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金协会陆书春:未来金融科技业务边界和责任划分也将更加清晰

6月30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8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在该论坛主题演讲时指出,金融科技是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其所具备的职能服务与传统金融业并无本质区别,没有改变金融的功能属性和风险属性,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不断积累并爆发。

分析原因,陆书春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在金融科技初创期,部分企业缺乏金融风险的洗礼,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存在不足,只看到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忽视了开展金融业务的风险,没有同时考虑做业务和防风险两个方面。在经营过程中,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业务发展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够,其所依赖的大数据模型和定价体系没有经过完整经济周期的检验,模型有效性有待观察。金融科技所服务的众多长尾客户的金融素养还存在欠缺,刚兑思维依然存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难度加大。此外,少数企业带着侥幸心理,打政策擦边球,违规开展业务,不顾风险,盲目扩张。

金融科技如何行稳致远,陆书春指出,一是坚守金融初心。发展金融科技应始终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促进金融业转型升级和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为己任,在多层次金融市场和服务体系中找准定位、精准发力。二是坚持合规发展。合规经营是行业共同遵循的底线。从业机构应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金融科技创新,不能盲目追新求变,不能搞一哄而上。三是坚持需求导向。发展金融科技不能脱离需求去空谈金融创新,也不能“唯技术至上”,过度夸大科技手段的作用,而应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中发掘有效需求,聚焦在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增长点的培育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

“从历史发展看,由于金融与科技拥有共同的数字信息基因,金融一直不缺少科技元素,两者的融合发展由来已久。”陆书春表示,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明确,金融科技业务边界和责任划分也将更加清晰,应按照“凡是金融业务都应该纳入持牌监管”的原则,科技回归科技支撑,金融回归金融本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