纠正偏色,去除画面上的斑驳噪点,这些2K修复的常用手段很大程度上是侧重于“修”。至于“复”,也就是寻找电影最初的样子,涉及色彩和光影的层次感,则需要4K技术的参与。

去年退休后被上技厂返聘的吴云岳是一位有着四十多年工龄的老师傅。从1973年进入上技厂学徒,到被派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洗印车间工作,再到回归上技厂,洗印的几十个流程,每个工种,没有他不会的。

在2013年上技厂开展电影修复业务后,这位洗印专家也转型成电影修复师,凭着四十几年与胶片打交道的宝贵经历,开始了胶片物理修复,和最终鉴定的工作。

一部胶片电影的修复分物理修复与数字修复两大步骤。其中,物理修复主要是采用物理的和少量化学的手段,对胶片本身的潮湿霉变、脆裂缺损等问题进行处理,使胶片还原到较好的状态。 

具体到物理修复流程,就是先整理鉴定素材情况,利用清洁工具手工清除胶片上难去除的霉点、斑点和修补破损的齿孔,并换新胶片头尾的保护片。再根据素材情况确定清洁方法,常用有超声波洁片机与漂洗洗片机,素材经过清洁后就可以进行数字扫描了。

目前,包括返聘回来的吴云岳在内,上技厂有四位物理修复师,都是与胶片打了至少二十多年交道的老技师,最小的也有41岁。用吴云岳的话说,他们对于底片的珍惜,就像“爱保自己的眼珠一样”。

“物理修复是个又脏又累又有味道的工作,整个工作间都弥漫着胶片独有的酸味,稍一走动,灰尘就像烟雾一样蔓延开来。一般人是受不了的,但我们一干就是一天,后来工作间装了侧吸式抽油烟机,才稍微好受点。”

物理修复的难点完全取决于胶片的保存程度,胶片受潮严重、花斑众多,一般洗片机无法清理干净,或是变形、扭曲,齿孔损坏无法放在扫描仪上进行扫描,这些情况都考验着修复师的经验与智慧。

有一年,深圳的资料馆拿来一部1936年美国战地记者拍摄的日本侵华纪录片,请吴云岳帮忙进行数字化转制。因底片已有近百年历史,材质难以辨识且萎缩严重、还不能碰水,吴云岳起初没敢接手。可资料馆负责人一句“可惜了这些当年记录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影像不能被世人所见”的话,让吴云岳改变了决定,此后花费一个月时间,通过多次测试,终于找到可以让胶片膨胀到正好放入扫描仪器进行扫描的温度和湿度,并最终完成了全片的扫描。“后来我看电视新闻里播出这些影像,心里开心极了,觉得自己的修复是有价值的。”

而吴云岳的同事胡玉娥,也曾根据多年经验想出用棉签蘸凡士林,手工一点点擦洗那些洗片机难以清洗的底片,甚至还花费月余窝在工作间修补过那些连齿孔都缺失的破损严重的底片。

谈及这些修复的幕后故事,吴云岳颇为自豪的说,“尽管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在修复电影上比我们起步稍早,但我可以很自信的说,全国范围内,物理修复这方面,我们团队是最强的。”

相比这些“难啃的骨头”,显然只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画魂》胶片要好修复的多。巧的是吴云岳对这部电影还很熟悉。据他回忆,当时他所在的上影厂洗印“三车间”参与过影片的拷贝工作,对这部电影当年的样子,他还有印象。而在拿到底片时,他也认为底片的保存效果尚好,利于修复。

可谁知想到,在扫描完底片开始进行数字修复时,吴云岳发现电影中有一部分画面颗粒度非常大。“同一部影片,画面颗粒度不同,应该是由于使用的胶片不同。后来我了解到,当年根据戏的要求,导演使用了同样感光度的两种不同型号底片,在胶片时代看不出差异,但扫描成数字文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修复时针对这些噪点多的画面一帧帧去降噪。”

此外,当年《画魂》在后期洗印胶片时为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底片中还包含了有做过特殊处理的中间片。“这些中间片对原素材都有损失,包括画面颜色、饱和度、层次感、噪点等都与底片不同,也是修复的难点。”

要攻克这些难点,就是电影修复中的第二大步骤——数字修复需要做的工作。所谓数字修复就是在完成对胶片的物理修复后,通过专业扫描仪将胶片内容转化为数字资料,并通过电脑进行进一步的修复。这项工作如同修图,一帧画面就是一幅图,电影每秒拍摄24帧,就是24幅图,一部片子平均有15万帧,相当于要修15万张图。

数字修复并不是简单的PS,特别是4K修复,其中的“复”,指的是要恢复电影最初的样子,涉及色彩和光影的层次感,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其挑战不仅在技术上,更在艺术上。

上技厂营销部总监贺欣告诉界面娱乐,上技厂对《画魂》进行数字修复的是一个十人组成的年轻团队,130分钟片长,就要修复近2万帧画面。而在修复前,整个团队都会搜集当年电影拍摄时的文献、主创阐述、回忆录甚至是胶片摄影机参数等资料,详尽了解与影片相关的各类信息,以求忠实还原胶片本来的面目。“当然,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邀请到原片的工作人员参与修复中,则是再好不过了。”

因《画魂》导演黄蜀芹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请她出山来指导修复已无可能,贺欣只得转而求助于黄蜀芹导演的儿子郑大圣。实际上,郑大圣也是一位导演,他去年拍摄的艺术片《村戏》,其电影后期正是在上技厂制作完成的。

正是在郑大圣导演的引荐下,贺欣联系上了《画魂》当年的摄影师吕乐,并邀请他两次来到上海,协助《画魂》修复工作。讲起请吕导来上技厂的情景,贺欣颇为不好意思的说,“我当时挺不懂事的,导演一口答应,还说‘你给我订一张最便宜的机票就行’,我还真就订了最便宜的机票。”

对于吕乐的加入,同时还负责修复鉴定的吴云岳直称“太有必要”,他解释说,因《画魂》讲述的是女画家潘玉良的故事,片中对色彩的运用,基调、环境和创作意图等和一般的故事片都不太一样。一开始他参考当年的拷贝,要求数字修复的工作人员还原影片对色彩的夸张运用,“比如妓院戏份,室内那种比较极致的红色等”,但摄影师吕乐却给出完全不同的意见。

“我当时还想不通为什么要改掉,不就违背了原本的创作意图了吗?”吴云岳一开始产生了疑惑,“后来我与他交流,才明白现在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环境和思路都不同,他说这样做不是要改,而是要做的更好。当年由于胶片的局限性没机会做,现在能重新来,就要争取把当年没实现的意图实现。他不仅是在帮我们修复,更是在教我们如何创作画面。”

《画魂》中对色彩的运用和一般故事片不太一样

实际上,由于当年赶期上映,再加上技术层面的局限性,吕乐坦言,影片是在没有全部进行精细调色的情况下发行的,成片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一直是作为摄影师的他心中的小遗憾。至于当时后期工作人员疏忽,将他的名字打成“吕悦”的事情,反而不太在意了。

除了弥补当年遗憾,对从事过数字调色和2k数字中间片工作的吕乐来说,4k修复这项技术活,也是对自己的全新挑战。提及《画魂》的修复难度,吕乐也谈到了底片中的中间片修复是个难关。“比如片头片尾的字幕叠化部分,就很难解决,需要校对颜色的地方很多,不过技师们技术都很好,做的很细致,最后效果不错”。

这次的上海修复之旅,也让他回忆起很多往事。“《画魂》对我来说有着十分特别的意义,这是我从法国学习生活五年归国后拍摄的第一部长篇故事片,也是我第一次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作,后来我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在上技厂冲印的。现在回忆起来,90年代那段时间是我作为摄影师的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阶段。另外,那时候上海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之初的发展,我记得当时延安路上贯穿东西的高架正在建。整个90年代,我是一边在上海拍片,一边眼看这座城市变化,而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在慢慢变化。”

而除了吕乐,当年《画魂》的录音师、吕乐北京电影院学院78级同学、本身就是上技厂员工的葛伟家也参与了电影声音方面的修复。《画魂》是当年上海第一部杜比SR格式立体声电影,但现在影院播放已经没有4.0的概念,为了能让观众体验到当年的立体环绕效果,葛伟家与上技厂工作人员花费一个月时间,一点点把原片声音分离,将声道修复成了5.1,增加了环绕和低频。此外,在修复过程中,葛伟家也找出当年翻录的音频素材,在需要增加声音丰富性的地方进行修补。

在二十几个修复师分两班倒,24小时连轴转修复了接近三个月后,6月17日,4k修复版《画魂》即将与观众见面。对于吴云岳、吕乐、葛伟家、贺欣和参与《画魂》修复的所有工作人员来说,除了既兴奋又忐忑地等待第一批观众的检阅之外,心中略感遗憾的就是该片导演黄蜀芹无法亲临影院目睹自己的作品与新电影技术碰撞的结果。

吴云岳透露,此前《画魂》4k修复版在上技厂试映时,郑大圣导演替母亲来看片了,“他觉得挺满意的,但是即使是他也没办法完全代表黄导,这也是一种遗憾。我们作为修复电影的工作人员,责任就是把电影修复到最佳的状态,修复到能够符合当时导演和摄影师等主创的创作意图。我们当然最希望得到导演本人的肯定。”

虽然对于大部分看电影的人来说,无论是早年胶片电影的洗印还是如今电影的修复,这些工作都鲜有耳闻,电影院里的掌声也很少是特别鼓给这样一群幕后人员的,但吴云岳们却仍难弃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其实是一种传承,是要把以前老艺术家的东西传承下去。”

(实习生曹蕾也对本文有贡献)

相关阅读:界面·好问 | 我曾参与修复《画魂》,关于老电影4K修复背后的故事,问我好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电影节】是《画魂》也是“影魂” :上海第一部自主4k修复片背后的故事

“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其实是一种传承,是要把以前老艺术家的东西传承下去。”

《画魂》剧照

1992年,摄影师吕乐受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女导演黄蜀芹邀请,来到上海,担任电影《画魂》的摄影师。26年后,已经转型导演的他再一次坐在《画魂》的银幕前,这次为的是这部电影的4K修复。

早在去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期间,电影节官方就对外宣布了第二年的修复计划——4k修复1994年上映的电影《画魂》。而今年初组委会则确定将这一修复工作交给上海电影技术厂。这也是上影节自2011年开始主导修复经典老片至今,第一次没有选择与国外修复机构合作。

《画魂》是上海导演黄蜀芹继1987年拍摄《人·鬼·情》之后,创作的第二部女性题材影片。正是在准备此片剧本和筹备经费的五年间,黄蜀芹执导了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围城》。

1992年,这部改编自女作家石楠小说《画魂:潘玉良传》终于开机。开机前,饰演主角潘玉良的巩俐,为贴近人物,曾特别花了一个月时间学习绘画和雕塑。而16岁还在上海上学的赵薇也在片中献上了自己的大银幕首秀。此外,该片的男主角是几年后也北上拍片的香港导演尔冬升。

《画魂》的摄影师吕乐,正是从此片起,开始了与上影厂的诸多合作,包括之后在张艺谋导演的《摇啊摇要到外婆桥》中担任摄影。此后作为摄影师,他也曾凭借《一九四二》《集结号》等片屡次拿奖。今年他还将带着自己的导演作品《找到你》角逐上影节金爵奖,这部由马伊琍、姚晨主演的电影,也是入围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两部华语剧情片之一。

或许正是因电影主创各自的闪光点和种种值得回味的幕后故事,《画魂》被上影节选中,成为上海第一部“三自”(自选、自筹、自修)4k修复的影片。

而肩负4K修复重任的上海电影技术厂,实际上在《画魂》之前,已与上影节有过多次合作。在上影节前几年与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修复所合作《一江春水向东流》《舞台姐妹》等片的4k修复过程中,上技厂都承担了4K扫描影像的工作。

这家位于上海市闸北区宝通路449号的电影技术厂,曾是国内最早建成的专业化电影洗印基地,中国影史上很多名导佳片都是在这里洗印拷贝后在全国发行的。

2012年,随着柯达公司破产宣告胶片电影时代的终结,专业从事35毫米16毫米黑白彩色电影底样片加工和拷贝印制业务的上技厂也面临从胶片向数字的转型。

也是在这一年,上技厂数字制作中心成立,除开展全景声制作、电影校色、剪辑、字幕制作等后期业务外,上技厂也开始尝试电影修复工作。2013年上技厂正式启动“上海电影影片资料抢救项目”,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对部分经典的电影老胶片进行修复。 

在积累了几年2k修复经验后,去年上技厂第一次尝试4k修复,所修影片来自一位私人收藏家的纪录片。而《画魂》则是上技厂4k修复的第一部故事片。

4K技术指的是分辨率达到4096×2016的数字成像技术,其图像质量接近胶片的影像质感。在4K技术兴起前,电影胶片的数字修复主要运用2K技术,分辨率是2048×1080,这个程度的画面分辨率和胶片的成像效果有相当差距。纠正偏色,去除画面上的斑驳噪点,这些2K修复的常用手段很大程度上是侧重于“修”。至于“复”,也就是寻找电影最初的样子,涉及色彩和光影的层次感,则需要4K技术的参与。

去年退休后被上技厂返聘的吴云岳是一位有着四十多年工龄的老师傅。从1973年进入上技厂学徒,到被派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洗印车间工作,再到回归上技厂,洗印的几十个流程,每个工种,没有他不会的。

在2013年上技厂开展电影修复业务后,这位洗印专家也转型成电影修复师,凭着四十几年与胶片打交道的宝贵经历,开始了胶片物理修复,和最终鉴定的工作。

一部胶片电影的修复分物理修复与数字修复两大步骤。其中,物理修复主要是采用物理的和少量化学的手段,对胶片本身的潮湿霉变、脆裂缺损等问题进行处理,使胶片还原到较好的状态。 

具体到物理修复流程,就是先整理鉴定素材情况,利用清洁工具手工清除胶片上难去除的霉点、斑点和修补破损的齿孔,并换新胶片头尾的保护片。再根据素材情况确定清洁方法,常用有超声波洁片机与漂洗洗片机,素材经过清洁后就可以进行数字扫描了。

目前,包括返聘回来的吴云岳在内,上技厂有四位物理修复师,都是与胶片打了至少二十多年交道的老技师,最小的也有41岁。用吴云岳的话说,他们对于底片的珍惜,就像“爱保自己的眼珠一样”。

“物理修复是个又脏又累又有味道的工作,整个工作间都弥漫着胶片独有的酸味,稍一走动,灰尘就像烟雾一样蔓延开来。一般人是受不了的,但我们一干就是一天,后来工作间装了侧吸式抽油烟机,才稍微好受点。”

物理修复的难点完全取决于胶片的保存程度,胶片受潮严重、花斑众多,一般洗片机无法清理干净,或是变形、扭曲,齿孔损坏无法放在扫描仪上进行扫描,这些情况都考验着修复师的经验与智慧。

有一年,深圳的资料馆拿来一部1936年美国战地记者拍摄的日本侵华纪录片,请吴云岳帮忙进行数字化转制。因底片已有近百年历史,材质难以辨识且萎缩严重、还不能碰水,吴云岳起初没敢接手。可资料馆负责人一句“可惜了这些当年记录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影像不能被世人所见”的话,让吴云岳改变了决定,此后花费一个月时间,通过多次测试,终于找到可以让胶片膨胀到正好放入扫描仪器进行扫描的温度和湿度,并最终完成了全片的扫描。“后来我看电视新闻里播出这些影像,心里开心极了,觉得自己的修复是有价值的。”

而吴云岳的同事胡玉娥,也曾根据多年经验想出用棉签蘸凡士林,手工一点点擦洗那些洗片机难以清洗的底片,甚至还花费月余窝在工作间修补过那些连齿孔都缺失的破损严重的底片。

谈及这些修复的幕后故事,吴云岳颇为自豪的说,“尽管北京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在修复电影上比我们起步稍早,但我可以很自信的说,全国范围内,物理修复这方面,我们团队是最强的。”

相比这些“难啃的骨头”,显然只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画魂》胶片要好修复的多。巧的是吴云岳对这部电影还很熟悉。据他回忆,当时他所在的上影厂洗印“三车间”参与过影片的拷贝工作,对这部电影当年的样子,他还有印象。而在拿到底片时,他也认为底片的保存效果尚好,利于修复。

可谁知想到,在扫描完底片开始进行数字修复时,吴云岳发现电影中有一部分画面颗粒度非常大。“同一部影片,画面颗粒度不同,应该是由于使用的胶片不同。后来我了解到,当年根据戏的要求,导演使用了同样感光度的两种不同型号底片,在胶片时代看不出差异,但扫描成数字文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修复时针对这些噪点多的画面一帧帧去降噪。”

此外,当年《画魂》在后期洗印胶片时为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底片中还包含了有做过特殊处理的中间片。“这些中间片对原素材都有损失,包括画面颜色、饱和度、层次感、噪点等都与底片不同,也是修复的难点。”

要攻克这些难点,就是电影修复中的第二大步骤——数字修复需要做的工作。所谓数字修复就是在完成对胶片的物理修复后,通过专业扫描仪将胶片内容转化为数字资料,并通过电脑进行进一步的修复。这项工作如同修图,一帧画面就是一幅图,电影每秒拍摄24帧,就是24幅图,一部片子平均有15万帧,相当于要修15万张图。

数字修复并不是简单的PS,特别是4K修复,其中的“复”,指的是要恢复电影最初的样子,涉及色彩和光影的层次感,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其挑战不仅在技术上,更在艺术上。

上技厂营销部总监贺欣告诉界面娱乐,上技厂对《画魂》进行数字修复的是一个十人组成的年轻团队,130分钟片长,就要修复近2万帧画面。而在修复前,整个团队都会搜集当年电影拍摄时的文献、主创阐述、回忆录甚至是胶片摄影机参数等资料,详尽了解与影片相关的各类信息,以求忠实还原胶片本来的面目。“当然,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能邀请到原片的工作人员参与修复中,则是再好不过了。”

因《画魂》导演黄蜀芹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请她出山来指导修复已无可能,贺欣只得转而求助于黄蜀芹导演的儿子郑大圣。实际上,郑大圣也是一位导演,他去年拍摄的艺术片《村戏》,其电影后期正是在上技厂制作完成的。

正是在郑大圣导演的引荐下,贺欣联系上了《画魂》当年的摄影师吕乐,并邀请他两次来到上海,协助《画魂》修复工作。讲起请吕导来上技厂的情景,贺欣颇为不好意思的说,“我当时挺不懂事的,导演一口答应,还说‘你给我订一张最便宜的机票就行’,我还真就订了最便宜的机票。”

对于吕乐的加入,同时还负责修复鉴定的吴云岳直称“太有必要”,他解释说,因《画魂》讲述的是女画家潘玉良的故事,片中对色彩的运用,基调、环境和创作意图等和一般的故事片都不太一样。一开始他参考当年的拷贝,要求数字修复的工作人员还原影片对色彩的夸张运用,“比如妓院戏份,室内那种比较极致的红色等”,但摄影师吕乐却给出完全不同的意见。

“我当时还想不通为什么要改掉,不就违背了原本的创作意图了吗?”吴云岳一开始产生了疑惑,“后来我与他交流,才明白现在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创作环境和思路都不同,他说这样做不是要改,而是要做的更好。当年由于胶片的局限性没机会做,现在能重新来,就要争取把当年没实现的意图实现。他不仅是在帮我们修复,更是在教我们如何创作画面。”

《画魂》中对色彩的运用和一般故事片不太一样

实际上,由于当年赶期上映,再加上技术层面的局限性,吕乐坦言,影片是在没有全部进行精细调色的情况下发行的,成片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一直是作为摄影师的他心中的小遗憾。至于当时后期工作人员疏忽,将他的名字打成“吕悦”的事情,反而不太在意了。

除了弥补当年遗憾,对从事过数字调色和2k数字中间片工作的吕乐来说,4k修复这项技术活,也是对自己的全新挑战。提及《画魂》的修复难度,吕乐也谈到了底片中的中间片修复是个难关。“比如片头片尾的字幕叠化部分,就很难解决,需要校对颜色的地方很多,不过技师们技术都很好,做的很细致,最后效果不错”。

这次的上海修复之旅,也让他回忆起很多往事。“《画魂》对我来说有着十分特别的意义,这是我从法国学习生活五年归国后拍摄的第一部长篇故事片,也是我第一次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合作,后来我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在上技厂冲印的。现在回忆起来,90年代那段时间是我作为摄影师的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阶段。另外,那时候上海正在经历改革开放之初的发展,我记得当时延安路上贯穿东西的高架正在建。整个90年代,我是一边在上海拍片,一边眼看这座城市变化,而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在慢慢变化。”

而除了吕乐,当年《画魂》的录音师、吕乐北京电影院学院78级同学、本身就是上技厂员工的葛伟家也参与了电影声音方面的修复。《画魂》是当年上海第一部杜比SR格式立体声电影,但现在影院播放已经没有4.0的概念,为了能让观众体验到当年的立体环绕效果,葛伟家与上技厂工作人员花费一个月时间,一点点把原片声音分离,将声道修复成了5.1,增加了环绕和低频。此外,在修复过程中,葛伟家也找出当年翻录的音频素材,在需要增加声音丰富性的地方进行修补。

在二十几个修复师分两班倒,24小时连轴转修复了接近三个月后,6月17日,4k修复版《画魂》即将与观众见面。对于吴云岳、吕乐、葛伟家、贺欣和参与《画魂》修复的所有工作人员来说,除了既兴奋又忐忑地等待第一批观众的检阅之外,心中略感遗憾的就是该片导演黄蜀芹无法亲临影院目睹自己的作品与新电影技术碰撞的结果。

吴云岳透露,此前《画魂》4k修复版在上技厂试映时,郑大圣导演替母亲来看片了,“他觉得挺满意的,但是即使是他也没办法完全代表黄导,这也是一种遗憾。我们作为修复电影的工作人员,责任就是把电影修复到最佳的状态,修复到能够符合当时导演和摄影师等主创的创作意图。我们当然最希望得到导演本人的肯定。”

虽然对于大部分看电影的人来说,无论是早年胶片电影的洗印还是如今电影的修复,这些工作都鲜有耳闻,电影院里的掌声也很少是特别鼓给这样一群幕后人员的,但吴云岳们却仍难弃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我们现在做的工作其实是一种传承,是要把以前老艺术家的东西传承下去。”

(实习生曹蕾也对本文有贡献)

相关阅读:界面·好问 | 我曾参与修复《画魂》,关于老电影4K修复背后的故事,问我好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