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1月12日的报道称,今天北京铁路局在早晚高峰首次开行燕郊站至北京站的动车组临客列车。一等座票价13元、二等座票价10.5元。从燕郊站到北京站,动车运行时间仅为半个小时。
这对于在北京上班却在河北买房居住的30万“燕郊客”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燕郊是京东一个历史悠久的城镇,距离北京市中心约有40公里。由于难以忍受北京的高房价,最近十年来,大量在北京工作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买房居住。
官方估计,每天从这里到北京上班的人大概有150000;但有人说实际数字是官方公布的两倍。每天早晨天几乎还没有亮的时候,在燕郊开往北京的公交车站排着大队等待公交车的场面成为北京这个大城市近年来城市化迅猛扩张以及房地产业扭曲发展的真实写照。
中国的大城市正在努力应对它们膨胀的人口,但这些努力难以遏制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的人口膨胀。来自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根据北京人口抽样调查结果,2013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14.8万人,与2012年相比,常住人口增加了45.5万人,增速为2.2%。
与之而来的是市区房价飙升、城市化交通拥堵以及日益模糊的郊区边界,虽然目前燕郊在行政区划上还属于河北省,但是,从居住其中的人口结构看,燕郊已经像大兴等郊区县一样实际上成为了北京的卫星城。
新的政府战略规划可能会在未来让北京周边的更多河北省的城镇像燕郊一样成为首都的人口承接地。去年,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推动下,“京津冀一体化”成为国家战略。中国决策层希望推进北京与天津、河北等地的一体化进程,以减轻北京的各种压力。
“京津冀一体化”非常诱人,但这需要包括交通建设在内的多项基础设施投资。去年6月,“北京将建七环”的消息也引发了外界的强烈关注。根据规划,北京七环长约940公里,将把河北省的廊坊、涿州、张家口、承德等地串接起来。
而为了解决通勤压力以及缓解市中心区的拥挤,政府希望各个卫星城以及河北周边地区能发展为独立区域经济中心,解决就业等问题。所以,最近两年来,北京市鼓励更多的公共机构和大公司向这些地方搬迁。
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上海金融法律研究员执行院长傅蔚冈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城市扩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城市周边能解决就业的话,自然而然会带动城市向相应位置移动。
但各种要素均衡向城市郊区或者更远的周边地区流动还需要时间。而且,短期内看,一些公共部门和大公司并不情愿搬离市区。
类似的发展规划并非仅限于北京,根据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2013年9月的一份报告,该机构所调查的12个省份的15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45个提出新城新区建设。其中,12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共规划建设200个新城新区,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
当然,在中国的很多中小城市,新城区建设除了浪费了更多土地以及造成了更多“鬼城”之外,并没有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深受城市人口扩张和房价飙升带来的郊区通勤压力的困扰。
目前看,通往市郊以及离市中心更远的周边地区的铁路是政府解决通勤压力的一个主要途径。傅蔚冈说:“上海的地铁已经开始修到昆山就是很好的例子。”
北京第一条市郊铁路S2线开通于2008年8月6日,该线由位于西直门附近的北京北站开往延庆,途经海淀区、昌平区,是北京第一条快速通勤铁路运输系统,日输送旅客能力将近20000人次。
去年11月21日,为了解决家住廊坊市而在北京工作的人口的通勤需求,北京开通了到廊坊的临客高铁,全程60公里,仅需要21分钟。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最近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也认为,市郊铁路往往决定着轨道交通行驶的半径大小,也就决定了城市对人口的容纳能力,所以国家提倡不断加密市郊铁路网。
可以预测,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从北京向河北省紧邻北京的地区会延伸出多条通勤铁路线。
但这可能会对北京周边地区独立发展为多功能的区域经济中心造成负面影响。未来,这些地区仍可能只是北京上班族的临时居住地,不能就近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