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寻找低吸机会,坐等牛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寻找低吸机会,坐等牛来

随着当下市场一轮又一轮的非理性下跌,在笔者看来,投资者入场拾金的机会已经到来。

红刊财经     温钢城

在香港资本市场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六次股灾,每次股灾的出现,恒生指数都会出现超过一半的跌幅。而如今,随着上证指数以及香港国企指数由最高点累计跌幅超过20%,似乎预示着股市已经到了牛熊分界的交叉路口。是抛售为先还是持币观望,市场产生了分歧。

美国明星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经评论过大部分人的投资现状:“一般而言,股票的价格长期是看涨的,但是100个人中有99个人却老是成为慢性输家。这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没有计划,他们买在高位,然后失去耐心或者心生恐惧,急着把赔钱的股票杀出。他们的投资哲学是‘买高卖低’。”彼得·林奇认为,买在高位然后失去耐心,成为投资者投资失败的原因所在。但是,随着当下市场一轮又一轮的非理性下跌,在笔者看来,投资者入场拾金的机会已经到来。

半个世纪,六次股灾

在香港资本市场,界定熊市的方法通常有两个:恒生指数跌破250天均线,或是指数自高位回调超过20%。正因如此,尽管恒生指数自33484点高位,辗转下跌至执笔一刻的27830点今年最低位,跌破250天平均线,但因跌幅只有15.00%,尚未算作正式步入熊市。

不过,在一江之遥的A股市场,由于近期上证指数持续走弱,自年初的3587点持续下挫,目前已经跌至2722点附近,不仅失守200天均线,累积跌幅也达到了23.17%,似乎由此已经确认了熊市信号。这也导致反映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股价表现的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较于恒生指数更大的跌幅——由13963点累积下跌22.70%,至目前10608点仍然没有止跌迹象,似乎真的预示“牛去熊来”。

华尔街有句谚语: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有升必定有跌),听来仿佛是在投资者的伤口上洒盐,但是如果能够理性地回顾一下恒生指数的历史,自1964年7月开始至今54年,几乎每隔几年,投资者便会遇到一次触动人心的大熊市。每次股灾出现,恒生指数都会出现超过一半的跌幅,例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66.5%)、2000年互联网泡沫(-54.7%)、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60.9%)、1987年香港股灾(-52.5%)、1981年石油危机(-62.6%),甚至在最严重的1973年股灾,恒生指数暴跌91.5%,由1774点跌至150点,导致当年不少投资者妻离子散、倾家荡产。

有趣的是,港股市场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当中,并没有因为上述几次大股灾一跌不起,恒生指数反而从设立至今,最多累积涨幅高达33倍,相当于年化收益率11.5%。若再算上香港市场平均2%的股息率,则意味着资金每5.33年便能累积上升1倍。先别说汇丰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在早前低至1万元每年只能获得1元的利息,就算是在大陆市场,年化收益率能够达到10%以上的理财产品也是凤毛麟角。可见熊市不可怕,谁跑谁尴尬。

在熊市中赚钱

那对于当下的资本市场来说,存在让投资收益大幅度增长的方法吗?笔者认为,对大部分投资者而言,能够在股市中获得稳定收益的方法不外乎:

1.选择了如腾讯控股般极为优质股票,并长期持有——自腾讯2004年以3.7港元上市,今年初股价高达476港元,考虑到2014年腾讯将股份一拆五,尚不考虑股息,14年间股价大涨643倍;

2.好好利用来之不易的熊市趁低吸纳,坐等牛市。

不过,像腾讯这样的能够实现股价长期上涨的优质个股,全香港只有这一只。其他基本面优秀,股价走势相对不错的个股,如吉利汽车、舜宇光学科技、石药集团等,也多是涨涨停停。

不过,在市场上哀鸿遍野时能够排除杂音,果断出手趁低吸纳,这就等同于违背人性。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别人恐惧我贪婪”从来都是知易行难。此外,能够做到在熊市中赚大钱的另一关键,就是在于投资者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定的毅力去持有。毕竟,历史告诉我们恒生指数总能创出新高,优质公司也总能够在市场波动中不断向上,等不到优质标的回归价值就匆忙平仓离场是多么的可惜。

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稳定利润保障的公用事业股似乎可以成为投资者首选标的。根据过去30年的经验,笔者也确实发现投资公用事业股的回报较为稳定。以香港中华煤气为例,公司自1986年上市至今,基本面优异且股价稳定向上,在过去的32年为股东带来了平均13%的年化回报,若加上每年约2.5%的股息率,总回报率相当于15.5%。

(作者系中投傲扬精选基金经理,文中涉及股票只做举例,不做买入推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寻找低吸机会,坐等牛来

随着当下市场一轮又一轮的非理性下跌,在笔者看来,投资者入场拾金的机会已经到来。

红刊财经     温钢城

在香港资本市场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六次股灾,每次股灾的出现,恒生指数都会出现超过一半的跌幅。而如今,随着上证指数以及香港国企指数由最高点累计跌幅超过20%,似乎预示着股市已经到了牛熊分界的交叉路口。是抛售为先还是持币观望,市场产生了分歧。

美国明星基金经理彼得·林奇曾经评论过大部分人的投资现状:“一般而言,股票的价格长期是看涨的,但是100个人中有99个人却老是成为慢性输家。这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没有计划,他们买在高位,然后失去耐心或者心生恐惧,急着把赔钱的股票杀出。他们的投资哲学是‘买高卖低’。”彼得·林奇认为,买在高位然后失去耐心,成为投资者投资失败的原因所在。但是,随着当下市场一轮又一轮的非理性下跌,在笔者看来,投资者入场拾金的机会已经到来。

半个世纪,六次股灾

在香港资本市场,界定熊市的方法通常有两个:恒生指数跌破250天均线,或是指数自高位回调超过20%。正因如此,尽管恒生指数自33484点高位,辗转下跌至执笔一刻的27830点今年最低位,跌破250天平均线,但因跌幅只有15.00%,尚未算作正式步入熊市。

不过,在一江之遥的A股市场,由于近期上证指数持续走弱,自年初的3587点持续下挫,目前已经跌至2722点附近,不仅失守200天均线,累积跌幅也达到了23.17%,似乎由此已经确认了熊市信号。这也导致反映在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股价表现的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较于恒生指数更大的跌幅——由13963点累积下跌22.70%,至目前10608点仍然没有止跌迹象,似乎真的预示“牛去熊来”。

华尔街有句谚语: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有升必定有跌),听来仿佛是在投资者的伤口上洒盐,但是如果能够理性地回顾一下恒生指数的历史,自1964年7月开始至今54年,几乎每隔几年,投资者便会遇到一次触动人心的大熊市。每次股灾出现,恒生指数都会出现超过一半的跌幅,例如,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66.5%)、2000年互联网泡沫(-54.7%)、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60.9%)、1987年香港股灾(-52.5%)、1981年石油危机(-62.6%),甚至在最严重的1973年股灾,恒生指数暴跌91.5%,由1774点跌至150点,导致当年不少投资者妻离子散、倾家荡产。

有趣的是,港股市场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实践当中,并没有因为上述几次大股灾一跌不起,恒生指数反而从设立至今,最多累积涨幅高达33倍,相当于年化收益率11.5%。若再算上香港市场平均2%的股息率,则意味着资金每5.33年便能累积上升1倍。先别说汇丰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在早前低至1万元每年只能获得1元的利息,就算是在大陆市场,年化收益率能够达到10%以上的理财产品也是凤毛麟角。可见熊市不可怕,谁跑谁尴尬。

在熊市中赚钱

那对于当下的资本市场来说,存在让投资收益大幅度增长的方法吗?笔者认为,对大部分投资者而言,能够在股市中获得稳定收益的方法不外乎:

1.选择了如腾讯控股般极为优质股票,并长期持有——自腾讯2004年以3.7港元上市,今年初股价高达476港元,考虑到2014年腾讯将股份一拆五,尚不考虑股息,14年间股价大涨643倍;

2.好好利用来之不易的熊市趁低吸纳,坐等牛市。

不过,像腾讯这样的能够实现股价长期上涨的优质个股,全香港只有这一只。其他基本面优秀,股价走势相对不错的个股,如吉利汽车、舜宇光学科技、石药集团等,也多是涨涨停停。

不过,在市场上哀鸿遍野时能够排除杂音,果断出手趁低吸纳,这就等同于违背人性。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别人恐惧我贪婪”从来都是知易行难。此外,能够做到在熊市中赚大钱的另一关键,就是在于投资者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定的毅力去持有。毕竟,历史告诉我们恒生指数总能创出新高,优质公司也总能够在市场波动中不断向上,等不到优质标的回归价值就匆忙平仓离场是多么的可惜。

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稳定利润保障的公用事业股似乎可以成为投资者首选标的。根据过去30年的经验,笔者也确实发现投资公用事业股的回报较为稳定。以香港中华煤气为例,公司自1986年上市至今,基本面优异且股价稳定向上,在过去的32年为股东带来了平均13%的年化回报,若加上每年约2.5%的股息率,总回报率相当于15.5%。

(作者系中投傲扬精选基金经理,文中涉及股票只做举例,不做买入推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