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王维玮:我们看重有IP生产体系的内容公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王维玮:我们看重有IP生产体系的内容公司

保持对生活的热度和好奇心,这是做2C投资非常重要的一点。

作者 | 邵乐乐

王维玮经常在周末的时候去逛一些网红店,看一些演出。这不仅是一种工作之余的休息,也是他理解内容的方式。“好玩的人总会相互认识”,保持对生活的体察和年轻的心态,让王维玮擅长从年轻用户角度发现一些早期的隐蔽项目。

当我们在位于靠近上海世博馆的歌斐中心再次见到王维玮时,除了办公桌上一如既往摆放着的几本罪案类小说和一排手办,他还穿着一件魔宙的主题T恤。

王维玮个人有着投资职业的高起点。作为曾经的华映资本1号员工和合伙人,王维玮此前曾经主导过微盟、聚橙网A轮、海蝶音乐、开始众筹A轮和消费升级品类的摇滚甜心沙拉等项目的投资。

2017年4月,王维玮加入辰海资本担任合伙人。在整体逻辑上,他和同事保持着“内容、平台、以及由此延伸的内容商业化和消费升级”的工作思路。在个人工作重点上,他更多地偏向于内容和消费项目。

“体系”是王维玮在和我们交流中提到最多的关键词。一方面,稳定的内容体系提供了规模化、可复制、可延伸的IP生产和变现的通路以及保证;另一方面,在成熟体系中有工作经历,并且有能力打造出自己体系的创业者,本身就是早期投资中非常重要的加分项。

更重要的是,优质内容作为能量原点,有能力将IP、流量和变现流淌至更多的领域,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进而拥有了自成体系的商业逻辑。在这个意义上,王维玮在早期所发掘的隐蔽项目,未来路径和天花板高度也都可能会被重新定义。

以下是《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与王维玮的对话整理。

你曾经在多个场合夸过魔宙,吸引你的点在什么地方?

魔宙的故事更类型化、更人物化。

首先,故事很精彩,都是和每一个人的生存、生命相关的,有点感怀现实,又希望大家能够过得更好;第二,它有一些新鲜的东西,可以拓宽人的视野和认知,很多人看魔宙,会说“原来还有这个事情”。

老金是一个很好玩儿的人。他老和我说,好故事是续命的,能让你活两三个人的生活。他们想做这件事情。

他们喜欢故事里有变量和定量的冲突。比如现实社会中金钱、权力、兄弟情、亲情等等,彼此产生冲突的时候,大家怎么选择变量和定量的过程。他们经常请外面的人来讲自己的人生故事。

投资的点在哪里?

在魔宙,有一个团队化的写作机制,他们系统化地做故事。基于一个好的机制,编辑和作者知道怎样把一个故事做的更好。后来开了新的线,也是因为找到好的编辑。

这样的作者和编辑,只要找到合适的人是可以训练的。这种培养机制是他们能够工业化的第二个契机。如果只是这批人能这么做,没法发展。大家每次说做不成平台就做赋能平台嘛。

你什么时候投的?

我投的时候,就徐浪和老金两个人写的两条故事线,周庸还没开始写呢。

怎么发现的?

有个朋友转了一篇文章给我,我看了觉得调性特别好,就找他们。当时他们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创始人说刚融完一轮,我说你再融一轮。可能因为话语投机,成功说服他们又拿了一轮。

当时就看出来是一个垂直的IP生产平台吗?

不是。对我来说,一个内容导向的公司,首先内容要吸引人,公司的管理机制是后续的。如果你生产出来的内容不够吸引人,后面都是白扯。魔宙是符合这个的。

我翻了他前面的作品,发现内容质量是很稳定的。这说明他们不单内容好,而且有一个好机制帮他们产生内容。我就找他们聊了,聊了以后发现确实有那个机制。

有一个机制以后,后来再做什么垂直内容平台的事儿,都是顺理成章的。首先你得自己有一套体系能够持续生产,然后再赋能。

听说这个项目很抢手

他们在这个领域里,是做的比较好又很有特点的,看重投资人与团队的共鸣、理解和资源的协同性。辰海二期是和猫眼一起发起的,我们在内容方面投的也比较多,彼此间有协同效应。

综合考虑下来,主要就是气味相投,这个对于内容生产者还是比较重要的。

你现在会认为魔宙已经算是一个成熟的垂直类IP平台了吗?

还不算成熟,产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他目前产出的那些,是有能力成为IP的

是的。因为要成为IP,你首先要把人物立起来,“夜行者”这个职业已经被植入到读者心中了,老金、徐浪、周庸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你未来要做一个系列性的东西,还要有持续的故事,故事要有转折。这些他们都已经做到了。

IP是你们投内容公司特别看重的一个要素吗?

我们看重的是能够产生IP的体系。

你投了中影年年、璀璨星空等三家动画公司,整体这一块辰海想布局成什么样?

少儿幼儿动画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现在很多小朋友的时间都被《小猪佩奇》《海底小纵队》这些海外的内容占领。原来国内做得好的就是《熊出没》和《喜羊羊》。

亲子内容在占据人的心智方面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在商业上也会很有价值。在主观意识和文化自信上,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东西。

我们在这个领域看了一圈。相对来说,《京剧猫》故事性和正能量都非常好,商业化方面也在慢慢地摸索和尝试,做到了一定程度,但是还不够,会做的更好。

中影年年是青年向内容领域。首先,他们有3D产能,国内有3D产能、能够稳定出片的公司并不多。中影年年也有自己的IP和研发能力,跨媒介的延伸能力,能够把文学的东西转化成漫画、游戏、动画等等。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内容公司。

你投的很多项目都很隐蔽

有一些是从上往下锁定一个行业,然后去看整个产业链。也有很多是朋友介绍或者是已经投的创始人介绍的。

像魔宙和开始吧,就是你看到一个细微的东西觉得很有意思,要去聊一聊。

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这是做2C文娱和消费投资都非常重要的一点。

如果是Top Down的话,你自己目前聚焦哪些细分领域?

我们会分为内容生产、内容传播跟内容商业化,品牌,消费这三大块。

每一个细分的机会都在看。比如,在内容这一块,我们更偏向有编辑体系的公司,光有一两个作者是不行的。再比如,传播这一块,我们觉得大家都一样,都在看年轻人文化和年轻人聚集的地方。

有很多东西是你原来想不到的,所以也没有办法完全top down,说一定要看什么。

年轻人的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有的很难成为特别大的生意

要看后续延伸出来的商业价值和商业闭环的模式。

比如,线下娱乐规模化是个难题,那就看他是不是能够快速复制、快速标准化,是不是能跟线上互动。

看街舞、嘻哈,都要看其他商业的可能性。首先,街舞培训是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其次,通过节目的提升,街舞在经纪上有没有一个好的延伸;第三,通过这些人是不是能够做出一些潮流品牌。

音乐节是你个人很熟悉的内容,为什么辰海没投?

单独音乐节本身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它必须有后续和商业闭环。我们会持续关注这个领域。

电音你也不投?

目前电音最大的问题是,头部的百大DJ绝大部分都是国外的,经纪约都不在你手里,版权也不在手里,后续的艺人经纪或版权分发等很多商业模式有一定的限制。最近也看到一些变化,国内这个领域的发展也很快。

大家都说内容公司、MCN的天花板很低,你觉得三感的天花板有多高?

我不知道三感终局是什么,也没有给它设限。它从情感故事入手,先做内容,吸引用户,看自己的用户有什么需求,想办法解决。通过赋能型的生产机制,大量利用外部团队进行内容生产,来抓住用户,包括做知识付费也是一个正常的延伸。

我不知道它们的瓶颈在哪儿,但是能感觉到三感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你能够抓到足够多你的用户,然后解决他们的诉求,愿意让他们付钱。最后财务上的收入、利润,都是附加的。

微念的终局更像是消费品牌项目

对。我觉得很多公司做内容,不是为了做内容。除非内容本身是可以赚钱的,是个好的商业模式,比如电影。

微念早期看上去是一个做短视频的MCN公司,但短视频只是它的一个呈现方式,很多基于KOL的公司其实最后都是品牌运营公司。微念签了十几个KOL,有些可以往电商方面做,有些可以自己做品牌,这些都是世界上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的商业模式。

相对来说,三感和微念都很依赖微博平台,平台权势的变迁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困扰

我觉得不会。因为所有的平台都缺真正好的内容,运营都是有办法和套路的。运营可以加分减分15-20%,但也就仅此而已了。最后用户是不是buy in这个品牌,这个东西能不能触达到用户的心里,是看内容本身的,所以我并不担心。而且我本来也没有把它们俩简单看作是一个短视频公司。

如果做情感类知识付费,三感会遭遇的对手还挺多的。

对手多说明这是个好领域。

也说明大家可能都不会做得特别大

目前还没有做的特别大的,是因为大家做的时间都不太久。知识付费这个东西没多久。

辰海为什么没有投标准的知识付费类公司?

我们成立辰海的时候,头部的知识付费公司已经很贵了。我们也在持续关注这个领域,看到一些垂直门类的机会。

你看好这个领域吗?

对我来说,知识付费不算是一个非常独立的领域,一部分是为内容付费的一种。付费有几种理由,一种是带来欢乐、愉快的内容,比如说电影和电视,都是为内容付费,教育也是为内容付费。知识付费介于为内容付费和教育之间。另一部分知识付费其实在更新出版行业,把原本非虚构的出版行业各个环节进行了整合,潜力很大。

你们怎么看综艺制作公司的价值?

我们喜欢更有后续商业闭环和产业链的。因为综艺公司综艺内容本身是一个价值,但后续的衍生价值有两个:一个是延伸出来的商业模式和商业闭环的价值,还有一个是能不能把节目用户变成自己的平台和用户的价值。如果这两点都能够做到,就很有价值。 

这也是新一代综艺公司和上一代综艺公司的区别

对,但是很难。难就难在现在大部分S级综艺都是平台自制,独立的综艺公司很难生存。

对于辰海这样的早期基金来说,价格会是制约你们投资的明显要素吗?

价格本身不是,但是价格跟价值不匹配会是。因为估值高低是相对的。

这一波网剧公司基本上也都依靠爆款拿了融资,回头去看,你怎么评估他们的价值?

网剧公司就要看它沉淀了什么东西。第一要看它的核心创意人员是不是足够优秀,第二做一个项目手里沉淀了什么东西,第三公司运营和管理能力怎么样,如果做大剧这非常重要。

消费品牌是你们的主航道之一,但辰海二期为什么投消费品牌相对较少?

小三角算一个,《京剧猫》未来会跟消费延伸相关。微念跟消费相关,《创客星球》未来到赛事,也会跟消费相关。我们投了很多文化和消费跨界的公司;只是垂直品牌投得比较少。

你觉得哪些领域出品牌的概率大一些?

所有的领域其实都有出新品牌的可能性,只要是年轻人消费相关的。从美妆、线下餐饮,到穿的、玩儿的,都有可能出现新品牌。

创始团队的审美也很重要,他们要对年轻人的喜好更敏感。

对,抓流行的能力要强,知道大家喜欢什么,大的趋势要抓的住,对互联网要比较了解,对供应链也要比较了解。小到代言人是不是大家喜欢的,是不是符合品牌调性,都很考究。

有的互联网新品牌起来得很快,但是壁垒也不是特别高,比如Luckin出来就迅速挤占了连咖啡的部分市场份额。

这也未必。Luckin倒是培养了很多人喝咖啡的习惯,打开的是增量市场。

我很喜欢咖啡这个赛道,咖啡是很好的品类。第一,标准化高,第二毛利高,第三上瘾,复购特别快。

理论上咖啡的差异化其实不大,壁垒也不高,但为什么在咖啡领域有星巴克这样的公司,这是人的心智问题,看上去壁垒不高,但是在运营和产品上是一套,所有东西都必须做得很好。

要做的是一个文化和品牌的东西

对。它有几个步骤,所有的品类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

第一,最简单一个步骤,拿甜心摇滚沙拉来举例,首先整个下单过程要顺畅,拿到的东西好吃,至少保证到七八十分,必须做到这一点。

第二,用各种方式推广来占领人的心智,你必须有一个标签,比如甜心摇滚沙拉是年轻的、活力的、健康的。

第三,铺开,让用户可以很容易获取,所见即所得,你想吃它马上就可以买到,星巴克现在已经做到了,这个中间标准化程度要非常高。

甜心摇滚沙拉算是你投得比较早的消费品牌,这些项目有让你在消费这个赛道上获得更深的认知吗?

我跟着他们一路走过来,踩过坑,知道了一些运营方法,和对这些东西的总结。

当时连续投了他们两轮,跟创始团队彼此年龄差不多,大家相互也比较认可,所以在业务的选择上会沟通得多一些。

那时候投这个项目,是单纯觉得这个项目好,还是认可背后的消费赛道或者生活方式类的赛道?

第一,它跟生活方式相关,从沙拉可以到轻食,健康的生活方式,空间很广。第二,他们未来可能在食材和产品上有一些突破。当时我就见了几个沙拉团队,觉得这个团队特别好,三个创始人有做广告的,有做互联网流量运营的,有做产品的。

你为什么会投小三角,感觉在运动品牌领域出新品牌会很难。

小三角其实是一个户外高阶品牌,介于潮牌和运动户外之间。这个创始团队对产品的定位、供应链的能力,都非常强,所以当时就投了。国内这个品类够大,上市的服装公司也好多。但是相对来说模式都比较老,所以机会很大。

做成一个品牌需要很长时间,对于周期性的基金来说,这是一个风险吗?

投资一个品牌至少需要7到10年吧。没关系总有办法。基金本身有周期,但是你可以根据自己基金的特点,在合适的阶段进入。

你怎么梳理自己在消费领域的整体投资逻辑以及投资成果?

辰海的消费投资其实跟内容是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三大块。

首先,我们看由内容延伸出来的消费项目。比如类似迪士尼的IP延伸,这是一个大门类。

然后内容和平台的商业化也是一个大门类,比如我们投的短视频公司,偶像团体和经纪公司都是内容商业化的一部分。

最后才是独立的品牌,但独立的品牌一定也会跟内容相关,比如一个做玩具的公司,为了要卖得更好,一定会反过去做内容。这一块主要是看年轻人喜欢的东西。

你是如何感知到内容消费成为一个小风口的?

不是风口,是个趋势吧。风口是大家都疯了,非得怎么样,但趋势是个水到渠成的东西。

内容驱动消费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认知,只不过原来不太去总结和沉淀,但这个趋势在国外已经存在二三十年了。物资匮乏的时候,渠道为王,能买到一个东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旦物资没有那么匮乏,你有选择的时候就有品牌,品牌就是靠内容产生的文化,然后占领你的心智。

开始吧你在2013到2014年就投了,也算是内容到消费结合得很早很好的一个案例,有没有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了内容消费这个趋势?

有。因为开始吧最早就是一个内容项目,也没有什么消费,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中产的消费能力,经常有的项目一晚上能拿到几千万的众筹额,这说明大家的消费力是非常好的,好内容的转化能力也是非常强的。

街舞是串联起你们整个潮流文化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内容吗?

未来会是,现在还没到。它能够覆盖的范围其实更广,潮流文化的基因更高。

你觉得街舞相对嘻哈来说,产业价值更高吗?

舞蹈其实很好。我们投的是一个大厂牌,有很好的管理体系,作为公司也很健全,有培训、有厂牌、有艺人经纪、有消费端。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Caster的?

从有街舞节目之前就开始了,我认识创始人很久了。

你怎么认识这么多类似的人?

好玩的人就会互相知道。

辰海有没有明确的标签?

别人可能觉得我们文化比较懂,比较专业,也是离产业更近的投资人。我觉得我们三个80后,比较知道用户喜欢什么,离用户更近,离产业也更近,对于年轻人的感悟和理解比较早,跟创始人的关系也比较伙伴吧。

你会认为投后是你们的短板吗?

我不认为。

辰海的投后集中在哪些领域?

产业方面的赋能尤其是文娱对消费的赋能是我们特别有优势的地方,包括我们三个人的经历、接触的项目和我们的伙伴猫眼在文娱产业上的资源,都是我们的优势。所以我觉得投后反而是我们很强的一部分。

你们会很主动地推动项目之间的合作吗?

相对来说,辰海比较垂直,聚焦在内容、消费和品牌上,这三者之间化学反应本身就很大。但是,还是要以founder意见为主,我们只是给出一些建议,最后他们决定要不要做、怎么做。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王维玮:我们看重有IP生产体系的内容公司

保持对生活的热度和好奇心,这是做2C投资非常重要的一点。

作者 | 邵乐乐

王维玮经常在周末的时候去逛一些网红店,看一些演出。这不仅是一种工作之余的休息,也是他理解内容的方式。“好玩的人总会相互认识”,保持对生活的体察和年轻的心态,让王维玮擅长从年轻用户角度发现一些早期的隐蔽项目。

当我们在位于靠近上海世博馆的歌斐中心再次见到王维玮时,除了办公桌上一如既往摆放着的几本罪案类小说和一排手办,他还穿着一件魔宙的主题T恤。

王维玮个人有着投资职业的高起点。作为曾经的华映资本1号员工和合伙人,王维玮此前曾经主导过微盟、聚橙网A轮、海蝶音乐、开始众筹A轮和消费升级品类的摇滚甜心沙拉等项目的投资。

2017年4月,王维玮加入辰海资本担任合伙人。在整体逻辑上,他和同事保持着“内容、平台、以及由此延伸的内容商业化和消费升级”的工作思路。在个人工作重点上,他更多地偏向于内容和消费项目。

“体系”是王维玮在和我们交流中提到最多的关键词。一方面,稳定的内容体系提供了规模化、可复制、可延伸的IP生产和变现的通路以及保证;另一方面,在成熟体系中有工作经历,并且有能力打造出自己体系的创业者,本身就是早期投资中非常重要的加分项。

更重要的是,优质内容作为能量原点,有能力将IP、流量和变现流淌至更多的领域,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进而拥有了自成体系的商业逻辑。在这个意义上,王维玮在早期所发掘的隐蔽项目,未来路径和天花板高度也都可能会被重新定义。

以下是《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与王维玮的对话整理。

你曾经在多个场合夸过魔宙,吸引你的点在什么地方?

魔宙的故事更类型化、更人物化。

首先,故事很精彩,都是和每一个人的生存、生命相关的,有点感怀现实,又希望大家能够过得更好;第二,它有一些新鲜的东西,可以拓宽人的视野和认知,很多人看魔宙,会说“原来还有这个事情”。

老金是一个很好玩儿的人。他老和我说,好故事是续命的,能让你活两三个人的生活。他们想做这件事情。

他们喜欢故事里有变量和定量的冲突。比如现实社会中金钱、权力、兄弟情、亲情等等,彼此产生冲突的时候,大家怎么选择变量和定量的过程。他们经常请外面的人来讲自己的人生故事。

投资的点在哪里?

在魔宙,有一个团队化的写作机制,他们系统化地做故事。基于一个好的机制,编辑和作者知道怎样把一个故事做的更好。后来开了新的线,也是因为找到好的编辑。

这样的作者和编辑,只要找到合适的人是可以训练的。这种培养机制是他们能够工业化的第二个契机。如果只是这批人能这么做,没法发展。大家每次说做不成平台就做赋能平台嘛。

你什么时候投的?

我投的时候,就徐浪和老金两个人写的两条故事线,周庸还没开始写呢。

怎么发现的?

有个朋友转了一篇文章给我,我看了觉得调性特别好,就找他们。当时他们在北京的一个胡同里,创始人说刚融完一轮,我说你再融一轮。可能因为话语投机,成功说服他们又拿了一轮。

当时就看出来是一个垂直的IP生产平台吗?

不是。对我来说,一个内容导向的公司,首先内容要吸引人,公司的管理机制是后续的。如果你生产出来的内容不够吸引人,后面都是白扯。魔宙是符合这个的。

我翻了他前面的作品,发现内容质量是很稳定的。这说明他们不单内容好,而且有一个好机制帮他们产生内容。我就找他们聊了,聊了以后发现确实有那个机制。

有一个机制以后,后来再做什么垂直内容平台的事儿,都是顺理成章的。首先你得自己有一套体系能够持续生产,然后再赋能。

听说这个项目很抢手

他们在这个领域里,是做的比较好又很有特点的,看重投资人与团队的共鸣、理解和资源的协同性。辰海二期是和猫眼一起发起的,我们在内容方面投的也比较多,彼此间有协同效应。

综合考虑下来,主要就是气味相投,这个对于内容生产者还是比较重要的。

你现在会认为魔宙已经算是一个成熟的垂直类IP平台了吗?

还不算成熟,产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他目前产出的那些,是有能力成为IP的

是的。因为要成为IP,你首先要把人物立起来,“夜行者”这个职业已经被植入到读者心中了,老金、徐浪、周庸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你未来要做一个系列性的东西,还要有持续的故事,故事要有转折。这些他们都已经做到了。

IP是你们投内容公司特别看重的一个要素吗?

我们看重的是能够产生IP的体系。

你投了中影年年、璀璨星空等三家动画公司,整体这一块辰海想布局成什么样?

少儿幼儿动画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现在很多小朋友的时间都被《小猪佩奇》《海底小纵队》这些海外的内容占领。原来国内做得好的就是《熊出没》和《喜羊羊》。

亲子内容在占据人的心智方面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在商业上也会很有价值。在主观意识和文化自信上,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东西。

我们在这个领域看了一圈。相对来说,《京剧猫》故事性和正能量都非常好,商业化方面也在慢慢地摸索和尝试,做到了一定程度,但是还不够,会做的更好。

中影年年是青年向内容领域。首先,他们有3D产能,国内有3D产能、能够稳定出片的公司并不多。中影年年也有自己的IP和研发能力,跨媒介的延伸能力,能够把文学的东西转化成漫画、游戏、动画等等。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内容公司。

你投的很多项目都很隐蔽

有一些是从上往下锁定一个行业,然后去看整个产业链。也有很多是朋友介绍或者是已经投的创始人介绍的。

像魔宙和开始吧,就是你看到一个细微的东西觉得很有意思,要去聊一聊。

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心,这是做2C文娱和消费投资都非常重要的一点。

如果是Top Down的话,你自己目前聚焦哪些细分领域?

我们会分为内容生产、内容传播跟内容商业化,品牌,消费这三大块。

每一个细分的机会都在看。比如,在内容这一块,我们更偏向有编辑体系的公司,光有一两个作者是不行的。再比如,传播这一块,我们觉得大家都一样,都在看年轻人文化和年轻人聚集的地方。

有很多东西是你原来想不到的,所以也没有办法完全top down,说一定要看什么。

年轻人的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有的很难成为特别大的生意

要看后续延伸出来的商业价值和商业闭环的模式。

比如,线下娱乐规模化是个难题,那就看他是不是能够快速复制、快速标准化,是不是能跟线上互动。

看街舞、嘻哈,都要看其他商业的可能性。首先,街舞培训是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其次,通过节目的提升,街舞在经纪上有没有一个好的延伸;第三,通过这些人是不是能够做出一些潮流品牌。

音乐节是你个人很熟悉的内容,为什么辰海没投?

单独音乐节本身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它必须有后续和商业闭环。我们会持续关注这个领域。

电音你也不投?

目前电音最大的问题是,头部的百大DJ绝大部分都是国外的,经纪约都不在你手里,版权也不在手里,后续的艺人经纪或版权分发等很多商业模式有一定的限制。最近也看到一些变化,国内这个领域的发展也很快。

大家都说内容公司、MCN的天花板很低,你觉得三感的天花板有多高?

我不知道三感终局是什么,也没有给它设限。它从情感故事入手,先做内容,吸引用户,看自己的用户有什么需求,想办法解决。通过赋能型的生产机制,大量利用外部团队进行内容生产,来抓住用户,包括做知识付费也是一个正常的延伸。

我不知道它们的瓶颈在哪儿,但是能感觉到三感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你能够抓到足够多你的用户,然后解决他们的诉求,愿意让他们付钱。最后财务上的收入、利润,都是附加的。

微念的终局更像是消费品牌项目

对。我觉得很多公司做内容,不是为了做内容。除非内容本身是可以赚钱的,是个好的商业模式,比如电影。

微念早期看上去是一个做短视频的MCN公司,但短视频只是它的一个呈现方式,很多基于KOL的公司其实最后都是品牌运营公司。微念签了十几个KOL,有些可以往电商方面做,有些可以自己做品牌,这些都是世界上已经存在了很多年的商业模式。

相对来说,三感和微念都很依赖微博平台,平台权势的变迁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困扰

我觉得不会。因为所有的平台都缺真正好的内容,运营都是有办法和套路的。运营可以加分减分15-20%,但也就仅此而已了。最后用户是不是buy in这个品牌,这个东西能不能触达到用户的心里,是看内容本身的,所以我并不担心。而且我本来也没有把它们俩简单看作是一个短视频公司。

如果做情感类知识付费,三感会遭遇的对手还挺多的。

对手多说明这是个好领域。

也说明大家可能都不会做得特别大

目前还没有做的特别大的,是因为大家做的时间都不太久。知识付费这个东西没多久。

辰海为什么没有投标准的知识付费类公司?

我们成立辰海的时候,头部的知识付费公司已经很贵了。我们也在持续关注这个领域,看到一些垂直门类的机会。

你看好这个领域吗?

对我来说,知识付费不算是一个非常独立的领域,一部分是为内容付费的一种。付费有几种理由,一种是带来欢乐、愉快的内容,比如说电影和电视,都是为内容付费,教育也是为内容付费。知识付费介于为内容付费和教育之间。另一部分知识付费其实在更新出版行业,把原本非虚构的出版行业各个环节进行了整合,潜力很大。

你们怎么看综艺制作公司的价值?

我们喜欢更有后续商业闭环和产业链的。因为综艺公司综艺内容本身是一个价值,但后续的衍生价值有两个:一个是延伸出来的商业模式和商业闭环的价值,还有一个是能不能把节目用户变成自己的平台和用户的价值。如果这两点都能够做到,就很有价值。 

这也是新一代综艺公司和上一代综艺公司的区别

对,但是很难。难就难在现在大部分S级综艺都是平台自制,独立的综艺公司很难生存。

对于辰海这样的早期基金来说,价格会是制约你们投资的明显要素吗?

价格本身不是,但是价格跟价值不匹配会是。因为估值高低是相对的。

这一波网剧公司基本上也都依靠爆款拿了融资,回头去看,你怎么评估他们的价值?

网剧公司就要看它沉淀了什么东西。第一要看它的核心创意人员是不是足够优秀,第二做一个项目手里沉淀了什么东西,第三公司运营和管理能力怎么样,如果做大剧这非常重要。

消费品牌是你们的主航道之一,但辰海二期为什么投消费品牌相对较少?

小三角算一个,《京剧猫》未来会跟消费延伸相关。微念跟消费相关,《创客星球》未来到赛事,也会跟消费相关。我们投了很多文化和消费跨界的公司;只是垂直品牌投得比较少。

你觉得哪些领域出品牌的概率大一些?

所有的领域其实都有出新品牌的可能性,只要是年轻人消费相关的。从美妆、线下餐饮,到穿的、玩儿的,都有可能出现新品牌。

创始团队的审美也很重要,他们要对年轻人的喜好更敏感。

对,抓流行的能力要强,知道大家喜欢什么,大的趋势要抓的住,对互联网要比较了解,对供应链也要比较了解。小到代言人是不是大家喜欢的,是不是符合品牌调性,都很考究。

有的互联网新品牌起来得很快,但是壁垒也不是特别高,比如Luckin出来就迅速挤占了连咖啡的部分市场份额。

这也未必。Luckin倒是培养了很多人喝咖啡的习惯,打开的是增量市场。

我很喜欢咖啡这个赛道,咖啡是很好的品类。第一,标准化高,第二毛利高,第三上瘾,复购特别快。

理论上咖啡的差异化其实不大,壁垒也不高,但为什么在咖啡领域有星巴克这样的公司,这是人的心智问题,看上去壁垒不高,但是在运营和产品上是一套,所有东西都必须做得很好。

要做的是一个文化和品牌的东西

对。它有几个步骤,所有的品类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

第一,最简单一个步骤,拿甜心摇滚沙拉来举例,首先整个下单过程要顺畅,拿到的东西好吃,至少保证到七八十分,必须做到这一点。

第二,用各种方式推广来占领人的心智,你必须有一个标签,比如甜心摇滚沙拉是年轻的、活力的、健康的。

第三,铺开,让用户可以很容易获取,所见即所得,你想吃它马上就可以买到,星巴克现在已经做到了,这个中间标准化程度要非常高。

甜心摇滚沙拉算是你投得比较早的消费品牌,这些项目有让你在消费这个赛道上获得更深的认知吗?

我跟着他们一路走过来,踩过坑,知道了一些运营方法,和对这些东西的总结。

当时连续投了他们两轮,跟创始团队彼此年龄差不多,大家相互也比较认可,所以在业务的选择上会沟通得多一些。

那时候投这个项目,是单纯觉得这个项目好,还是认可背后的消费赛道或者生活方式类的赛道?

第一,它跟生活方式相关,从沙拉可以到轻食,健康的生活方式,空间很广。第二,他们未来可能在食材和产品上有一些突破。当时我就见了几个沙拉团队,觉得这个团队特别好,三个创始人有做广告的,有做互联网流量运营的,有做产品的。

你为什么会投小三角,感觉在运动品牌领域出新品牌会很难。

小三角其实是一个户外高阶品牌,介于潮牌和运动户外之间。这个创始团队对产品的定位、供应链的能力,都非常强,所以当时就投了。国内这个品类够大,上市的服装公司也好多。但是相对来说模式都比较老,所以机会很大。

做成一个品牌需要很长时间,对于周期性的基金来说,这是一个风险吗?

投资一个品牌至少需要7到10年吧。没关系总有办法。基金本身有周期,但是你可以根据自己基金的特点,在合适的阶段进入。

你怎么梳理自己在消费领域的整体投资逻辑以及投资成果?

辰海的消费投资其实跟内容是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三大块。

首先,我们看由内容延伸出来的消费项目。比如类似迪士尼的IP延伸,这是一个大门类。

然后内容和平台的商业化也是一个大门类,比如我们投的短视频公司,偶像团体和经纪公司都是内容商业化的一部分。

最后才是独立的品牌,但独立的品牌一定也会跟内容相关,比如一个做玩具的公司,为了要卖得更好,一定会反过去做内容。这一块主要是看年轻人喜欢的东西。

你是如何感知到内容消费成为一个小风口的?

不是风口,是个趋势吧。风口是大家都疯了,非得怎么样,但趋势是个水到渠成的东西。

内容驱动消费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认知,只不过原来不太去总结和沉淀,但这个趋势在国外已经存在二三十年了。物资匮乏的时候,渠道为王,能买到一个东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旦物资没有那么匮乏,你有选择的时候就有品牌,品牌就是靠内容产生的文化,然后占领你的心智。

开始吧你在2013到2014年就投了,也算是内容到消费结合得很早很好的一个案例,有没有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了内容消费这个趋势?

有。因为开始吧最早就是一个内容项目,也没有什么消费,但是让我惊讶的是中产的消费能力,经常有的项目一晚上能拿到几千万的众筹额,这说明大家的消费力是非常好的,好内容的转化能力也是非常强的。

街舞是串联起你们整个潮流文化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内容吗?

未来会是,现在还没到。它能够覆盖的范围其实更广,潮流文化的基因更高。

你觉得街舞相对嘻哈来说,产业价值更高吗?

舞蹈其实很好。我们投的是一个大厂牌,有很好的管理体系,作为公司也很健全,有培训、有厂牌、有艺人经纪、有消费端。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Caster的?

从有街舞节目之前就开始了,我认识创始人很久了。

你怎么认识这么多类似的人?

好玩的人就会互相知道。

辰海有没有明确的标签?

别人可能觉得我们文化比较懂,比较专业,也是离产业更近的投资人。我觉得我们三个80后,比较知道用户喜欢什么,离用户更近,离产业也更近,对于年轻人的感悟和理解比较早,跟创始人的关系也比较伙伴吧。

你会认为投后是你们的短板吗?

我不认为。

辰海的投后集中在哪些领域?

产业方面的赋能尤其是文娱对消费的赋能是我们特别有优势的地方,包括我们三个人的经历、接触的项目和我们的伙伴猫眼在文娱产业上的资源,都是我们的优势。所以我觉得投后反而是我们很强的一部分。

你们会很主动地推动项目之间的合作吗?

相对来说,辰海比较垂直,聚焦在内容、消费和品牌上,这三者之间化学反应本身就很大。但是,还是要以founder意见为主,我们只是给出一些建议,最后他们决定要不要做、怎么做。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