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你真的了解抑郁症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你真的了解抑郁症吗

请努力记起,曾经绽放的样子。

前几天,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组照片,照片中是一位帅气的男生,二十出头的年龄,本该是阳光大男孩,但这些照片却越看越不对劲…

原来,这名24岁的男孩是个摄影师,早在19岁的时候他就被确诊为了抑郁症患者,大概是长久以来心中压抑的情感与纠结无处发泄,于是他便用最熟悉的镜头讲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故事。

由此想到更早以前看到的相关报道,耶鲁大学调查指出——中国留学生抑郁症高达45%......

于是今天,我忍不住要和大家分享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从男孩的镜头出发,了解他们的现状,走进他们的内心。虽然这是个有关孤独和悲伤的故事,但希望文章最后,还是会让大家看到希望的光亮,或者找到及时阻止悲剧的方法。

因为,这才是讲述的意义。

1. 他用镜头记录忧伤只为引起重视和共鸣

帅气的相貌,完美的身材比例,照片里的年轻男孩名叫Edward Honaker,

他顶着一张“上帝宠儿”般的脸,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那股忧伤,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得到。

Edward在19岁时就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镜头下记录的艺术作品,是他向世界诉说自己的唯一方式。

 他曾这样描述:

“我每天都强迫症一样思考着人生的意义,然后就是深不见底的茫然,有时候看着镜子都不认得自己是谁。”

虽然这些艺术作品都流露着悲伤,但Edward本人表示:

“我拍这些作品的目的,是希望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去唤起抑郁症患者的共鸣,以及社会对这一类人群的重视。”

在Edward看来,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真情实感而且有意义的:

“包含了真实情感的东西,一定有力量穿过人心。”

 看过了Edward的作品,不知此刻的你是否也感受到了他想要表达的无助和悲伤。

之前有朋友说过:“真不懂,年纪轻轻的干嘛要抑郁?”

也听周遭的长辈们说过:

“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没事想太多,抗压能力太差,我们那会儿也没听说谁动不动就抑郁,这应该不是一件多大的事儿吧。”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接着往下说。

2. 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人这还真的不是“矫情”

 在一份耶鲁大学发布的关于抑郁症的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十分揪心的数据记录:

中国留学生的明确表示抑郁症倾向已经高达45%。而美国学生仅有13%。

第一次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我倒吸了一口凉气:

“45%,所以说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竟有将近半数有抑郁倾向?”

此时回顾发现:

2017年12月,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田妙秀(音译),期末考试期间在自己的公寓自杀身亡,原因疑为抑郁症;

2017年10月,美国犹他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的唐晓琳,纵身跳下金门大桥,生命宣告结束;

2017年2月14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的20岁中国女留学生刘薇薇被在宿舍内自杀身亡,同样还是抑郁症;

2016年12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名平日里成绩一向优秀的留学生刘凯风在家中自杀身亡;

2016年11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一名来自中国上海的留学生杨志辉自杀身亡;

2016年1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中国留学生小陆(音译)跳冰湖自尽;

2015年1月27日,美国耶鲁大学中国留学生王璐畅还是选择在金门大桥为生命画上句号。 

往事历历在目,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年轻的生命,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在生前的表现都很优秀,一定在他人眼里也是佼佼者、成功者。但他们的悲剧结局却又是如此突然,如此相似。

至此,我想再也不该有人发出:“抑郁症就是想太多…就是没事找事…就是矫情…”这样的声音。

这件事,真的值得被重视。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说,但和生命有关的话题,说多少次也不为过。

数字年年在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种种因素下心态“垮塌”,之前总听人开玩笑说“心态崩了”,一度也觉得这种说法挺好笑的,但看到这些新闻报道和研究报告后,我终于笑不出来,惊觉原来“心态崩了”,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但究竟怎样才能挡住这只可怕的,无形的魔爪呢?

3. 美国“抑郁指数最高”大学排行榜

 美国权威的心理学杂志《职业心理学:研究与实践》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如果你真的去调查,会发现很多在美国读书的学生心里多少都有过“想要结束生命”的想法,而他们当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并没有向任何人流露过自己的真实想法,直到真的发现了,也就太晚了。

据先关统计,美国大学平均每年约有1100名本科生自杀。更有全美健康状况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的数据显示:

在15到24岁的青少年女性中,亚裔女性的自杀死亡数位列第一。

据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则表示,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过去的一年里都与抑郁症打过交道。

而越来越多的案例发生后,也不得不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为此,美国还整理过一份“抑郁指数排名较高”的大学,分别为:

10. UCL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9. MIT 麻省理工学院

8. Vanderbilt University范德堡大学

7.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

6. Penn State University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5. 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

4. 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

3. Cornel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

2. NYU 纽约大学

1. UC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4. 给自己的心灵做个体检,别让抑郁症“妖魔化”

当然,面对上文中那样的数据和榜单,我们要做的也不是像惊弓之鸟一样一味地逃避。毕竟,一个人的情绪如影随形,并不是避开某个地方就一定能避免某件事情或某种情绪的爆发。

说了那么多之后,抑郁症也许听起来确实很像“洪水猛兽”,但有效及时的察觉,科学合理的引导,还是可以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

所以接下来,是一份我们依据医学教育网整理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抑郁指数调查题目,可以通过这份调查了解自己或身边朋友的心理状态,给自己和他人一份及时的保护!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感受:

(每道题的数字顺序都是没有—有时—经常——总是)

1、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1 2 3 4

2、我觉得一天中早晨最好;1 2 3 4

3、我一阵阵地哭出来或是想哭;1 2 3 4

4、我晚上睡眠不好;1 2 3 4

5、我吃的和平时一样多;4 3 2 1

6、我与异性密切接触时和以往一样感到愉快;4 3 2 1

7、我发觉体重在减轻;1 2 3 4

8、我有便秘问题;1 2 3 4

9、我心跳比平时快;1 2 3 4

10、我无缘无故觉得累;1 2 3 4

11、我头脑还和平时一样清醒;4 3 2 1

12、经常做的事情我觉得很容易;4 3 2 1

13、我觉得不安且平静不下来;1 2 3 4

14、我对未来仍抱希望;4 3 2 1

15、我比平时容易激动;1 2 3 4

16、我发觉做决定很容易;4 3 2 1

17、我觉得我有用,有人需要我;4 3 2 1

18、我的生活很充实;4 3 2 1

19、我认为如果我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12 3 4

20、平时感兴趣的东西,我仍感兴趣;4 3 2 1

把总分乘以1.25后就得出了最终的分数。

需要注意的是:最终分数在50分以下为正常;

50—59分提示轻度抑郁;

60—69分提示中度抑郁;

70分以上提示重度抑郁。

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朋友出现情绪异样,除了倾诉之外,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例如下面为大家整理的几个国家的当地24小时心理热线:

美国:+1-8002738255

英国:44-08457909090

加拿大:+1-5147234000 (蒙特利尔地区);

+1-18662773553 (蒙特利尔地区以外)

澳大利亚:+61-131114

日本:+81-0352869090

5. 就算是昙花一现也请记住曾经盛开

留通社(LiutongNews)之前也发布过一篇文章,是一个抑郁症女孩自述的成长经历,错过了的大家给以看这里:《抑郁症女孩成长自白:希望未来,你会是个温柔的父亲。为人父母前,请一定要读一读》

其实,不管是生活在国内的,还是身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一些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事情,

当这些事让你的情绪产生巨大波动的时候,不妨尝试着跟自己说:

“这个世界上唯一能伤害到你的,就是你的在意。”

然后试试不在意是什么感觉;

当有些事情让疲惫的你感到失望或是自我怀疑的时候,不妨尝试着跟自己说:

“回头看看,你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这么多困难,其实真的挺了不起的。”

然后体会自我肯定是什么感觉;

当身处复杂的交际圈中听到别人对你的评价,不妨尝试着跟自己说:

“讨厌你的人可能不会永远讨厌你,喜欢你的人可能也不会永远喜欢你,他们的好恶跟你也没什么关系,重要的是你喜欢怎样的自己。”

然后找到自己坚持的自我;

当你感到绝望,甚至考虑走上绝路的时候,不妨尝试着跟自己说林夕的那句歌词:

“死也未怕又怕什么苦戏,不如重温好戏;死亡迟早都找你,切勿凭自己。”

愿每个生命都有绽放的那一天,哪怕是昙花一现,也请努力记得曾经盛开过的样子!

作者:Lydia

来源:留通社

微信:留通社(ID: LiutongNews )

 

美国  > 加拿大 > 澳大利亚 > 英国

 商务合作:ads@herlandmag.ca

 欢迎投稿:editor@herlandmag.ca

778.654.8488@copyright http://www.herlandmag.ca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到朋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你真的了解抑郁症吗

请努力记起,曾经绽放的样子。

前几天,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组照片,照片中是一位帅气的男生,二十出头的年龄,本该是阳光大男孩,但这些照片却越看越不对劲…

原来,这名24岁的男孩是个摄影师,早在19岁的时候他就被确诊为了抑郁症患者,大概是长久以来心中压抑的情感与纠结无处发泄,于是他便用最熟悉的镜头讲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故事。

由此想到更早以前看到的相关报道,耶鲁大学调查指出——中国留学生抑郁症高达45%......

于是今天,我忍不住要和大家分享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从男孩的镜头出发,了解他们的现状,走进他们的内心。虽然这是个有关孤独和悲伤的故事,但希望文章最后,还是会让大家看到希望的光亮,或者找到及时阻止悲剧的方法。

因为,这才是讲述的意义。

1. 他用镜头记录忧伤只为引起重视和共鸣

帅气的相貌,完美的身材比例,照片里的年轻男孩名叫Edward Honaker,

他顶着一张“上帝宠儿”般的脸,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那股忧伤,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得到。

Edward在19岁时就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镜头下记录的艺术作品,是他向世界诉说自己的唯一方式。

 他曾这样描述:

“我每天都强迫症一样思考着人生的意义,然后就是深不见底的茫然,有时候看着镜子都不认得自己是谁。”

虽然这些艺术作品都流露着悲伤,但Edward本人表示:

“我拍这些作品的目的,是希望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去唤起抑郁症患者的共鸣,以及社会对这一类人群的重视。”

在Edward看来,好的艺术作品都是真情实感而且有意义的:

“包含了真实情感的东西,一定有力量穿过人心。”

 看过了Edward的作品,不知此刻的你是否也感受到了他想要表达的无助和悲伤。

之前有朋友说过:“真不懂,年纪轻轻的干嘛要抑郁?”

也听周遭的长辈们说过:

“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没事想太多,抗压能力太差,我们那会儿也没听说谁动不动就抑郁,这应该不是一件多大的事儿吧。”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接着往下说。

2. 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人这还真的不是“矫情”

 在一份耶鲁大学发布的关于抑郁症的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十分揪心的数据记录:

中国留学生的明确表示抑郁症倾向已经高达45%。而美国学生仅有13%。

第一次看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我倒吸了一口凉气:

“45%,所以说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竟有将近半数有抑郁倾向?”

此时回顾发现:

2017年12月,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田妙秀(音译),期末考试期间在自己的公寓自杀身亡,原因疑为抑郁症;

2017年10月,美国犹他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的唐晓琳,纵身跳下金门大桥,生命宣告结束;

2017年2月14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CSB)的20岁中国女留学生刘薇薇被在宿舍内自杀身亡,同样还是抑郁症;

2016年12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名平日里成绩一向优秀的留学生刘凯风在家中自杀身亡;

2016年11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一名来自中国上海的留学生杨志辉自杀身亡;

2016年1月,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中国留学生小陆(音译)跳冰湖自尽;

2015年1月27日,美国耶鲁大学中国留学生王璐畅还是选择在金门大桥为生命画上句号。 

往事历历在目,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年轻的生命,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在生前的表现都很优秀,一定在他人眼里也是佼佼者、成功者。但他们的悲剧结局却又是如此突然,如此相似。

至此,我想再也不该有人发出:“抑郁症就是想太多…就是没事找事…就是矫情…”这样的声音。

这件事,真的值得被重视。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说,但和生命有关的话题,说多少次也不为过。

数字年年在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种种因素下心态“垮塌”,之前总听人开玩笑说“心态崩了”,一度也觉得这种说法挺好笑的,但看到这些新闻报道和研究报告后,我终于笑不出来,惊觉原来“心态崩了”,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但究竟怎样才能挡住这只可怕的,无形的魔爪呢?

3. 美国“抑郁指数最高”大学排行榜

 美国权威的心理学杂志《职业心理学:研究与实践》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

如果你真的去调查,会发现很多在美国读书的学生心里多少都有过“想要结束生命”的想法,而他们当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并没有向任何人流露过自己的真实想法,直到真的发现了,也就太晚了。

据先关统计,美国大学平均每年约有1100名本科生自杀。更有全美健康状况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的数据显示:

在15到24岁的青少年女性中,亚裔女性的自杀死亡数位列第一。

据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则表示,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在过去的一年里都与抑郁症打过交道。

而越来越多的案例发生后,也不得不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为此,美国还整理过一份“抑郁指数排名较高”的大学,分别为:

10. UCL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9. MIT 麻省理工学院

8. Vanderbilt University范德堡大学

7.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

6. Penn State University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5. 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

4. 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

3. Cornel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

2. NYU 纽约大学

1. UC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4. 给自己的心灵做个体检,别让抑郁症“妖魔化”

当然,面对上文中那样的数据和榜单,我们要做的也不是像惊弓之鸟一样一味地逃避。毕竟,一个人的情绪如影随形,并不是避开某个地方就一定能避免某件事情或某种情绪的爆发。

说了那么多之后,抑郁症也许听起来确实很像“洪水猛兽”,但有效及时的察觉,科学合理的引导,还是可以避免许多悲剧的发生。

所以接下来,是一份我们依据医学教育网整理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抑郁指数调查题目,可以通过这份调查了解自己或身边朋友的心理状态,给自己和他人一份及时的保护!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感受:

(每道题的数字顺序都是没有—有时—经常——总是)

1、我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1 2 3 4

2、我觉得一天中早晨最好;1 2 3 4

3、我一阵阵地哭出来或是想哭;1 2 3 4

4、我晚上睡眠不好;1 2 3 4

5、我吃的和平时一样多;4 3 2 1

6、我与异性密切接触时和以往一样感到愉快;4 3 2 1

7、我发觉体重在减轻;1 2 3 4

8、我有便秘问题;1 2 3 4

9、我心跳比平时快;1 2 3 4

10、我无缘无故觉得累;1 2 3 4

11、我头脑还和平时一样清醒;4 3 2 1

12、经常做的事情我觉得很容易;4 3 2 1

13、我觉得不安且平静不下来;1 2 3 4

14、我对未来仍抱希望;4 3 2 1

15、我比平时容易激动;1 2 3 4

16、我发觉做决定很容易;4 3 2 1

17、我觉得我有用,有人需要我;4 3 2 1

18、我的生活很充实;4 3 2 1

19、我认为如果我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12 3 4

20、平时感兴趣的东西,我仍感兴趣;4 3 2 1

把总分乘以1.25后就得出了最终的分数。

需要注意的是:最终分数在50分以下为正常;

50—59分提示轻度抑郁;

60—69分提示中度抑郁;

70分以上提示重度抑郁。

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的朋友出现情绪异样,除了倾诉之外,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例如下面为大家整理的几个国家的当地24小时心理热线:

美国:+1-8002738255

英国:44-08457909090

加拿大:+1-5147234000 (蒙特利尔地区);

+1-18662773553 (蒙特利尔地区以外)

澳大利亚:+61-131114

日本:+81-0352869090

5. 就算是昙花一现也请记住曾经盛开

留通社(LiutongNews)之前也发布过一篇文章,是一个抑郁症女孩自述的成长经历,错过了的大家给以看这里:《抑郁症女孩成长自白:希望未来,你会是个温柔的父亲。为人父母前,请一定要读一读》

其实,不管是生活在国内的,还是身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一些对自己影响很大的事情,

当这些事让你的情绪产生巨大波动的时候,不妨尝试着跟自己说:

“这个世界上唯一能伤害到你的,就是你的在意。”

然后试试不在意是什么感觉;

当有些事情让疲惫的你感到失望或是自我怀疑的时候,不妨尝试着跟自己说:

“回头看看,你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这么多困难,其实真的挺了不起的。”

然后体会自我肯定是什么感觉;

当身处复杂的交际圈中听到别人对你的评价,不妨尝试着跟自己说:

“讨厌你的人可能不会永远讨厌你,喜欢你的人可能也不会永远喜欢你,他们的好恶跟你也没什么关系,重要的是你喜欢怎样的自己。”

然后找到自己坚持的自我;

当你感到绝望,甚至考虑走上绝路的时候,不妨尝试着跟自己说林夕的那句歌词:

“死也未怕又怕什么苦戏,不如重温好戏;死亡迟早都找你,切勿凭自己。”

愿每个生命都有绽放的那一天,哪怕是昙花一现,也请努力记得曾经盛开过的样子!

作者:Lydia

来源:留通社

微信:留通社(ID: LiutongNews )

 

美国  > 加拿大 > 澳大利亚 > 英国

 商务合作:ads@herlandmag.ca

 欢迎投稿:editor@herlandmag.ca

778.654.8488@copyright http://www.herlandmag.ca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到朋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