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旅行对儿童到底有什么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旅行对儿童到底有什么用

老在家待着,这个孩子未必就一定会变得狭隘和愚昧,但是你永远不知道如果他经历和体验一段不一样的生活后,会产生怎样的兴趣和志向,以及那些体验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作者:嘟爸教授

其实旅行的意义,是典型的“无用之用”。很难设计一个指标体系去量化,但是你确实能体会到价值所在。

作为亲子旅行的鼓吹者,我跟身边很多家长一样,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旅行,对儿童到底有什么用?

昨晚6岁儿子弹钢琴,触发了我的一点情绪。他新学了一首短曲子《很久以前》,弹着弹着就开始自己即兴填词唱:“很久以前,我们去雪乡呀,一起玩雪,多快乐……”表情陶醉,情不自禁。让我仿佛看到了去年此时带他在雪乡的山坡上滑雪、爬山、跑来跑去的情景。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一直带他不停出门旅行,先后去过了承德、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西安、西藏、湖南和厦门。但我真的不知道,这些经历在他心里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当我们聊起去过的那些地方的经历,我惊讶地发现他能够回忆起很多吃住玩的细节,却往往记不住我刻意带他去过的景点名字。这可能就是大人和孩子对于旅行这件事根本的差异吧。

我们成年人的旅行,多是抱了一份功利心,比如舒缓压力、实现梦想、邂逅爱情等等。而孩子的目的要单纯很多,他们喜欢随遇而安,一旦在旅途中发现一件好玩的事情很快投入其中根本停不下来。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沉浸体验”——被科学实验证明了的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也就是说,大人评判旅行的价值着眼于“有用”;而孩子则只关心是否“有趣”。不仅于此,孩子的兴奋点往往在大人的计划之外,重金打造、精心安排的旅行计划未必能讨得孩子的欢心。随着孩子的心意乱走瞎逛反而常会收到意外惊喜。其实旅行这件事,是典型的“无用之用”——在孩子成长的熟悉环境之外给予更多环境刺激,让他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最终成为一个更像他自己的样子。如果非要从功利的眼光出发找到旅行的好处或作用,我觉得下面这个例子或许是个证明——旅行有助于孩子学业表现。

知乎上曾有热帖讨论“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题主“小隐于小林”是一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本科生。他有门课的老师每年都会对清华新生做一个背景调查,每到其他大学讲课时也会让那里的同学做同样的问卷。里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请见下图,请把眼光不要停留在“快乐大本营”上,请重点锁定“入学前活动半径“一项。

虽然样本量不算太大,但是这位老师从持续几年的调查中发现,清华的学生跟普通高校对比,上大学之前活动半径更大、去过的地方更多。社科学院的同学上大学以前到过境外的人2013年入学和2014年入学的都是40%左右;经管学院2013年和2014年的数据也是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这些都遥遥领先于一所西部 211 大学(和清华是对口支援关系)。

他从中得出一个推论,于是对学生们说:“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好的,重点就在这里。文章原本的意思是说,活动半径体现了家庭的经济能力。但我得到的启发是:有更多旅行体验的孩子,他们可能在学业上的表现更优秀。儿童时期的旅行,会帮助他们以更成熟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形成更积极地学习态度。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附带的好处——比如知识储备更丰富,写作素材更丰富、更有包容心、更能体会到知识的实际价值,还有如何调节与周边人的关系等等。

需要声明的是,我并没有其他更多的调查实验和数据支撑,只是和那位清华老师一样做出了自己的推论。

另外一个可做例证的现象是,现在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在提倡教育的国际化。校方和家长都尽力给孩子提供到国外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很欢迎其他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来校学习或寄宿。如果仅仅着眼于学习的短期效果,那么这除了有助于学习外语可能就没有别的什么了。但是我们都很清楚,文化的交融和碰撞给成长中的孩子带来的价值是无价的。这跟判断旅行的意义很相似。很难设计一个指标体系去量化,但是你确实能体会到价值所在。

老在家呆着,这个孩子未必就一定会变得狭隘和愚昧,但是你永远不知道如果他经历和体验一段不一样的生活后,会产生怎样的兴趣和志向,以及那些体验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许在旅途中就有一件小事让他怦然心动、念兹在兹,谁知道呢?

注:作者为亲子旅行自媒体“嘻游记”(微信号:qinzixiyou)的专栏作者,临床心理学硕士、教育博士,狂热的亲子旅行爱好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旅行对儿童到底有什么用

老在家待着,这个孩子未必就一定会变得狭隘和愚昧,但是你永远不知道如果他经历和体验一段不一样的生活后,会产生怎样的兴趣和志向,以及那些体验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作者:嘟爸教授

其实旅行的意义,是典型的“无用之用”。很难设计一个指标体系去量化,但是你确实能体会到价值所在。

作为亲子旅行的鼓吹者,我跟身边很多家长一样,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旅行,对儿童到底有什么用?

昨晚6岁儿子弹钢琴,触发了我的一点情绪。他新学了一首短曲子《很久以前》,弹着弹着就开始自己即兴填词唱:“很久以前,我们去雪乡呀,一起玩雪,多快乐……”表情陶醉,情不自禁。让我仿佛看到了去年此时带他在雪乡的山坡上滑雪、爬山、跑来跑去的情景。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一直带他不停出门旅行,先后去过了承德、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西安、西藏、湖南和厦门。但我真的不知道,这些经历在他心里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当我们聊起去过的那些地方的经历,我惊讶地发现他能够回忆起很多吃住玩的细节,却往往记不住我刻意带他去过的景点名字。这可能就是大人和孩子对于旅行这件事根本的差异吧。

我们成年人的旅行,多是抱了一份功利心,比如舒缓压力、实现梦想、邂逅爱情等等。而孩子的目的要单纯很多,他们喜欢随遇而安,一旦在旅途中发现一件好玩的事情很快投入其中根本停不下来。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沉浸体验”——被科学实验证明了的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也就是说,大人评判旅行的价值着眼于“有用”;而孩子则只关心是否“有趣”。不仅于此,孩子的兴奋点往往在大人的计划之外,重金打造、精心安排的旅行计划未必能讨得孩子的欢心。随着孩子的心意乱走瞎逛反而常会收到意外惊喜。其实旅行这件事,是典型的“无用之用”——在孩子成长的熟悉环境之外给予更多环境刺激,让他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最终成为一个更像他自己的样子。如果非要从功利的眼光出发找到旅行的好处或作用,我觉得下面这个例子或许是个证明——旅行有助于孩子学业表现。

知乎上曾有热帖讨论“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题主“小隐于小林”是一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本科生。他有门课的老师每年都会对清华新生做一个背景调查,每到其他大学讲课时也会让那里的同学做同样的问卷。里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请见下图,请把眼光不要停留在“快乐大本营”上,请重点锁定“入学前活动半径“一项。

虽然样本量不算太大,但是这位老师从持续几年的调查中发现,清华的学生跟普通高校对比,上大学之前活动半径更大、去过的地方更多。社科学院的同学上大学以前到过境外的人2013年入学和2014年入学的都是40%左右;经管学院2013年和2014年的数据也是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这些都遥遥领先于一所西部 211 大学(和清华是对口支援关系)。

他从中得出一个推论,于是对学生们说:“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好的,重点就在这里。文章原本的意思是说,活动半径体现了家庭的经济能力。但我得到的启发是:有更多旅行体验的孩子,他们可能在学业上的表现更优秀。儿童时期的旅行,会帮助他们以更成熟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形成更积极地学习态度。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附带的好处——比如知识储备更丰富,写作素材更丰富、更有包容心、更能体会到知识的实际价值,还有如何调节与周边人的关系等等。

需要声明的是,我并没有其他更多的调查实验和数据支撑,只是和那位清华老师一样做出了自己的推论。

另外一个可做例证的现象是,现在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在提倡教育的国际化。校方和家长都尽力给孩子提供到国外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很欢迎其他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来校学习或寄宿。如果仅仅着眼于学习的短期效果,那么这除了有助于学习外语可能就没有别的什么了。但是我们都很清楚,文化的交融和碰撞给成长中的孩子带来的价值是无价的。这跟判断旅行的意义很相似。很难设计一个指标体系去量化,但是你确实能体会到价值所在。

老在家呆着,这个孩子未必就一定会变得狭隘和愚昧,但是你永远不知道如果他经历和体验一段不一样的生活后,会产生怎样的兴趣和志向,以及那些体验如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许在旅途中就有一件小事让他怦然心动、念兹在兹,谁知道呢?

注:作者为亲子旅行自媒体“嘻游记”(微信号:qinzixiyou)的专栏作者,临床心理学硕士、教育博士,狂热的亲子旅行爱好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