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需要意境和环境,然而因为时间紧工作忙,老图这本《1984》是在上班的时候,坐公交的路上这些碎片时间中读完的。路上看书,浮光掠影,记住情节是目的,倒是上班时候看,一边眼瞟着领导有没有过来视察,一边沉浸在书本营造的氛围中,反而觉得更能体会书中描述的思想监控的感觉。
就这样,一边走着瞧着,读出了一点零散的感想。
一、学新闻的,必须得看《1984》吗?
注意到这本书,源自朋友无意中一句话:你连《1984》都没看过,还是学新闻的吗!出此话,不仅是因为该书作者乔治·奥威尔出身记者,更因为作者书中涉及的意识形态、思想控制等领域皆是新闻研究的不老话题,并且无论是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还是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想象力,都是值得一个新闻从业者或研究者学习的。
然而看过此书后,放眼自己目所能及的新闻业务领域,真心觉得不看这本书也没什么损失。或许并不是所有干新闻的都想成为一名有“高度”的新闻人,也或许如今蒸蒸日上的传媒产业已涵盖甚宽,稍微沾边的人都自称为“干新闻的”,而真正用到这本书所教给人的领域,占比已经非常小了。试想,我是一个网站编片子的,每天拼拼剪剪的工作量已经巨大,还哪有时间关注一个虚构的社会呢?或者说书中讲的这些对我提高业绩有多大作用呢?
二、那个让人叫绝的社会
目光聚焦到书的内容上。1948年的乔治.奥威尔有着惊人的预测能力,在二战刚刚结束不久,世界上两大意识形态初现对立时,便给社会主义的未来描绘了一幅灰暗的蓝图。
书中主人公温斯顿便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灰暗的社会里。每天从睁开眼的一刻,他的一举一动便通过一个叫“电幕”的装置被核心党严密监控。他并不是什么机要人物,事实上,这是这个社会下所有人的一个缩影。更甚者,这个“电幕”还会将充斥着核心党思想的各种通报、消息等传播给每一个人,时时刻刻,且只能将声音减小,不能关闭。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几乎毫无防备地成了核心党的思想奴隶,以至于身处在一个穷困潦倒难以生存的社会都毫不觉察,还在“发自内心”地替核心党监控着自己的同伴。这种状态现在的人看来既可笑又可悲。
任何一个社会中总有那么极少数的“智者”,他们不与培塿为类,看透了社会的积弊,并妄图进行改变。温斯顿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电幕看不到的地方写日记,跟女友茱莉亚偷偷约会,努力加入“兄弟会”想为推翻这个社会贡献生命。然而作者设计之精巧,让如此雄心壮志的人在核心党的视线下变得裸体般毫无秘密,最终在令人惊耳骇目的刑讯逼供下终于也变成了核心党统治下的“正常人”,发自内心地说出:热爱老大哥!
三、丰富的阅历+犀利的批判=伟大的预言
二战结束后,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开始明显,德国被硬生生地掰成两半,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1949年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大旗在社会急剧转型下慢慢升起。此时的乔治.奥威尔看着世界东方的一片鲜红,留下一个恐怖的预言,便在1950年转身离开人世。
能出此预言,与他长年的经历和思想有关。儿时就读在带有极权主义特点的寄宿学校,后虽努力进入著名的伊顿公学,却因穷人出身而受歧视,或许正是这个时候,他心里便植入了批判主义的风格。无论是去缅甸服役,还是参加西班牙内战,无一例外地都站在了穷人、弱者一边,并对极权产生了憎恶。他曾说:一九三六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有趣的是,无论是后来的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文革时期的中国还是如今的朝鲜,都不同程度地帮他实现了这个预言。如果乔治奥威尔继续活下去,他会看到柏林墙倒塌,中国改革开放,苏联解体和朝鲜的畸形发展。那时他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四、文学家的调味剂
但是作为一名文学家,乔治.奥威尔可以说当之无愧了。虽然感觉他很少在作品的文学性上下太多的功夫,但作品《1984》作为一部小说,其表现力已是十分出色。
文艺作品不是学术论文,因而那些带着人性味道的闪光点往往成为一部作品让人回味的片段,更让作品主题在读者心中更加深刻。读《1984》的过程中,读者除了震撼于作者虚构的高压社会外,肯定对主人公“偷腥”式的爱情也印象深刻。
曾经一个退休工人说,他这辈子抽的最舒服的烟是以前上工时趁工头不在跟工友偷偷分享的烟。主人公温斯顿和女友茱莉亚的爱情便是这样一种高压下人性的怒放,也是作者给整个作品放入的一味重要调味剂。
从茱莉亚假装摔倒那一刻开始,两人的地下爱情便开始慢慢摩擦。直到在郊外第一次约会后,终于擦出了让人期待又兴奋的火花。在出租屋里的每次相遇,两人都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和细致的策划,见面时分享的一些简单的东西都让整个感情变得无比温馨。这段感情的描写不仅让这个虚构的故事真实了很多,也同时把这种高压的社会变得更加立体、质感了。最绝的是最后这段跨过了各种沟壑的感情最终还是被核心党轻轻松松地捏死了,作品的主题也因此深刻了很多。
五、预言在继续
《1984》出版已有六十年之久,我们抛开政治制度的框架来看,其实在这个娱乐和消费的社会,乔治奥威尔笔下那个“英社”的影子也时时出现。只不过,任何一个事物都已不再那么清晰。电幕或许是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和电脑;“老大哥”或许是一项技术支撑下的一个商业机构;阻碍我们恣意去爱的,或许是传统的约定俗成在消费社会催促下,疯狂变异了的观念。
而这个社会的温斯顿则显然少了很多,甚至没有。没有了温斯顿,也便没有了痛苦,没有了反抗。所有人都在埋头努力工作,用换来的银子消费快乐。快乐消费得越多,口味越来越重,最后只有骇人听闻的新闻事件和“老大哥”们生产的狂欢能满足我们。人们麻木到心甘情愿,社会在置换中坚守着平衡。
据说《1984》的书名是作者竣稿时把当时的时间1948简单调换了一下,便这么随意地诞生了。而书中的预言却不像书名那样随意,虽然那样的社会形态在地球上已基本上成了一块饼干上的一粒芝麻,但这种危险却并没有像政治改朝换代那样变化得彻底。我们在嘲笑历史,未来的人也可能在嘲笑我们。我们不得不说,作者的预言,还在继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