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别笑,这部韩国动作大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别笑,这部韩国动作大片

看到这个题材时,我是拒绝的。不仅拒绝,还觉得有点好笑:不就掰个腕子吗?还整个大赛,拍个电影?

掰腕子。

真是掰腕子。

影片名字叫作《冠军》,讲的是掰腕子运动员的故事。看到这个题材时,我是拒绝的。不仅拒绝,还觉得有点好笑:不就掰个腕子吗?还整个大赛,拍个电影?

就算掰腕子赢了,那能叫硬汉吗?

但看见主演马东锡,我还是决定看看这片。毕竟体重100kg,体脂率8%(巅峰时期)的马东锡,是韩国真硬汉的代名词。

2018.5.1 韩国上映

他在悬疑片《邻居》中饰演黑社会,还获得了百想艺术大赏的最佳男配角奖。

《邻居》善良的黑社会

当然,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釜山行》里那个圈粉无数的大叔:外表凶悍,内心温柔,实力演绎铁汉柔情。

《釜山行》里最感人的人物​

被感染后仍然努力保持清醒

马东锡本人,也是个硬汉。

他出生于1971年,19岁随全家一起移民美国,毕业于哥伦布州立大学体育系,曾担任过职业摔跤运动员马克·科尔曼的私人教练。

高中二年级照片,帅呆

虽然年轻时就有着一张帅脸和八块腹肌,但他一直在体育行业发展。直到2002年,31岁的马东锡才以演员的身份在韩国出道。

这次他在《冠军》里饰演了一位硬角色——“腕力比赛”选手。他在美国时参加过业余赛,希望通过此片为“腕力比赛”正名。

《冠军》是亚洲第一部“腕力比赛”电影,它让你明白:不要瞧不起掰腕子,能赢的,都是硬汉。

为“腕力赛”正名​

据导演金勇完说,在创作《冠军》那一刻起,马东锡就是电影主人公。他说:“当初是想到如果马东锡和人比腕力,应该会非常精彩有趣,以此为出发点才拍摄了这部作品。”

《冠军》是金勇完的长片处女作

硬汉角色让硬汉来演,没毛病——马东锡为本片增重6公斤,并在国家代表队与运动员一起接受特训。

他为了拍戏受过不少伤,脊椎、肩膀、膝盖各处都有钢钉,仍然坚持“实战”。最终全片无特效,都是真实呈现,还能看到顶峰、侧压、翻腕等专业动作。

片中所有的掰手腕,都是真实的​

与前冠军对决中的“顶峰”

马东锡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腕力赛”选手的真实世界,有汗水、有激情、也有荣耀。

举铁

较量

胜利

但导演最想探讨的其实是偏见——

这种针对“腕力赛”选手的偏见到处都是:高大威猛就可能是个不好惹的“坏蛋”;肌肉健硕,智商便不会很高;喜欢掰腕子,肯定因为只有力气可炫耀。

马东锡在片中说出了很多运动员的心声:“我不是猩猩,也不是可怕的人。我是个运动选手。”

体育外壳,亲情内核

如果光是靠“硬汉”和“真实”支撑,这部体育题材的电影就会显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像《摔跤吧!爸爸》表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一样,导演金勇完不想把[冠军]拍成简单的动作片。

因此,他往这个充斥着力量感的故事中,加了些柔和的元素:亲情。

整个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腕力赛”,令一条就是“亲情”。按他的话说:“在写剧本时,想到若加入韩国在美的领养儿及单亲妈妈等对抗社会偏见的人物故事,那剧本会更丰富更有意义。”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主人公迈克的领养儿身份:回韩国参加比赛,让他有机会找到生母。

与前冠军对决中的“顶峰”

生母是没找到,却找到了同父异母的妹妹,她和生母一样是单亲妈妈,带着一双儿女,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突然出现的舅舅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外甥和外甥女成为了麦克的后援会最忠实粉丝。

舅舅听了想打人

这就又上演了“铁汉柔情”戏码:在美国那段独来独往的生活成为了过去,他的所作所为开始考虑到亲人。

“要拿全国冠军哦。”

只是这段亲情也一言难尽......

这片儿有热血、有温情、还挺搞笑,大夏天看颇有酣畅淋漓之感。

但禁不起琢磨。

故事涉及的内容很广,可“贪多嚼不烂”,给人一种戏很多但还是不足的体验。比如麦克的身世,被生母遗弃美国养父母抚养,而养父母又去世了沦为孤儿。

这样既没有普遍性又不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能探讨什么“在美韩国孤儿”的问题呢?

尽管有马东锡大叔的全力出演,麦克的形象塑造还只是停留在“反差萌”层面。

《冠军》在韩国NAVER上观众打分7.5,专家打分仅有5.3 。豆瓣上也是6.3,刚刚过及格线。

 

不过我们也没有什么资格嘲讽人家,因为作为“体育大国”的我们,体育类型片是极度匮乏的,这种刚刚及格的体育片都少见。

而韩国,有讲拳击的《哭泣的拳头》、讲骑术的《冠军》、讲举重的《举起金刚》、讲棒球的《完美对垒》、讲滑雪的《国家代表》,豆瓣评分都在7分以上。

这次讲到掰腕子,也是很全面了。

其实我们起步并不差,早在1934年,中国体育题材电影开山之作《体育皇后》就诞生了。

1957年上映的《女篮5号》,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可一提到中国体育电影经典,人们想到的还是几十年前的旧作,甚至日剧《排球女将》都比国产片有存在感。

近十年来,中国台湾有《翻滚吧!阿信》,在金马奖入围了5个奖项;中国香港有《激战》,在金像奖获得了11个提名。

大陆的现象级体育片却是印度的《摔跤吧!爸爸》——2017年在中国内地上映后,票房12.95亿,豆瓣评分高达9.1。

而早上映两年,由当红小生彭于晏主演的口碑佳作《破风》,最终票房也只有1.45亿,不敌前者的十分之一。

中国内地票房是印度票房的两倍​

我们世界顶级运动员有姚明、刘翔、孙杨,人格魅力强大的有傅园慧,他们以及那群默默努力的运动员们都有着热血的拼搏故事,都值得讲述。

为什么国产体育片佳作匮乏,佳作好不容易出来还遇冷呢?

中国新闻网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结论汇集成一句话,就是:拍了也没人看。

我国并没有那么多人了解体育、关注体育,要想体育类型片发展起来,先得培养受众群。

说的好像大家平时都很喜欢摔跤一样。

从国产体育片自身就能看出问题:长期以来,体育片多是以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目的,《沙鸥》和《女足9号》都是讲述为了集体荣誉忍受病痛做出巨大牺牲的故事。

《沙鸥》(1981)、《女足9号》(2001)​

运动本身已退位为陪衬,在影片中只是轻描淡写。更不要提运动员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理想追求了。

什么时候体育真的就是体育了,那体育类型片也就出来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别笑,这部韩国动作大片

看到这个题材时,我是拒绝的。不仅拒绝,还觉得有点好笑:不就掰个腕子吗?还整个大赛,拍个电影?

掰腕子。

真是掰腕子。

影片名字叫作《冠军》,讲的是掰腕子运动员的故事。看到这个题材时,我是拒绝的。不仅拒绝,还觉得有点好笑:不就掰个腕子吗?还整个大赛,拍个电影?

就算掰腕子赢了,那能叫硬汉吗?

但看见主演马东锡,我还是决定看看这片。毕竟体重100kg,体脂率8%(巅峰时期)的马东锡,是韩国真硬汉的代名词。

2018.5.1 韩国上映

他在悬疑片《邻居》中饰演黑社会,还获得了百想艺术大赏的最佳男配角奖。

《邻居》善良的黑社会

当然,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釜山行》里那个圈粉无数的大叔:外表凶悍,内心温柔,实力演绎铁汉柔情。

《釜山行》里最感人的人物​

被感染后仍然努力保持清醒

马东锡本人,也是个硬汉。

他出生于1971年,19岁随全家一起移民美国,毕业于哥伦布州立大学体育系,曾担任过职业摔跤运动员马克·科尔曼的私人教练。

高中二年级照片,帅呆

虽然年轻时就有着一张帅脸和八块腹肌,但他一直在体育行业发展。直到2002年,31岁的马东锡才以演员的身份在韩国出道。

这次他在《冠军》里饰演了一位硬角色——“腕力比赛”选手。他在美国时参加过业余赛,希望通过此片为“腕力比赛”正名。

《冠军》是亚洲第一部“腕力比赛”电影,它让你明白:不要瞧不起掰腕子,能赢的,都是硬汉。

为“腕力赛”正名​

据导演金勇完说,在创作《冠军》那一刻起,马东锡就是电影主人公。他说:“当初是想到如果马东锡和人比腕力,应该会非常精彩有趣,以此为出发点才拍摄了这部作品。”

《冠军》是金勇完的长片处女作

硬汉角色让硬汉来演,没毛病——马东锡为本片增重6公斤,并在国家代表队与运动员一起接受特训。

他为了拍戏受过不少伤,脊椎、肩膀、膝盖各处都有钢钉,仍然坚持“实战”。最终全片无特效,都是真实呈现,还能看到顶峰、侧压、翻腕等专业动作。

片中所有的掰手腕,都是真实的​

与前冠军对决中的“顶峰”

马东锡带着我们走进了一个“腕力赛”选手的真实世界,有汗水、有激情、也有荣耀。

举铁

较量

胜利

但导演最想探讨的其实是偏见——

这种针对“腕力赛”选手的偏见到处都是:高大威猛就可能是个不好惹的“坏蛋”;肌肉健硕,智商便不会很高;喜欢掰腕子,肯定因为只有力气可炫耀。

马东锡在片中说出了很多运动员的心声:“我不是猩猩,也不是可怕的人。我是个运动选手。”

体育外壳,亲情内核

如果光是靠“硬汉”和“真实”支撑,这部体育题材的电影就会显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就像《摔跤吧!爸爸》表现了许多社会问题一样,导演金勇完不想把[冠军]拍成简单的动作片。

因此,他往这个充斥着力量感的故事中,加了些柔和的元素:亲情。

整个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腕力赛”,令一条就是“亲情”。按他的话说:“在写剧本时,想到若加入韩国在美的领养儿及单亲妈妈等对抗社会偏见的人物故事,那剧本会更丰富更有意义。”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主人公迈克的领养儿身份:回韩国参加比赛,让他有机会找到生母。

与前冠军对决中的“顶峰”

生母是没找到,却找到了同父异母的妹妹,她和生母一样是单亲妈妈,带着一双儿女,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突然出现的舅舅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外甥和外甥女成为了麦克的后援会最忠实粉丝。

舅舅听了想打人

这就又上演了“铁汉柔情”戏码:在美国那段独来独往的生活成为了过去,他的所作所为开始考虑到亲人。

“要拿全国冠军哦。”

只是这段亲情也一言难尽......

这片儿有热血、有温情、还挺搞笑,大夏天看颇有酣畅淋漓之感。

但禁不起琢磨。

故事涉及的内容很广,可“贪多嚼不烂”,给人一种戏很多但还是不足的体验。比如麦克的身世,被生母遗弃美国养父母抚养,而养父母又去世了沦为孤儿。

这样既没有普遍性又不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能探讨什么“在美韩国孤儿”的问题呢?

尽管有马东锡大叔的全力出演,麦克的形象塑造还只是停留在“反差萌”层面。

《冠军》在韩国NAVER上观众打分7.5,专家打分仅有5.3 。豆瓣上也是6.3,刚刚过及格线。

 

不过我们也没有什么资格嘲讽人家,因为作为“体育大国”的我们,体育类型片是极度匮乏的,这种刚刚及格的体育片都少见。

而韩国,有讲拳击的《哭泣的拳头》、讲骑术的《冠军》、讲举重的《举起金刚》、讲棒球的《完美对垒》、讲滑雪的《国家代表》,豆瓣评分都在7分以上。

这次讲到掰腕子,也是很全面了。

其实我们起步并不差,早在1934年,中国体育题材电影开山之作《体育皇后》就诞生了。

1957年上映的《女篮5号》,成为了一代人心中的经典。

可一提到中国体育电影经典,人们想到的还是几十年前的旧作,甚至日剧《排球女将》都比国产片有存在感。

近十年来,中国台湾有《翻滚吧!阿信》,在金马奖入围了5个奖项;中国香港有《激战》,在金像奖获得了11个提名。

大陆的现象级体育片却是印度的《摔跤吧!爸爸》——2017年在中国内地上映后,票房12.95亿,豆瓣评分高达9.1。

而早上映两年,由当红小生彭于晏主演的口碑佳作《破风》,最终票房也只有1.45亿,不敌前者的十分之一。

中国内地票房是印度票房的两倍​

我们世界顶级运动员有姚明、刘翔、孙杨,人格魅力强大的有傅园慧,他们以及那群默默努力的运动员们都有着热血的拼搏故事,都值得讲述。

为什么国产体育片佳作匮乏,佳作好不容易出来还遇冷呢?

中国新闻网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结论汇集成一句话,就是:拍了也没人看。

我国并没有那么多人了解体育、关注体育,要想体育类型片发展起来,先得培养受众群。

说的好像大家平时都很喜欢摔跤一样。

从国产体育片自身就能看出问题:长期以来,体育片多是以弘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目的,《沙鸥》和《女足9号》都是讲述为了集体荣誉忍受病痛做出巨大牺牲的故事。

《沙鸥》(1981)、《女足9号》(2001)​

运动本身已退位为陪衬,在影片中只是轻描淡写。更不要提运动员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理想追求了。

什么时候体育真的就是体育了,那体育类型片也就出来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