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阳江十八子”总裁李积回——“刀王”的音乐江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阳江十八子”总裁李积回——“刀王”的音乐江湖

2010年创建“世界发烧音响博物馆”,馆内收藏了200多套音响、80万张黑胶和130万张CD,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摘要:一个是厨房里烟熏火燎的菜刀,一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音乐,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被“刀王”李积回嫁接在一起,此后他就以“世界音响发烧友一哥”的名号行走于音乐江湖……

李积回:阳江十八子集团创始人李良辉的次子,现任集团总经理,负责集团的经营管理,兼顾十八子饭店、十八子百货公司和十八子厨业公司。2010年创建“世界发烧音响博物馆”,馆内收藏了200多套音响、80万张黑胶和130万张CD,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李积回像往常一样蹲在书架前擦洗黑胶唱片,书架上塞满了唱片,不堪重负地有点儿变型。他小心翼翼地用一块软布把唱片套上的灰尘擦掉,然后轻轻地把唱片抽出来放到洗碟机里,洗完后再放回去,接着洗下一张,这样的动作他不知重复了几万次。旁边的英国Nautilus音响正播放着俄罗斯小提琴家瓦汀·利宾的奏鸣曲,舒缓的乐声在房间里回荡,李积回干劲十足地洗起了今晚的第103张黑胶。

除了家里塞满唱片的7个房间,不远处十八子集团大楼二、三层的“世界发烧音响博物馆”里还摆着他另外的 200多套音响、80万张黑胶和130万张CD。

2007年12月,全球音响界权威、美国AcapellaPublishing出版社总裁罗伯特·哈里参观了李积回的收藏,说他的黑胶可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相媲美。罗伯特·哈里临走时留下一本书,书的扉页上写着:李积回先生,你是世界音响发烧友一哥。因为李积回的主业是刀具生产,发烧友圈子送了他一个绰号—“烧刀李”。

近日,《粤商》记者坐在音响博物馆三楼的大厅里,厅口摆着一台钢琴大小的英国 17世纪手摇唱机,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和杂志。李积回穿着印有猎豹图案的黑色T恤,宽阔的脸庞红彤彤的,嗓门响亮地跟记者讲起他的音乐故事。

左手刀,右手音乐

李积回与音乐结缘始自少年时热衷的武侠小说。当时国内流行金庸、古龙的小说,他疯狂地阅读,向往“人刀合一”的侠客生活,这些影响后来融进了“十八子”品牌里。

那时,音乐伴随着豪侠一起走进他的生活,由小说改变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曲成了他课外生活的主打。他说武侠小说和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处,“让人充满了妙不可言的幻想”。此后,武侠情节和音乐嗜好纵贯他的人生。

1986年李积回高中毕业,开了家歌舞厅,经常徜徉在舞厅震耳欲聋的声贝里。之后,他进入家族企业,跟着父亲学打刀,直到2001年参加广交会才真正“认识”了音乐。

当时,朋友带他去海印电器城逛发烧音响,他发觉发烧器材播放的音乐和舞厅的有着天壤之别,“普通音响听的是旋律,发烧音响听的是感情,好像有个人现场唱给你听,使人跟着音乐一起或回忆过去或神思飘渺、心无万物”。于是他花6万元人民币订购了一套比利时威卓音响。

不久,他发现自己“中毒”了,“听了发烧音响后就再也听不下去一般的音响了”。他想升级音响,却发现玩音响是个赔本买卖。和收藏艺术品不同,任何旗舰音响购置几年后价格都会跌两到五成。李积回有些舍不得,他花十几万元购了新音响,旧的存起来,一路升级下去,几年间累积了七八套音响。他发现同一首曲子用不用音响播放效果不同,有的听起来堂音醇厚,有的听起来舞台感强劲,“可以说是各领风骚”。

至于现在在他生活里雄霸主角地位的黑胶,2004年之前在他的音乐世界里还是个空白。当时,他在一个发烧友家第一次听黑胶,“就像被电击了,黑胶有‘肉感’,不同于CD干涩的数码声”。于是他花600元购买了人生首张黑胶——蔡琴老歌,这张黑胶一直保存在书房里,他说“蔡琴”是他走上黑胶“不归路”的引领者。

之后他不惜工本淘碟,常常花光兜里最后一分钱。所以,每次出差他必做两件事,一是把回程的票买了,二是留出饭钱,剩下的钱全变成了唱片。有时他去欧洲出差,利用一个半小时的午饭时间去书店或图书馆淘碟,气喘吁吁地拎着两大包唱片跑回来。

随着电子音乐和数码技术的发展,唱片渐变为奢侈品,如果不发烧,绝少有人听唱机旋转出来的音乐。而且黑胶不易保存,世界上很多存有黑胶的图书馆近年来批量处理唱片。

于是,李积回成批购买唱片,装满唱片的集装箱从世界各地运到阳江。一次,他从日本一个图书馆购入20万张黑胶,“里面有很多头版和名版唱片”,李积回不无得意地说。

此时,“烧刀李”成了音乐发烧友圈子里的一个符号,李积回打刀的手艺也已炉火纯青,“左手刀,右手音乐”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则以“铁汉柔情、剑胆琴心”形容自己。

两车菜刀换一套音响

午后的阳光斜射进大厅,空气中飘荡着巴赫的卡农钢琴曲,李积回喝了口普洱茶说:“财富上人人平等不可能,但音乐可以,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音乐。”这也是他创办音响博物馆的初衷。

2007年,罗伯特·哈里勉励他“做得更好”,于是他萌生了办音响博物馆的想法,并开始着手。2009年博物馆初具规模,发展到现在拥有29间视听室和多间器材展示厅,其中最大的视听室是座小型影院,可容纳50多人。

博物馆的视听效果由知名音响空间设计师蒋晓东担纲,每个视听室都按声学混响原理设计,搭配不同的音响,营造出高保真效果。馆内收罗了不同时期、不同品牌的音响,比如ATC、B&W、Cello、Dynaudio、EmmLab等或旗舰或限量版音响,可以串成一部绵长的音响史诗。这些音响大多价值几十万元,有的上百万,李积回戏称自己是“两车菜刀换一套音响”。

对音乐发烧友而言,一对音箱几十万是起步价,一个黑胶唱机的针头十几万稀松平常,更别提源源不断的首版黑胶和限量版CD了。这些东西在李积回的博物馆里堆积如山,大大咧咧地随意摆放着。记者看到一间视听室的地板上躺着四根一米长的纯银电线,每根价值万元人民币。

对音响,李积回有自己的见解:“每件器材都有自己的个性,比如美国音响豪放威猛,英国的则温暖厚重,德国和北欧的音响发音清澈无染,意大利的则浪漫奢华,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的喜好。”在他眼里,每套音响工作时,都代表着一位音乐演绎大师。

除了现代音响,李积回还收藏了一些古董音乐盒,比如英国十七世纪的皇家八音盒、德国1800年制造的播放铜唱片的唱机、爱迪生的收官唱机及多个年代久远、造型各异的孤品音乐盒,他希望公众能通过古董音乐盒了解音响器材的演变史。

博物馆里最多的是数量庞大的唱片,林林总总有80万张黑胶和130万张CD,有些经典唱片还有首版、再版及发烧版,种类有交响乐、爵士、蓝调等,其中以一套394张、价值200万元的HP天碟为最。另外,六楼整层都是装满大碟小碟、长年抽湿恒温的碟库。据说,李积回曾雇了两个人来更换唱片的塑料套,两年后才更换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唱片。

很多人问他买这么多唱片听得过来吗?他则说:“我就像个守护者,替公众守护这些唱片。”他说唱片是塑料制品,不懂的人把它们当垃圾处理,他则把它们抢救回来与公众分享,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前是被音乐度,现在是用音乐度人。”

当然,“度人”的成本不便宜,这些年李积回在音乐方面的花费超过一亿元。博物馆创立伊始便免费向公众开放,经常举办各种主题的视听交流会,常有日本、东南亚的发烧友乘飞机来,听一晚上音乐再飞回去。

到十八子忘不了刀,到博物馆忘不了十八子

创办音响博物馆期间,李积回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发烧客交流完后总是买两把刀回去。于是他把博物馆和集团已有的“工业旅游”项目挂钩,形成了十八子的文化产业链。游客观摩刀具打制过程之余,聆听一场专业音乐会。

在很多人看来,一个是厨房里烟熏火燎的菜刀,一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音乐,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在李积回手里得以平衡。他则说音响博物馆把十八子的文化产业转型升了级,提升了品牌的档次,他希望人们“来到十八子忘不了刀,到了音响博物馆忘不了十八子”。

如此这般,李积回往“人刀合一”的境界里又注入了一枚“音乐”元素,变成了“人、刀、音乐合一”。

为了不断提升这个境界,李积回把家按声学要求用专业材料装修成八个“发烧房”,天花板和墙壁使用了大量的吸音材料,用以减少低频驻波。为了防止来自地面反射的声染,他在地板上铺了厚实的地毯,这样音箱发出的声音就不会夹杂着地面反射回来的高频声。发烧房里的家具全部依据声学原理配置,既吸音又具有很好的调声作用。

李积回每天6点起床,打开音响听音乐,8点上班,处理公司的事,间或会几个发烧友,晚上在发烧房里边听音乐边打理唱片。这样的日子,他过了十几年,“越过越有滋味”。

尤其是清晨的“第一烧”他感受颇多,“早上人的思维更空灵、更开阔,可以把昨天的事和今天要办的事融会贯通。刚开始发烧时,我喜欢听经典音乐,现在更喜欢交响乐,因为它可以把人的灵魂唤醒”。

1、视听室按声学混响原理设计,营造高保真效果。

2、德国1800年制造的铜唱片,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坑,小坑依据曲谱敲制,每张铜唱片只能容纳几首曲子。

Q&A  音乐生活家懂得如何尊重音乐

《粤商》:身为“音响发烧友一哥”,你买音响有何心得?

李积回:我买音响的原则是“新的买旗舰,老的买经典”。旗舰产品厂家不计成本,代表了最高技术水平,非普通货可比。而老的经典器材,虽然被后来者超越了,但是新的听起来没有老的有味道。其实,那不是味道的问题,而是感情。

《粤商》:音乐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李积回:使我很满足,物欲淡薄,精神富足,生活充实而有内涵,感觉人生上了好几个档次。

《粤商》:你怎么看音乐和音响的关系?

李积回:音乐是每个人都具备的DNA,音响小到一个耳机大到舞台播放系统,都是音乐不可或缺的载体,通过音响人们能够与歌者或大师级乐师“相遇”。难以想象,现代社会如果没有音响,音乐家离我们将多么遥远。

《粤商》:收藏音响会贬值,你为什么还要收藏?

李积回:我就是喜欢,不为了钱。音响的价格是贬了,但人的精神享受增值了。

《粤商》: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堪称生活家?你觉得自己是生活家吗?

李积回:生活家是懂生活、会生活、有精神追求的人。我算是生活家里的音乐型,我尊重音乐,我认为听没有唱片的音乐就像歌星假唱。在我看来,黑胶就像瑞士手工表,数码音乐是电子表,一个是音乐里的“贵族”,一个是“临时工”,差别巨大。

《粤商》:音响博物馆这个平台带给你哪些收获?

李积回:博物馆使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政界、音乐界、商界的都有。做企业不可能认识这么多人,很多发烧友不经意地带给我商机,可谓是爱好和事业双赢。

《粤商》:针对博物馆的未来,你有何打算?

李积回:我希望将来建一个像悉尼歌剧院一样的地标性建筑做博物馆,并依托于博物馆研发出更多的文化产业,形成一个以音乐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园。

记者/彭军燕 摄影/姬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阳江十八子”总裁李积回——“刀王”的音乐江湖

2010年创建“世界发烧音响博物馆”,馆内收藏了200多套音响、80万张黑胶和130万张CD,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摘要:一个是厨房里烟熏火燎的菜刀,一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音乐,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被“刀王”李积回嫁接在一起,此后他就以“世界音响发烧友一哥”的名号行走于音乐江湖……

李积回:阳江十八子集团创始人李良辉的次子,现任集团总经理,负责集团的经营管理,兼顾十八子饭店、十八子百货公司和十八子厨业公司。2010年创建“世界发烧音响博物馆”,馆内收藏了200多套音响、80万张黑胶和130万张CD,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李积回像往常一样蹲在书架前擦洗黑胶唱片,书架上塞满了唱片,不堪重负地有点儿变型。他小心翼翼地用一块软布把唱片套上的灰尘擦掉,然后轻轻地把唱片抽出来放到洗碟机里,洗完后再放回去,接着洗下一张,这样的动作他不知重复了几万次。旁边的英国Nautilus音响正播放着俄罗斯小提琴家瓦汀·利宾的奏鸣曲,舒缓的乐声在房间里回荡,李积回干劲十足地洗起了今晚的第103张黑胶。

除了家里塞满唱片的7个房间,不远处十八子集团大楼二、三层的“世界发烧音响博物馆”里还摆着他另外的 200多套音响、80万张黑胶和130万张CD。

2007年12月,全球音响界权威、美国AcapellaPublishing出版社总裁罗伯特·哈里参观了李积回的收藏,说他的黑胶可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相媲美。罗伯特·哈里临走时留下一本书,书的扉页上写着:李积回先生,你是世界音响发烧友一哥。因为李积回的主业是刀具生产,发烧友圈子送了他一个绰号—“烧刀李”。

近日,《粤商》记者坐在音响博物馆三楼的大厅里,厅口摆着一台钢琴大小的英国 17世纪手摇唱机,靠墙的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和杂志。李积回穿着印有猎豹图案的黑色T恤,宽阔的脸庞红彤彤的,嗓门响亮地跟记者讲起他的音乐故事。

左手刀,右手音乐

李积回与音乐结缘始自少年时热衷的武侠小说。当时国内流行金庸、古龙的小说,他疯狂地阅读,向往“人刀合一”的侠客生活,这些影响后来融进了“十八子”品牌里。

那时,音乐伴随着豪侠一起走进他的生活,由小说改变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曲成了他课外生活的主打。他说武侠小说和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处,“让人充满了妙不可言的幻想”。此后,武侠情节和音乐嗜好纵贯他的人生。

1986年李积回高中毕业,开了家歌舞厅,经常徜徉在舞厅震耳欲聋的声贝里。之后,他进入家族企业,跟着父亲学打刀,直到2001年参加广交会才真正“认识”了音乐。

当时,朋友带他去海印电器城逛发烧音响,他发觉发烧器材播放的音乐和舞厅的有着天壤之别,“普通音响听的是旋律,发烧音响听的是感情,好像有个人现场唱给你听,使人跟着音乐一起或回忆过去或神思飘渺、心无万物”。于是他花6万元人民币订购了一套比利时威卓音响。

不久,他发现自己“中毒”了,“听了发烧音响后就再也听不下去一般的音响了”。他想升级音响,却发现玩音响是个赔本买卖。和收藏艺术品不同,任何旗舰音响购置几年后价格都会跌两到五成。李积回有些舍不得,他花十几万元购了新音响,旧的存起来,一路升级下去,几年间累积了七八套音响。他发现同一首曲子用不用音响播放效果不同,有的听起来堂音醇厚,有的听起来舞台感强劲,“可以说是各领风骚”。

至于现在在他生活里雄霸主角地位的黑胶,2004年之前在他的音乐世界里还是个空白。当时,他在一个发烧友家第一次听黑胶,“就像被电击了,黑胶有‘肉感’,不同于CD干涩的数码声”。于是他花600元购买了人生首张黑胶——蔡琴老歌,这张黑胶一直保存在书房里,他说“蔡琴”是他走上黑胶“不归路”的引领者。

之后他不惜工本淘碟,常常花光兜里最后一分钱。所以,每次出差他必做两件事,一是把回程的票买了,二是留出饭钱,剩下的钱全变成了唱片。有时他去欧洲出差,利用一个半小时的午饭时间去书店或图书馆淘碟,气喘吁吁地拎着两大包唱片跑回来。

随着电子音乐和数码技术的发展,唱片渐变为奢侈品,如果不发烧,绝少有人听唱机旋转出来的音乐。而且黑胶不易保存,世界上很多存有黑胶的图书馆近年来批量处理唱片。

于是,李积回成批购买唱片,装满唱片的集装箱从世界各地运到阳江。一次,他从日本一个图书馆购入20万张黑胶,“里面有很多头版和名版唱片”,李积回不无得意地说。

此时,“烧刀李”成了音乐发烧友圈子里的一个符号,李积回打刀的手艺也已炉火纯青,“左手刀,右手音乐”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则以“铁汉柔情、剑胆琴心”形容自己。

两车菜刀换一套音响

午后的阳光斜射进大厅,空气中飘荡着巴赫的卡农钢琴曲,李积回喝了口普洱茶说:“财富上人人平等不可能,但音乐可以,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音乐。”这也是他创办音响博物馆的初衷。

2007年,罗伯特·哈里勉励他“做得更好”,于是他萌生了办音响博物馆的想法,并开始着手。2009年博物馆初具规模,发展到现在拥有29间视听室和多间器材展示厅,其中最大的视听室是座小型影院,可容纳50多人。

博物馆的视听效果由知名音响空间设计师蒋晓东担纲,每个视听室都按声学混响原理设计,搭配不同的音响,营造出高保真效果。馆内收罗了不同时期、不同品牌的音响,比如ATC、B&W、Cello、Dynaudio、EmmLab等或旗舰或限量版音响,可以串成一部绵长的音响史诗。这些音响大多价值几十万元,有的上百万,李积回戏称自己是“两车菜刀换一套音响”。

对音乐发烧友而言,一对音箱几十万是起步价,一个黑胶唱机的针头十几万稀松平常,更别提源源不断的首版黑胶和限量版CD了。这些东西在李积回的博物馆里堆积如山,大大咧咧地随意摆放着。记者看到一间视听室的地板上躺着四根一米长的纯银电线,每根价值万元人民币。

对音响,李积回有自己的见解:“每件器材都有自己的个性,比如美国音响豪放威猛,英国的则温暖厚重,德国和北欧的音响发音清澈无染,意大利的则浪漫奢华,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的喜好。”在他眼里,每套音响工作时,都代表着一位音乐演绎大师。

除了现代音响,李积回还收藏了一些古董音乐盒,比如英国十七世纪的皇家八音盒、德国1800年制造的播放铜唱片的唱机、爱迪生的收官唱机及多个年代久远、造型各异的孤品音乐盒,他希望公众能通过古董音乐盒了解音响器材的演变史。

博物馆里最多的是数量庞大的唱片,林林总总有80万张黑胶和130万张CD,有些经典唱片还有首版、再版及发烧版,种类有交响乐、爵士、蓝调等,其中以一套394张、价值200万元的HP天碟为最。另外,六楼整层都是装满大碟小碟、长年抽湿恒温的碟库。据说,李积回曾雇了两个人来更换唱片的塑料套,两年后才更换了不到三分之一的唱片。

很多人问他买这么多唱片听得过来吗?他则说:“我就像个守护者,替公众守护这些唱片。”他说唱片是塑料制品,不懂的人把它们当垃圾处理,他则把它们抢救回来与公众分享,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前是被音乐度,现在是用音乐度人。”

当然,“度人”的成本不便宜,这些年李积回在音乐方面的花费超过一亿元。博物馆创立伊始便免费向公众开放,经常举办各种主题的视听交流会,常有日本、东南亚的发烧友乘飞机来,听一晚上音乐再飞回去。

到十八子忘不了刀,到博物馆忘不了十八子

创办音响博物馆期间,李积回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发烧客交流完后总是买两把刀回去。于是他把博物馆和集团已有的“工业旅游”项目挂钩,形成了十八子的文化产业链。游客观摩刀具打制过程之余,聆听一场专业音乐会。

在很多人看来,一个是厨房里烟熏火燎的菜刀,一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音乐,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在李积回手里得以平衡。他则说音响博物馆把十八子的文化产业转型升了级,提升了品牌的档次,他希望人们“来到十八子忘不了刀,到了音响博物馆忘不了十八子”。

如此这般,李积回往“人刀合一”的境界里又注入了一枚“音乐”元素,变成了“人、刀、音乐合一”。

为了不断提升这个境界,李积回把家按声学要求用专业材料装修成八个“发烧房”,天花板和墙壁使用了大量的吸音材料,用以减少低频驻波。为了防止来自地面反射的声染,他在地板上铺了厚实的地毯,这样音箱发出的声音就不会夹杂着地面反射回来的高频声。发烧房里的家具全部依据声学原理配置,既吸音又具有很好的调声作用。

李积回每天6点起床,打开音响听音乐,8点上班,处理公司的事,间或会几个发烧友,晚上在发烧房里边听音乐边打理唱片。这样的日子,他过了十几年,“越过越有滋味”。

尤其是清晨的“第一烧”他感受颇多,“早上人的思维更空灵、更开阔,可以把昨天的事和今天要办的事融会贯通。刚开始发烧时,我喜欢听经典音乐,现在更喜欢交响乐,因为它可以把人的灵魂唤醒”。

1、视听室按声学混响原理设计,营造高保真效果。

2、德国1800年制造的铜唱片,表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坑,小坑依据曲谱敲制,每张铜唱片只能容纳几首曲子。

Q&A  音乐生活家懂得如何尊重音乐

《粤商》:身为“音响发烧友一哥”,你买音响有何心得?

李积回:我买音响的原则是“新的买旗舰,老的买经典”。旗舰产品厂家不计成本,代表了最高技术水平,非普通货可比。而老的经典器材,虽然被后来者超越了,但是新的听起来没有老的有味道。其实,那不是味道的问题,而是感情。

《粤商》:音乐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李积回:使我很满足,物欲淡薄,精神富足,生活充实而有内涵,感觉人生上了好几个档次。

《粤商》:你怎么看音乐和音响的关系?

李积回:音乐是每个人都具备的DNA,音响小到一个耳机大到舞台播放系统,都是音乐不可或缺的载体,通过音响人们能够与歌者或大师级乐师“相遇”。难以想象,现代社会如果没有音响,音乐家离我们将多么遥远。

《粤商》:收藏音响会贬值,你为什么还要收藏?

李积回:我就是喜欢,不为了钱。音响的价格是贬了,但人的精神享受增值了。

《粤商》: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堪称生活家?你觉得自己是生活家吗?

李积回:生活家是懂生活、会生活、有精神追求的人。我算是生活家里的音乐型,我尊重音乐,我认为听没有唱片的音乐就像歌星假唱。在我看来,黑胶就像瑞士手工表,数码音乐是电子表,一个是音乐里的“贵族”,一个是“临时工”,差别巨大。

《粤商》:音响博物馆这个平台带给你哪些收获?

李积回:博物馆使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政界、音乐界、商界的都有。做企业不可能认识这么多人,很多发烧友不经意地带给我商机,可谓是爱好和事业双赢。

《粤商》:针对博物馆的未来,你有何打算?

李积回:我希望将来建一个像悉尼歌剧院一样的地标性建筑做博物馆,并依托于博物馆研发出更多的文化产业,形成一个以音乐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园。

记者/彭军燕 摄影/姬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