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首次15城巡演场场爆满,出道12年,郭顶与实用主义的对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首次15城巡演场场爆满,出道12年,郭顶与实用主义的对抗

《飞行器的执行周期》的成功终于让郭顶从幕后走到台前。

第一次见到郭顶还是在一年半以前的2016年年底,他的专辑《飞行器的执行周期》刚刚发行,距离他的上一张专辑整整过了七年,当时郭顶聊的最多的就是他的“飞行器”故事。看似科幻、实则复古,认真听了、看了《飞行器的执行周期》才发现,这张专辑无论曲风、录音、封面设计都非常契合黑胶的载体,而出黑胶其实是郭顶做这张专辑最初的设想。

“我当时预想的是CD和黑胶一块出,但又不想把CD版本直接复刻到黑胶上,所以时间上就不充裕了。这次出黑胶版也不是为了赶时髦,其实是契合了我最初的想法,我觉得现在的人更需要重新认知黑胶。”6月6日,气温39度,北京进入了入夏后最热的一天,在环球唱片北京办公室,我们又一次见到了郭顶。他看上去跟一年多以前没什么变化,只是留了披肩的卷发,讲起话来还跟以前一样,平静又不失成熟。而我们知道,其实他刚刚经历了从幕后到台前、从沉寂到薄发、出道以来最忙碌的一段日子。

自从前两张专辑出来后,郭顶用他最舒服最想表达的方式做了《飞行器的执行周期》,但当初他并不清楚这张唱片能不能发行?大家会不会喜欢?他心里完全没底。2016年年底,郭顶带着《飞行器的执行周期》签约环球唱片,专辑顺利发行;2017年5月又意外拿到金曲奖六项提名,成为当年金曲奖的最大黑马,这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这张专辑,也认识了郭顶。在金曲奖颁奖典礼上,他整个人都是懵的,“你们看回放就能看出来我其实是懵的,第一我没有预期会被提名,第二我参加这种场合的经验很少,以前根本没得过什么提名。而且颁奖礼时间特别长,四五个小时坐在那,我就一直告诉自己:你得绷住不能睡着。”

谈到金曲奖颁奖礼,郭顶还是觉得,能得到提名让自己处于很惊喜的状态,现场大屏幕上会很多次放他的歌,他坐在台下看大家上去颁奖、领奖,“还是挺好玩的”。

《飞行器的执行周期》的成功终于让郭顶从幕后走到台前,2017年是郭顶出道12年第一次巡演,为了这次巡演,郭顶还设想过更有意思的玩法,他想租一辆车带着乐队在各个城市跑,不一定要去演出的场合,大家可以在家门口或者广场上看他们演出,“我觉得不一定在演出的地方才能接触到音乐。”但最后还是因为申报和扰民等问题放弃了。

2017年年底,郭顶准备开始15城的livehouse巡演,跟当初的专辑发行一样,郭顶对自己的第一次巡演也心里没底,“很紧张,最紧张的是怕票卖不出去,”所以先开了重庆和成都两场门票,没想到开票5分钟就被一抢而空,这再一次给了郭顶一个大大的惊喜。

巡演第一站重庆,郭顶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乐迷的热情,他在台上挥汗如雨的表演,台下的观众从头到尾跟着他一起唱,“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都会唱,而且声音非常大,感觉台上都没声音了,这让我挺惊讶的,完全没想到。”重庆站的首战告捷,让郭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整场演出他很少说话,用歌塞满了全场,而台下观众也用大合唱的方式跟他互动,第一场演出,郭顶与观众都给彼此带来了惊喜。

来到长沙站是郭顶回到家乡的第一次演出,郭顶的家人都默默来到现场为他打气助威,他们没有事先告诉郭顶,都是自己抢票来到现场,也许是担心场下观众不够多特意来为他壮壮声势。演出过程中郭顶突然听到台下有人喊:郭顶从小我就认识你了。“我当时还在想,从小就认识我,这不是扯吗?”演出结束后回到休息室,郭顶的家人已经等在那里,之前他们一直在台下看他的演出,观众席有人喊的那一句,是郭顶的姑姑喊的。

见到家人,郭顶即意外又兴奋,他做了十多年音乐,但从来没有在家人面前表演过,“说实话,如果我提前知道家人来的话,会有一点点紧张,我不知道他们看到我的表演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我可能会有点害羞。其实我家人也是特别克制的那种,很不外放,所以他们应该也了解我,让我提前知道了怕我有压力。”匆匆道别了家人,郭顶又赶往他的下一站。

“落地之约”圆了郭顶出道12年来的巡演梦,《飞行器的执行周期》的黑胶版制作也同时启动,虽然专辑的整体风格已经很贴近黑胶品质,但郭顶还是做了全新的调整,希望更符合传统黑胶的听感。他邀请了自己最喜欢的母带制作人Brian Lucey重新做了专辑的母带,“我很喜欢Brian Lucey做的唱片,他做的母带版本(唱片)我基本都有,我觉得他做的母带释放出的一些音乐特质刚好是我这张专辑需要的。”

在郭顶眼里,他并没有把Brian Lucey看作是一位母带工程师,而是觉得他是一位音乐人,他期待Brian Lucey可以从音乐的角度来把握唱片的整合度。黑胶版在声音的处理上比CD版更克制、更收敛,保留了很多原声乐器,音乐听起来更自然。黑胶版也比CD版多了一首歌,是去年9月份郭顶发的一首单曲《不明下落》。“CD版的故事结尾有点像’下次见’的意思,黑胶版加上这首歌后,又有了一个比较悬念的结尾,在黑胶唱片里是一个特别的呈现,也比CD版更完整。”

《飞行器的执行周期》的黑胶版相当于重新做了一张专辑,除了里面的歌大家听过之外,整个唱片都是重新做的。郭顶说:“我很认真的做这些音乐,希望大家听的时候,可以与音乐之间有互动,让音乐有温度,能摸得着看得见。现在的人们听音乐都走向了特别极端的实用主义,直接把一些挺浪漫和有意思的东西省略掉或者直接切割掉,我不想那样,甚至想要对抗一下这种模式,我更希望用传统的方式认真对待音乐。”

金曲奖你成为了当年最大的黑马,与你之前出那两张专辑后的效果完全不同,金曲奖之后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改变?

郭顶:我自己没什么改变,但有更多人认识了这张唱片。其实之前觉得有一段时间没有出现过特别完整的概念性唱片,所以想做一张这样的唱片,而且唱片出来后很多人听的都是整张专辑的音乐,而不是只听某一首单曲,这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

从专辑出来到现在,我感觉一切都是比较自然的状态,我做了自己最想做的livehouse巡演,也干了挺多事。之前我是空了很长时间,所以想在短时间内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完,让大家在听这张唱片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在livehouse演出也是非常符合我想象的一个表现状态,用了我自己非常满意非常舒服的方式呈现了这张唱片。

15城巡演是你出道以来第一次巡演,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郭顶:从2005年出第一张专辑之后从来没有巡演过,12年后第一次巡演,在livehouse演出挺有意思,我们离观众很近,台下都能感受到我们出汗,台上台下完全是挨着的,那个状态就是真正意义上感受音乐的状态。之前的十几年在我脑子里出现过很多次巡演的场景,但从来没有真正演过,这次巡演我知道一定也很青涩稚嫩,但每演完一场都会是一个成长,会希望后面的表现越来越好。

15城的巡演排的非常密集,对我来说也是挑战,最后一站北京演完后,人绷到最后已经非常累了,但情绪特别兴奋,好像是在台上完成了一次由内而外的进化过程,巡演结束后第二天,整个身体和状态像做梦一样,就这样结束了,挺有意思的。

记得上次采访的时候,你说过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做明星,现在从幕后到台前,你觉得哪种更适合你?

郭顶:现在依然是这么觉得,我不想有那么多包袱在,不愿意有太多的事情,这是我很真实的想法,不管在台前或幕后,还是希望以音乐为主。包括这张黑胶唱片制作的过程中,我也在做幕后帮别人写歌,巡演的时候还要抽空盯一下混音。我很享受做音乐的过程,演出和写歌是不同做音乐的方式,做音乐我觉得很舒服,不需要想那么多事。我也不会觉得在台前就是明星,我还是个音乐人。做明星的条件太苛刻,不是谁都可以做的,还是要对自己有一个认知。

我们注意到你现在微博每天发的很多都是关于音乐节演出的动态,排的也很密集,你参加音乐节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郭顶:我觉得音乐节是很音乐的一种商业模式,表演的时候也不用想太多,真实的乐队、真实的演唱,很音乐的一种方式。还会认识很多台下听过我歌的人和没听过我的歌的人,那是一个巨大的交互环境,有可能让更多人认识我的音乐。现在国内音乐节越来越多,大家也做的越来越专业,音乐节的受众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群体,来的是乐迷而不仅仅是粉丝,这种模式对音乐人传递音乐也是一种帮助,所以音乐节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

通过这次巡演你应该积累了不少经验,与创作相比,你会在哪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郭顶:我一直在细化自己的表演,希望表演能让大家体验到我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我们都会特别认真的去场地排练和彩排,希望每一次都有一个稳定的现场表演。但不同的现场都会有不一样的问题,跟主办方协作也会产生一些需要应变的事情。而我觉得这些都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插曲,给我一个应变的机会。在台上遇到什么问题,都是很真实的,台下的人也会完全感受到这真实的一面。

对我来说演出和创作的状态没有太大变化,而创作的时候我需要一个特别完整的时间,如果中间穿插了一些别的事情,会打扰到我的整个思路,所以就要做好取舍,尽量为了创作减少演出,如果时间碰撞了会以创作为主。

从你的唱片创作、录音、包装等一系列环节来看,你应该更喜欢黑胶载体适合的音乐风格,为什么会喜欢黑胶唱片?

郭顶:小时候家里多了一台黑胶、CD和磁带的一体机,上面还放了三张黑胶唱片,分别是邓丽君、迈克尔·杰克逊和Marvin Gaye的唱片,第一次听到黑胶,有特别明显的时代感,但我并不觉得那个时代感离我特别久远,好像坐在室内听室内乐的感觉,那个声音把你耳朵每一个挑剔的点都贴合的特别好,特别温暖,也很真实。

我自己做了音乐之后,经常跟监听音响打交道,声音听起来是解析度非常高的纯频的感觉,所有的声音都非常清楚,好像有棱角。但黑胶不同,非常契合听觉的状态,是人类非常喜欢听的声音。但黑胶在目前的音乐消费状态下显得不太便利。

对我来说出黑胶可以提醒大家用另一种方式去听音乐,可以不优先考虑便利性,在这个快速的时代里做一些能慢下来的事情。而且听黑胶也是大家跟音乐之间彼此的一种尊重和互动,真真实实的看到音乐是如何从黑胶里发出来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数字化的东西。

这次与Brian Lucey的合作,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郭顶:国外做混音跟国内不太一样,国外更强调音乐本身,出唱片会对音乐有一个基本的门槛,你之前做音乐的所有环节必须做到一定的标准,母带做出来的时候才有可能让音乐变得更好;如果你的音乐达不到那个门槛,单靠母带的后期制作来提升音乐质量,其实不太行。国内做唱片的时候,都是把最后的文件拿过去做母带,但其实母带是没有办法帮你改变整个音乐的。

《飞行器的执行周期》离上一张专辑隔了七年,上次采访的时候你说过,也许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新专辑了,因为不会经常有故事发生,那你的下一张专辑准备什么时候做?

郭顶:其实一直在创作,不参加活动或音乐节的时候都在写,积累一些东西,到了可以录音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做专辑了。做音乐我是一个比较随意的人,想到一个可做的或者自己非常有兴趣的内容,就可以尝试去做,但我不希望让别人抱着期待等我,那样会让我觉得不是在做音乐,是在交作业。

来到环球他们也给了我特别大的空间,完全信任我,这对我特别重要。但我的新专辑也不会无限延期,就是想用比较轻松和没有限定的方式做音乐,这也是我最享受的做音乐的状态,做出来的音乐应该也是我觉得可以拿出来的作品。

我没有预设要符合哪些听众,或者他们觉得我的音乐是这样的,下次做的音乐还是这样,在这方面我可能会相对反叛,大家越这么认为,我可能越不会给他们安全区的东西,还是会想尝试不一样的音乐。

你看我之前的几张唱片风格变化都特别大,每张唱片之间都是不着边的感觉,所以下一张唱片也肯定不会重复之前的风格,太重复不是我想要的,我依然会保持个人特性和真正想表达的音乐。

享耳音乐是你自己的厂牌,目前厂牌都在运营哪些业务?

郭顶:主要是一些制作类的案子和我以前的版权,目前也没有以运营为主,厂牌主要是一个辅助形式,因为很多环节会要求有一家公司,比如版税,要求是公司才能收,厂牌目前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未来可能会吸纳一些创作人和音乐人,我也想做一个团队,但这都是以后的事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首次15城巡演场场爆满,出道12年,郭顶与实用主义的对抗

《飞行器的执行周期》的成功终于让郭顶从幕后走到台前。

第一次见到郭顶还是在一年半以前的2016年年底,他的专辑《飞行器的执行周期》刚刚发行,距离他的上一张专辑整整过了七年,当时郭顶聊的最多的就是他的“飞行器”故事。看似科幻、实则复古,认真听了、看了《飞行器的执行周期》才发现,这张专辑无论曲风、录音、封面设计都非常契合黑胶的载体,而出黑胶其实是郭顶做这张专辑最初的设想。

“我当时预想的是CD和黑胶一块出,但又不想把CD版本直接复刻到黑胶上,所以时间上就不充裕了。这次出黑胶版也不是为了赶时髦,其实是契合了我最初的想法,我觉得现在的人更需要重新认知黑胶。”6月6日,气温39度,北京进入了入夏后最热的一天,在环球唱片北京办公室,我们又一次见到了郭顶。他看上去跟一年多以前没什么变化,只是留了披肩的卷发,讲起话来还跟以前一样,平静又不失成熟。而我们知道,其实他刚刚经历了从幕后到台前、从沉寂到薄发、出道以来最忙碌的一段日子。

自从前两张专辑出来后,郭顶用他最舒服最想表达的方式做了《飞行器的执行周期》,但当初他并不清楚这张唱片能不能发行?大家会不会喜欢?他心里完全没底。2016年年底,郭顶带着《飞行器的执行周期》签约环球唱片,专辑顺利发行;2017年5月又意外拿到金曲奖六项提名,成为当年金曲奖的最大黑马,这让更多人关注到了这张专辑,也认识了郭顶。在金曲奖颁奖典礼上,他整个人都是懵的,“你们看回放就能看出来我其实是懵的,第一我没有预期会被提名,第二我参加这种场合的经验很少,以前根本没得过什么提名。而且颁奖礼时间特别长,四五个小时坐在那,我就一直告诉自己:你得绷住不能睡着。”

谈到金曲奖颁奖礼,郭顶还是觉得,能得到提名让自己处于很惊喜的状态,现场大屏幕上会很多次放他的歌,他坐在台下看大家上去颁奖、领奖,“还是挺好玩的”。

《飞行器的执行周期》的成功终于让郭顶从幕后走到台前,2017年是郭顶出道12年第一次巡演,为了这次巡演,郭顶还设想过更有意思的玩法,他想租一辆车带着乐队在各个城市跑,不一定要去演出的场合,大家可以在家门口或者广场上看他们演出,“我觉得不一定在演出的地方才能接触到音乐。”但最后还是因为申报和扰民等问题放弃了。

2017年年底,郭顶准备开始15城的livehouse巡演,跟当初的专辑发行一样,郭顶对自己的第一次巡演也心里没底,“很紧张,最紧张的是怕票卖不出去,”所以先开了重庆和成都两场门票,没想到开票5分钟就被一抢而空,这再一次给了郭顶一个大大的惊喜。

巡演第一站重庆,郭顶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乐迷的热情,他在台上挥汗如雨的表演,台下的观众从头到尾跟着他一起唱,“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都会唱,而且声音非常大,感觉台上都没声音了,这让我挺惊讶的,完全没想到。”重庆站的首战告捷,让郭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整场演出他很少说话,用歌塞满了全场,而台下观众也用大合唱的方式跟他互动,第一场演出,郭顶与观众都给彼此带来了惊喜。

来到长沙站是郭顶回到家乡的第一次演出,郭顶的家人都默默来到现场为他打气助威,他们没有事先告诉郭顶,都是自己抢票来到现场,也许是担心场下观众不够多特意来为他壮壮声势。演出过程中郭顶突然听到台下有人喊:郭顶从小我就认识你了。“我当时还在想,从小就认识我,这不是扯吗?”演出结束后回到休息室,郭顶的家人已经等在那里,之前他们一直在台下看他的演出,观众席有人喊的那一句,是郭顶的姑姑喊的。

见到家人,郭顶即意外又兴奋,他做了十多年音乐,但从来没有在家人面前表演过,“说实话,如果我提前知道家人来的话,会有一点点紧张,我不知道他们看到我的表演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我可能会有点害羞。其实我家人也是特别克制的那种,很不外放,所以他们应该也了解我,让我提前知道了怕我有压力。”匆匆道别了家人,郭顶又赶往他的下一站。

“落地之约”圆了郭顶出道12年来的巡演梦,《飞行器的执行周期》的黑胶版制作也同时启动,虽然专辑的整体风格已经很贴近黑胶品质,但郭顶还是做了全新的调整,希望更符合传统黑胶的听感。他邀请了自己最喜欢的母带制作人Brian Lucey重新做了专辑的母带,“我很喜欢Brian Lucey做的唱片,他做的母带版本(唱片)我基本都有,我觉得他做的母带释放出的一些音乐特质刚好是我这张专辑需要的。”

在郭顶眼里,他并没有把Brian Lucey看作是一位母带工程师,而是觉得他是一位音乐人,他期待Brian Lucey可以从音乐的角度来把握唱片的整合度。黑胶版在声音的处理上比CD版更克制、更收敛,保留了很多原声乐器,音乐听起来更自然。黑胶版也比CD版多了一首歌,是去年9月份郭顶发的一首单曲《不明下落》。“CD版的故事结尾有点像’下次见’的意思,黑胶版加上这首歌后,又有了一个比较悬念的结尾,在黑胶唱片里是一个特别的呈现,也比CD版更完整。”

《飞行器的执行周期》的黑胶版相当于重新做了一张专辑,除了里面的歌大家听过之外,整个唱片都是重新做的。郭顶说:“我很认真的做这些音乐,希望大家听的时候,可以与音乐之间有互动,让音乐有温度,能摸得着看得见。现在的人们听音乐都走向了特别极端的实用主义,直接把一些挺浪漫和有意思的东西省略掉或者直接切割掉,我不想那样,甚至想要对抗一下这种模式,我更希望用传统的方式认真对待音乐。”

金曲奖你成为了当年最大的黑马,与你之前出那两张专辑后的效果完全不同,金曲奖之后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改变?

郭顶:我自己没什么改变,但有更多人认识了这张唱片。其实之前觉得有一段时间没有出现过特别完整的概念性唱片,所以想做一张这样的唱片,而且唱片出来后很多人听的都是整张专辑的音乐,而不是只听某一首单曲,这对我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

从专辑出来到现在,我感觉一切都是比较自然的状态,我做了自己最想做的livehouse巡演,也干了挺多事。之前我是空了很长时间,所以想在短时间内把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完,让大家在听这张唱片的时候,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在livehouse演出也是非常符合我想象的一个表现状态,用了我自己非常满意非常舒服的方式呈现了这张唱片。

15城巡演是你出道以来第一次巡演,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郭顶:从2005年出第一张专辑之后从来没有巡演过,12年后第一次巡演,在livehouse演出挺有意思,我们离观众很近,台下都能感受到我们出汗,台上台下完全是挨着的,那个状态就是真正意义上感受音乐的状态。之前的十几年在我脑子里出现过很多次巡演的场景,但从来没有真正演过,这次巡演我知道一定也很青涩稚嫩,但每演完一场都会是一个成长,会希望后面的表现越来越好。

15城的巡演排的非常密集,对我来说也是挑战,最后一站北京演完后,人绷到最后已经非常累了,但情绪特别兴奋,好像是在台上完成了一次由内而外的进化过程,巡演结束后第二天,整个身体和状态像做梦一样,就这样结束了,挺有意思的。

记得上次采访的时候,你说过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做明星,现在从幕后到台前,你觉得哪种更适合你?

郭顶:现在依然是这么觉得,我不想有那么多包袱在,不愿意有太多的事情,这是我很真实的想法,不管在台前或幕后,还是希望以音乐为主。包括这张黑胶唱片制作的过程中,我也在做幕后帮别人写歌,巡演的时候还要抽空盯一下混音。我很享受做音乐的过程,演出和写歌是不同做音乐的方式,做音乐我觉得很舒服,不需要想那么多事。我也不会觉得在台前就是明星,我还是个音乐人。做明星的条件太苛刻,不是谁都可以做的,还是要对自己有一个认知。

我们注意到你现在微博每天发的很多都是关于音乐节演出的动态,排的也很密集,你参加音乐节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郭顶:我觉得音乐节是很音乐的一种商业模式,表演的时候也不用想太多,真实的乐队、真实的演唱,很音乐的一种方式。还会认识很多台下听过我歌的人和没听过我的歌的人,那是一个巨大的交互环境,有可能让更多人认识我的音乐。现在国内音乐节越来越多,大家也做的越来越专业,音乐节的受众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群体,来的是乐迷而不仅仅是粉丝,这种模式对音乐人传递音乐也是一种帮助,所以音乐节是一个很好玩的事情。

通过这次巡演你应该积累了不少经验,与创作相比,你会在哪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郭顶:我一直在细化自己的表演,希望表演能让大家体验到我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我们都会特别认真的去场地排练和彩排,希望每一次都有一个稳定的现场表演。但不同的现场都会有不一样的问题,跟主办方协作也会产生一些需要应变的事情。而我觉得这些都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插曲,给我一个应变的机会。在台上遇到什么问题,都是很真实的,台下的人也会完全感受到这真实的一面。

对我来说演出和创作的状态没有太大变化,而创作的时候我需要一个特别完整的时间,如果中间穿插了一些别的事情,会打扰到我的整个思路,所以就要做好取舍,尽量为了创作减少演出,如果时间碰撞了会以创作为主。

从你的唱片创作、录音、包装等一系列环节来看,你应该更喜欢黑胶载体适合的音乐风格,为什么会喜欢黑胶唱片?

郭顶:小时候家里多了一台黑胶、CD和磁带的一体机,上面还放了三张黑胶唱片,分别是邓丽君、迈克尔·杰克逊和Marvin Gaye的唱片,第一次听到黑胶,有特别明显的时代感,但我并不觉得那个时代感离我特别久远,好像坐在室内听室内乐的感觉,那个声音把你耳朵每一个挑剔的点都贴合的特别好,特别温暖,也很真实。

我自己做了音乐之后,经常跟监听音响打交道,声音听起来是解析度非常高的纯频的感觉,所有的声音都非常清楚,好像有棱角。但黑胶不同,非常契合听觉的状态,是人类非常喜欢听的声音。但黑胶在目前的音乐消费状态下显得不太便利。

对我来说出黑胶可以提醒大家用另一种方式去听音乐,可以不优先考虑便利性,在这个快速的时代里做一些能慢下来的事情。而且听黑胶也是大家跟音乐之间彼此的一种尊重和互动,真真实实的看到音乐是如何从黑胶里发出来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数字化的东西。

这次与Brian Lucey的合作,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郭顶:国外做混音跟国内不太一样,国外更强调音乐本身,出唱片会对音乐有一个基本的门槛,你之前做音乐的所有环节必须做到一定的标准,母带做出来的时候才有可能让音乐变得更好;如果你的音乐达不到那个门槛,单靠母带的后期制作来提升音乐质量,其实不太行。国内做唱片的时候,都是把最后的文件拿过去做母带,但其实母带是没有办法帮你改变整个音乐的。

《飞行器的执行周期》离上一张专辑隔了七年,上次采访的时候你说过,也许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有新专辑了,因为不会经常有故事发生,那你的下一张专辑准备什么时候做?

郭顶:其实一直在创作,不参加活动或音乐节的时候都在写,积累一些东西,到了可以录音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做专辑了。做音乐我是一个比较随意的人,想到一个可做的或者自己非常有兴趣的内容,就可以尝试去做,但我不希望让别人抱着期待等我,那样会让我觉得不是在做音乐,是在交作业。

来到环球他们也给了我特别大的空间,完全信任我,这对我特别重要。但我的新专辑也不会无限延期,就是想用比较轻松和没有限定的方式做音乐,这也是我最享受的做音乐的状态,做出来的音乐应该也是我觉得可以拿出来的作品。

我没有预设要符合哪些听众,或者他们觉得我的音乐是这样的,下次做的音乐还是这样,在这方面我可能会相对反叛,大家越这么认为,我可能越不会给他们安全区的东西,还是会想尝试不一样的音乐。

你看我之前的几张唱片风格变化都特别大,每张唱片之间都是不着边的感觉,所以下一张唱片也肯定不会重复之前的风格,太重复不是我想要的,我依然会保持个人特性和真正想表达的音乐。

享耳音乐是你自己的厂牌,目前厂牌都在运营哪些业务?

郭顶:主要是一些制作类的案子和我以前的版权,目前也没有以运营为主,厂牌主要是一个辅助形式,因为很多环节会要求有一家公司,比如版税,要求是公司才能收,厂牌目前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未来可能会吸纳一些创作人和音乐人,我也想做一个团队,但这都是以后的事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