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被背包客誉为“旅行圣经”的Lonely Planet(简称LP)的作者所能享受到的待遇,然而,拥有如此令人艳羡的条件,他们却告诉你,没那么简单!
谢滢
原杂志和报纸的自由撰稿人,现加入Lonely Planet一年多的时间。
“可能有四分之一走访的内容能在LP书里呈现出来就已经非常幸运了。但恰恰那四分之三的信息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重识双城
曾经谢滢也只是个要靠攒着年假或者跳槽的间隙出去旅行的驴友。媒体专业出身的她辞职后加入Lonely Planet一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她参与了LP《北京》的编写和《上海》的调研与撰写。
谢滢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上海和北京是她最为熟悉的两座城市。她高考时几乎所有的志愿填的都是北京的高校,是个非常热爱北京的上海人。在负责《北京》别册章节的编写时,举例如美食,谢滢要把作者在各个区域提到过的美食都总结起来,把所有吃喝玩乐的信息都捏碎了,揉烂了,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去写出来。”梳理这些信息让谢滢发现北京已经不是自己所熟悉的那个北京了,城市信息更新得非常快,并不像欧洲的小城镇那样,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是一个样子。所以,谢滢觉得LP的书每两年都会更新一次是比较合理的做法,可以给读者们提供最客观、实时的信息分享。
如果说,北京是“致青春”,上海就是谢滢的“致童年”。谢滢负责《上海》的五个章节,分别是浦东、市区北部、市区西部、南市老城厢和郊县地区。巧合的是,浦东和长宁是她曾经工作过的两个地方,老城厢则是她从小生长的地方,现在定居在杨浦五角场,这一次,谢滢要实地调研和重走自己的成长之路了。“不是所有东西都会被写进书了,可能有四分之一的内容能呈现出来就已经非常幸运了。但恰恰那四分之三的信息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谢滢出生在老城厢的红房子医院,10几岁之前基本没有离开过这里。在老城厢里,让谢滢印象最深的,却是在LP书里着墨不多的坐落在天灯弄的书隐楼,它是明清的三大藏书楼之一,通常不对外开放,是谢滢小时候十几年来,每天上下学必经的弄堂,但印象里始终大门紧闭。第一次去的时候,谢滢不出意料地吃了闭门羹,虽然,先前写进了大纲,但谢滢只能默默把它从大纲里删掉了。但后来想想还是不甘心,因为门口立着文物保护的牌子,网上也确实有人证实是可以进去的。于是,谢滢又重新走了一趟,这次她向周围的邻居打听,终于找到书隐楼女主人的电话,并约了造访时间。
进去以后,发现是一个非常气派的私家大院,有着高12米的高墙,这在豫园那样的园林里都是极其少见的。园子里有个叫“船厅”的小亭子,原先门前有一条小河,时常有小船驶过,而现在却杂草丛生,破败不堪的景象让人非常痛心。木楼的楼梯也腐朽得已经上不去了,上面有很多古建筑方面很珍贵的书籍,现在已经很难再看到了。
恰好谢滢朋友的父亲和女主人的父亲是故交,她得知,女主人的老父亲是古建筑专家,他是崇尚保护书隐楼的。但十年前,有一次闪电打雷把古建筑的某个地方劈坏了,原本身体硬朗的九旬老人因为经受不住心理打击而去世了。因为藏书楼,谢滢的心情非常复杂,她曾很痛恨景点的过分开发,现在又觉得这些古老的建筑是不是应该交由这些专业机构和人员来保护?现在破坏藏书楼的并不是游客和重新开发,而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仅是这些阳光雨露就足以腐蚀这些漂亮的木雕,墙上的爬山虎看着好像很有感觉,但其实对墙面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
就像藏书楼带给她的疑问一样,谢滢总是会思考:“原先对世界的认识到底对不对?我的人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但会因此而受到启发,我想,这也是我加入LP团队的最大意义所在。”
挖美食:
肇周路上的“黑暗料理”
这里的“黑暗料理”并不是指脏乱差的无证摊贩,而是沿街居民从自家房子里搭建出来的弄堂小吃。所谓“黑暗料理”,因为晚上才营业,指的是灯光有些黑的意思。谢滢把肇周路吃了遍,最后选出了三家特别有上海特色的小店收入LP《上海》一书中。
耳光馄饨
地址:肇周路209-213号(近合肥路)
荠菜馄饨是特色,夏天冷馄饨,冬天汤馄饨,芯子饱满,咸淡正好。虽然店面看起来“破破的”,但生意很好。
阿婆豆浆店(老绍兴豆浆店)
地址:肇周路309号(建国新路口)
或许只有自己喝了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一家店能在午夜十二点大排长龙,只为喝一碗豆浆。
长脚汤面
地址:肇周路166弄,弄堂里(近济南路)
老板很凶,服务态度也不好,而且只有青菜肉丝面一种面可点,可是人气仍旧火爆。
崔群
原广州日报记者,加入Lonely Planet四年,和老公一起到处走走停停。
“LP的作者可能是最容易迷路的人群。”
随时做好迷路的准备
和谢滢不同,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在大城市里挖宝,再费劲也不过是多花些心思,LP的作者走南闯北,除了有幸参与家门口的调研,更多的是要跑到遥远的地方去探索和发现。参与了LP《四川和重庆》、《福建》和《台湾》等项目的崔群是已经加入LP四年的老成员了,所以她会告诉你,LP作者真实的工作状态完全不是很多人想象中那种潇洒自由的画面,他们多半的状态更像是一个整日奔波的苦行僧。
“LP作者写的是一本旅行指南,不是一本小说或者一本杂志,它有很强的时效性。所以不管你在调研还是在写稿,总会有一个人好像拿着鞭子在后面抽你一样,永远要快马加鞭地往前赶,到底是有多赶你也不知道,直到累趴为止。”LP作者的调研短则10天半个月,长则1到2个月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必须要事先做好功课,规划好大纲,到了目的地就按大纲走,行程非常满。“如果途中遇到自己非常喜欢的小店,想要仔细兜兜逛逛,对不起,根本没有这样的时间去闲情逸致。你想在一家咖啡馆里闲磨一个下午也是绝对不可能的。”
崔群说,不可能每一个作者对每一样东西都在行。比如,有的作者其实根本不会开车,但他可以写出一本书叫《西北自驾》;可能作者本人滴酒不沾,但他会告诉你哪里的酒吧好哪里的酒给力;可能作者根本对艺术一窍不通,只认识小学美术课本里的那些内容,但他却会讲给你听敦煌壁画上有多少个故事……“为什么会在书里可以呈现出这些,最根本的是我们对旅行的热情,有趣的是,人往往会对自己不在行的内容或是意外碰到的事情,抱有非常大的热情。”
在台东的时候去寻找“传说中的大脚”,在先前准备资料的时候,崔群发现台东有一个神人,他一年四季都不穿鞋,哪怕是去爬山都不穿鞋,完全是光脚走的。他是一个非专业的动植物学者,凭着自己的兴趣对动植物进行研究和拍摄,对整个台东地区包括绿岛的生态环境比有些专业学者都更了解。崔群自己对动植物不太了解,所以她去台湾调研的时候,特地跑到这个叫都兰的村庄里去,因为“传说中的大脚”在这里开了一间民宿,叫“有人在家”。不过有趣的是,崔群到达的时候却是“无人在家”。因为当地民风淳朴,家家户户都开着门,店主就让崔群先自行进屋。进去之后,看到整个民宿的墙壁上摆放的都是植物的种子,而他自己的房间里则堆满了书,那个晚上崔群没有睡觉,而是在听“大脚”讲植物和动物的故事,这些知识经过充分消化都转为LP书中的亮点。
碰上实地与想象中或他人描述不符的状况时有发生,有时候,崔群费了很大周折坐了很久的车才来到目的地,结果一下车就有立马想回家的冲动。但也有时候,虽然景色并没有那么特别,也能收获意外的感动。“你的热情可能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景象或事物,而是生命中的任何元素。比如到达台东太麻里沙滩的时候,它不是想象中的金黄色,而且天气也不是很好,像是快要有暴风雨的样子,单纯就景色而言并无特别之处,但如果你知道台湾民歌运动的胡德夫,知道他的家乡就在太麻里这片沙滩的对面,知道他有一首歌叫《太平洋的风》。知道这片沙滩是千禧年的时候,台湾人顶着太平洋的风,迎接第一缕阳光的地方。如果你知道所有这些故事,在你面对此情此景时,融入了音乐和人文,对沙滩的感觉就可能完全不同。“
“LP的作者可能是最容易迷路的人群。”崔群说,他们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无所不能。
很多人会觉得LP的作者每到一个地方就能马上找到当地最好吃的馆子,住到很棒的住宿,而且还不会迷路,觉得这是基本技能。但事实上,崔群根本不想去回想她在调研的路上到底迷过多少次路,走了多少冤枉路。“迷路”常常是因为作者抑制不住的好奇心,很少有作者从A走到B,从B回到A时还愿意走同样的路。一次在福建闽东的太姥山调研,在一个三岔路口遇到一个和尚,问他下山的路,和尚就推荐她尝试当地的特色——钻洞,并告诉她下山只需要15分钟的时间。所以,崔群就一头钻了进去,整个过程完全看不到一丝阳光,她预计自己会比当地人走得慢,但最多半个钟头应该就可以出来了,谁知,结果她却花了50分钟才钻出了洞,而且还是回到了原地,此时她的手机已经没电了,天也完全黑了。所幸,崔群是和老公黄嵩结伴考察的,两人有惊无险地回到了住处。
说到夫妻档,因为两人都是LP的作者,偶尔还能你写我拍结伴而行,总是羡煞旁人,成为LP作者圈内佳话,但崔群却表示这有些言过其实,“我们去调研毕竟是工作,如果对方不是也因为工作需要的话,两个人行动反而是拖累。除非是两人都非常感兴趣的地方,否则没有必要一定要一起,我们完全民主,按照个人喜好分开旅行也是常态。”所以,除了共同调研的福建,崔群和黄嵩结伴考察的地方寥寥无几,黄嵩自发同去的台湾,也大多是分开旅行,各忙各的。
现居厦门的崔群也同样接到了在家门口做调研的“美差”,在结束手头的工作之后,她希望有机会能去非洲转转,尤其是登一登乞力马扎罗山,因为曾经在看过的小说和纪录片里都对此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说冰雪正在消融,希望在它没有完全融化的时候能登上山顶去看一看。”崔群说。
LP作者:在路上带什么
崔群曾经遇到一个以色列人,他行走一年的装备简单到只有2本书、1条毛毯和1件可以替换的衣服。随着出行经验的积累,崔群慢慢抛掉最初开始旅行时的不安全感,行李也变得越来越精简,基本就是一个背包完事。
保鲜袋:分装衣物、食物、垃圾等,还能用作资料分隔。
各类充电器:到处都要用到电子产品,没电无疑是件可怕的事。
小排插:万一遇上电源接口少的地方,就可以满足各类电子设备满血复活。
橡皮筋:旅途中经常要收集店铺信息,这是用来整理各类店铺名片的神器,可以按片区捆绑分类。
电脑:写稿、查资料等必备,再重也要背着。短距离用IPAD也可以解决。
相机:通常会带微单,单反实在太重。如果不是为了效果,手机拍照其实最好用。U盘:防止资料丢失,随时备份。现在用云盘当然更OK。本子和笔:采访、备忘。
替换衣服:视情况而定,尽量精简。
文/生活周刊记者 蔡娴 图/黄嵩 资料
本文刊载于《生活周刊》1541期,转载请注明“来自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ly19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