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影与媒体的深仇大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影与媒体的深仇大恨

一个努力奋斗的小偷,与嗜血的媒体搅合在一起,巧妙地扒下了这个世界本不清白的底裤。《夜行者》讲的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怎样无所不用其极地炮制血腥新闻,然后获得名声的故事。

作者/梅雪风

今年的电影看起来似乎是与媒体有仇。

《消失的爱人》里大卫.芬奇精确地展现了媒体唯恐天下不乱,与观众的庸俗道德观合谋,绑架与消费别人悲剧的丑态。姜文《一步之遥》里的王天王虽是演员,也可近似地看作一个媒体人,别人的死亡在他这儿只是个作料,真相与他无关,他只是捕捉并顺势引导民意,在汹汹如潮的关注中去获得他的私利。

《夜行者》与前两者相比较,它更细致更专注,它讲的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怎样无所不用其极地炮制血腥新闻,然后获得名声的故事。

影片对媒体的操弄手法有着精确的揭示,它并非是炮制假新闻这类低幼的手法,它在于对新闻事件的选择、裁剪、剪辑、以及局部强调。杰克•格莱恩哈尔所饰演的主角移动受害者冰箱上的照片,让它与狰狞的弹洞并置。他真是个天生的编辑,他深刻地知道观众们的嗨点所在,亲情的温暖与冷酷的子弹对比出来的强大情感力量,让他忍不住去重构现场。

蕾妮•罗素在电视导播间对报导凶杀案的指令,则是媒体煽动观众手法的最生动的展示,在这儿,悲剧成了操弄的最佳原料,中产阶级、孩子、枪支,都成了戏剧元素,在主播们如簧巧舌下,不着痕迹地在观众头脑中构造着他们想看到的狗血肥皂剧。影片的高潮则是个人野心与媒体现状合谋出的怪诞现实:如果现实不够精彩,那就引导与培育出更多精彩的现实。一场警匪枪战最终如约而至,那些枪火与悲情,最终成了观众的兴奋剂,而这些同时成了一个野心家成功的垫脚石。

影片里的杰克•格莱恩哈尔,显然是个成功学的信徒。这个出口成章,熟练地给唯一的员工洗脑,自信地与电视台讨价还价的年轻人,就像是野蛮资本主义的完美产物,坚定、执着、冷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至于影片中的另一方,蕾妮•罗素所代表的电视台,其实与杰克•格莱恩哈尔一样,他们不关心新闻素材的来源,获得方式,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新闻伦理(当他们关心的时候,也不过是怕惹上麻烦),他们只是需要更多更刺激的素材,去刺激被各种重口味喂养得越发麻木的观众们。

影片里,蕾妮•罗素其实和杰克•格莱恩哈尔是同一个食物链上的蚂蚱。他们都顺从于这个食物链的法则,被这个食物链摆布,同时希望从这个食物链上获得更大的价值。

影片当然不是单向地批判,这是个完全阴暗的故事,但你有时却又有种代入感。它既表现了为了这些人为达目的没有底线的冷血、精密,但也表现了主人公的虚弱之处。蕾妮•罗素背后的阴影,是失业的压力,是收视率低下来会被冷冰冰勒令她辞职的法则。当世界如此冰冷时,个人的冰冷也变得悲哀也可以被原谅。

而杰克•格莱恩哈尔,也只是个可怜人,他是个小偷,甚至被收购赃物的人瞧不起。在他的世界里,情感和道德只是装饰物,而交易才是本质。

影片最让人触动的地方,在于他希望得到蕾妮•罗素的友谊与爱情,但他能想到的办法是胁迫和利诱,身处底层的他,浪漫从来没有滋生的土壤。在这一部对人性不抱任何期待的电影,有几个情节隐蔽却又让人辛酸,一个是杰克格莱恩哈尔多次给他的花浇水,这是他生活中的唯一伴侣。另一个是他看电视时,回头想跟人分享却空无一人,然后自己在陋室中傻笑。说到底,他的冷酷与拼搏,只是他在冷酷世界想要获得认同和关注的方法而已。

影片如同《血色将至》一样,是一个普通人阴暗的发家史,相较于《血色将至》的厚重冷静,《夜行者》则显得精巧别致。一个努力奋斗的小偷,与嗜血的媒体搅合在一起,巧妙地扒下了这个世界本不清白的底裤。阴暗的个人与阴暗的世界互为表里,互相成全,而在这中间,是那些面目模糊的观众,对于暴力和鲜血永不止歇的饥渴与狂欢。

作为一个媒体民工,虽然我身处的是小众的文化媒体,看完这部电影还是有一种惊惧,因为它如此不留情面地展现了这个行业的某些现状,而可怕的是,有些确实是真的。这时候,你多少会有点幻灭,但也让你更清醒:不要神化自己的职业,但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在尊重读者与顺从读者间把持得住,关注这个世界的热点,但不陷入那种道貌岸然地把水搅浑的庸俗。

(《大众电影》杂志授权转载)

作者梅雪风,曾经《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电影世界》主编,现《大众电影》策划总监

版权声明:

一切转载,务必事先通过授权:1030245625@qq.com

特殊注明:

文章来自知名电影微信公众号:人间电影指南(rjdy201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影与媒体的深仇大恨

一个努力奋斗的小偷,与嗜血的媒体搅合在一起,巧妙地扒下了这个世界本不清白的底裤。《夜行者》讲的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怎样无所不用其极地炮制血腥新闻,然后获得名声的故事。

作者/梅雪风

今年的电影看起来似乎是与媒体有仇。

《消失的爱人》里大卫.芬奇精确地展现了媒体唯恐天下不乱,与观众的庸俗道德观合谋,绑架与消费别人悲剧的丑态。姜文《一步之遥》里的王天王虽是演员,也可近似地看作一个媒体人,别人的死亡在他这儿只是个作料,真相与他无关,他只是捕捉并顺势引导民意,在汹汹如潮的关注中去获得他的私利。

《夜行者》与前两者相比较,它更细致更专注,它讲的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怎样无所不用其极地炮制血腥新闻,然后获得名声的故事。

影片对媒体的操弄手法有着精确的揭示,它并非是炮制假新闻这类低幼的手法,它在于对新闻事件的选择、裁剪、剪辑、以及局部强调。杰克•格莱恩哈尔所饰演的主角移动受害者冰箱上的照片,让它与狰狞的弹洞并置。他真是个天生的编辑,他深刻地知道观众们的嗨点所在,亲情的温暖与冷酷的子弹对比出来的强大情感力量,让他忍不住去重构现场。

蕾妮•罗素在电视导播间对报导凶杀案的指令,则是媒体煽动观众手法的最生动的展示,在这儿,悲剧成了操弄的最佳原料,中产阶级、孩子、枪支,都成了戏剧元素,在主播们如簧巧舌下,不着痕迹地在观众头脑中构造着他们想看到的狗血肥皂剧。影片的高潮则是个人野心与媒体现状合谋出的怪诞现实:如果现实不够精彩,那就引导与培育出更多精彩的现实。一场警匪枪战最终如约而至,那些枪火与悲情,最终成了观众的兴奋剂,而这些同时成了一个野心家成功的垫脚石。

影片里的杰克•格莱恩哈尔,显然是个成功学的信徒。这个出口成章,熟练地给唯一的员工洗脑,自信地与电视台讨价还价的年轻人,就像是野蛮资本主义的完美产物,坚定、执着、冷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至于影片中的另一方,蕾妮•罗素所代表的电视台,其实与杰克•格莱恩哈尔一样,他们不关心新闻素材的来源,获得方式,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新闻伦理(当他们关心的时候,也不过是怕惹上麻烦),他们只是需要更多更刺激的素材,去刺激被各种重口味喂养得越发麻木的观众们。

影片里,蕾妮•罗素其实和杰克•格莱恩哈尔是同一个食物链上的蚂蚱。他们都顺从于这个食物链的法则,被这个食物链摆布,同时希望从这个食物链上获得更大的价值。

影片当然不是单向地批判,这是个完全阴暗的故事,但你有时却又有种代入感。它既表现了为了这些人为达目的没有底线的冷血、精密,但也表现了主人公的虚弱之处。蕾妮•罗素背后的阴影,是失业的压力,是收视率低下来会被冷冰冰勒令她辞职的法则。当世界如此冰冷时,个人的冰冷也变得悲哀也可以被原谅。

而杰克•格莱恩哈尔,也只是个可怜人,他是个小偷,甚至被收购赃物的人瞧不起。在他的世界里,情感和道德只是装饰物,而交易才是本质。

影片最让人触动的地方,在于他希望得到蕾妮•罗素的友谊与爱情,但他能想到的办法是胁迫和利诱,身处底层的他,浪漫从来没有滋生的土壤。在这一部对人性不抱任何期待的电影,有几个情节隐蔽却又让人辛酸,一个是杰克格莱恩哈尔多次给他的花浇水,这是他生活中的唯一伴侣。另一个是他看电视时,回头想跟人分享却空无一人,然后自己在陋室中傻笑。说到底,他的冷酷与拼搏,只是他在冷酷世界想要获得认同和关注的方法而已。

影片如同《血色将至》一样,是一个普通人阴暗的发家史,相较于《血色将至》的厚重冷静,《夜行者》则显得精巧别致。一个努力奋斗的小偷,与嗜血的媒体搅合在一起,巧妙地扒下了这个世界本不清白的底裤。阴暗的个人与阴暗的世界互为表里,互相成全,而在这中间,是那些面目模糊的观众,对于暴力和鲜血永不止歇的饥渴与狂欢。

作为一个媒体民工,虽然我身处的是小众的文化媒体,看完这部电影还是有一种惊惧,因为它如此不留情面地展现了这个行业的某些现状,而可怕的是,有些确实是真的。这时候,你多少会有点幻灭,但也让你更清醒:不要神化自己的职业,但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在尊重读者与顺从读者间把持得住,关注这个世界的热点,但不陷入那种道貌岸然地把水搅浑的庸俗。

(《大众电影》杂志授权转载)

作者梅雪风,曾经《看电影@午夜场》创刊主编,《电影世界》主编,现《大众电影》策划总监

版权声明:

一切转载,务必事先通过授权:1030245625@qq.com

特殊注明:

文章来自知名电影微信公众号:人间电影指南(rjdy201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