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端午节又至,为何只有粽子是南咸北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端午节又至,为何只有粽子是南咸北甜?

甜党的崛起,则要等到宋代,那个注定要成为海贼王大吃货的男人的出现……

在这浮躁的世界里,能让娱乐八卦靠边站,或许只有美食了。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八卦站一边”。而在吃食的江湖里,也确实从来没有清静过……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至,所谓每逢端午必有“党争”,除开甜咸豆腐脑大战之外最惨烈的美食大战,应该莫过于粽子的甜党咸党和白粽子党乱战了吧——正统粽子到底是咸的还是甜的?蘸糖吃还是捅筷子吃?不战上十页看来难分胜负啊!

网友所绘粽子甜咸党势力图,基本呈现北甜南咸的态势​

小编看主要大家还是闲的……

好了好了,让我们好好梳理下历史,其实吧,你们这闹得欢腾的甜党咸党都不是正统!老祖宗那会儿的粽子的和我们现在可不太一样!这还要从屈原投江那时说起……

对了,插句题外话,人家屈原用生命给你换来这个假期,你可别连人家其实不姓屈都不知道啊?!

Tips:《史记》云:“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国君姓芈,国姓是芈,屈原是楚国贵族,所以同样姓芈——没错,就是芈八子宣太后的那个芈。

那他为啥又叫屈原呢?“屈”其实是屈原的氏,先秦时代姓与氏分开,凡是被分封了土地的贵族,通常以封地的地名为“氏”。屈原祖先是楚武王之子,被封在“屈邑”,所以后代以“屈”为氏。

粽子,还真不是纪念屈原才有的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虽然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节起源多种多样——比如闻一多认为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又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及宗懔《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又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曹娥等等。但毋庸置疑的是,“纪念屈原”一说影响最大,屈原也几乎成了端午的代名词。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杨志刚饰演屈原

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是端午节的传统项目,这天吃粽子原因据说是百姓怕汨罗江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所以拿粽子来投喂——由此可见,粽子在屈原还没投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中国最早的粽子在春秋时出现——嗯,和屈原基本同期,想来屈大夫当年也是吃过粽子的主儿。那时的粽子是用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什么什么?菰叶是啥?黍米又是什么东东?

这菰叶其实就是茭白叶,而黍米则是一种古老的农作物,也是五谷之一,又叫糜子米大黄米,看起来和现在的小米有点像。《岳阳风土记》有云: “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你看看,单看这原料,这“正统粽子”就和现在截然不同。用箬叶和芦苇包裹粽子其实元明时代的事儿了。不过糯米成为粽子的主原料,则要更早,在晋代粽子已主要采用糯米制成,而且也成为了端午节的官方指定食物。而甜咸党之争在那时已初见端倪,有加肉的,有加板栗的,据说,还有加中药的……(苦粽?苦党?)

不过在那个时候,咸党显然是占据优势的,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古代,肉肉的东西总是更受欢迎啊!

而甜党的崛起,则要等到宋代,那个注定要成为海贼王大吃货的男人的出现……

没错,估计你也猜到了这个人就是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的发明者(据说烤生蚝和羊蝎子也和这位大吃货有莫大的关系)——苏东坡,一个好吃的摩羯座诗人,不是你可以招惹的对象。

有宋一代,经济文化高达发达,据说汉朝的富豪在宋代也不过是个中产之家的水准。肉肉啥的不再是大家稀奇和追逐的对象,这时流行的是果品入粽,甜党的代表作“蜜饯粽”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苏老先生诗云“时于粽里见杨梅”,可见也是甜党的忠实成员啊(这个四川人算是背叛了咸党了……)

到了明清时期,甜党和咸党基本就呈现分庭抗礼的状态了。也基本构成了现代粽子的阵营——甜党里的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咸党里的大杀器“火腿粽子”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为什么只有粽子是南咸北甜?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大中国的南北口味基本都是北咸南甜(比如豆腐脑),而粽子却是北甜南咸呢?

北方甜党:豆沙、蜜枣、果脯等

南方咸党:鲜肉、腊肉、火腿、蛋黄等

在粽子甜咸党之战中,北方甜党说南方咸党重口味,南方咸党说北方甜党腻到哭——在豆腐脑大战时,他们交换身份继续这样PK……

那为什么粽子就这么特殊,以至于打破甚至颠覆了“北咸南甜”这一魔咒了呢?

这可能得从粽子的原料来找根源。

我国现在粮食产区基本以北方小麦,南方水稻这样的结构布局。其实在历史上,北方的黄河流域一度也种植水稻,但随着北方气候的干旱化,耐旱的小麦成为了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而南方则随着农业和经济的兴盛,耕地被大量开垦,尤其是江南一带,成为了重要的鱼米之乡。

而粽子的主要原料则是糯米,这是糯稻脱壳产生的米,主要分长糯米和圆糯米——前者主产南方,后者北方出产,受气候影响,长糯米每年都收两到三季,而圆糯米只能收一季,而且种植的地方也很少。

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点,那就是糯米曾经也是古人的主要粮食来源,比如北魏时的《齐民要术》里记载的黄河流域的20多种水稻品种,糯稻就占了一半。而到了现在,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已不再把糯米作为日常每天食用的主食。

但相比而言,食米为主的南方出产的糯米还是超过已基本不生产水稻的北方很多,所以有人也提出这样的一种说法,那就是在南方,用糯米做成的粽子其实是扮演的点心+主食的混合角色——不想做饭的时候来几个当饭吃是很普遍的事儿,所以爱加肉、菜等咸口的东东。

而在北方,粽子更贴近“点心”的角色,属于应节的平时不怎么吃的东西。而因过去北方获取糖原料不易,所以就把粽子这种也不是很常吃的东西和甜口儿搅和在一起,端午节时来口甜的,成为了甜党的大本营。

——其实说起来,白粽子党其实也算是甜党的编制,毕竟白粽子通常也是蘸着白糖吃的……

这么说来,既喜欢吃肉粽,又喜欢白粽子蘸白糖吃法的四川同学算是甜党咸党都通吃了……

其实到了物质高度丰富的现在,南北方其实并不像以往那样物产泾渭分明,甜党咸党之争其实更多的是对小时候那份口味的追忆罢了。而粽子也不仅仅是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美食,亦是先人们哲学思想的体现——

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称粽子为“角黍”,《齐民要术》则对《风土记》这一段文字有注解:“粘黍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

没从,用叶子包裹谷物,看似简单,背后却是有阴阳相裹,和谐统一的深意。在小小的粽子里,也有这样深深的内涵,我们这个以食为天的民族,还真不是白给的。

还有这些奇葩粽子

正所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除了甜党咸党的传统项目之外,我们在网上还找到了这些奇葩的粽子——

茄汁鲭鱼粽

出品地:宁波

派系:甜咸混搭

介绍:据该粽子的主人披露,宁波人的粽子都是塞鱼肉的……似乎应该算是咸党的势力范围,不过偏偏又加入了番茄汁,口感据说是咸味很浓,但又酸甜酸甜的……

榴莲粽

出品地:不明

派系:甜党无疑

介绍:水果粽中的重口味之选,据粽子主人推荐,加热后食用更佳,适合榴莲的拥趸……

芒果粽

出品地:海南

派系:甜党

介绍:看来叛出南方咸党大本营的,除了四川还有海南。地道水果粽,想来十分香甜。

川香辣粽

出品地:四川?

派系:咸党

介绍:之所以给出品地打问号是因为小学僧问了几个四川朋友都表示没吃过这种辣粽子……不过看介绍说这是“选用肥瘦适中的精制猪肉,配以四川红麻椒等川味特色佐料秘制而成的馅料”——别的不敢说,这定是咸党无疑。

内容为茶边求原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端午节又至,为何只有粽子是南咸北甜?

甜党的崛起,则要等到宋代,那个注定要成为海贼王大吃货的男人的出现……

在这浮躁的世界里,能让娱乐八卦靠边站,或许只有美食了。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八卦站一边”。而在吃食的江湖里,也确实从来没有清静过……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至,所谓每逢端午必有“党争”,除开甜咸豆腐脑大战之外最惨烈的美食大战,应该莫过于粽子的甜党咸党和白粽子党乱战了吧——正统粽子到底是咸的还是甜的?蘸糖吃还是捅筷子吃?不战上十页看来难分胜负啊!

网友所绘粽子甜咸党势力图,基本呈现北甜南咸的态势​

小编看主要大家还是闲的……

好了好了,让我们好好梳理下历史,其实吧,你们这闹得欢腾的甜党咸党都不是正统!老祖宗那会儿的粽子的和我们现在可不太一样!这还要从屈原投江那时说起……

对了,插句题外话,人家屈原用生命给你换来这个假期,你可别连人家其实不姓屈都不知道啊?!

Tips:《史记》云:“屈原,名平,楚之同姓者也。”楚国国君姓芈,国姓是芈,屈原是楚国贵族,所以同样姓芈——没错,就是芈八子宣太后的那个芈。

那他为啥又叫屈原呢?“屈”其实是屈原的氏,先秦时代姓与氏分开,凡是被分封了土地的贵族,通常以封地的地名为“氏”。屈原祖先是楚武王之子,被封在“屈邑”,所以后代以“屈”为氏。

粽子,还真不是纪念屈原才有的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虽然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端午节起源多种多样——比如闻一多认为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又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及宗懔《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又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曹娥等等。但毋庸置疑的是,“纪念屈原”一说影响最大,屈原也几乎成了端午的代名词。

《大秦帝国之崛起》中,杨志刚饰演屈原

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是端午节的传统项目,这天吃粽子原因据说是百姓怕汨罗江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所以拿粽子来投喂——由此可见,粽子在屈原还没投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

中国最早的粽子在春秋时出现——嗯,和屈原基本同期,想来屈大夫当年也是吃过粽子的主儿。那时的粽子是用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什么什么?菰叶是啥?黍米又是什么东东?

这菰叶其实就是茭白叶,而黍米则是一种古老的农作物,也是五谷之一,又叫糜子米大黄米,看起来和现在的小米有点像。《岳阳风土记》有云: “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你看看,单看这原料,这“正统粽子”就和现在截然不同。用箬叶和芦苇包裹粽子其实元明时代的事儿了。不过糯米成为粽子的主原料,则要更早,在晋代粽子已主要采用糯米制成,而且也成为了端午节的官方指定食物。而甜咸党之争在那时已初见端倪,有加肉的,有加板栗的,据说,还有加中药的……(苦粽?苦党?)

不过在那个时候,咸党显然是占据优势的,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古代,肉肉的东西总是更受欢迎啊!

而甜党的崛起,则要等到宋代,那个注定要成为海贼王大吃货的男人的出现……

没错,估计你也猜到了这个人就是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的发明者(据说烤生蚝和羊蝎子也和这位大吃货有莫大的关系)——苏东坡,一个好吃的摩羯座诗人,不是你可以招惹的对象。

有宋一代,经济文化高达发达,据说汉朝的富豪在宋代也不过是个中产之家的水准。肉肉啥的不再是大家稀奇和追逐的对象,这时流行的是果品入粽,甜党的代表作“蜜饯粽”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苏老先生诗云“时于粽里见杨梅”,可见也是甜党的忠实成员啊(这个四川人算是背叛了咸党了……)

到了明清时期,甜党和咸党基本就呈现分庭抗礼的状态了。也基本构成了现代粽子的阵营——甜党里的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咸党里的大杀器“火腿粽子”也出现在这一时期。

为什么只有粽子是南咸北甜?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大中国的南北口味基本都是北咸南甜(比如豆腐脑),而粽子却是北甜南咸呢?

北方甜党:豆沙、蜜枣、果脯等

南方咸党:鲜肉、腊肉、火腿、蛋黄等

在粽子甜咸党之战中,北方甜党说南方咸党重口味,南方咸党说北方甜党腻到哭——在豆腐脑大战时,他们交换身份继续这样PK……

那为什么粽子就这么特殊,以至于打破甚至颠覆了“北咸南甜”这一魔咒了呢?

这可能得从粽子的原料来找根源。

我国现在粮食产区基本以北方小麦,南方水稻这样的结构布局。其实在历史上,北方的黄河流域一度也种植水稻,但随着北方气候的干旱化,耐旱的小麦成为了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而南方则随着农业和经济的兴盛,耕地被大量开垦,尤其是江南一带,成为了重要的鱼米之乡。

而粽子的主要原料则是糯米,这是糯稻脱壳产生的米,主要分长糯米和圆糯米——前者主产南方,后者北方出产,受气候影响,长糯米每年都收两到三季,而圆糯米只能收一季,而且种植的地方也很少。

这里面还有个有趣的点,那就是糯米曾经也是古人的主要粮食来源,比如北魏时的《齐民要术》里记载的黄河流域的20多种水稻品种,糯稻就占了一半。而到了现在,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已不再把糯米作为日常每天食用的主食。

但相比而言,食米为主的南方出产的糯米还是超过已基本不生产水稻的北方很多,所以有人也提出这样的一种说法,那就是在南方,用糯米做成的粽子其实是扮演的点心+主食的混合角色——不想做饭的时候来几个当饭吃是很普遍的事儿,所以爱加肉、菜等咸口的东东。

而在北方,粽子更贴近“点心”的角色,属于应节的平时不怎么吃的东西。而因过去北方获取糖原料不易,所以就把粽子这种也不是很常吃的东西和甜口儿搅和在一起,端午节时来口甜的,成为了甜党的大本营。

——其实说起来,白粽子党其实也算是甜党的编制,毕竟白粽子通常也是蘸着白糖吃的……

这么说来,既喜欢吃肉粽,又喜欢白粽子蘸白糖吃法的四川同学算是甜党咸党都通吃了……

其实到了物质高度丰富的现在,南北方其实并不像以往那样物产泾渭分明,甜党咸党之争其实更多的是对小时候那份口味的追忆罢了。而粽子也不仅仅是老祖宗们给我们留下的美食,亦是先人们哲学思想的体现——

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称粽子为“角黍”,《齐民要术》则对《风土记》这一段文字有注解:“粘黍一名‘粽’,一曰‘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

没从,用叶子包裹谷物,看似简单,背后却是有阴阳相裹,和谐统一的深意。在小小的粽子里,也有这样深深的内涵,我们这个以食为天的民族,还真不是白给的。

还有这些奇葩粽子

正所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除了甜党咸党的传统项目之外,我们在网上还找到了这些奇葩的粽子——

茄汁鲭鱼粽

出品地:宁波

派系:甜咸混搭

介绍:据该粽子的主人披露,宁波人的粽子都是塞鱼肉的……似乎应该算是咸党的势力范围,不过偏偏又加入了番茄汁,口感据说是咸味很浓,但又酸甜酸甜的……

榴莲粽

出品地:不明

派系:甜党无疑

介绍:水果粽中的重口味之选,据粽子主人推荐,加热后食用更佳,适合榴莲的拥趸……

芒果粽

出品地:海南

派系:甜党

介绍:看来叛出南方咸党大本营的,除了四川还有海南。地道水果粽,想来十分香甜。

川香辣粽

出品地:四川?

派系:咸党

介绍:之所以给出品地打问号是因为小学僧问了几个四川朋友都表示没吃过这种辣粽子……不过看介绍说这是“选用肥瘦适中的精制猪肉,配以四川红麻椒等川味特色佐料秘制而成的馅料”——别的不敢说,这定是咸党无疑。

内容为茶边求原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