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神州大地改革开放,拥抱世界,早一年开始回到城市的知识青年们见到了春天。
作为开放尖兵,广东走在潮头,经济复苏带来了遍地黄金,仿佛处处都是机会,行行都能赚钱。然而,无数从农村回到城市的青年正在嗷嗷待哺,有机会也少不了竞争,像广东电台珠江经济台名嘴嘉欣,当初就曾为了回城参加电台播音员考试,从比高考还难的独木桥上走过。
归根到底,虽然农村锻炼出来的东西大多用不上,但大家都是白纸,在绝大部分行业面前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也就有敢于竞争的勇气。于是,在这样一个黄金时代,白纸们填充进每一个能吃得上饭的行业,开始了他们延绵40年的竞争。
万千萝卜一个坑
时针拨回到80年代初,绝大部分知青都已回到了城里,有人考上大学,成为神话一般的大学生;有人投身商海,靠着一双白手,将青春错失的奋斗一并弥补回来。嘉欣属于第三种,为了回城进入了一个行业,却经历了一场终生难忘的考试。
1980年,嘉欣依然还待在插队的农场,因为回城首先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他仍在寻找让未来有所着落的机会。
机缘巧合之下,嘉欣从收音机中收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招收粤语播音员的消息。他觉得热爱唱歌朗诵的自己还是可以的,便拿着知青证回到广州,在电台门口见到了如黑云压城一般的人群。
“到了人民北路才知道,报名的有四千人,只录取一个。”如同今天火爆的公务员考试,在剧烈变化的年代,人们还是更愿意为稳定的工作而竞争,即便录取的概率只有0.025%,比前一年高考6%左右的录取率要残酷得多。
嘉欣没有忘记,当时的考试其实只有一道题:去录音室读报纸,复试形式和初试一模一样。最终,经历了五次考试之后,嘉欣成了这场残酷淘汰赛的终结者,“播音科的科长告诉我通过了,成了唯一被招上的粤语播音员。”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如释重负,他的知青身份却开玩笑般成为了唯一阻碍。那个科长说,他得自己想办法回城,才有机会进入电台。
“我为了回城去考试,考上了却告诉我要回城了才能上班?”嘴上这么说着,嘉欣还是着手为自己想办法。好在,当时各行各业都处于“饥渴”的用人状态,嘉欣很快便得到机会,跟着来农场招工的广州市建筑工程局回到城里。1981年1月,电台兑现承诺,要走了这个已经当了三个月建筑工人的年轻人。
奋发的新人
见习播音员入行第一件事当然是培训。三个月的培训之后,嘉欣才迎来了第一次的“开声”机会。
“就是天气预报而已,师父突然说让我试一试。”嘉欣表示,那不过是一天很简单的广州市区天气预报,师父只是想试试他的声音。但在开关“啪”一声被打开之后,他的脑袋也跟着“嗡”了一声,紧张得完全无法感觉自己到底说了些什么。
播完之后,师父只淡淡的说了“慢慢来,不用急”,播音室的门却被推开。“一个气急败坏的中年男人冲进来,开口就问刚才谁播的音……”对方以为有不专业的外人偷溜进来造成了“事故”,在得知是新人之后,便没有再说什么。
但是,这个被当做业余的误会对嘉欣刺激相当大。从那时开始,他就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当个优秀的播音员,作为千里挑一的人,他必须得证明自己不是个水货。
很快,在进入电台的童年,嘉欣便考上了广州业余大学的中文系,他决定以一边读书一边工作的方式为自己充电,积蓄力量。因为这种主动求变的精神,在毕业同时恰逢广播改革的1984年,嘉欣脱离了播音科,和几名主持人一起被调到了节目组,第一次接触到采编播合一的工作模式,开始主持人+记者+编辑的身份,惹得一众没被选上的播音科旧同事羡慕。
“当时有领导安慰他们,说这个嘉欣播不了字正腔圆的新闻,才被调走的。”从后面的结果看来,没有播音腔的嘉欣没有最“合适”的去处,却在无形的竞争中得到了更多发挥的可能性。
最好的机会来自珠江经济台的成立。在开播前,嘉欣这群去了节目组的主持人,便得到机会参与研究和策划其中一部分节目。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台开播之后,他们开始长期驻守在这边,并作为参与者见证了电台开始通过直播、节目互动等形式,从单向传递逐渐走向双向和丰富多彩的“珠江模式”时代。
从浪漫到无聊
在那个娱乐方式并不丰富的年代,听众对珠江模式的接受程度近乎疯狂,也捧红了嘉欣这一批尝鲜的年轻主持。1988年,电视和电台广告相继出现后。很多广告导演和制作人都曾主动找上门,希望他能为自己的广告配音。
当时,广州还有珠影,大批影视制作人员都会参与各式广告制作。在嘉欣印象中,那时候每天的广告产量应该超过10条,因为他们一个人每天就能给四五条广告配音。
80年代末90年代初,广州实际上是中国的广告前沿阵地。有趣的是,这个前沿阵地有着最旺盛的活力,最快速的竞争,本应是实用高效的画风,却在创意上带着点诗一般的浪漫。
“我印象最深的是企业形象广告,从来不靠语言取胜。”在嘉欣的印象中,形象广告靠的是大气磅礴的音乐和画面,营销广告则偏好简短而朗朗上口的广告词。像卖咖啡的“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卖领带的“金利来领带,男人的世界”,以及沿用至今的“喉咙痛,请搵喉疾灵”,有趣而不失浪漫,在广州人的集体记忆中都占据着一席之地。
“相比起来,现在的广告总是生怕遗漏一点信息,没人会喜欢的。”嘉欣觉得,大家都被快餐文化带偏了,以前无论竞争有多激烈,广告客户为了创意也能沉下心来等待。而现在,便宜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甄选合作方的首要标准,创意反而可以退而求其次。行业变得浮躁而功利,竞争却并不亚于当年。只是,那呈现出些许浪漫的竞争,已经逐渐被低效无聊所取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