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教育部要求高等教育“本科为本” 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现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教育部要求高等教育“本科为本” 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现状

2017年本科毕业生接近400万人,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出系列举措,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周慧 张建林

高校毕业季,也是招生季,本科生教育的话题再度热了起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参加某高校招生说明会,校长反复强调学校的优势是重视本科生教育。在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毕业典礼上,重视本科教育也被一再提及。

在6月21日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据统计,全国1200多所本科院校在校生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是8:1,毕业生中本科生占比8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高校校长,以及包括复旦大学、西南政法等在内的部分师生。这些教育界人士建议,引导高校回归教育本质,改变高校办学理念,改革高校教师考核机制,才有望真正提升本科教育水平。

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合格

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很多高校都掀起了学习大会精神的活动。6月27日,一位北京某重点高校副教授对记者表示,学校正在召开“以本为本”的学习大会。

这次会议重申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灵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这次会议上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

陈宝生表示,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在实践中,本科教育存在多种问题。根据教育部分析,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拐点正在到来。然而,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地改善,仍有不少高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培养机制等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北京某高校经济学院一位教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有些高校要求每位教授每周给本科生上课不低于8课时,他所在的学校还要求教师一学期只能调一次课,且必须要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签字,这些都是为了让老师安心教书,重视本科教学。

但是“效果还是不尽人意”。这位教授表示,掌握行政资源和科研资源的知名教授,还是难得在本科生课堂见到,他们更多辗转于各种活动、会议和评审中。

陈宝生此次指出,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不管老师名气多大,荣誉多高,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重点高校已越来越重视本科生教育。

比如复旦大学在2017年6月发布《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复旦大学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教育体系,初显“复旦本科”品牌效应;到2025年,本科教育质量水平跻身世界顶尖大学行列,彰显“复旦本科”品牌的引领效应。

一位复旦大学副教授表示,不管是从生源本身,还是课堂师生互动质量来看,复旦的本科生教育质量是很高的,复旦大学坚持把本科教育摆在发展首位。

西南政法一位教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目前的本科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人都说是“严进宽出”,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实际上,严进的高校,其学生们大多是很拼的,竞争非常激烈,这些学校往往也有比较完善的培养和考核机制。

“与此同时,许多宽进的高校却往往存在宽出问题,师生资源的配备,教育经费等倾斜都不够,自然免不了宽出。”这位教师说。

如何办好本科教育?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透露,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出系列举措,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晓程表示,兰大一直很重视本科教育,不管是学校教学还是学校资源倾斜上。对于老师来说,要平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当下对老师的考核,主要还是科研,包括发论文、做课题等,包括双一流的量化考核,“发论文可以量化考核,本科生教学很难量化考核”。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大学名单。有高校老师担忧,双一流的量化考核有可能进一步引导学校重科研轻教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王晖则认为,期待下一步教育部出台的具体措施,对老师的教学、论文、科研、评职称考核等会有新的变化。“重视本科教育的口号一直在提,关键是看对老师考核、评职称的指挥棒是否会变。”

陈宝生也提到,一些学校在评价教师时,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过度强调教师海外经历,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等,这样的“指挥棒”不利于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刘晓程建议,要关注本科教育的抓手和方向是什么,比如部分高校对老师的考核具体到批改作业的次数,事实上对学生和老师都又增加了形式化的考核内容,所以以本科教育的考核,除了共性的要求,也要有符合老师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东西。

上述西南政法的老师也表示,针对当前高校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适当增负是应该的,但更要从培养方案、师资配套、经费配套等多方面着手。

6月23日,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在北京的一场活动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很高兴看到教育部开始重视本科教育,现在的学校里面,有多少大学真的把精力和资源放在教育上,这是应该关心的。

席酉民说,地方层次的教学型高校没有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定位,导致本来可以教得好,反倒由于定位错误而教得不好。高层次的研究型大学本来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但是把‘科研竞赛’作为首要的任务,而非把教育作为核心,所以即使有资源也做不好教育。

席酉民建议,重塑中国的本科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态度的回归,教育不是做指标的比赛;第二是教育观念,怎么样才能算好的教育,怎么样的教育过程才能培养出你所需要的人才,所以教育过程和教育理念需要改变;第三个是教育的方法和师资队伍,这方面也任重道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教育部要求高等教育“本科为本” 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现状

最新更新时间:06/28 13:1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教育部要求高等教育“本科为本” 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现状

2017年本科毕业生接近400万人,本科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出系列举措,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周慧 张建林

高校毕业季,也是招生季,本科生教育的话题再度热了起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参加某高校招生说明会,校长反复强调学校的优势是重视本科生教育。在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毕业典礼上,重视本科教育也被一再提及。

在6月21日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据统计,全国1200多所本科院校在校生中,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是8:1,毕业生中本科生占比87%。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采访了部分高校校长,以及包括复旦大学、西南政法等在内的部分师生。这些教育界人士建议,引导高校回归教育本质,改变高校办学理念,改革高校教师考核机制,才有望真正提升本科教育水平。

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合格

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很多高校都掀起了学习大会精神的活动。6月27日,一位北京某重点高校副教授对记者表示,学校正在召开“以本为本”的学习大会。

这次会议重申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灵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这次会议上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

陈宝生表示,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在实践中,本科教育存在多种问题。根据教育部分析,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拐点正在到来。然而,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地改善,仍有不少高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培养机制等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北京某高校经济学院一位教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有些高校要求每位教授每周给本科生上课不低于8课时,他所在的学校还要求教师一学期只能调一次课,且必须要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签字,这些都是为了让老师安心教书,重视本科教学。

但是“效果还是不尽人意”。这位教授表示,掌握行政资源和科研资源的知名教授,还是难得在本科生课堂见到,他们更多辗转于各种活动、会议和评审中。

陈宝生此次指出,回归本分,就是教师要潜心教书育人。不管老师名气多大,荣誉多高,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重点高校已越来越重视本科生教育。

比如复旦大学在2017年6月发布《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复旦大学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教育体系,初显“复旦本科”品牌效应;到2025年,本科教育质量水平跻身世界顶尖大学行列,彰显“复旦本科”品牌的引领效应。

一位复旦大学副教授表示,不管是从生源本身,还是课堂师生互动质量来看,复旦的本科生教育质量是很高的,复旦大学坚持把本科教育摆在发展首位。

西南政法一位教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目前的本科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很多人都说是“严进宽出”,这个说法不一定准确,实际上,严进的高校,其学生们大多是很拼的,竞争非常激烈,这些学校往往也有比较完善的培养和考核机制。

“与此同时,许多宽进的高校却往往存在宽出问题,师生资源的配备,教育经费等倾斜都不够,自然免不了宽出。”这位教师说。

如何办好本科教育?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透露,下一步,教育部将推出系列举措,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晓程表示,兰大一直很重视本科教育,不管是学校教学还是学校资源倾斜上。对于老师来说,要平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当下对老师的考核,主要还是科研,包括发论文、做课题等,包括双一流的量化考核,“发论文可以量化考核,本科生教学很难量化考核”。

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大学名单。有高校老师担忧,双一流的量化考核有可能进一步引导学校重科研轻教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王晖则认为,期待下一步教育部出台的具体措施,对老师的教学、论文、科研、评职称考核等会有新的变化。“重视本科教育的口号一直在提,关键是看对老师考核、评职称的指挥棒是否会变。”

陈宝生也提到,一些学校在评价教师时,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过度强调教师海外经历,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数量等,这样的“指挥棒”不利于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刘晓程建议,要关注本科教育的抓手和方向是什么,比如部分高校对老师的考核具体到批改作业的次数,事实上对学生和老师都又增加了形式化的考核内容,所以以本科教育的考核,除了共性的要求,也要有符合老师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东西。

上述西南政法的老师也表示,针对当前高校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适当增负是应该的,但更要从培养方案、师资配套、经费配套等多方面着手。

6月23日,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在北京的一场活动上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很高兴看到教育部开始重视本科教育,现在的学校里面,有多少大学真的把精力和资源放在教育上,这是应该关心的。

席酉民说,地方层次的教学型高校没有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定位,导致本来可以教得好,反倒由于定位错误而教得不好。高层次的研究型大学本来有充足的教育资源,但是把‘科研竞赛’作为首要的任务,而非把教育作为核心,所以即使有资源也做不好教育。

席酉民建议,重塑中国的本科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态度的回归,教育不是做指标的比赛;第二是教育观念,怎么样才能算好的教育,怎么样的教育过程才能培养出你所需要的人才,所以教育过程和教育理念需要改变;第三个是教育的方法和师资队伍,这方面也任重道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教育部要求高等教育“本科为本” 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现状

最新更新时间:06/28 13:15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