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纽约时报】猛攻互联网最后触及的一个行业 硅谷斥巨资投入教育科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纽约时报】猛攻互联网最后触及的一个行业 硅谷斥巨资投入教育科技

教育行业是互联网最后触及的行业之一,但风险投资正在加速流向这个领域,而且凯鹏华盈、红杉资本等传统的机构投资者也纷纷开始入场。

图片来源:CFP

教育科技行业充斥着一大批刚起步的教育科技公司,他们创新理念的有效性虽然还没有得到验证,也没有实现盈利,但是,这些都无法让投资者放慢脚步。他们投资的项目范围广泛,既有面向老师们的免费课程管理应用,也有面向成年人的外语课程。

据风险投资数据库CB Insights一项最新报告显示,去年投向教育科技项目风险投资与股权投资猛增到了近18.7亿美元,较前一年上涨了55%。这个数值是自2009年CB Insights开始关注教育科技行业以来的最高纪录。

值得关注的融资案例包括:PluralSight,一家面向技术专业人员提供在线教育的公司,它去年夏天筹集了1.35亿美元;Remind,一项面向老师、用于老师与学生以及老师与家长之间交流的免费信息服务,它从包括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在内的风险投资公司那里筹得了4000万美元的资金;此外,专门为课堂使用量身打造、老师们可以免费使用的在线社交网络Edmodo也拿到了3000万美金的融资。

“教育是互联网技术最后触及的行业之一,我们会看到很多追赶型的发展。”教育产业新闻服务和研究公司EdSurge首席执行官贝齐·科克兰(Betsy Corcoran)说,“我们开始发现,越来越多像凯鹏华盈、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es)和红杉资本(Sequoias)这样的传统投资机构比以往更加关注这个市场。”

尽管教育科技的融资额度增长迅速,但比起流向消费类应用软件的资金来,还存在很大差距。比如,私家车打车服务软件Uber去年筹集到的资金就达到了27亿美元。

流入教育科技领域的投资较少,也说明了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们在说服公立学校系统采用自己的创新产品时所面临的挑战。地方学区预算有限,采购流程缓慢,这些公司通常只能艰难地往前走。很多公司为了绕开这种官僚体系,都在直接面向老师们推广免费的学习应用软件和网站,希望他们所在的学校最终会来购买加强版的服务。

尽管如此,目前就来判断这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所谓“免费增值”策略是否适用于教育软件还为时过早。

“现在围绕着一些公司的商业模式还存在着大量的疑问,”CB Insights研究分析师马修·黄(Matthew Wong)说,“因为产品本身是免费的,那么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用户转化为利润?”

广受欢迎的通讯软件Remind便是一个例子。老师们通过Remind提醒学生们完成家庭作业,还可以使用它把班里发生的新鲜事分享给家长们。运动队的教练们也在使用Remind向运动员推送最新的天气情况以及训练日程的变化。

口碑效应已经让Remind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品牌变成了美国一个全国性的现象。据这家公司透露,这家2009年由一对兄弟在芝加哥创办成立的公司所拥有的用户,已经从5个月前的1800万增加到了目前的2300万,通过它发送的信息更是累计突破了10亿条。

“如今,人们随时都可以叫披萨,也可以用Uber或者Lyft预约车辆。”Remind公司27岁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布雷特·科普夫(Brett Kopf)说,“但是,如果一名学生在校园里遇到麻烦,家长通常却不得而知。所以,我们希望把这种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即时。”

教育科技行业其他一些创业公司在利用手机无处不在的这个特点方面一直行动迟缓,而Remind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部分原因就在于,它的系统可以让老师通过这家公司的网站、移动客户端等多种渠道来发送文字以及语音信息。

最近,Remind公司聘请了一批在Skype和Facebook这类消费科技公司有过工作经验的战略师和工程师。科普夫称,公司最终计划靠收取额外服务的订阅费来实现盈利,比如面向学校的紧急预警系统。但现在,这家公司正在使用去年募得的4000万美金来改进产品,推进国际市场的扩张。

教育科技行业的初创公司如果既能让老师们参与进来,又能实现可观的规模,那它们最终就有可能像流媒体音乐服务Spotify一样,通过“免费+增值服务”的模式来实现盈利。

“我认为,有些公司可能无法跨过这道坎,”风险投资公司GSV Capital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e)说,“但是,如果能够把2%-20%的网络变现,这种模式在教育行业没理由行不通。”

GSV Capital不仅投资了Dropbox和Spotify这类消费科技公司,还投资了Coursera这样的教育科技公司。Coursera是一家免费的在线课程供应商,通过向完成课程的学生出售证书来赚取收入。

但一些投资者更热衷于直接对产品收费的教育科技公司,比如面向学校销售软件和服务的公司,或者向成人提供实用培训的公司。位于美国犹他州法明顿市的Pluralsight公司就是一个例子。它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在线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最新的编程语言和游戏设计工具。Pluralsight每月向个人用户收取29美元的费用,企业用户则可以支付更高金额的年费,把这些课程用于员工培训。Pluralsight方面称,公司去年的营收已经接近1亿美元。

“现在科技发展迅猛,软件工程师们掌握的知识每两年就会有一半过时,”Pluralsight首席执行官亚伦·斯科那德(Aaron Skonnard)说,“他们可以把我们当作一个首选的资源,从而跟上潮流。”

这就是那种能够吸引教育科技行业投资者的经常性收益流。

“我们正在寻找的是能够带来重复性收入的项目。”美国曼哈顿风投机构Rethink Education管理合伙人马修·格林菲尔德(Matthew Greenfield)说。谈起Pluralsight,他说:“因为它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扮演着一个核心角色,因此,他们就能留住订户。”

格林菲尔德的公司并没有投资Pluralsight,但是,Rethink Education投资组合中的技能评估及评级系统公司Smarterer去年被Pluralsight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

然而,考虑到教育科技产业刚刚起步,投资者称,他们选择投资对象时依然很挑剔。

“如果能够获得市场份额、用户和用户黏度,那么你就可以找到办法,打造一项可行的业务。”Remind投资方凯鹏华盈的合伙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说。“但这三点哪个都不容易。”

 

(译者:缪俊慧)

 

来源:纽约时报

原标题:SILICON VALLEY INVESTS BIG IN EDUCATIO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纽约时报】猛攻互联网最后触及的一个行业 硅谷斥巨资投入教育科技

教育行业是互联网最后触及的行业之一,但风险投资正在加速流向这个领域,而且凯鹏华盈、红杉资本等传统的机构投资者也纷纷开始入场。

图片来源:CFP

教育科技行业充斥着一大批刚起步的教育科技公司,他们创新理念的有效性虽然还没有得到验证,也没有实现盈利,但是,这些都无法让投资者放慢脚步。他们投资的项目范围广泛,既有面向老师们的免费课程管理应用,也有面向成年人的外语课程。

据风险投资数据库CB Insights一项最新报告显示,去年投向教育科技项目风险投资与股权投资猛增到了近18.7亿美元,较前一年上涨了55%。这个数值是自2009年CB Insights开始关注教育科技行业以来的最高纪录。

值得关注的融资案例包括:PluralSight,一家面向技术专业人员提供在线教育的公司,它去年夏天筹集了1.35亿美元;Remind,一项面向老师、用于老师与学生以及老师与家长之间交流的免费信息服务,它从包括凯鹏华盈(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在内的风险投资公司那里筹得了4000万美元的资金;此外,专门为课堂使用量身打造、老师们可以免费使用的在线社交网络Edmodo也拿到了3000万美金的融资。

“教育是互联网技术最后触及的行业之一,我们会看到很多追赶型的发展。”教育产业新闻服务和研究公司EdSurge首席执行官贝齐·科克兰(Betsy Corcoran)说,“我们开始发现,越来越多像凯鹏华盈、安德森霍洛维茨(Andreessen Horowitzes)和红杉资本(Sequoias)这样的传统投资机构比以往更加关注这个市场。”

尽管教育科技的融资额度增长迅速,但比起流向消费类应用软件的资金来,还存在很大差距。比如,私家车打车服务软件Uber去年筹集到的资金就达到了27亿美元。

流入教育科技领域的投资较少,也说明了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们在说服公立学校系统采用自己的创新产品时所面临的挑战。地方学区预算有限,采购流程缓慢,这些公司通常只能艰难地往前走。很多公司为了绕开这种官僚体系,都在直接面向老师们推广免费的学习应用软件和网站,希望他们所在的学校最终会来购买加强版的服务。

尽管如此,目前就来判断这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所谓“免费增值”策略是否适用于教育软件还为时过早。

“现在围绕着一些公司的商业模式还存在着大量的疑问,”CB Insights研究分析师马修·黄(Matthew Wong)说,“因为产品本身是免费的,那么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把用户转化为利润?”

广受欢迎的通讯软件Remind便是一个例子。老师们通过Remind提醒学生们完成家庭作业,还可以使用它把班里发生的新鲜事分享给家长们。运动队的教练们也在使用Remind向运动员推送最新的天气情况以及训练日程的变化。

口碑效应已经让Remind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品牌变成了美国一个全国性的现象。据这家公司透露,这家2009年由一对兄弟在芝加哥创办成立的公司所拥有的用户,已经从5个月前的1800万增加到了目前的2300万,通过它发送的信息更是累计突破了10亿条。

“如今,人们随时都可以叫披萨,也可以用Uber或者Lyft预约车辆。”Remind公司27岁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布雷特·科普夫(Brett Kopf)说,“但是,如果一名学生在校园里遇到麻烦,家长通常却不得而知。所以,我们希望把这种信息交流变得更加即时。”

教育科技行业其他一些创业公司在利用手机无处不在的这个特点方面一直行动迟缓,而Remind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部分原因就在于,它的系统可以让老师通过这家公司的网站、移动客户端等多种渠道来发送文字以及语音信息。

最近,Remind公司聘请了一批在Skype和Facebook这类消费科技公司有过工作经验的战略师和工程师。科普夫称,公司最终计划靠收取额外服务的订阅费来实现盈利,比如面向学校的紧急预警系统。但现在,这家公司正在使用去年募得的4000万美金来改进产品,推进国际市场的扩张。

教育科技行业的初创公司如果既能让老师们参与进来,又能实现可观的规模,那它们最终就有可能像流媒体音乐服务Spotify一样,通过“免费+增值服务”的模式来实现盈利。

“我认为,有些公司可能无法跨过这道坎,”风险投资公司GSV Capital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e)说,“但是,如果能够把2%-20%的网络变现,这种模式在教育行业没理由行不通。”

GSV Capital不仅投资了Dropbox和Spotify这类消费科技公司,还投资了Coursera这样的教育科技公司。Coursera是一家免费的在线课程供应商,通过向完成课程的学生出售证书来赚取收入。

但一些投资者更热衷于直接对产品收费的教育科技公司,比如面向学校销售软件和服务的公司,或者向成人提供实用培训的公司。位于美国犹他州法明顿市的Pluralsight公司就是一个例子。它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在线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最新的编程语言和游戏设计工具。Pluralsight每月向个人用户收取29美元的费用,企业用户则可以支付更高金额的年费,把这些课程用于员工培训。Pluralsight方面称,公司去年的营收已经接近1亿美元。

“现在科技发展迅猛,软件工程师们掌握的知识每两年就会有一半过时,”Pluralsight首席执行官亚伦·斯科那德(Aaron Skonnard)说,“他们可以把我们当作一个首选的资源,从而跟上潮流。”

这就是那种能够吸引教育科技行业投资者的经常性收益流。

“我们正在寻找的是能够带来重复性收入的项目。”美国曼哈顿风投机构Rethink Education管理合伙人马修·格林菲尔德(Matthew Greenfield)说。谈起Pluralsight,他说:“因为它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扮演着一个核心角色,因此,他们就能留住订户。”

格林菲尔德的公司并没有投资Pluralsight,但是,Rethink Education投资组合中的技能评估及评级系统公司Smarterer去年被Pluralsight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

然而,考虑到教育科技产业刚刚起步,投资者称,他们选择投资对象时依然很挑剔。

“如果能够获得市场份额、用户和用户黏度,那么你就可以找到办法,打造一项可行的业务。”Remind投资方凯鹏华盈的合伙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说。“但这三点哪个都不容易。”

 

(译者:缪俊慧)

 

来源:纽约时报

原标题:SILICON VALLEY INVESTS BIG IN EDUCATION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