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创立四年即登陆美股 “拼盘”上市的朴新教育将去向何处?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创立四年即登陆美股 “拼盘”上市的朴新教育将去向何处?

开始交易13分钟后,朴新教育股价冲至18.84美元,涨幅高达10.82%。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纽约时间6月15日上午10时,创立于北京的中国教育公司朴新教育(NYSE:NEW)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交易,继尚德机构(NYSE:STG)、精锐教育(NYSE:ONE)之后成为2018年第三只赴美IPO的中国教育公司。

创立于2014年的朴新教育以校外教育培训为主营业务。根据公开资料,朴新教育在本次IPO中发行720万ADS,发行价为17美元,融资1.224亿美元。开始交易13分钟后,朴新教育股价冲至18.84美元,涨幅高达10.82%。按此计算,朴新教育市值已超过17亿美元。

与同在美股的教育巨头新东方、好未来不同,朴新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以资本并购作为扩张方式,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高频度收购,快速达到IPO所需要的规模,在极短的时间内“拼盘上市”。从正式成立到赴美敲钟,朴新教育仅花了短短四年。这样的速度,甚至超过了不少知名的硅谷科技公司。

在美股上市之前,新东方花费13年建立起110个学习中心,而朴新的运作时间不到4年,拿下397个学习中心,速度是当年新东方的11倍。相比于教育行业开办学校、长期运营、逐步扩张的典型套路,朴新教育凭借速度而成为了十足的“异类”。

借助资本力量,朴新异军突起,上市融资后将成为新东方、好未来更强大的对手。“朴新模式”也引发关注,挑战了K12培训行业固有的发展思路。

4年收购48所学校,打包拼盘快速上市

收购是朴新发展模式的关键,这条路能够走通,缘于国内K12培训市场大规模、分散化的现状。根据Frost&Sullivan报告,2017年中国课外培训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4834亿元,K12教育培训机构达到10万家,而前五名玩家占据的市场份额加在一起,也仅为3.9%。

原本,中小机构可以在这片大市场中占据一方安然度日,但近年来,大集团开始渗透二、三、四线城市,加速行业走向集中。根据最新公布的财报,新东方已扎根在23座城市,而好未来旗下的“学而思”覆盖40座城市。面对品牌、师资、管理更强大的巨头,地方性中小机构难以与之抗衡,生存不易,更难扩张发展。

这一市场变化,让朴新教育的创始人沙云龙看到机会,他向中小机构的校长提供了新的选择:将学校卖给朴新运营。除了现金,朴新还给予校长股权,朴新成功上市后,校长可以获得更诱人的股权激励。

因此,朴新的运作、操盘能力,成为地方机构校长决策的关键考量,而沙云龙本人的经历或是校长选择朴新的一大理由。

新东方是沙云龙身上最深刻的烙印,作为13年的老将,沙云龙25岁成为新东方史上最年轻的校长,担任集团高级副总裁后,他被视为接替徐小平、王强的“后三驾马车”核心决策者,负责整个集团的学校管理。离职创办朴新教育后,沙云龙将一批具备新东方背景的人才纳入团队,目前总部团队超过120人,平均工作经验均大于6年。

与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不同,沙云龙甚少提及教育情怀,更常讨论教育服务的生意属性。“中小学课外辅导的本质是商业,是要盈利的。它是商业当中的服务业,服务业当中的连锁,连锁当中的直营连锁。”沙云龙在一次演讲中说。他认为产品只是镶嵌在连锁行业里的一个载体,按照这个观点,一门课程就像沃尔玛超市里的一颗苹果,不能决定超市的成败,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成长性”,那就是能否复制、扩张。

为了扩张,朴新从2015年4月开始收购,瞄准地方较成熟、有口碑的培训机构,根据Frost& Sullivan报告,朴新旗下学校在9个城市排名当地前三,收购学校平均经营10年,最长近21年。

招股书显示,朴新专门的收购团队会以“四个漏斗”为步骤筛选出收购标的。首先,收购团队进行市场调查,评估目标地理位置、当地市场声誉、增长潜力、关键绩效指标,再同学校管理层对话,调查内部商业运作、财务人力管理和市场营销,最终提出发展战略,经内部审核后完成收购。

过去四年内,朴新持续高速收购。根据目前公布的资料,其在2015年收购13家,2016年收购19家,2017年收购16家,共计收购48家学校、397个学习中心,覆盖35个城市,多数位于非一线城市,数量排名前三的省份是辽宁、江苏、贵州。

在K12培训颇具规模之后,朴新将收购延伸至留学领域,K12培训与留学服务是新东方的大本营,也是沙云龙本人最熟悉的市场。

与新东方当年从成人留学入手不同,朴新聚焦低龄留学,这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市场。CCG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蓝皮书(2017)》显示,2016年赴美留学的中学生人数相比三年前增长了48%。目前,朴新最大的学生群体是初中生,他们正是低龄留学的核心人群。

2017年,朴新两次大手笔收购留学公司,7月31日以1.36亿元收购啄木鸟留学,8月16日以约4.84亿元收购环球教育集团,拿下著名留学品牌“环球雅思”。通过收购,朴新获得了122家留学中心,杀入留学市场的腹地:北京、上海、广东。

运营决定模式成败,管理能力成关键

K12辅导和留学培训为朴新带来了主要的收入,教师工资、场地租赁则是最大的两项成本支出。对于教育培训,盈利一方面要增加招生人数,鼓励现有学生续费报班,另一方面需要降低成本,提高教室、教师等资源的使用效率。收购之后如何运营,这是朴新面临的真正考验。

事实上,“拼盘上市”在教育行业也并非朴新教育首创。2008年起,安博教育开启了与朴新教育极为类似的收购扩张,并在2010年便成功赴美上市。但很快就在上市后出现了大量管理问题,旗下学校被曝业绩作假,最终业绩亏损10.83亿元,市值蒸发约98%,并于2014年被迫退市。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朴新参照新东方的经验,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学校管理体系,保证学校统一、可控、可复制。

收购后,朴新要求学校在100天内完成全方位改造,以符合朴新标准,改造涉及管理层、财务、产品开发、招生、教师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朴新设置了21个考察时间节点,并为每间学校制定单独的预算和目标,由收购团队监督执行,100天内,校长必须每天、每周、每月向总部报告。

为了管理,朴新开发了自己的工具“PBS系统”,将一座学校的所有工作拆解成3000多个模块、10000多项任务。在收购前,PBS用于制定发展计划,在收购后,总部使用PBS系统监控运营状况。

以教学为例,朴新将教师的教学分为9个步骤,包括课堂准备、课前评估、课上指导、课上讲课、复述、课后复习、检查作业、收集反馈意见,每个步骤建立考核标准。系统中,核心的考核数据将与教师绩效直接挂钩,包括学生满班率、学生留存率、新招学生人数、退课学生人数。

朴新认为,自身的管理能力已经明显提升学校的业绩,毛利率、学生留存率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招股书中,朴新公布了收购学校“天津晟嘉”的运营细节,在2015年6月收购后,朴新将晟嘉学校的服务更改为儿童英语课程、中学生大班辅导和个性辅导,并更换校长、聘请新教师,设置新的管理体系。经过一年多运营,2017年晟嘉在校学生人数同比增加74.5%,学生留存率从2016年的67.0%上升至73.8%。

然而从营业利润率来看,天津晟嘉在2017年从前一年的37.6%大幅降至5.9%,直到2018年第一季度稍稍提升至16%,对此,朴新并未解释具体原因。

一名被朴新收购的机构员工在知乎匿名发帖,认为朴新的管理制度落地之后并不理想。这名员工说:“作为小城市的培训机构,领导一心想把大城市的策略放到小城市来,几乎不考虑本地的情况,导致续班率很不理想。大集团的规章制度一下子落实到三线小城市的机构上,整个流程的效率大打折扣。”

对于朴新的整合,国金证券在研报中持保留态度:“这个模式相当考验管理内功,是否能够成功且持续,还需要时间验证。”

能否盈利?上市后的朴新将面临整合大考

由于大手笔投入收购扩张,目前朴新教育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第一季度净亏损3.55亿元。如何盈利,是朴新铺开规模之后必须探索的方向。

规模效益、业务联动,是招股书中朴新公布的盈利策略。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在扩大规模后共享设施、资源从而平摊成本,再通过产品交叉销售,让单个学生的价值最大化。

目前,朴新的部分K12培训学校和留学中心已经共享场地,K12培训和留学中心互相销售产品。2017年10月,沙云龙在环球教育20周年的活动现场表示,K12业务体系将与环球教育的留学业务无缝对接、资源共享。

除了留学产品,朴新还在拓展新的产品线,这些新产品也将进入原有渠道交叉销售。推出素质教育课程后,4所学校已经开始售卖音乐、书法、绘画、辩论、科学课程,而为了推广在线课,朴新鼓励线下学校的学员通过“朴新师生”App续费,学生会得到学费优惠甚至直接减免。

这一盈利策略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

统一品牌,是朴新必须闯的一道关卡。最初,为了降低招收学生的成本,朴新特意选择当地市场口碑不错的机构,因此大部分学校沿用了原有品牌,例如上海新航道、杭州飞跃。但随着收购学校越来越多,维护不同品牌将导致营销费用与日俱增、难以为继,朴新必须把“拼盘”得来的学校统一整合。

朴新计划,通过品牌联名的方式过渡,最终统一为“朴新”品牌。除了营销费用增加,长远来看,全新的品牌能否沿袭过去的口碑,也将面临市场检验。

另外,教学实力也是朴新需要解决的一块短板。由于先期主要精力投入扩张,朴新虽然输出了统一的课程、教材、教学计划,但总体来说,教学实力尚未形成壁垒。

尽管朴新认为教育培训本质上与其他连锁行业相似,但教育确有其特殊之处。一颗坏苹果不会决定沃尔玛的生死,然而如果课程没有明显提高学生成绩,培训机构会迅速失去家长信任,甚至导致崩盘。2014年,新东方由于快速扩张、教学质量下降,口碑受损,学生数锐减11%,俞敏洪总结说:“老百姓上一次当,3年之内绝对不会再相信你了。”

新东方名师出身的沙云龙没有忽视这一点,试图为朴新“补课”。2017年7月,朴新从启迪巨人学校挖走名师汤键的团队,37人纳入自身教研团队,负责K12课程研发。截至2018年3月31日,朴新教研队伍达到318人,建立了北京、太原两个课程研发中心,并计划收购内容提供商,继续增强教研实力。

对于上市之后的计划,朴新宣布,将投入70%的募资继续收购扩张,目前已确定约1550个潜在收购目标,约100个目标已经进入谈判环节。除了收购,2018年第一季度朴新已新建22座学习中心,并宣布未来建立自己的直营校,更大的规模也意味着运营管理难度将提升到新的量级。

为了保证运营效率和教学质量,科技被朴新视为新的利器,15%的募资将用于技术系统升级、拓张101人的IT团队、收购教育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朴新计划,通过收集足够的数据,建立起数据驱动的决策平台,将基于数据设计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和教室。

尽管遭遇做空,目前好未来集团的市值仍然坚挺在100亿美元以上,而新东方的股价已经开始回涨。对于中国的K12培训,海外投资者仍然保持较强的兴趣和信心,但“先上车,后补票”反向发展的朴新能否获得资本市场认可,之后交出的业绩成绩能否满足期待,这将成为朴新下一步面临的新挑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创立四年即登陆美股 “拼盘”上市的朴新教育将去向何处?

开始交易13分钟后,朴新教育股价冲至18.84美元,涨幅高达10.82%。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纽约时间6月15日上午10时,创立于北京的中国教育公司朴新教育(NYSE:NEW)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交易,继尚德机构(NYSE:STG)、精锐教育(NYSE:ONE)之后成为2018年第三只赴美IPO的中国教育公司。

创立于2014年的朴新教育以校外教育培训为主营业务。根据公开资料,朴新教育在本次IPO中发行720万ADS,发行价为17美元,融资1.224亿美元。开始交易13分钟后,朴新教育股价冲至18.84美元,涨幅高达10.82%。按此计算,朴新教育市值已超过17亿美元。

与同在美股的教育巨头新东方、好未来不同,朴新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以资本并购作为扩张方式,通过全国范围内的高频度收购,快速达到IPO所需要的规模,在极短的时间内“拼盘上市”。从正式成立到赴美敲钟,朴新教育仅花了短短四年。这样的速度,甚至超过了不少知名的硅谷科技公司。

在美股上市之前,新东方花费13年建立起110个学习中心,而朴新的运作时间不到4年,拿下397个学习中心,速度是当年新东方的11倍。相比于教育行业开办学校、长期运营、逐步扩张的典型套路,朴新教育凭借速度而成为了十足的“异类”。

借助资本力量,朴新异军突起,上市融资后将成为新东方、好未来更强大的对手。“朴新模式”也引发关注,挑战了K12培训行业固有的发展思路。

4年收购48所学校,打包拼盘快速上市

收购是朴新发展模式的关键,这条路能够走通,缘于国内K12培训市场大规模、分散化的现状。根据Frost&Sullivan报告,2017年中国课外培训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4834亿元,K12教育培训机构达到10万家,而前五名玩家占据的市场份额加在一起,也仅为3.9%。

原本,中小机构可以在这片大市场中占据一方安然度日,但近年来,大集团开始渗透二、三、四线城市,加速行业走向集中。根据最新公布的财报,新东方已扎根在23座城市,而好未来旗下的“学而思”覆盖40座城市。面对品牌、师资、管理更强大的巨头,地方性中小机构难以与之抗衡,生存不易,更难扩张发展。

这一市场变化,让朴新教育的创始人沙云龙看到机会,他向中小机构的校长提供了新的选择:将学校卖给朴新运营。除了现金,朴新还给予校长股权,朴新成功上市后,校长可以获得更诱人的股权激励。

因此,朴新的运作、操盘能力,成为地方机构校长决策的关键考量,而沙云龙本人的经历或是校长选择朴新的一大理由。

新东方是沙云龙身上最深刻的烙印,作为13年的老将,沙云龙25岁成为新东方史上最年轻的校长,担任集团高级副总裁后,他被视为接替徐小平、王强的“后三驾马车”核心决策者,负责整个集团的学校管理。离职创办朴新教育后,沙云龙将一批具备新东方背景的人才纳入团队,目前总部团队超过120人,平均工作经验均大于6年。

与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不同,沙云龙甚少提及教育情怀,更常讨论教育服务的生意属性。“中小学课外辅导的本质是商业,是要盈利的。它是商业当中的服务业,服务业当中的连锁,连锁当中的直营连锁。”沙云龙在一次演讲中说。他认为产品只是镶嵌在连锁行业里的一个载体,按照这个观点,一门课程就像沃尔玛超市里的一颗苹果,不能决定超市的成败,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成长性”,那就是能否复制、扩张。

为了扩张,朴新从2015年4月开始收购,瞄准地方较成熟、有口碑的培训机构,根据Frost& Sullivan报告,朴新旗下学校在9个城市排名当地前三,收购学校平均经营10年,最长近21年。

招股书显示,朴新专门的收购团队会以“四个漏斗”为步骤筛选出收购标的。首先,收购团队进行市场调查,评估目标地理位置、当地市场声誉、增长潜力、关键绩效指标,再同学校管理层对话,调查内部商业运作、财务人力管理和市场营销,最终提出发展战略,经内部审核后完成收购。

过去四年内,朴新持续高速收购。根据目前公布的资料,其在2015年收购13家,2016年收购19家,2017年收购16家,共计收购48家学校、397个学习中心,覆盖35个城市,多数位于非一线城市,数量排名前三的省份是辽宁、江苏、贵州。

在K12培训颇具规模之后,朴新将收购延伸至留学领域,K12培训与留学服务是新东方的大本营,也是沙云龙本人最熟悉的市场。

与新东方当年从成人留学入手不同,朴新聚焦低龄留学,这是一个发展迅速的新市场。CCG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蓝皮书(2017)》显示,2016年赴美留学的中学生人数相比三年前增长了48%。目前,朴新最大的学生群体是初中生,他们正是低龄留学的核心人群。

2017年,朴新两次大手笔收购留学公司,7月31日以1.36亿元收购啄木鸟留学,8月16日以约4.84亿元收购环球教育集团,拿下著名留学品牌“环球雅思”。通过收购,朴新获得了122家留学中心,杀入留学市场的腹地:北京、上海、广东。

运营决定模式成败,管理能力成关键

K12辅导和留学培训为朴新带来了主要的收入,教师工资、场地租赁则是最大的两项成本支出。对于教育培训,盈利一方面要增加招生人数,鼓励现有学生续费报班,另一方面需要降低成本,提高教室、教师等资源的使用效率。收购之后如何运营,这是朴新面临的真正考验。

事实上,“拼盘上市”在教育行业也并非朴新教育首创。2008年起,安博教育开启了与朴新教育极为类似的收购扩张,并在2010年便成功赴美上市。但很快就在上市后出现了大量管理问题,旗下学校被曝业绩作假,最终业绩亏损10.83亿元,市值蒸发约98%,并于2014年被迫退市。

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朴新参照新东方的经验,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学校管理体系,保证学校统一、可控、可复制。

收购后,朴新要求学校在100天内完成全方位改造,以符合朴新标准,改造涉及管理层、财务、产品开发、招生、教师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朴新设置了21个考察时间节点,并为每间学校制定单独的预算和目标,由收购团队监督执行,100天内,校长必须每天、每周、每月向总部报告。

为了管理,朴新开发了自己的工具“PBS系统”,将一座学校的所有工作拆解成3000多个模块、10000多项任务。在收购前,PBS用于制定发展计划,在收购后,总部使用PBS系统监控运营状况。

以教学为例,朴新将教师的教学分为9个步骤,包括课堂准备、课前评估、课上指导、课上讲课、复述、课后复习、检查作业、收集反馈意见,每个步骤建立考核标准。系统中,核心的考核数据将与教师绩效直接挂钩,包括学生满班率、学生留存率、新招学生人数、退课学生人数。

朴新认为,自身的管理能力已经明显提升学校的业绩,毛利率、学生留存率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招股书中,朴新公布了收购学校“天津晟嘉”的运营细节,在2015年6月收购后,朴新将晟嘉学校的服务更改为儿童英语课程、中学生大班辅导和个性辅导,并更换校长、聘请新教师,设置新的管理体系。经过一年多运营,2017年晟嘉在校学生人数同比增加74.5%,学生留存率从2016年的67.0%上升至73.8%。

然而从营业利润率来看,天津晟嘉在2017年从前一年的37.6%大幅降至5.9%,直到2018年第一季度稍稍提升至16%,对此,朴新并未解释具体原因。

一名被朴新收购的机构员工在知乎匿名发帖,认为朴新的管理制度落地之后并不理想。这名员工说:“作为小城市的培训机构,领导一心想把大城市的策略放到小城市来,几乎不考虑本地的情况,导致续班率很不理想。大集团的规章制度一下子落实到三线小城市的机构上,整个流程的效率大打折扣。”

对于朴新的整合,国金证券在研报中持保留态度:“这个模式相当考验管理内功,是否能够成功且持续,还需要时间验证。”

能否盈利?上市后的朴新将面临整合大考

由于大手笔投入收购扩张,目前朴新教育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第一季度净亏损3.55亿元。如何盈利,是朴新铺开规模之后必须探索的方向。

规模效益、业务联动,是招股书中朴新公布的盈利策略。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在扩大规模后共享设施、资源从而平摊成本,再通过产品交叉销售,让单个学生的价值最大化。

目前,朴新的部分K12培训学校和留学中心已经共享场地,K12培训和留学中心互相销售产品。2017年10月,沙云龙在环球教育20周年的活动现场表示,K12业务体系将与环球教育的留学业务无缝对接、资源共享。

除了留学产品,朴新还在拓展新的产品线,这些新产品也将进入原有渠道交叉销售。推出素质教育课程后,4所学校已经开始售卖音乐、书法、绘画、辩论、科学课程,而为了推广在线课,朴新鼓励线下学校的学员通过“朴新师生”App续费,学生会得到学费优惠甚至直接减免。

这一盈利策略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

统一品牌,是朴新必须闯的一道关卡。最初,为了降低招收学生的成本,朴新特意选择当地市场口碑不错的机构,因此大部分学校沿用了原有品牌,例如上海新航道、杭州飞跃。但随着收购学校越来越多,维护不同品牌将导致营销费用与日俱增、难以为继,朴新必须把“拼盘”得来的学校统一整合。

朴新计划,通过品牌联名的方式过渡,最终统一为“朴新”品牌。除了营销费用增加,长远来看,全新的品牌能否沿袭过去的口碑,也将面临市场检验。

另外,教学实力也是朴新需要解决的一块短板。由于先期主要精力投入扩张,朴新虽然输出了统一的课程、教材、教学计划,但总体来说,教学实力尚未形成壁垒。

尽管朴新认为教育培训本质上与其他连锁行业相似,但教育确有其特殊之处。一颗坏苹果不会决定沃尔玛的生死,然而如果课程没有明显提高学生成绩,培训机构会迅速失去家长信任,甚至导致崩盘。2014年,新东方由于快速扩张、教学质量下降,口碑受损,学生数锐减11%,俞敏洪总结说:“老百姓上一次当,3年之内绝对不会再相信你了。”

新东方名师出身的沙云龙没有忽视这一点,试图为朴新“补课”。2017年7月,朴新从启迪巨人学校挖走名师汤键的团队,37人纳入自身教研团队,负责K12课程研发。截至2018年3月31日,朴新教研队伍达到318人,建立了北京、太原两个课程研发中心,并计划收购内容提供商,继续增强教研实力。

对于上市之后的计划,朴新宣布,将投入70%的募资继续收购扩张,目前已确定约1550个潜在收购目标,约100个目标已经进入谈判环节。除了收购,2018年第一季度朴新已新建22座学习中心,并宣布未来建立自己的直营校,更大的规模也意味着运营管理难度将提升到新的量级。

为了保证运营效率和教学质量,科技被朴新视为新的利器,15%的募资将用于技术系统升级、拓张101人的IT团队、收购教育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公司。朴新计划,通过收集足够的数据,建立起数据驱动的决策平台,将基于数据设计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和教室。

尽管遭遇做空,目前好未来集团的市值仍然坚挺在100亿美元以上,而新东方的股价已经开始回涨。对于中国的K12培训,海外投资者仍然保持较强的兴趣和信心,但“先上车,后补票”反向发展的朴新能否获得资本市场认可,之后交出的业绩成绩能否满足期待,这将成为朴新下一步面临的新挑战。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