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如果你有2000万,你该如何投资房地产

一直以来大家公认的投资房地产的核心词关键词是地段,但如果从经济学角度,从一个更大维度上看,作为一种金融资产,房地产投资的核心关键词其实是周期。

在过去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大红利周期下,中国房地产市场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投资圣地”,一夜暴富的“天堂”。

在这个大红利周期之下,在个人投资产品选择有限的背景下,实物房产成为了中国人眼中的“硬通货”,他们不惜超配,甚至“梭哈式”的买入大量房产,而最终的结果也的确让他们欣喜若狂,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红利周期下,中国国内商品房价格上涨接近700%,无论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还是正在崛起的高净值人群,乃至中国经济增长都从中受益良多。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速度增长向集约型质量增长转变,随着中国政府“房住不炒”政策的出台,2018年,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周期即将发生巨大转变。

不动产或成“冻产”

排除对住房的刚性需求,2018年个人投资者在房地产市场能做的事情不仅非常有限而且风险重重。

据第一财经统计,2018年1-5月份全国各地的调控通知,一共160个,同比增长了60%。仅5月份就超过了50次,在如此高频的调控政策之下,从限购、限贷到限价、限售,房地产正在由过去的不动产变为如今的“冻产”。

不仅成交量打对折,众多城市的房价也呈“滑铁卢”。超出房地产投资者自身实力的金融杠杆更是让那些生怕“踏空”的投资人被“深度套牢”。很多房地产投资者自身的收入并不足以覆盖每月贷款本息,他们原本预先准备几十万的存款作为“还款金”,这个还款金只够支撑个一、两年的,等房价涨了,房子出手了就可以了。但随着调控的加码,几乎全国所有城市都规定了房产的限卖时间,短则两年、长则三年甚至更长;与此同时,新房被政府限价,而二手房的降价幅度超过20%。那些高杠杆买入、博短期升值卖出投资者,意味着每天都要偿还高额的利息,即使租金可以抵一部分贷款,但不足1:70的租售比让购房者无论是长期持有还是割肉离场都是同样的悲惨结局。

在一、二线城市遭遇围堵后,很多人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三、四线楼市,而借由这种转移,很多投资者极有可能面临成为楼市去库存的“接盘侠”的险境。

然而,比调控更应该引起房地产投资者焦虑和关切的是房产税渐进的脚步声。

6月19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消息称已建立了全国统一联网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且不动产登记体系进入全面运行阶段。这项制度的实施,意味着自2007年《物权法》颁布时提出的“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在经过将近11年的努力后,终于真正获得了实现,它不仅将帮助消除国内不动产监管“盲区”,而且很有可能为房产税的出台建立征收数据基础,理清最后一道障碍。

在政策、市场、资金多方环境都遭遇变化之后,中国的房地产投资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周期。而面对这一新的周期,中国的那些“超配”了实物房产的高净值人士,超高净值人士又应该如何做出一个符合新时代标准的新的房地产投资策略?

让房地产投资回归“金融属性”

房地产其实是最接近金融的行业,土地作为稀缺的,不可移动的一类资产天生具备了金融属性,这种“天性”也使得房地产投资除了实物投资之外,还具备了更加多元化的投资类型。

在宜信财富发布的《2018年资产配置策略指引》中,以1亿元资产为例,明确为投资者设计了一个完整的资产配置策略:建议投资者将25%的资产配置到私募股权、20%配置到房地产、20%配置到国内固定收益、20%配置到资本市场、5%配置到海外私募信贷、10%配置到保险。具体配置策略如下图所示:

那么20%也就是2000万,又该如何配置到房地产中呢?

投资房地产母基金基金或许更符合政府“房住不炒”的长期投资策略。

宜信财富在投资理念上用资产配置、母基金的方式投资多只子基金、多个项目的方式来分散单个项目上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或者是其他风险,通过资产配置的顶层设计来做好投资中最重要的风控问题。细化到房地产投资母基金则是通过配置良好均衡合理的不同地产业态组合,又有通过母基金的风险分散,可以更好抓住新时代地产投资机遇,实现风险可控,收益可期。

房地产母基金的投资类型可分为核心型和机会型两种,核心型投资主要针对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高品质物业,机会型投资则主要针对办公、住宅、商业、养老地产等类别,此外某些投资于专项型地产机会如仓储、物流的基金,由于国内与国际的差距,也将会有非常好的回报。

与此同时,宜信财富不仅一直致力于与全球最优秀的合作伙伴展开合作,并且利用自己对于房地产市投资的专业能力、预判能力捕捉到那些个人投资者无法触及的稀缺机会,并通过严格的风险控制能力为其提供保驾护航。

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目的是保护行业能够健康、长期稳健的发展。而这与宜信财富母基金的初衷不谋而合。

2018年,如果你有2000万,你应该试试这个选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2018年,如果你有2000万,你该如何投资房地产

一直以来大家公认的投资房地产的核心词关键词是地段,但如果从经济学角度,从一个更大维度上看,作为一种金融资产,房地产投资的核心关键词其实是周期。

在过去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大红利周期下,中国房地产市场成为了所有人眼中的“投资圣地”,一夜暴富的“天堂”。

在这个大红利周期之下,在个人投资产品选择有限的背景下,实物房产成为了中国人眼中的“硬通货”,他们不惜超配,甚至“梭哈式”的买入大量房产,而最终的结果也的确让他们欣喜若狂,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红利周期下,中国国内商品房价格上涨接近700%,无论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还是正在崛起的高净值人群,乃至中国经济增长都从中受益良多。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速度增长向集约型质量增长转变,随着中国政府“房住不炒”政策的出台,2018年,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周期即将发生巨大转变。

不动产或成“冻产”

排除对住房的刚性需求,2018年个人投资者在房地产市场能做的事情不仅非常有限而且风险重重。

据第一财经统计,2018年1-5月份全国各地的调控通知,一共160个,同比增长了60%。仅5月份就超过了50次,在如此高频的调控政策之下,从限购、限贷到限价、限售,房地产正在由过去的不动产变为如今的“冻产”。

不仅成交量打对折,众多城市的房价也呈“滑铁卢”。超出房地产投资者自身实力的金融杠杆更是让那些生怕“踏空”的投资人被“深度套牢”。很多房地产投资者自身的收入并不足以覆盖每月贷款本息,他们原本预先准备几十万的存款作为“还款金”,这个还款金只够支撑个一、两年的,等房价涨了,房子出手了就可以了。但随着调控的加码,几乎全国所有城市都规定了房产的限卖时间,短则两年、长则三年甚至更长;与此同时,新房被政府限价,而二手房的降价幅度超过20%。那些高杠杆买入、博短期升值卖出投资者,意味着每天都要偿还高额的利息,即使租金可以抵一部分贷款,但不足1:70的租售比让购房者无论是长期持有还是割肉离场都是同样的悲惨结局。

在一、二线城市遭遇围堵后,很多人又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三、四线楼市,而借由这种转移,很多投资者极有可能面临成为楼市去库存的“接盘侠”的险境。

然而,比调控更应该引起房地产投资者焦虑和关切的是房产税渐进的脚步声。

6月19日,自然资源部发布消息称已建立了全国统一联网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且不动产登记体系进入全面运行阶段。这项制度的实施,意味着自2007年《物权法》颁布时提出的“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在经过将近11年的努力后,终于真正获得了实现,它不仅将帮助消除国内不动产监管“盲区”,而且很有可能为房产税的出台建立征收数据基础,理清最后一道障碍。

在政策、市场、资金多方环境都遭遇变化之后,中国的房地产投资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周期。而面对这一新的周期,中国的那些“超配”了实物房产的高净值人士,超高净值人士又应该如何做出一个符合新时代标准的新的房地产投资策略?

让房地产投资回归“金融属性”

房地产其实是最接近金融的行业,土地作为稀缺的,不可移动的一类资产天生具备了金融属性,这种“天性”也使得房地产投资除了实物投资之外,还具备了更加多元化的投资类型。

在宜信财富发布的《2018年资产配置策略指引》中,以1亿元资产为例,明确为投资者设计了一个完整的资产配置策略:建议投资者将25%的资产配置到私募股权、20%配置到房地产、20%配置到国内固定收益、20%配置到资本市场、5%配置到海外私募信贷、10%配置到保险。具体配置策略如下图所示:

那么20%也就是2000万,又该如何配置到房地产中呢?

投资房地产母基金基金或许更符合政府“房住不炒”的长期投资策略。

宜信财富在投资理念上用资产配置、母基金的方式投资多只子基金、多个项目的方式来分散单个项目上可能出现的政策风险或者是其他风险,通过资产配置的顶层设计来做好投资中最重要的风控问题。细化到房地产投资母基金则是通过配置良好均衡合理的不同地产业态组合,又有通过母基金的风险分散,可以更好抓住新时代地产投资机遇,实现风险可控,收益可期。

房地产母基金的投资类型可分为核心型和机会型两种,核心型投资主要针对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高品质物业,机会型投资则主要针对办公、住宅、商业、养老地产等类别,此外某些投资于专项型地产机会如仓储、物流的基金,由于国内与国际的差距,也将会有非常好的回报。

与此同时,宜信财富不仅一直致力于与全球最优秀的合作伙伴展开合作,并且利用自己对于房地产市投资的专业能力、预判能力捕捉到那些个人投资者无法触及的稀缺机会,并通过严格的风险控制能力为其提供保驾护航。

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的目的是保护行业能够健康、长期稳健的发展。而这与宜信财富母基金的初衷不谋而合。

2018年,如果你有2000万,你应该试试这个选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