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药神 却让生命延续

我国每年约有3.6万人罹患白血病,而最理想的治疗方式是造血干细胞移植。但配型的艰难,使得万千患者滞留在等候阶段。骨髓捐赠者,成为他们的希望源泉。

甘霖 · 评论(0)

  • 2002年9月14日,“为了生命的希望工程--上海青年骨髓捐献志愿者行动”拉开帷幕,400余名青年志愿者在东方明珠脚下冒雨参加了捐献血检。

  • 2004年5月16日,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正式运行。当日上午,安徽大剧院广场人流涌动,上千名志愿者在排队领取捐献骨髓志愿表并留血样,志愿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捐献出自己的骨髓。截止到5月16日,省红十字会已收到1500多人捐献骨髓志愿表。

  • “太好了,我老婆有救了。”2012年9月26日晚11时40分许,看到台湾同胞的造血干细胞运抵医院后,栾海燕的丈夫栾延涛高兴地说,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市中心医院血液病科专家连夜将造血干细胞输入栾海燕体内。这是首例台湾同胞给青岛市民捐献造血干细胞。据悉,市民栾海燕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也就是白血病前期。有了台湾同胞捐献的造血干细胞,栾海燕将逐渐康复。

  • 栾女士的妈妈在手术室外为女儿高兴。

  • 2013年3月4日,安徽亳州,5岁的弟弟王子硕和11岁的白血病姐姐王月玥在家中姐弟情深。2012年9月,王猛10岁的女儿王月玥经过省立医院的检查,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白血病。医生告诉他 ,要挽救小月玥的生命,必须进行骨髓移植,全家人立即逐一进行配型检查,最终确认4岁的弟弟王子硕与小月玥配型成功。

  • 王子硕猛吃增肥,只为能早日达到医生要求的体重,来捐献造血干细胞救治患有白血病的姐姐。“虽然配型成功了,但她弟弟年纪太小,体重也太轻。”王猛说,王子硕当年才4岁,体重22公斤,暂时无法进行骨髓捐献。他们一家人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着小子硕长大、长胖。听说等自己长大了长胖了就能救姐姐了,这个4岁的孩子一改过去吃饭挑食的毛病,开始大口大口地吃饭,平时口袋里随时都装着吃的。“我想快点长胖点,然后给姐姐治病。”

  • 2015年11月17日,哈尔滨。这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名叫孔德臣,此刻他正躺在哈市第一医院血液肿瘤临床研究所110病房里。医生将从他体内采集干细胞,输入到罹患白血病的父亲体内。35岁的父亲孔令军曾三次坚决拒绝这个治疗方案,但最终没能拗过儿子,对于已经历五次化疗的他来说,也许这是最后的希望。

  • 孔德臣探视时间与父亲见面。5月26日,孔令军被确诊患上了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知道诊断结果的那一刻,这个壮汉崩溃了。他趴在床上嚎啕大哭了四个小时,被五六个医生护士按着还吵吵着要出院,说啥也不治病了。妻子说,她知道丈夫是心疼钱,怕以后孩子过苦日子。

  • 2018年1月7日,济南。刘彬,今年32岁,是淄博市张店区中医院的一名药剂师。2013年,刘彬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了一名志愿者。2017年9月得知自己与一名90后白血病患者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毫不犹豫履行承诺。学医出身的他,深知健康对捐献救人的重要性,为此,他三个月如一日,坚持每天行走20公里,因此被网友亲切地称呼为“暴走哥”。

  • 2018年1月8日,济南,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刘彬在病房中为白血病患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

  • 2018年1月8日,济南,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李娜在病房中为白血病患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李娜今年27岁,是莱阳银行的一名普通职工。2016年5月加入中华骨髓库志愿者队伍,2017年8月得知配型成功的消息后,李娜很激动。

  • 2018年6月13日,深圳,眼前的这个“老男孩”叫潘庆伟,是中国第一位非亲缘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01年,患白血病的湖南籍打工青年毛佐财急需移植骨髓,经过两次采集,110多毫升外周血干细胞混血液被成功移植,潘庆伟将毛佐财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他不仅分文未取,还将营养补助费、奖金等共4万多元全部捐给了受捐患者,这是中国第一例非亲缘性造血干细胞捐献案例。

  • 从1998年至今,潘庆伟共无偿献血120次;2007年中华骨髓库在西藏创建分库,他又义无反顾地暂停了自己的公司,以志愿者身份全力以赴到西藏建库;2012年,他出任深圳市红十字水上安全救生志愿者服务队队长,此后多次参与水上救援、保障志愿服务,大家亲切地叫他“潘队”。

更多图片报道

评论(3)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