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多所高校陆续发布就业质量报告 这次你“被就业”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多所高校陆续发布就业质量报告 这次你“被就业”了吗?

由各大高校自行编制、并被称作“衡量大学培养人才成效最直接指标”的就业质量报告陆续出炉,这些报告被认为将会为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提供依据,但其质量和数据的真实性也遭受着质疑。

图片来源:CFP

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其他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本科高校正在相继公布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晒出毕业生就业质量“成绩单”。截至界面新闻发稿前,北京、上海、辽宁、河南、江西等地的本科高校均已发布此项报告。

根据中国教育部于2014年7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要求,上述高校本应该在2014年底完成此项工作,并通过在本校校园网、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或其他媒体上发布该年报。实际上,上述省市内的大部分高校拖延了发布时间。河南省唯一的“211工程院校”郑州大学则表现积极,早在2014年12月25日就发布了该校就业质量报告。

三个月前,河南省郑州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张钦接到了负责撰写首份郑州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任务。他随即建了一个五人小组来执行这项任务。而郑州大学给这个团队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在这两个月内,张钦遇到了很多困难。

由于是第一次写这样的报告,所以在获得数据和分析数据等环节都令张钦和他的团队苦恼不已。

他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也积累了一些数据,但是还是很多想用的数据没有。”所以只能自己动手做问卷调查。为了获得毕业生毕业后的薪资情况,他们从郑州大学2014届10505名本科毕业生中和4023名毕业硕士研究生中各抽样了2000名和1000名作问卷调查。

张钦说,即便有数据,还要进行统计计算,这方面的工作量也很大。报告所涉及的就业数据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签订劳动合同、薪酬,还包括升学、出国出境、定向委培、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式。

不过,这份报告出炉时,数据令人满意:截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2014届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92.83%。

张钦所负责撰写的“就业质量报告”是教育部在2013年建立的新制度,并被称作“衡量大学培养人才成效最直接指标”。201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下称《通知》)。按照《通知》总体要求,中国每所高校每年都要编制年度报告,向公众公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招生、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目的是“高校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

该《通知》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反映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2014年3月,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第一次发布了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除高职院校外,其他高校本月相继发布了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例如,截至2015年1月6日,江西全省35所省市院校编制的首份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已全部发布于江西省大学生人才就业网。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认为,对高校就业质量进行判断,并建立各项政策联动机制,是从改革高校评价机制入手,引导高校转型发展的努力。这标志着政府对高校的评价,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王烽说:“以就业为评价指标和政策参照,就要对就业质量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建立毕业生发展跟踪机制,建立产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预测机制,建立雇主反馈机制,以及相应的数据库,为学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为政府的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但致力于教育公共政策研究的民间组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2014年4月针对就业质量报告所做的评价排名报告称,就75所部属高校2013年度就业报告的内容完备性、公信力及信息公开化来看,仅有22所大学达到60分,合格率不足三成。目前该机构正准备研制2014年度就业质量报告。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报告统计,部署高校做的最糟糕的是“相关分析”部分。报告中提到用人单位评价的仅36所高校,提到公众关心的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签约满意度)、专业相关度(专业对口)或离职率(违约率)等任一关于就业质量指标的仅48所高校,占部属高校的64%。此外,各高校在进行就业发展趋势的研判,并分析就业情况对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等方面都显得不够充足。只有64%的高校对就业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报告中对专业设置和招生进行分析的比例,仅是48%和62.7%。

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则回应称,高校自行编制的就业质量报告可以为调整专业结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起到建议反馈的作用,报告质量经得起考验。每个高校对就业率的计算方式是一致的。

他说:“我简单地看了一下,所有的高校都是用心地在写好这份报告,而且数据都是正规的数据。尽管有的高校会少写一项,可能他自己认为自己写全了,这样能反映学校的就业质量,就完事了。有的高校会多写一条,没有全不全的问题。”

界面新闻记者统计发现,高校对就业率的定义并不统一。比如,南昌大学就业率定义是,就业率=签约人数/毕业生总人数,而复旦大学就业率=(就业+升学+出国出境+定向委培+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毕业生总人数,浙江大学本科生就业率=(签订协议书就业人数+应聘函就业人数+灵活就业人数+录取研究生人数+出国出境人数)/参加就业人数;有的则并未提及就业率的具体公式,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其年报只是将就业分工作、升学、出国三部分进行统计。

国内的专业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创始人王伯庆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认为,大多数高校年度就业质量报告里所说的就业率,属于广义就业率。目前高校统计的就业率实则是非失业就业率。

除了就业率统计口径尚不明确,各高校就业数据统计节点也不尽相同。各高校统计就业率一般有两个时间节点:一是在6月底7月初或8月底9月初时统计初次就业率;另一个则是在年底统计年度就业率。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江西省大学生就业人才网官员李白玲透露,为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可信度,统一时间节点,江西省教育厅2014年6月份对就业报告进行审核,8月份委托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第三方进一步核查初次就业率。而清华大学的就业率统计节点为2014年12月1日,北京大学为2014年11月15日。

这也会意味着,时下曝光的高校“就业率排行榜”并无可比性和说服力,难以彰显信息公开的真正价值。

张钦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认为就业率是一个不科学、不完善的指标,只是说明学生就业的人数,而不能反映学生的就业质量。他认为目前中国尚缺乏一个全面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

张钦说:“作为学校来说,只能了解学生走以前的情况,走以后的情况,一年以后、五年以后,学生情况如何,学校没有办法了解,只会对个体进行追踪,但不可能全面掌握这些信息。”

张钦还表示,就业率很难承担优化专业设置等重大责任。

公开信息显示,美国的统计就业率要跟踪3年,包括总在业时间、工资水平、专业是否对口、用人单位调查等。在英国,更是以《教育法案》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在加拿大是利用国家统计局等全国性机构及一些民间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估,保证就业率统计的客观、真实、科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多所高校陆续发布就业质量报告 这次你“被就业”了吗?

由各大高校自行编制、并被称作“衡量大学培养人才成效最直接指标”的就业质量报告陆续出炉,这些报告被认为将会为高校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提供依据,但其质量和数据的真实性也遭受着质疑。

图片来源:CFP

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其他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本科高校正在相继公布201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晒出毕业生就业质量“成绩单”。截至界面新闻发稿前,北京、上海、辽宁、河南、江西等地的本科高校均已发布此项报告。

根据中国教育部于2014年7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要求,上述高校本应该在2014年底完成此项工作,并通过在本校校园网、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或其他媒体上发布该年报。实际上,上述省市内的大部分高校拖延了发布时间。河南省唯一的“211工程院校”郑州大学则表现积极,早在2014年12月25日就发布了该校就业质量报告。

三个月前,河南省郑州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张钦接到了负责撰写首份郑州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任务。他随即建了一个五人小组来执行这项任务。而郑州大学给这个团队的时间只有两个月,在这两个月内,张钦遇到了很多困难。

由于是第一次写这样的报告,所以在获得数据和分析数据等环节都令张钦和他的团队苦恼不已。

他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也积累了一些数据,但是还是很多想用的数据没有。”所以只能自己动手做问卷调查。为了获得毕业生毕业后的薪资情况,他们从郑州大学2014届10505名本科毕业生中和4023名毕业硕士研究生中各抽样了2000名和1000名作问卷调查。

张钦说,即便有数据,还要进行统计计算,这方面的工作量也很大。报告所涉及的就业数据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签订劳动合同、薪酬,还包括升学、出国出境、定向委培、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形式。

不过,这份报告出炉时,数据令人满意:截至2014年12月,郑州大学2014届毕业生总就业率达到92.83%。

张钦所负责撰写的“就业质量报告”是教育部在2013年建立的新制度,并被称作“衡量大学培养人才成效最直接指标”。2013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下称《通知》)。按照《通知》总体要求,中国每所高校每年都要编制年度报告,向公众公开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招生、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目的是“高校完善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

该《通知》要求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反映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反馈等。2014年3月,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第一次发布了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除高职院校外,其他高校本月相继发布了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例如,截至2015年1月6日,江西全省35所省市院校编制的首份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已全部发布于江西省大学生人才就业网。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认为,对高校就业质量进行判断,并建立各项政策联动机制,是从改革高校评价机制入手,引导高校转型发展的努力。这标志着政府对高校的评价,更加注重人才培养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王烽说:“以就业为评价指标和政策参照,就要对就业质量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建立毕业生发展跟踪机制,建立产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预测机制,建立雇主反馈机制,以及相应的数据库,为学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为政府的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但致力于教育公共政策研究的民间组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2014年4月针对就业质量报告所做的评价排名报告称,就75所部属高校2013年度就业报告的内容完备性、公信力及信息公开化来看,仅有22所大学达到60分,合格率不足三成。目前该机构正准备研制2014年度就业质量报告。

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报告统计,部署高校做的最糟糕的是“相关分析”部分。报告中提到用人单位评价的仅36所高校,提到公众关心的月收入、就业现状满意度(签约满意度)、专业相关度(专业对口)或离职率(违约率)等任一关于就业质量指标的仅48所高校,占部属高校的64%。此外,各高校在进行就业发展趋势的研判,并分析就业情况对招生、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等方面都显得不够充足。只有64%的高校对就业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报告中对专业设置和招生进行分析的比例,仅是48%和62.7%。

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相关负责人则回应称,高校自行编制的就业质量报告可以为调整专业结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起到建议反馈的作用,报告质量经得起考验。每个高校对就业率的计算方式是一致的。

他说:“我简单地看了一下,所有的高校都是用心地在写好这份报告,而且数据都是正规的数据。尽管有的高校会少写一项,可能他自己认为自己写全了,这样能反映学校的就业质量,就完事了。有的高校会多写一条,没有全不全的问题。”

界面新闻记者统计发现,高校对就业率的定义并不统一。比如,南昌大学就业率定义是,就业率=签约人数/毕业生总人数,而复旦大学就业率=(就业+升学+出国出境+定向委培+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毕业生总人数,浙江大学本科生就业率=(签订协议书就业人数+应聘函就业人数+灵活就业人数+录取研究生人数+出国出境人数)/参加就业人数;有的则并未提及就业率的具体公式,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其年报只是将就业分工作、升学、出国三部分进行统计。

国内的专业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创始人王伯庆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认为,大多数高校年度就业质量报告里所说的就业率,属于广义就业率。目前高校统计的就业率实则是非失业就业率。

除了就业率统计口径尚不明确,各高校就业数据统计节点也不尽相同。各高校统计就业率一般有两个时间节点:一是在6月底7月初或8月底9月初时统计初次就业率;另一个则是在年底统计年度就业率。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江西省大学生就业人才网官员李白玲透露,为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可信度,统一时间节点,江西省教育厅2014年6月份对就业报告进行审核,8月份委托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第三方进一步核查初次就业率。而清华大学的就业率统计节点为2014年12月1日,北京大学为2014年11月15日。

这也会意味着,时下曝光的高校“就业率排行榜”并无可比性和说服力,难以彰显信息公开的真正价值。

张钦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认为就业率是一个不科学、不完善的指标,只是说明学生就业的人数,而不能反映学生的就业质量。他认为目前中国尚缺乏一个全面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

张钦说:“作为学校来说,只能了解学生走以前的情况,走以后的情况,一年以后、五年以后,学生情况如何,学校没有办法了解,只会对个体进行追踪,但不可能全面掌握这些信息。”

张钦还表示,就业率很难承担优化专业设置等重大责任。

公开信息显示,美国的统计就业率要跟踪3年,包括总在业时间、工资水平、专业是否对口、用人单位调查等。在英国,更是以《教育法案》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在加拿大是利用国家统计局等全国性机构及一些民间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估,保证就业率统计的客观、真实、科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