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投行没有“姆巴佩”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投行没有“姆巴佩”

今天我们来聊聊,近来常驻舆论风口的几位投行大佬的年轻故事。

世界杯进入尾声,2018的大力神杯终于要见证绝代双骄时代的翻篇。决赛圈的绿茵场上,满眼都是媒体大写加粗的“年轻”、“天才”、“未来十年”。

是的,身披10号球衣的19岁小将姆巴佩带着法国进了决赛,加盟皇马的消息尘嚣甚上,同一天里是皇马上一个王——C罗转会尤文。另一边,快乐足球代言人英格兰换了新的Slogan——青春风暴,拿下了球队28年来最佳成绩。

一时间,“年轻”几乎成为“牛逼”的代名词,在足球的世界里闪闪放光。

但那只是足球的世界。站在人生的赛场上,赢到最后的,年轻时多半未必光彩夺目。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近来常驻舆论风口的几位投行大佬的年轻故事。

01

听惯了人们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没告诉你的是,一些人,可能就生在终点线。

比如包凡。

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吹多久,甚至可能大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都还没赚到盆满钵满地可着世界旅游,上海淮海中路的一家西餐厅已经能固定每月迎来一对特殊的客人——包凡和他的爷爷。

其实曾做过银行家的老人此时手头也非常拮据,只能点一些极其简单的食物,但还是坚持着,每个月选一个周末,两个人穿上最好的衣服,到这里来,认认真真地教小孩子怎么用刀叉,给小孩子讲自己年轻的时候做过的事儿,也许还会有点生意场上的风云轶事。

小孩子自然是听不懂的,老人家也预料不到,这个孩子到三十岁上,要做“中国人自己的投行”,他创办的华兴资本,也在日后成为中国最有希望跻身世界级投行的大公司。

没有人准确知道,老人家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带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走过长长的街道去西餐厅。倒是有人用一句英国谚语来评论,“诞生一个富翁只需要一夜,培养一个贵族却需要几代。”

但包凡又不像所谓西方的贵族。

包凡

他留着电影里香港帮派大哥的光头,实际上在办公室大家也都叫他“包老大”,他叫自己的创业家客户为“哥们儿”,称赞刘强东说“老刘是个很江湖的人,我也是个很江湖的人,我们都很讲义气”,甚至多年之后,聊起创业时的心态,包凡也是轻轻地晃着头,笑着说“成了,那当然好,成不了,大家兄弟一场,也没什么。”

他好像一直这么潇洒。在13岁就独自游历了张家口,16岁一个人去浪了一圈西藏。从复旦本科毕业,就买了张机票飞到挪威经济管理学院读了硕士。1993年,硕士毕业的包凡又飞到了美国,每天准时出现在华尔街,在摩根斯坦利供职,一直到2000年。这七载春秋,对每个人来说,几乎是最青春的一段时光了。

我们没有办法知晓这个上海男人在灯红酒绿的异国他乡如何度过了七年。我们只知道,7年里,包凡做过包括加拿大贝尔、瑞士诺华制药、挪威RPR等多家跨国公司的财务顾问,他帮这些公司进行资金募集、银行借贷、并购以及重组工作,为客户融资超过70亿美元,进行国际并购超过600亿美元。

所以大家不理解,他为什么突然辞职回国,在创业公司呆了几年,然后抽身创办了华兴资本,尤其是华兴第一年只做了两个单子。只是七年后,当当网在纽交所上市,李国庆认为投行故意压低当当网定价,和摩根士丹利的员工在微博上絮絮叨叨地对骂。大家从各个角度围观、评论,包凡只是感慨了一句——

欧洲撑起了罗斯柴尔德,犹太人撑起了高盛,央企撑起了中金,中国的创业者们,谁是你们在华尔街的代言人?

这时包凡和他的华兴已经凭借和京东、美团多家互联网公司的大单在投行领域内站稳脚跟,“包老大”的外号越叫越响,不久后他也将自己的招股书递交到了港交所。

只是不知道,年轻时的包凡是不是长发飘飘。

02

在包凡硕士毕业的同一年,杜永波——日后的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却放弃了保送硕士的机会,坐火车南下,去了广东惠州的三星公司。

苏轼曾经先他几百年来过这里,也诗意的多,“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而杜永波,每天早上一睁眼,就要操心几百个员工的工资,“不敢多躺一会儿”。

杜永波

这个刚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的理科男,在代表公司跟供应商谈判的时候,拼了命地压价,在利益一点也不退让,觉得这是能力强的表现。结果总碰到货不到位,员工们在工作线上无所事事的状况。

他跑去找供应商理论,供应商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生产线上产能紧张的时候,首先就会把杜永波的货给卸下来,优先生产带来利润更大的订单,“给你做根本赚不到钱,给别人做可以赚很多钱”,杜永波呆住了。

2002年杜永波去了深圳的联想做软件编程,他在学校只学过Basic语言基础,分给他的任务是搞软件开发,他硬是一手完成了当年深圳许多银行的IT系统以及自助取款机ATM的后台程序。几年里他辗转联想、自己创业,直到2004年才安定下来,加入了一个当时只有十多人,刚搬到一个小楼二层的投资公司里,一直干到了今天。

后来在华兴十周年回首刚入职心情的时候,杜永波一边说着“到底是不是会为了这个事激动地睡不着,到底是不是能把其他事儿都抛开,扒房子卖地也愿意来做这个事儿”,一边忍不住对着镜头舞动着双手。

他停不下来。

03

图左为方风雷,图右为胡葆森

把时间的钟盘往前拨五年,后来被誉为“第一代中国本土投资银行家”的方风雷,还只是郑州一名时常有些迷糊的公务员。胡葆森回忆,一次他们一起买了第二天晚上7点38分到北京的火车,当自己7点20分到了国际饭店接方风雷时,他竟然什么都还没准备,还说着要回家拿行李。从国际饭店到火车站至少要15分钟,两个年轻人火急火燎的扛了行李,硬生生一路狂奔到火车站,趁着火车门还没关跳了上去,刚落地,火车就开了。火车开了一站地,胡葆森还能感觉到心在狂跳。

到今天,方风雷与胡葆森两人相识已经三十多年,胡葆森还是觉得,“平时他脑子里的事太多了”,有时候方约了胡吃饭,却忘了自己也约了其他人,最后大家坐在一块,一起买单。

这个粗心的年轻人,确确实实就是日后促成蒙牛与中粮合作,看着两家老总拥抱,坐在台下,沉稳如山的方风雷。

这种强烈的反差变化也体现在方风雷年少时的生命轨迹中。

如果我们仔细看会发现方风雷的生命轨迹与这个古老东方国度巨变的节奏如此合拍。在国家经济百废待兴的早些时候,方风雷还在农村插队,到了年满十八岁加入部队,做了三年军人,复员之后跑去北京当了工人。几年之后中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恢复了中断十年的全国高考,方风雷与全国五百七十多万考生一同走入考场,最后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赶上了中国发展经济的集结号。

方风雷对具体的生活经历讳莫如深,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人生,最开始的时候吃一些苦,走一些弯路,都是好事情”。而他根本想象不到的是,十几年后,他自己也会成为亲身参与助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人物。

也是1993年,方风雷参与筹建了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并出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总裁。从此,他开始成为一名真正的投资银行家。两年后,他参与筹建的“中国本土化金融机构范本”——中金,正式挂牌营业。

即使是这样的辉煌往事,方风雷的评价也只是“我们都是让时代推着走的……中金就是那个阶段的产物。”

你当然可以说方风雷是睿智的,经历了如此多的风风雨雨,他敬畏时代和大势,实际上他也确实把《论语》奉为中国人的《圣经》。

但我更觉得他是感恩的。个人的成功,固然要看自己的奋斗,也要看社会和历史的进程。

04

知乎上有人这样拆解命运:命,是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词。

其实当时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可能无法预测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他们只是按着自己的节奏生活,顺势变化。这一年,在国外读完硕士的包凡刚刚开始工作,清华毕业的杜永波放弃直读硕士选择南下,“插队青年”方风雷则刚刚离开公职系统,开始创办投资银行。

他们的处境曾经千差万别,最后却在中国资本大潮上并肩而立。

对百米冲刺而言,起点线非常重要。

不过,人生是场马拉松。

图片/来源网络

-En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投行没有“姆巴佩”

今天我们来聊聊,近来常驻舆论风口的几位投行大佬的年轻故事。

世界杯进入尾声,2018的大力神杯终于要见证绝代双骄时代的翻篇。决赛圈的绿茵场上,满眼都是媒体大写加粗的“年轻”、“天才”、“未来十年”。

是的,身披10号球衣的19岁小将姆巴佩带着法国进了决赛,加盟皇马的消息尘嚣甚上,同一天里是皇马上一个王——C罗转会尤文。另一边,快乐足球代言人英格兰换了新的Slogan——青春风暴,拿下了球队28年来最佳成绩。

一时间,“年轻”几乎成为“牛逼”的代名词,在足球的世界里闪闪放光。

但那只是足球的世界。站在人生的赛场上,赢到最后的,年轻时多半未必光彩夺目。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近来常驻舆论风口的几位投行大佬的年轻故事。

01

听惯了人们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没告诉你的是,一些人,可能就生在终点线。

比如包凡。

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吹多久,甚至可能大部分“先富起来”的人都还没赚到盆满钵满地可着世界旅游,上海淮海中路的一家西餐厅已经能固定每月迎来一对特殊的客人——包凡和他的爷爷。

其实曾做过银行家的老人此时手头也非常拮据,只能点一些极其简单的食物,但还是坚持着,每个月选一个周末,两个人穿上最好的衣服,到这里来,认认真真地教小孩子怎么用刀叉,给小孩子讲自己年轻的时候做过的事儿,也许还会有点生意场上的风云轶事。

小孩子自然是听不懂的,老人家也预料不到,这个孩子到三十岁上,要做“中国人自己的投行”,他创办的华兴资本,也在日后成为中国最有希望跻身世界级投行的大公司。

没有人准确知道,老人家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带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走过长长的街道去西餐厅。倒是有人用一句英国谚语来评论,“诞生一个富翁只需要一夜,培养一个贵族却需要几代。”

但包凡又不像所谓西方的贵族。

包凡

他留着电影里香港帮派大哥的光头,实际上在办公室大家也都叫他“包老大”,他叫自己的创业家客户为“哥们儿”,称赞刘强东说“老刘是个很江湖的人,我也是个很江湖的人,我们都很讲义气”,甚至多年之后,聊起创业时的心态,包凡也是轻轻地晃着头,笑着说“成了,那当然好,成不了,大家兄弟一场,也没什么。”

他好像一直这么潇洒。在13岁就独自游历了张家口,16岁一个人去浪了一圈西藏。从复旦本科毕业,就买了张机票飞到挪威经济管理学院读了硕士。1993年,硕士毕业的包凡又飞到了美国,每天准时出现在华尔街,在摩根斯坦利供职,一直到2000年。这七载春秋,对每个人来说,几乎是最青春的一段时光了。

我们没有办法知晓这个上海男人在灯红酒绿的异国他乡如何度过了七年。我们只知道,7年里,包凡做过包括加拿大贝尔、瑞士诺华制药、挪威RPR等多家跨国公司的财务顾问,他帮这些公司进行资金募集、银行借贷、并购以及重组工作,为客户融资超过70亿美元,进行国际并购超过600亿美元。

所以大家不理解,他为什么突然辞职回国,在创业公司呆了几年,然后抽身创办了华兴资本,尤其是华兴第一年只做了两个单子。只是七年后,当当网在纽交所上市,李国庆认为投行故意压低当当网定价,和摩根士丹利的员工在微博上絮絮叨叨地对骂。大家从各个角度围观、评论,包凡只是感慨了一句——

欧洲撑起了罗斯柴尔德,犹太人撑起了高盛,央企撑起了中金,中国的创业者们,谁是你们在华尔街的代言人?

这时包凡和他的华兴已经凭借和京东、美团多家互联网公司的大单在投行领域内站稳脚跟,“包老大”的外号越叫越响,不久后他也将自己的招股书递交到了港交所。

只是不知道,年轻时的包凡是不是长发飘飘。

02

在包凡硕士毕业的同一年,杜永波——日后的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却放弃了保送硕士的机会,坐火车南下,去了广东惠州的三星公司。

苏轼曾经先他几百年来过这里,也诗意的多,“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而杜永波,每天早上一睁眼,就要操心几百个员工的工资,“不敢多躺一会儿”。

杜永波

这个刚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的理科男,在代表公司跟供应商谈判的时候,拼了命地压价,在利益一点也不退让,觉得这是能力强的表现。结果总碰到货不到位,员工们在工作线上无所事事的状况。

他跑去找供应商理论,供应商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生产线上产能紧张的时候,首先就会把杜永波的货给卸下来,优先生产带来利润更大的订单,“给你做根本赚不到钱,给别人做可以赚很多钱”,杜永波呆住了。

2002年杜永波去了深圳的联想做软件编程,他在学校只学过Basic语言基础,分给他的任务是搞软件开发,他硬是一手完成了当年深圳许多银行的IT系统以及自助取款机ATM的后台程序。几年里他辗转联想、自己创业,直到2004年才安定下来,加入了一个当时只有十多人,刚搬到一个小楼二层的投资公司里,一直干到了今天。

后来在华兴十周年回首刚入职心情的时候,杜永波一边说着“到底是不是会为了这个事激动地睡不着,到底是不是能把其他事儿都抛开,扒房子卖地也愿意来做这个事儿”,一边忍不住对着镜头舞动着双手。

他停不下来。

03

图左为方风雷,图右为胡葆森

把时间的钟盘往前拨五年,后来被誉为“第一代中国本土投资银行家”的方风雷,还只是郑州一名时常有些迷糊的公务员。胡葆森回忆,一次他们一起买了第二天晚上7点38分到北京的火车,当自己7点20分到了国际饭店接方风雷时,他竟然什么都还没准备,还说着要回家拿行李。从国际饭店到火车站至少要15分钟,两个年轻人火急火燎的扛了行李,硬生生一路狂奔到火车站,趁着火车门还没关跳了上去,刚落地,火车就开了。火车开了一站地,胡葆森还能感觉到心在狂跳。

到今天,方风雷与胡葆森两人相识已经三十多年,胡葆森还是觉得,“平时他脑子里的事太多了”,有时候方约了胡吃饭,却忘了自己也约了其他人,最后大家坐在一块,一起买单。

这个粗心的年轻人,确确实实就是日后促成蒙牛与中粮合作,看着两家老总拥抱,坐在台下,沉稳如山的方风雷。

这种强烈的反差变化也体现在方风雷年少时的生命轨迹中。

如果我们仔细看会发现方风雷的生命轨迹与这个古老东方国度巨变的节奏如此合拍。在国家经济百废待兴的早些时候,方风雷还在农村插队,到了年满十八岁加入部队,做了三年军人,复员之后跑去北京当了工人。几年之后中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恢复了中断十年的全国高考,方风雷与全国五百七十多万考生一同走入考场,最后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赶上了中国发展经济的集结号。

方风雷对具体的生活经历讳莫如深,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人生,最开始的时候吃一些苦,走一些弯路,都是好事情”。而他根本想象不到的是,十几年后,他自己也会成为亲身参与助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人物。

也是1993年,方风雷参与筹建了中国首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并出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总裁。从此,他开始成为一名真正的投资银行家。两年后,他参与筹建的“中国本土化金融机构范本”——中金,正式挂牌营业。

即使是这样的辉煌往事,方风雷的评价也只是“我们都是让时代推着走的……中金就是那个阶段的产物。”

你当然可以说方风雷是睿智的,经历了如此多的风风雨雨,他敬畏时代和大势,实际上他也确实把《论语》奉为中国人的《圣经》。

但我更觉得他是感恩的。个人的成功,固然要看自己的奋斗,也要看社会和历史的进程。

04

知乎上有人这样拆解命运:命,是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词。

其实当时生活在其中的个体,可能无法预测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他们只是按着自己的节奏生活,顺势变化。这一年,在国外读完硕士的包凡刚刚开始工作,清华毕业的杜永波放弃直读硕士选择南下,“插队青年”方风雷则刚刚离开公职系统,开始创办投资银行。

他们的处境曾经千差万别,最后却在中国资本大潮上并肩而立。

对百米冲刺而言,起点线非常重要。

不过,人生是场马拉松。

图片/来源网络

-End-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