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纽约时报】《查理周刊》是法国式讽刺的象征 但毫无禁忌的它也因此覆灭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纽约时报】《查理周刊》是法国式讽刺的象征 但毫无禁忌的它也因此覆灭

它一向为自己嘲讽一切的幽默感而自豪,但也许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欣赏这种幽默和讽刺。

图片来源:东方IC

2012年,《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不顾法国政府的建议,发表了一组粗糙的漫画,画面中,裸体的先知穆罕默德摆出各种性爱姿势。随后,法国政府关闭了大约20个国家的大使馆、文化中心和学校。

“火上浇油真的是明智的行为吗?”法国当时的外交部长劳伦特·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质问。

但是在昨天遭遇的袭击中遇难的《查理周刊》主编史蒂芬·查波涅尔(Stéphane Charbonnier)并没有就此停手。

周复一周,这家挣扎求生的小报不断给人们带来笑声,给另外一些人带来恐惧。它为冒犯所有人而自豪,它延续着欧洲一项神圣的传统——这个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那时候的讽刺漫画甚至敢于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戴上枷锁。后来,讽刺的矛头开始转向政界人物、警察、银行家和各种宗教教派。

它这周出版的报纸也不例外。这期的主题是一场模拟的辩论会,争论耶稣到底是否存在。此外,还有一张来自伊斯兰国领袖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的黑白新年贺卡,图片说明是:“祝你健康。”

它的话题完全没有什么禁区。这家报纸刊登了数页彩色漫画,把法国政界高层人物和知识分子描绘成酗酒的懒鬼,沉溺于性交,还暗示教皇的离开是去和他女朋友在一起。

这是法国人和其他欧洲人独有的招牌式幽默,但却惹恼了穆斯林极端分子和较为温和的穆斯林。他们觉得这种抹黑他们宗教的行为是一种挑衅,并不是什么精神食粮。

“法国人很喜欢自己的讽刺,”研究新闻媒体的社会学家让·玛丽·查容(Jean-Marie Charon)说,“法国讽刺的思维就是蔑视一切,认为反讽和批判是好事。但也许并不是所有文化都认同这种想法,这也是事实。”

近几年,《查理周刊》的编辑和漫画家们曾经遭遇过一次燃烧弹袭击,黑客侵入,以及数次死亡威胁。基地组织杂志Inspire曾经刊登过一份黑名单,列出了犯下反伊斯兰罪行的“头号通缉犯”,查波涅尔就赫然在列。但是《查理周刊》的采编人员依然继续瞄准伊斯兰教,态度就像它对其他宗教一样,充满了藐视。这种立场为他们在法国同行中赢得了地位。

比如2006年,《查理周刊》曾经转载过首发于丹麦一份报纸的一组争议性漫画,画的是哭泣的先知穆罕默德。

“《查理周刊》一直态度傲慢,自从那次漫画危机以来,它就成了新闻独立的象征,”巴黎政治大学(the Institut d’É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新闻学院院长布鲁诺·巴蒂诺(Bruno Patino)说,“这些漫画引发的辩论与法国关于言论和宗教自由的讨论互相叠加。它成了辩论中最显眼的一个。”

1970年,这份报纸诞生于一片争议声之中。当时,一份叫Hara-Kiri的刊物因为嘲讽法国前总统戴高乐的逝世而被禁。结果促使这份刊物的记者们创办了一家新的周刊——《查理周刊》,周刊名字来源于它曾经转载自美国的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漫画。

据部分法国媒体的报道,袭击者们知道受害者们的名字。遇难者中包括查波涅尔,他从2009年以来就一直在这家周刊担任主编。还有76岁的老艺术家让·卡比(Jean Cabut),以及80岁的乔治·沃林斯基(Georges Wolinski),自周刊创始以来,他就一直在参与出版工作。

这份杂志第一次惹怒穆斯林是因为转载了丹麦《日德兰邮报》(Jyllands-Posten)的漫画。2011年,这份周刊更进一步,临时更名为《伊斯兰教义周刊》(Charia Hebdo),还任命先知穆罕默德为“主编”。

2012年,因为担心发生新的袭击事件,法国政府在《查理周刊》办公室外增派了警力。当时周刊的一名记者劳伦特·尼格(Laurent Leger)说:“在法国,我们一向拥有写文章、画漫画的权利。”

他还说:“如果有人不喜欢我们,可以告我们,我们也可以为自己辩护。这就是民主。不能扔炸弹,可以探讨、辩论。但是不能使用暴力。我们必须站出来,顶住极端主义的压力。”

查容说,这份报纸经常被起诉,包括近些年罗马天主教会提起的14次诉讼。

查波涅尔与《查理周刊》其他记者一样,用笔名查波发表作品。他发表的最后一幅漫画刊登在周三的报纸上。这幅漫画让人难以忘怀,画的是一名全副武装的斜视军人,旁边有一句话:“法国还没有遭到袭击。”同时还有一句反驳:“等等!我们得等到一月底才能说出愿望!”

自从2012年以来,查波涅尔一直都配有一名警察当保镖,这位保镖这次也在袭击中丧生。“威胁一直存在,”周刊律师理查德·马尔卡(Richard Malka)说,“很可怕。”

但是,打破禁忌给《查理周刊》带来了繁荣。查波涅尔过去曾经发过誓,他手下的漫画作家会一直画漫画嘲讽,“直到伊斯兰有一天变得和天主教一样稀松平常”。但在这个过程中,这份周刊不仅在和死亡威胁作斗争,同时还得努力维持财务上的生机。

它每周的发行量一直在3万份左右徘徊。它和法国报业其它那些虚弱的刊物一样,也开始借助于自家的众筹模式。它每周三刊登一张优惠券,读者可以自行填写,然后和支票一起寄出。

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成立于1915年的讽刺漫画周刊Le Canrd Enchaîné。后者的专长是独家新闻和泄密事件,而《查理周刊》则以更粗犷和恶毒的机智闻名。周三,Le Canrd Enchaîné一位编辑不愿意就此次枪击事件发表评论。Le Canrd Enchaîné当天下午开了一次会,人们情绪激烈,周刊指示,记者们不要评论这起枪击事件。

Le Canrd Enchaîné一位记者认识《查理周刊》的一些遇害者。他说:“现在就讨论这件事太早了,也太难了。”

法国电台(Radio France),《法国世界报》(Le Monde)和法国电视台(France Télévisions)当天晚些时候都发表了声明,称打算提供人手和其他支援,帮助《查理周刊》“继续活下去”。

(译者:邬幸岑)

来源:纽约时报

原标题:CHARLIE HEBDO BROKE TABOOS, DEFYING THREATS AND VIOLENCE

最新更新时间:01/09 14:0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纽约时报】《查理周刊》是法国式讽刺的象征 但毫无禁忌的它也因此覆灭

它一向为自己嘲讽一切的幽默感而自豪,但也许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欣赏这种幽默和讽刺。

图片来源:东方IC

2012年,《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不顾法国政府的建议,发表了一组粗糙的漫画,画面中,裸体的先知穆罕默德摆出各种性爱姿势。随后,法国政府关闭了大约20个国家的大使馆、文化中心和学校。

“火上浇油真的是明智的行为吗?”法国当时的外交部长劳伦特·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质问。

但是在昨天遭遇的袭击中遇难的《查理周刊》主编史蒂芬·查波涅尔(Stéphane Charbonnier)并没有就此停手。

周复一周,这家挣扎求生的小报不断给人们带来笑声,给另外一些人带来恐惧。它为冒犯所有人而自豪,它延续着欧洲一项神圣的传统——这个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那时候的讽刺漫画甚至敢于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戴上枷锁。后来,讽刺的矛头开始转向政界人物、警察、银行家和各种宗教教派。

它这周出版的报纸也不例外。这期的主题是一场模拟的辩论会,争论耶稣到底是否存在。此外,还有一张来自伊斯兰国领袖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的黑白新年贺卡,图片说明是:“祝你健康。”

它的话题完全没有什么禁区。这家报纸刊登了数页彩色漫画,把法国政界高层人物和知识分子描绘成酗酒的懒鬼,沉溺于性交,还暗示教皇的离开是去和他女朋友在一起。

这是法国人和其他欧洲人独有的招牌式幽默,但却惹恼了穆斯林极端分子和较为温和的穆斯林。他们觉得这种抹黑他们宗教的行为是一种挑衅,并不是什么精神食粮。

“法国人很喜欢自己的讽刺,”研究新闻媒体的社会学家让·玛丽·查容(Jean-Marie Charon)说,“法国讽刺的思维就是蔑视一切,认为反讽和批判是好事。但也许并不是所有文化都认同这种想法,这也是事实。”

近几年,《查理周刊》的编辑和漫画家们曾经遭遇过一次燃烧弹袭击,黑客侵入,以及数次死亡威胁。基地组织杂志Inspire曾经刊登过一份黑名单,列出了犯下反伊斯兰罪行的“头号通缉犯”,查波涅尔就赫然在列。但是《查理周刊》的采编人员依然继续瞄准伊斯兰教,态度就像它对其他宗教一样,充满了藐视。这种立场为他们在法国同行中赢得了地位。

比如2006年,《查理周刊》曾经转载过首发于丹麦一份报纸的一组争议性漫画,画的是哭泣的先知穆罕默德。

“《查理周刊》一直态度傲慢,自从那次漫画危机以来,它就成了新闻独立的象征,”巴黎政治大学(the Institut d’Études Politiques de Paris)新闻学院院长布鲁诺·巴蒂诺(Bruno Patino)说,“这些漫画引发的辩论与法国关于言论和宗教自由的讨论互相叠加。它成了辩论中最显眼的一个。”

1970年,这份报纸诞生于一片争议声之中。当时,一份叫Hara-Kiri的刊物因为嘲讽法国前总统戴高乐的逝世而被禁。结果促使这份刊物的记者们创办了一家新的周刊——《查理周刊》,周刊名字来源于它曾经转载自美国的查理·布朗(Charlie Brown)漫画。

据部分法国媒体的报道,袭击者们知道受害者们的名字。遇难者中包括查波涅尔,他从2009年以来就一直在这家周刊担任主编。还有76岁的老艺术家让·卡比(Jean Cabut),以及80岁的乔治·沃林斯基(Georges Wolinski),自周刊创始以来,他就一直在参与出版工作。

这份杂志第一次惹怒穆斯林是因为转载了丹麦《日德兰邮报》(Jyllands-Posten)的漫画。2011年,这份周刊更进一步,临时更名为《伊斯兰教义周刊》(Charia Hebdo),还任命先知穆罕默德为“主编”。

2012年,因为担心发生新的袭击事件,法国政府在《查理周刊》办公室外增派了警力。当时周刊的一名记者劳伦特·尼格(Laurent Leger)说:“在法国,我们一向拥有写文章、画漫画的权利。”

他还说:“如果有人不喜欢我们,可以告我们,我们也可以为自己辩护。这就是民主。不能扔炸弹,可以探讨、辩论。但是不能使用暴力。我们必须站出来,顶住极端主义的压力。”

查容说,这份报纸经常被起诉,包括近些年罗马天主教会提起的14次诉讼。

查波涅尔与《查理周刊》其他记者一样,用笔名查波发表作品。他发表的最后一幅漫画刊登在周三的报纸上。这幅漫画让人难以忘怀,画的是一名全副武装的斜视军人,旁边有一句话:“法国还没有遭到袭击。”同时还有一句反驳:“等等!我们得等到一月底才能说出愿望!”

自从2012年以来,查波涅尔一直都配有一名警察当保镖,这位保镖这次也在袭击中丧生。“威胁一直存在,”周刊律师理查德·马尔卡(Richard Malka)说,“很可怕。”

但是,打破禁忌给《查理周刊》带来了繁荣。查波涅尔过去曾经发过誓,他手下的漫画作家会一直画漫画嘲讽,“直到伊斯兰有一天变得和天主教一样稀松平常”。但在这个过程中,这份周刊不仅在和死亡威胁作斗争,同时还得努力维持财务上的生机。

它每周的发行量一直在3万份左右徘徊。它和法国报业其它那些虚弱的刊物一样,也开始借助于自家的众筹模式。它每周三刊登一张优惠券,读者可以自行填写,然后和支票一起寄出。

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成立于1915年的讽刺漫画周刊Le Canrd Enchaîné。后者的专长是独家新闻和泄密事件,而《查理周刊》则以更粗犷和恶毒的机智闻名。周三,Le Canrd Enchaîné一位编辑不愿意就此次枪击事件发表评论。Le Canrd Enchaîné当天下午开了一次会,人们情绪激烈,周刊指示,记者们不要评论这起枪击事件。

Le Canrd Enchaîné一位记者认识《查理周刊》的一些遇害者。他说:“现在就讨论这件事太早了,也太难了。”

法国电台(Radio France),《法国世界报》(Le Monde)和法国电视台(France Télévisions)当天晚些时候都发表了声明,称打算提供人手和其他支援,帮助《查理周刊》“继续活下去”。

(译者:邬幸岑)

来源:纽约时报

原标题:CHARLIE HEBDO BROKE TABOOS, DEFYING THREATS AND VIOLENCE

最新更新时间:01/09 14:0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