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佛系90后 厦门小伙隐居山间潜心造佛

当绝大多数年轻人兴奋于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当全民热衷于创业恨不能今天编码明天就拿A轮,蒋晟大二那年,就已经走上了一条“另类的道路”。雕塑专业的他曾被母亲介绍到杭州永福寺为一尊佛像修复佛手,佛手没修好,他却意外被寺院生活给感染了,从那以后,他走上一条与传统工艺相悖的创新道路,决心专注做佛像。

界面影像 · 评论(0)

  • 蒋晟五官端正,脸庞消瘦立体,有人称其为“厦门赵又廷”。从寺庙回来以后,他坐在的士上,看着上海大街上变幻莫测的广告如浮云,蓦然想念起永福寺的上空。在永福寺修复佛手的那几天,偶遇寺庙小伙向被踩死的蚂蚁道歉,让蒋晟很受触动。他早上吃师傅做的素泡面,晚上跟着僧人打太极拳,其余时间就是静心修佛像。

  • 对蒋晟而言,造佛时内心的宁静,就是自己想追求的生活。蒋晟有个“宏大”的愿望,“宏大”到他说出口时脸都会红一红:他希望佛像能够被大众接受。不管是否是信徒,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到这种曾经禁锢在庙宇中的艺术,对他来说更为重要,这是蒋晟创作原点的期望。给佛一个人间的身体,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大众印象里的“佛像”,停留在一大块白玉,或者金灿灿的富贵模样。蒋晟不一样,在遵循佛教造像法则的前提下,他总是想要去突破点什么,他让木雕扭了起来,又将陶瓷佛体与木质底座紧紧结合……图中的释迦摩尼佛腰身细长,静坐在一米多高的底座上,仿佛一挂安静的瀑布,连背部都像垂直的水流。

  • 从来没有一座陶瓷佛像的底座能够做到如此之高。工匠、朋友、老师……几乎所有人都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费工费时又费力,你做不到。”许多工坊一看泥塑稿就把蒋晟拒之门外。蒋晟不明白,工匠行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固守自己的工艺手段,不愿去创新?

  • 以往的经验,总是设计向工艺妥协。可他,走遍了德化的作坊,潜心学习,在挨了许多骂、又厚着脸皮“异想天开”后,愣是说服工匠改进了工艺。蒋晟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蒋家班”,并在淘宝店“蒋家班佛教造像”接受佛像定制服务。他还与女装品牌合作,共同亮相上海时装周,推出长达6天的公开雕塑展《鹿野苑》,爱马仕也请蒋晟去走秀。

  • 净手,静心,安抚住颤抖的手。蒋晟在每一次打包佛像前都要深呼三口气。仔仔细细地检查过佛像后,用酒精棉擦拭佛身;在脖子、手等比较纤细的地方,用专门的气泡膜给包好。整体打包的保利龙泡沫箱是定做的,连细节处的海绵塞也是蒋家班独有;打包要蒋晟或是蒋家班大师傅亲自上阵。

  • 快递背后的虔诚,顾客是看不到的。但包装的用心,蒋晟觉得,会传递到顾客手上。每一次发货后的两三天,都是蒋晟最紧张的时刻。不知道是不是感受到蒋家班的用心,买家评论的时候总喜欢夸一嘴包装严谨;也只有看到这好评,这场交易才算完全放了心。

  • 在雕塑休息期间,蒋晟经常会和父亲坐在一起讨论沟通对于雕塑的建议。他踩着传统与突破的平衡木,终于给佛像打上了“蒋晟”的名字。有很多人从线上认识蒋家班,又惊叹于佛像的独特,而跑去厦门的工作室观摩;有男朋友看到女朋友购物车里的佛像,偷偷替她下了单,还附赠小情书一份。

  • 在厦门,蒋家班工作室地下一层外,院内堆满了数不清的佛像与人像雕塑,这是蒋晟与雕塑家父亲存放过往半成品的地方。如今,蒋家班在线上和线下的销量五五开;相对于线下渠道,线上的大部分客户都并非佛教徒,只是因为“喜欢”而关注了蒋家班。蒋家班佛像正进入大众的视野,正如蒋晟创作原点所期望的那样。

  • 现在,蒋晟生活里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工作室,他终日埋头于厦门的山间,跟木头泥土作伴。坐在椅子上,拿着刻刀,全神贯注于陶土坯。如果没有意外,这一做就是一天、一周、一月。渐渐地,陶土有了眼睛、鼻子、拈花之手……直到最后,成为一尊佛像。

  • 在烧制后,佛像将被供奉到一名信徒家中,或是进入热闹的公共空间。“有一天蒋家班做的佛像也会归于尘土,也会被遗弃。但是当人们使用它的时候,能够获得一点点恭敬心也好,或者是信仰的因子也好,对它来讲都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蒋晟说。

更多图片报道

评论(1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