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修文
主播 | 于伊人
编辑 | 美龄
赫尔格达被称为“红海之都”,整个城市沿着红海呈现狭长的一条,灿烂的阳光、细软的沙滩、翠绿的椰枣树、蓝得绚烂的海水,都是大自然精美的馈赠。对埃及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热爱阳光、大海和潜水的游客来说,赫尔格达毫无疑问是最理想的旅游度假胜地。
赫尔格达的西边是东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壮观的沙漠风光以及迷人的沙漠风情让人叹为观止。在赫尔格达,既可观赏到澄碧的海水,也可欣赏美丽的沙漠地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沙漠的体会真的让人印象深刻。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拉伯半岛之间,北由苏伊士运河通往地中海,南经曼德海峡接壤亚丁湾。“红海(Red Sea)”一词最早见于《圣经 出埃及记》,它讲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穿越红海逃离埃及的故事。
红海两岸陡峭壁立,岸滨多珊瑚礁,拥有闪光的沙滩、丰富的海洋生物和大量栖息的候鸟,这使它成为全球最怡人的度假胜地之一。“在红海海底,多彩的珊瑚时刻都在魔术般地有节律地舞动着,日日夜夜热闹非凡……”著名潜水摄影师大卫 杜比勒(David Doubilet)曾这样描绘红海。
在赫尔格达,你可以玩得很随性,可以冲沙、可以浮潜、可以海钓,还可以乘船去看海豚。当然,如果你不想劳顿,完全可以在酒店的海滨沙滩随便走走,看看码头的木质小栈桥,或者找张有遮阳伞的躺椅坐着发呆,迎着风听着海浪拍打的声音,或者赤足走在沙滩上,看看日出日落,好不闲适惬意!
如果想近距离接触红海的美,就需要坐船出海去看看了。红海的颜色清澈透明,远处看去,由于海水深浅不一,显现出浅蓝、深蓝、蔚蓝、嫩绿、淡黄等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无比美妙壮观。
从船上回望赫尔格达,高耸的清真寺塔,色彩明快的简约建筑和蔚蓝的海湾构成了一幅让人回味无穷的美丽画面。而在在船上看海,与岸上又有不同,海面湛蓝湛蓝的,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灿烂的阳光轻轻地撒在海面上,如点点碎金,在海面上闪烁。但是眼前的海水并不是碧蓝的一种颜色,出现了绿色、浅蓝、深蓝、深灰等多种颜色。当船到达深海时,海水变得更蓝,蓝得那么深沉,让人陶醉。
我们乘坐玻璃船出海,所谓玻璃船,其实是三层的游轮,上方是露台,底仓是两排将近四十五度倾角的玻璃舰窗,窗户旁边有座位,可以在这里透过玻璃观看海底风光。
红海海水之清澈、颜色之纯净令人心醉,阳光投射在宁静的海底,仿佛是透过光谱被曲折分析的光线一般,连海底的岩石、草木和珊瑚,也都染上了阳光的七彩;通过舰窗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放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颜色更是五颜六色……还有各种五颜六色的鱼类。其间有船员几次潜入海底,撒出鱼食引来大量游鱼,非常精彩……
隔着玻璃欣赏海底各种鱼类以及美丽的珊瑚礁,毕竟还是有一层隔膜,不久玻璃船平稳地停下,这片斑斓的海域,是游客浮潜的好地方。可以下海和鱼儿们做更进一步的亲密接触,在微波荡漾的碧海凌波微步,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类的渺小。
在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东撒哈拉沙漠,由起伏的沙土高原组成。从赫尔格达开车大约一小时,就能够到达一望无际的辽阔沙漠。崎岖不平的沙漠连绵延伸着,处处充满了迷人的历史足迹,没有太多商业化的痕迹,只是一片安静与祥宁。
撒哈拉的冲沙绝对是一趟刺激之旅,改装过的吉普冲向茫茫大漠,车上的我们如同身处在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上,当吉普冲过一个小沙丘,四轮离开地面,那种瞬间失重的感觉,会让你觉得五脏六腑似乎都已涌到了喉咙口,而落地时的剧烈震动又会让你眼冒金星。
我们越是尖叫,司机就开得越嗨,甚至还会搞怪地打开车门,把自己半个身子吊出飞奔的车外,引得满车惊叫。
耳边是异域风情的阿拉伯音乐,身后是汽车扬起的滚滚黄沙,平坦的沙漠腹地被车轮肆意画出弯弯曲曲的辙印,沙漠冲沙的刺激和过山车也不相上下了。
我们爬上高高的沙山,在这里可以欣赏沙漠美景,这里的沙是那种黑色白相间的,从脚底一直向远处蔓延,无数层层荡开的沙纹犹如凝固在湖面的涟漪,让你不忍去踩,却又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它的的怀抱。
举目四望,浩浩天宇,漫漫长沙,横无涯际,混沌而苍劲,世界仿佛只剩下了我们这两辆车,只剩下了我们几个人,广袤无垠的沙漠只属于我们,只属于我们这几位远道而来的沙漠之客。
来到了撒哈拉沙漠,自然也要去贝都因人部落去看看。贝都因人世代居住在阿拉伯半岛, 后来随着游牧业的发展逐渐扩散到西亚、北非许多国家。埃及的贝都因人主要生活在西奈半岛沙漠地区,在埃及东部沙漠的红海沿岸只有少数部落。
古埃及原本没有骆驼,是贝都因人把单峰驼带进了埃及,成了埃及主要的家畜之一。他们生活在沙漠、荒原、丘陵和农区边缘地带,一般靠饲养骆驼为生,按季节和固定路线进行有规律的移动。在农区边缘地带度过最炎热、干旱的季节,参加集市,出售畜产品或采集香料,买回椰枣、食粮 、生活必需品。每当雨季到来、沙漠水草生长之际,他们便向沙漠深处进发。
实际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埃及的贝都因人越来越不愿意过游牧生活,毕竟沙漠里的生活太辛苦,去城市打工的贝都因人越来越多。这一片贝都因人村落是埃及政府刻意保留下来的,其实是一个活着的博物馆。贝都因人保持他们原来的生活,但不再游牧,他们的经济来源靠政府补贴和旅游收入。游客从城市里组团穿过迷宫般的沙漠石丘陵来这个沙漠腹地,骑单峰驼,吃沙漠烤饼,听贝都因歌舞,体验他们的生活,与他们互动,了解这个可能会消失的民族。同时组团的费用,也拨出一部分,算做这些贝都因人的收入。
骑行骆驼,一俟夕阳西下,在贝都因部落搭的帐篷里吃了晚餐,也品尝了当地特色的大饼。我们在最好的观赏点看着太阳慢慢褪去光辉,给广袤的沙漠染上红色,直到天地间都笼罩在橙色之中,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天苍苍,沙茫茫,旷古沉寂照残阳。贝都因人清脆的骆驼铃声慢慢远去,最后遮蔽在我们越野车轮扬起的沙漠尘烟中……
声 明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转发推荐!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