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燕子矶将变身有历史感的滨江小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燕子矶将变身有历史感的滨江小镇

燕子矶老镇迎来改造规划,将建设交通等公共设施,发展特色商业、餐饮街区,打造成“滨长江、倚外郭、拥名矶”的滨江小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城北燕子矶板块近几年的发展突然就热了起来,原因很多:比如化工厂搬迁、地铁1号线北沿线开工、大型商业综合体配套的落地、南外等一大批学校以及三甲医院的入驻等等……归根结底来看,莫不多是政府的规划导向使然。

刚刚,板块内又传来新的规划利好。燕子矶老镇迎来改造规划,将建设交通等公共设施,发展特色商业、餐饮街区,打造成“滨长江、倚外郭、拥名矶”的滨江小镇。

据了解,本次城市设计范围为:北临长江、西至和燕路、南抵水塔山、东临北十里长沟西支,总占地约18.48公顷。

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此次规划的设计策略、功能区划分和交通商业配套等信息:

设计策略

功能策略:功能定位注重活力聚集,通过商业与休闲功能的混合配置,最大程度地实现街区全天候24小时的活力聚集。

空间策略:空间结构注重历史记忆,尊重并保留老镇承载历史记忆的肌理,留存老镇具有一定价值值的文物、建筑、街道等,将老镇打造成具有历史特质的文化空间场所。

开发策略:区域内一些有价值的景点、建筑、街道、树木将会被点状地保留下来,同时新的内容将会线状、面状地建设起来,新旧元素之间可以衔接或对比。

城市设计方案总平面图

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 “两轴、一带、六片区” 的空间结构。

“两    轴”—— 老街商业轴、历史文化轴;

 “一    带”—— 生态水岸景观带;

 “六片区”—— 老街商业区、滨江公园区、特色生活区、中心商业区、休闲文化区、旅游配套区。

六大功能区

老街商业区:结合现状的餐饮建筑,加以完善区域功能,设置游客中心、老街客栈、特色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力求保持古朴民居的原汁原味。

滨江公园区:与滨江公园联系紧密。为通往码头的、滨江公园游客以及居民提供娱乐休憩相结合的商住区域。

特色生活区:形成符合老镇文化气质的特色休憩区。建筑多为围合院落住宅,可能保留老镇原有的建筑肌理;并结合水岸、坦克山、区域中心节点等景观,打造独一无二的传统民居体验的特色生活区。

中心商业区:以商业中心为主的综合商业街区,既可服务于周边住宅,也为游客提供大型特色购物环境。

休闲文化区:是文化商业展览、特色餐饮、休闲购物相结合的区域。以原创产业、特色零售、异域风情等多主题,形成老镇的“慢生活”精神场所。

旅游配套区:对应相关的旅游需求,在山坳中设置特色精品酒店、度假旅馆等设施,面山临水,环境宜人,交通可达性较好。

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注重多重体验。规划临江路、黄山路为城市支路,和燕路为城市快速路,地块内部分道路为满足小区内部道路和商业服务需求可以通行车辆外,其余道路均为步行道路。

在临江路北侧以及与燕路交口、和燕路北部端头设置3个集中的地面公共停车场,可以提供地面停车位。此外还将规划地下停车设施。

涉及范围内,除精品酒店以外的区域均为步行区域。历史轴线与商业街轴线串联形成主要的慢行线路,自行车及步行混合;坦克山上设置主要的公园游线,连接主要广场以及商业空间;沿水岸设置贯通的步行线路,并与商业步行流线以及公园游线相交叉。

此外,规划设计从场地本身出发,老镇的整体标高将考虑与周边的标高有机衔接,并且预留视线廊道,保证看山见水。

建筑设计方面,结合地区民居特点,分析木材、青砖、白墙的不同比例,形成不同特色的建筑立面。

来源:楼市飞说

原标题:燕子矶喜迎重大利好!老镇换新颜 将变身有历史感的滨江小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燕子矶将变身有历史感的滨江小镇

燕子矶老镇迎来改造规划,将建设交通等公共设施,发展特色商业、餐饮街区,打造成“滨长江、倚外郭、拥名矶”的滨江小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城北燕子矶板块近几年的发展突然就热了起来,原因很多:比如化工厂搬迁、地铁1号线北沿线开工、大型商业综合体配套的落地、南外等一大批学校以及三甲医院的入驻等等……归根结底来看,莫不多是政府的规划导向使然。

刚刚,板块内又传来新的规划利好。燕子矶老镇迎来改造规划,将建设交通等公共设施,发展特色商业、餐饮街区,打造成“滨长江、倚外郭、拥名矶”的滨江小镇。

据了解,本次城市设计范围为:北临长江、西至和燕路、南抵水塔山、东临北十里长沟西支,总占地约18.48公顷。

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此次规划的设计策略、功能区划分和交通商业配套等信息:

设计策略

功能策略:功能定位注重活力聚集,通过商业与休闲功能的混合配置,最大程度地实现街区全天候24小时的活力聚集。

空间策略:空间结构注重历史记忆,尊重并保留老镇承载历史记忆的肌理,留存老镇具有一定价值值的文物、建筑、街道等,将老镇打造成具有历史特质的文化空间场所。

开发策略:区域内一些有价值的景点、建筑、街道、树木将会被点状地保留下来,同时新的内容将会线状、面状地建设起来,新旧元素之间可以衔接或对比。

城市设计方案总平面图

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 “两轴、一带、六片区” 的空间结构。

“两    轴”—— 老街商业轴、历史文化轴;

 “一    带”—— 生态水岸景观带;

 “六片区”—— 老街商业区、滨江公园区、特色生活区、中心商业区、休闲文化区、旅游配套区。

六大功能区

老街商业区:结合现状的餐饮建筑,加以完善区域功能,设置游客中心、老街客栈、特色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力求保持古朴民居的原汁原味。

滨江公园区:与滨江公园联系紧密。为通往码头的、滨江公园游客以及居民提供娱乐休憩相结合的商住区域。

特色生活区:形成符合老镇文化气质的特色休憩区。建筑多为围合院落住宅,可能保留老镇原有的建筑肌理;并结合水岸、坦克山、区域中心节点等景观,打造独一无二的传统民居体验的特色生活区。

中心商业区:以商业中心为主的综合商业街区,既可服务于周边住宅,也为游客提供大型特色购物环境。

休闲文化区:是文化商业展览、特色餐饮、休闲购物相结合的区域。以原创产业、特色零售、异域风情等多主题,形成老镇的“慢生活”精神场所。

旅游配套区:对应相关的旅游需求,在山坳中设置特色精品酒店、度假旅馆等设施,面山临水,环境宜人,交通可达性较好。

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注重多重体验。规划临江路、黄山路为城市支路,和燕路为城市快速路,地块内部分道路为满足小区内部道路和商业服务需求可以通行车辆外,其余道路均为步行道路。

在临江路北侧以及与燕路交口、和燕路北部端头设置3个集中的地面公共停车场,可以提供地面停车位。此外还将规划地下停车设施。

涉及范围内,除精品酒店以外的区域均为步行区域。历史轴线与商业街轴线串联形成主要的慢行线路,自行车及步行混合;坦克山上设置主要的公园游线,连接主要广场以及商业空间;沿水岸设置贯通的步行线路,并与商业步行流线以及公园游线相交叉。

此外,规划设计从场地本身出发,老镇的整体标高将考虑与周边的标高有机衔接,并且预留视线廊道,保证看山见水。

建筑设计方面,结合地区民居特点,分析木材、青砖、白墙的不同比例,形成不同特色的建筑立面。

来源:楼市飞说

原标题:燕子矶喜迎重大利好!老镇换新颜 将变身有历史感的滨江小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