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方枪枪
张北海有那么种“化简为繁”却又让人“恨”不起来的投机取巧,这是我读完其小说《侠隐》后的第一个感觉。
《侠隐》便是姜文导演新片《邪不压正》(《Hidden Man》)的原著小说。电影将于7月13日全国公映,就像姜文执导的每一部电影一样,《邪不压正》早已成为全国观众心中铁定的“年度最期待华语电影”。
《邪不压正》到底会讲什么呢?或许可以从原著小说《侠隐》里知道一二。
《侠隐》作者张北海这家伙有点鸡贼,但你还蛮喜欢他这种叙事方式的。
明知道他玩得小聪明,但你就是喜欢他笔下的北京——那一条条胡同:干面胡同、烟袋胡同、前拐胡同、西总布胡同、月牙儿胡同;那一道道美味:热豆汁、涮羊肉、茯苓饼、碗豆黄、奶酪、灌肠、炒肝儿,冬天夜半叫卖的冻梨;那一个个名角:杨小楼、梅兰芳、程砚秋。
壹
在一个复仇的武侠故事之外,《侠隐》所呈现给读者的其实是这故去北京风土人情,是一个时代远去背景之下的北平,是不少人挥之不去的怀念但又无法抵达的昨天,留下来,只能是一个背影,一个渐渐远去的背景,那时候的北京如一个远去的巨人一般突然间崩塌,在那之前,是波云诡谲的政治形势和一个叫李天然的少年的复仇。

北洋年间,北京以北。
习武少年李天然(电影中由彭于晏饰演)目睹师兄朱潜龙勾结日本特务羽田,杀害师父全家。李天然侥幸从枪下逃脱,被美国医生马凯救下。
李天然伤愈后,赴美多年。1936年,李天然突然回国。“七七事变”前夜,北平,这座国际间谍之城,华洋混杂,山头林立,每时每刻充满诱惑与杀机。一心复仇的李天然,并不知道自己被卷入了一场阴谋,亦搅乱了一盘棋局。

其实,电影中的人物有了改变,马凯医生成了亨德勒、日本特务羽田成了根本一郎。
如导演姜文所言,“如同北平的哈姆雷特,如同李小龙智取危机四伏的卡萨布兰卡”。
还是回到开头,之所以说《侠隐》这部武侠小说有点投机取巧,原因无非是,在这部作品中,张北海驾轻就熟地将虚构放置于现实,重抒情表达与描写而轻情节推动。
细想金庸古龙之武侠,虽各有特色,但相同之处在于情节上的循序渐进,人物鱼贯而出,事件一个接着一个,情节一步步递进,山穷水尽之处,往往又柳暗花明,跌宕起伏之外,更是另一重境界。当然,金庸武侠之中也有风土人情、他乡风物,诗词造诣也高,古龙小说里也谈饮酒饮食之乐,如张三烤鱼等等,不一而足。
但这些闲来之比之于金庸古龙的小说故事与人物情节恰如天上浮云,点缀起来,煞是好看。可浮云毕竟只是浮云,哪比得上天空之辽阔。
《侠隐》却走出了另一种武侠的道路,作者用散文化的笔触描写城市与故乡记忆,用武侠故事中传统的复仇主题来穿针引线。
就如此书序里,王德威所言:
张北海写的虽然是个侠义的故事,他最不能忘情的却是故事发生的场景——北平。在他的笔下,七七事变前夕的古都有着山雨欲来前的宁静。庙会市集的人群熙来攘往,街头城下的光景一如往日。胡同深处,四合院里,寻常百姓的生活还是悠哉游哉地过着。但立足多少年后的张北海明白,他是跨越时空的睽违,观看北京当年的回光返照。贯穿《侠隐》的抒情风格,恰与故事所要铺陈的电光火石,形成强烈对比。

与其说,张北海《侠隐》所讲述的是一个武侠故事,倒不如说写的是作者心目中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下的北京记忆,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那来来往往的车辆、人群,那羊肠小道一般的胡同,那秋天的槐花和烙饼。
于是,在读《侠隐》的更多时间里,读者就仿佛走入1936年北京的游客一样,跟着导演李天然一样,从前门东站开始,逛大街穿小巷,从这个四合院到另一个四合院,天气好的时候,就坐在四合院里,抽着烟,喝着酒,要是闷了,就出去走走,赶赶庙会,买点干果杂货,饿了就进小店来碗羊肉面,最好是带上朋友,这样还能点上几盘小炒,一起喝上几盅。
自然而然,一种别样的感觉涌上读者心头,一种疏离的熟悉感,张北海笔下那读者未曾亲眼见过的北京又活了过来,城墙上的一砖一瓦也仿佛有了呼吸,想象和现实在那一刻互相交织。
文字也有了力量。
就像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说的那样:
从那儿出发,向东走三天,你便会抵达迪奥米拉,这座城有六十个白银造的圆屋顶、全体神祗的铜像、铺铅的街道、一个水晶剧场,还有一头每天早上在塔楼上啼叫的金公鸡。旅客熟悉这些美景,因为他在别的城市见过。
贰
在城市记忆之外,《侠隐》是一首江湖时代的挽歌。
这一点,和徐浩峰的“武侠”有几多相似。《侠隐》里的时间线是1936年到1937年之间。

这个时期的北平局势暗潮汹涌,日本人的势力蠢蠢欲动,抗日的活动已自展开。
与此同时一场江湖恩怨面临摊牌阶段。古城里各路人马斗智斗狠,危机一触即发。
在那之前,武林中人信奉江湖道义,自有一套规矩体系,有仇报仇,有恩报恩。
可战争一来,一切都乱套了。武林体系变得支零破碎,传统道义也走向末路。之前,比武切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武功再高,也怕子弹了。
李天然的师门之仇,恰恰就是《侠隐》在这一方面的起始。
师父、师娘、二师兄和师妹都被大师兄朱潜龙和日本人羽田的手下用手枪给打死了,要不是老天开眼,李天然也差点命丧黄泉,不过这样一来,《侠隐》的故事也就没法继续了,这是后话。
李天然坚守的是武林和江湖,凭功夫和本事,可在那个时代,这有点过于天真和幼稚了。尤其是江湖规矩遭遇到了社会法律。
对于这个问题,书中至少有三段呈现,美国医生马凯、身份复杂的蓝青峰以及马凯的女儿玛姬都和李天然聊过这个问题。
在李天然看来,这种暗杀和仇杀,在中国武林是常有的事,而且当事人绝不会求助官方。自己的圈子,自己人料理。江湖有江湖的正义和规矩,王法不王法,民国不民国,都无关紧要。马凯的女儿玛姬对此是如何看的呢?
做导演的她说了这样一个剧本:
“德州一个小镇,西部片该有的都有,一部小汽车进城了,下来一位耶鲁毕业的年轻律师,为一位四十岁的老枪手辩护,你明白这个意思吗?天然。”
李天然说,法律在哪?以前王法再不是东西,还能容得下我们,还尊称我们是侠义道,可现在,法律取代了正义,第一个给淘汰的就是我们。干我们这一行的,现在连口饭都没法混。
蓝青峰也给李天然举了个例子——刺客施剑翘。
暗示当时的社会已经不再允许私刑。即便是施剑翘家世了得,最终得到国民政府特赦,也还是免不了经过法庭审判的过程。要通过私下来报仇,已经得不到任何承认。哪怕是最天经地义不过的为父报仇。
不过,江湖动荡,往事便更值得怀念,也因此,李天然借用“燕子李三”所做的一系列传奇故事也赢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甚至被写成诗句来纪念,既是一段传奇,也可窥见,乱世之年,人们对侠的渴望。
叁
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命运。《侠隐》里的人物联系的千丝万缕,让整个故事脱离了家仇而走向更宏大的格局——国恨。
李天然也在为师门报仇的过程中一点点走向了隐秘的民族英雄。
他手刃仇敌——日本特务羽田,同时盗剑给日本人以下马威,断臂山本,直至最后,血溅顺天府,既杀了师兄朱潜龙,又剔除了不少汉奸。这之间,还莫名其妙之中营救了张自忠将军。
虽然,在他和他师叔看来,他们身为江湖人不愿意被人利用,成为他人棋子,但各种繁复纠葛的关系,还是导致李天然一步步从家仇走向国恨,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成长和转变。
人人都想选择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但在时代洪流之中,个体意志还是显得太单薄。人都要学着改变,区别只是,你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是侠隐李天然,还是走狗和叛徒朱潜龙这样的。
肆 人物以及其他
毫无疑问,《侠隐》的绝对主角是李天然,身负家仇国恨的李天然,其次,还有李天然的师叔德玖,美国医生马凯和身份复杂的商人蓝青峰。在此之外,是李天然的爱情对象关巧红,一个心灵手巧的女红寡妇,当然还有风流美人唐凤仪。
再往下,有蓝青峰的儿子蓝田、女儿蓝兰。
《燕京画报》主编金士贻,美国记者罗便丞,纨绔子弟卓十一。
敌人方面,则是朱潜龙、羽田。

其实,从电影预告来看,《邪不压正》和《侠隐》还是有不少出入的,这里不再赘述,新京报对此也有报道。如下:
角色
片中姜文饰演的蓝青峰是前朝武人。
预告片中他与另外两个人布局复仇计划,应该就是找廖凡饰演的朱潜龙和日本人复仇。然而,预告片中还有一个蓝青峰和朱潜龙喝酒碰杯的镜头,说明他与朱潜龙也保持了一定关系,更是让蓝青峰这个人物扑朔迷离,敌友难辨。
原著对比:与原著《侠隐》中怀有爱国情怀的儒商形象相比,姜文饰演的蓝青峰更加草莽,也更有枭雄气,布局、放信鸽、持枪疾走都显示他是整个计划的发起者以及关键人物。
彭于晏在片中饰演习武少年李天然。
目睹了师兄朱潜龙(廖凡饰)勾结日本特务杀害师傅全家。在预告片中,与蓝青峰布局复仇计划的其中一人应该就是李天然。预告片中有很多李天然在屋顶飞檐走壁的镜头,功夫高强。并且预告片中李天然的头发长短也有变化,可能预示着人物性格的转变,经历了成长。
原著对比:小说中的李天然只是普通的江湖儿女,师门惨遭灭门后,被洋大夫救到了美国,回国目的只是个人恩怨,而电影中的李天然显然更具目标性和理想性,片中一段沐浴的场景中身上的印章很引人好奇。
廖凡在片中饰演的是李天然的师兄朱潜龙。
预告片中有两三个镜头,被当作射击的靶子上有两个照片就是朱潜龙的头像,也再次证实了他就是李天然的复仇对象。原著中因他是李天然的大师兄,功夫了得,投靠日本之后,也拥有了不小的势力,预告也出现了他挥拳摆架势和举枪相对的镜头,眼神很辣。
原著对比:小说中的朱潜龙出场不多,是主要故事线背后隐隐的阴影,电影中明显走入前台,应该有相当多的动作戏份,上一款先导预告中也出现了激情戏。
周韵在片中饰演裁缝巧红,是李天然的恋人。
预告片中巧红有一个扎头发及开枪的镜头,显得十分干练,在片中应该是和李天然一块完成复仇计划。预告片中与蓝青峰布局复仇计划的另外一人应该就是巧红。
原著对比:巧红这个人物对原著的改编相当巨大,小说中巧红只是个普通的小寡妇,姿色出众,后与李天然产生爱情最终结合。而片中她持枪、绾发的状态则尽显侠女本色,导演为这个角色应该增加了不少动作戏,真实的身份也会比小说中更加复杂。
许晴饰演的唐凤仪是一位北平交际花,在片中是朱潜龙的情人。
预告片结尾她有句台词:“来,说干就干,come on!”应该是对她情人朱潜龙说的,但也有可能是预告片放的烟幕弹,因为这个镜头中,唐凤仪把手放在枕头底下,是要掏枪也说不定。
原著对比:小说中唐凤仪与主要人物的交集有限,对李天然有暧昧的情愫,最后在战乱中离开北平出国,是众生相中的一角缩影。而电影中则放大了她性感、狐媚的一面,更加“蛇蝎美人”一些,在男人之间应该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最后,十分期待《邪不压正》,想看到姜文如何还原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时候北京,以及如何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传奇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