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微软Azure与金山云,谁会成为小米最重要的云服务厂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微软Azure与金山云,谁会成为小米最重要的云服务厂商

小米,甚至是整个小米生态的命,都跑在它的云上。金山云作为小米自家的产品自然是第一选择。除金山云之外,小米在国内第二家云厂商选择微软Azure。

文丨众视媒体   祝璇 

摘  要

小米目前是全球第4大手机制造商,同时也是全球最大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

如此巨大规模数量的终端连接、海量的用户消费和行为数据,以及购物、内容等,背后都需要强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做承载。小米,甚至是整个小米生态的命,都跑在它的云上。金山云作为小米自家的产品自然是第一选择。除金山云之外,小米在国内第二家云厂商选择微软Azure。

要点速递

01 经历了开盘即破发之后,前天的小米怒涨13.1%,收盘价19港元。

02 小米目前是全球第4大手机制造商,同时是全球最大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金山云作为小米自家的产品自然是第一选择。

03 从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容灾角度来说,选择第二家云计算厂商,对于小米这种业务体量来说是必须的,最终小米选择了微软Azure的公共云服务。

04 小米在今年第一季度投入金山云的成本大约为1.05亿元,在微软Azure中国和海外AWS两块的成本投入共计大约2.3亿元。

Part1

近期,最受资本圈关注的事情无疑是小米上市,在经历短暂的低谷期后,小米市值接连攀升,尽管与最初的2000亿、1000亿的噱头相差较多,但也足够展示其雄风。众视媒体首先带大家来回顾下小米上市事件始末。

7月9日,备受关注的小米公司在港股上市。

此前,小米的估值从最初的2000亿美元降到1000亿美元,最后又降到550亿美元。

雷军在上市路演时对投资者说道,“这次550亿美元的定价,就是我也不想开价了,你们随便开吧,总不至于连550亿美元都不值吧?”

最终,小米确定了17港元/股的发行价,比550亿美元略有下跌。

7月9日上市首日,小米股价即跌破17港元/股的发行价,下跌1.18%,收于16.8港元/股,以收盘价计算,小米集团总市值为3759.19亿港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约为478.98亿美元。

有意思的是,相比于小米的开盘即破发,金山软件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一改颓势,尾盘涨了2.9%,在资本对小米互联网模式的质疑下,对金山软件是持乐观态度的。

同一市场,雷军手下的两家企业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境遇,多少让人有些不可思议。当然,开盘首日并不能说明问题,多家机构已经表示,小米还是会赢得投资者的信心的。

事实上,从雷军透露小米上市的计划开始,人们就已经在关注金山的走势了,5月3日,在小米正式提交IPO申请文件后,金山软件也曾一度飙涨逾6%。似乎从这一刻起,两家企业的命运已经绑在了一起。

经历了开盘即破发之后,前天的小米怒涨13.1%,收盘价19港元,也算是让雷军挽回了首日的颜面。

Part2

作为一家硬件终端出身的互联网厂商,小米上市带来的影响很多,甚至有观点认为,小米将改变现有BATJ格局,变身BATJM的一员。云服务作为数字化时代下的宠儿,加上边缘计算与物联网的密切联系,是巨头企业跑马圈地不可忽视的一环,就野心勃勃的小米而言,自然也不能放过。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2017年全年,小米手机出货量为9141万台;截止2018年3月31日,今年前三个月小米手机出货量为2841.3万台。

截止今年3月31日,MIUI(小米手机系统)的月活跃用户为1.9亿,拥有5个以上非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的小米互联产品的“米粉”人数超过140万。

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公司开发了38个月活跃用户超过1000万的应用程序,以及18个月活跃用户超过5000万的应用程序;用户每天使用小米智能手机的平均时长大约是4.5小时。

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IoT(物联网)连接了超过1亿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

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经过用户事先允许,已在云服务中累积收集了超过230PB的专有数据。

简单来说:根据公开的数据统计显示,小米目前是全球第4大手机制造商,同时是全球最大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

如此巨大规模数量的终端连接、海量的用户消费和行为数据,以及购物、内容等,背后都需要强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做承载。不夸张的说,小米,甚至是整个小米生态的命,都跑在它的云上。金山云作为小米自家的产品自然是第一选择。

Part3

有报道显示,在前几年,小米一度是金山云的最大客户,营收贡献占比最高时甚至超过80%。不过随着金山云自身的业务增长,“去小米化”的效果也逐步显现。截止2017年底,小米在金山云中的营收占比大约为25%。

金山云的崛起,小米集团的贡献功不可没。2014年,小米集团对金山云营收的贡献竟然高到80%以上,与其说是关联交易,还不如说,金山云就是小米集团的IT部门。小米与金山云在资本、业务上的紧密联系让人想入非非,作为国内第三大互联网云服务厂商,金山云的强势与小米的业务版图扩展的不可分割,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选择金山无可厚非。

但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项IT服务都有出现故障的可能性。从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容灾角度来说,选择第二家云计算厂商,对于小米这种业务体量来说是必须的。

目前在国内,IaaS云服务提供商众多,比较知名的包括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QingCloud、UCloud以及三大运营商等等,其中市场占有率阿里云位列第一。

但意外的是,小米在国内的第二选择并非上述云商,而是选择了微软Azure的公共云服务。

Part4

如果从可能的业务竞争角度来说,除金山云之外,小米在国内第二家云厂商选择微软Azure也无可厚非。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在国内,微软云是由世纪互联运营的“中国版Azure”,而并非海外的“正版Azure”。

根据上个月全球云观察发布的报道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公有云厂商收入利润综合排名前三的厂商分别是阿里云(112亿元),中国联通(110.2亿元)和网宿科技(53.58亿元);随后是腾讯云(45亿元)、中国电信(35亿元)、华为云(32亿元)。

而小米选择的微软Azure中国,在去年的收入利润仅为14.5亿元,甚至比整整晚其2年开放的亚马逊AWS中国的19亿元还要低上大约38%。不过微软本身的服务与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根据调查机构Synergy的统计报告,微软的公有云服务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AWS,位居行业第二,远远甩开Google与中国本土云厂商阿里云。

根据小米上市前的聆讯资料显示,小米的数据存储可在两个云中心(金山云、微软Azure中国)之间高效切换,系统基础设施托管在国内多个城市的冗余中心,备份存储于云服务供应商的独立数据库。当然,从实际小米云服务的运行状况来说,这两朵云的表现暂时应该符合小米预期。

而在全球公有云市场,目前的主要玩家基本是3A(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Alibaba Cloud)和Google。在世界其他地区,小米在云方面的选择没有意外,选择的是目前第一的亚马逊AWS的Web服务。

另外,众视媒体还顺便挖了一下小米的云计算成本投入:从2015年开始,小米在云计算方面基本保持着每年大约3亿元的投入增长。

2015年,小米云服务、带宽及服务器托管费大约为3.14亿元,2016年约为6.01亿元,2017年大约为9.3亿元。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目前在该项上的成本投入约为3.35亿元。如果简单按照该数字做倍数增长预期,估算2018年小米的云服务成本将增长至大约13.4亿元。

今年5月,金山软件发布第一季度业绩,其中来自云服务的收益为人民币4.19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前文提及的25%比例计算,小米在今年第一季度投入金山云的成本大约为1.05亿元,在微软Azure中国和海外AWS两块的成本投入共计大约2.3亿元。

编辑丨众视媒体 王超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微软Azure与金山云,谁会成为小米最重要的云服务厂商

小米,甚至是整个小米生态的命,都跑在它的云上。金山云作为小米自家的产品自然是第一选择。除金山云之外,小米在国内第二家云厂商选择微软Azure。

文丨众视媒体   祝璇 

摘  要

小米目前是全球第4大手机制造商,同时也是全球最大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

如此巨大规模数量的终端连接、海量的用户消费和行为数据,以及购物、内容等,背后都需要强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做承载。小米,甚至是整个小米生态的命,都跑在它的云上。金山云作为小米自家的产品自然是第一选择。除金山云之外,小米在国内第二家云厂商选择微软Azure。

要点速递

01 经历了开盘即破发之后,前天的小米怒涨13.1%,收盘价19港元。

02 小米目前是全球第4大手机制造商,同时是全球最大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金山云作为小米自家的产品自然是第一选择。

03 从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容灾角度来说,选择第二家云计算厂商,对于小米这种业务体量来说是必须的,最终小米选择了微软Azure的公共云服务。

04 小米在今年第一季度投入金山云的成本大约为1.05亿元,在微软Azure中国和海外AWS两块的成本投入共计大约2.3亿元。

Part1

近期,最受资本圈关注的事情无疑是小米上市,在经历短暂的低谷期后,小米市值接连攀升,尽管与最初的2000亿、1000亿的噱头相差较多,但也足够展示其雄风。众视媒体首先带大家来回顾下小米上市事件始末。

7月9日,备受关注的小米公司在港股上市。

此前,小米的估值从最初的2000亿美元降到1000亿美元,最后又降到550亿美元。

雷军在上市路演时对投资者说道,“这次550亿美元的定价,就是我也不想开价了,你们随便开吧,总不至于连550亿美元都不值吧?”

最终,小米确定了17港元/股的发行价,比550亿美元略有下跌。

7月9日上市首日,小米股价即跌破17港元/股的发行价,下跌1.18%,收于16.8港元/股,以收盘价计算,小米集团总市值为3759.19亿港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约为478.98亿美元。

有意思的是,相比于小米的开盘即破发,金山软件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一改颓势,尾盘涨了2.9%,在资本对小米互联网模式的质疑下,对金山软件是持乐观态度的。

同一市场,雷军手下的两家企业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境遇,多少让人有些不可思议。当然,开盘首日并不能说明问题,多家机构已经表示,小米还是会赢得投资者的信心的。

事实上,从雷军透露小米上市的计划开始,人们就已经在关注金山的走势了,5月3日,在小米正式提交IPO申请文件后,金山软件也曾一度飙涨逾6%。似乎从这一刻起,两家企业的命运已经绑在了一起。

经历了开盘即破发之后,前天的小米怒涨13.1%,收盘价19港元,也算是让雷军挽回了首日的颜面。

Part2

作为一家硬件终端出身的互联网厂商,小米上市带来的影响很多,甚至有观点认为,小米将改变现有BATJ格局,变身BATJM的一员。云服务作为数字化时代下的宠儿,加上边缘计算与物联网的密切联系,是巨头企业跑马圈地不可忽视的一环,就野心勃勃的小米而言,自然也不能放过。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2017年全年,小米手机出货量为9141万台;截止2018年3月31日,今年前三个月小米手机出货量为2841.3万台。

截止今年3月31日,MIUI(小米手机系统)的月活跃用户为1.9亿,拥有5个以上非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的小米互联产品的“米粉”人数超过140万。

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公司开发了38个月活跃用户超过1000万的应用程序,以及18个月活跃用户超过5000万的应用程序;用户每天使用小米智能手机的平均时长大约是4.5小时。

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IoT(物联网)连接了超过1亿台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

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经过用户事先允许,已在云服务中累积收集了超过230PB的专有数据。

简单来说:根据公开的数据统计显示,小米目前是全球第4大手机制造商,同时是全球最大消费类IoT物联网平台。

如此巨大规模数量的终端连接、海量的用户消费和行为数据,以及购物、内容等,背后都需要强大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做承载。不夸张的说,小米,甚至是整个小米生态的命,都跑在它的云上。金山云作为小米自家的产品自然是第一选择。

Part3

有报道显示,在前几年,小米一度是金山云的最大客户,营收贡献占比最高时甚至超过80%。不过随着金山云自身的业务增长,“去小米化”的效果也逐步显现。截止2017年底,小米在金山云中的营收占比大约为25%。

金山云的崛起,小米集团的贡献功不可没。2014年,小米集团对金山云营收的贡献竟然高到80%以上,与其说是关联交易,还不如说,金山云就是小米集团的IT部门。小米与金山云在资本、业务上的紧密联系让人想入非非,作为国内第三大互联网云服务厂商,金山云的强势与小米的业务版图扩展的不可分割,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选择金山无可厚非。

但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一项IT服务都有出现故障的可能性。从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容灾角度来说,选择第二家云计算厂商,对于小米这种业务体量来说是必须的。

目前在国内,IaaS云服务提供商众多,比较知名的包括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QingCloud、UCloud以及三大运营商等等,其中市场占有率阿里云位列第一。

但意外的是,小米在国内的第二选择并非上述云商,而是选择了微软Azure的公共云服务。

Part4

如果从可能的业务竞争角度来说,除金山云之外,小米在国内第二家云厂商选择微软Azure也无可厚非。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在国内,微软云是由世纪互联运营的“中国版Azure”,而并非海外的“正版Azure”。

根据上个月全球云观察发布的报道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公有云厂商收入利润综合排名前三的厂商分别是阿里云(112亿元),中国联通(110.2亿元)和网宿科技(53.58亿元);随后是腾讯云(45亿元)、中国电信(35亿元)、华为云(32亿元)。

而小米选择的微软Azure中国,在去年的收入利润仅为14.5亿元,甚至比整整晚其2年开放的亚马逊AWS中国的19亿元还要低上大约38%。不过微软本身的服务与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根据调查机构Synergy的统计报告,微软的公有云服务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AWS,位居行业第二,远远甩开Google与中国本土云厂商阿里云。

根据小米上市前的聆讯资料显示,小米的数据存储可在两个云中心(金山云、微软Azure中国)之间高效切换,系统基础设施托管在国内多个城市的冗余中心,备份存储于云服务供应商的独立数据库。当然,从实际小米云服务的运行状况来说,这两朵云的表现暂时应该符合小米预期。

而在全球公有云市场,目前的主要玩家基本是3A(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Alibaba Cloud)和Google。在世界其他地区,小米在云方面的选择没有意外,选择的是目前第一的亚马逊AWS的Web服务。

另外,众视媒体还顺便挖了一下小米的云计算成本投入:从2015年开始,小米在云计算方面基本保持着每年大约3亿元的投入增长。

2015年,小米云服务、带宽及服务器托管费大约为3.14亿元,2016年约为6.01亿元,2017年大约为9.3亿元。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目前在该项上的成本投入约为3.35亿元。如果简单按照该数字做倍数增长预期,估算2018年小米的云服务成本将增长至大约13.4亿元。

今年5月,金山软件发布第一季度业绩,其中来自云服务的收益为人民币4.19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前文提及的25%比例计算,小米在今年第一季度投入金山云的成本大约为1.05亿元,在微软Azure中国和海外AWS两块的成本投入共计大约2.3亿元。

编辑丨众视媒体 王超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