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走出荒野,更要走破荒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走出荒野,更要走破荒野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关隘不在“万卷”也不在“千里”,而在“破”。人生的关隘也在一“破”字。电影的关隘,当然也在一“破”字。

作者:大宝剑

一个人在荒野中走啊走,和一个人在川藏公路上骑啊骑,这两件事是差不太多的。这样的题材看上去似乎很好拍,但真正动起手来就会发现,难拍得很。不管是荒野,还是川藏公路,不管是骑下来,还是走下来,并不会发生太多戏剧性的故事,也就是说,你很难把这件事当做一件跌宕起伏的故事来拍。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这么长一趟行走或者骑行下来,到底解决了什么难题?要把这一点讲清楚,太难了。

行走的力量

2014年我参加了陈坤的“行走的力量”,走了一半,我就退出了。退出的原因,不是支撑不下去了,更不是觉得这个活动无聊,而是觉得,要真走出什么东西来,要真走出一个日新月异来,6天时间太不够了。

好像是大宝剑的自拍照

陈坤是把“行走”当成修行的法门,他自己看上去也像一个“假行僧”。《WILD》看上去则像极了“行走的力量”的宣传片,主人公“老谢”面临不少危机,因为母亲早早去世,她无法承受这份悲伤,试图用吸毒、滥交来麻醉自己,后来又和老公离婚,自己感觉成了这个世界多余的人,“不知道我回家还有谁会欢迎我”,在这样一种人生绝境下,她选择了长途步行,行走了1000多英里(1600多公里)。而且,看上去,她还真的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转山》里的张书豪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他哥哥去世了,他为了完成哥哥骑行川藏线的梦想,代哥骑行。中国有很多那种比如从海南走/骑到北京,或者从上海走/骑到西藏的人,有趣的是,许多人打着的旗号往往是,“庆祝中国申奥成功”、“宣传环保知识”、“宣传计划生育”、“宣传法制教育”等等,似乎没有一个这么政治正确的由头,就迈不开步子,踩不动单车一样。张书豪也是如此,自己想骑,那就骑好了,非得要来一发“代哥出征”。

按照这个思路,《WILD》里的老谢也非得说自己是为了完成母亲的梦想,“我的母亲呢,从小就有步行PCT的梦想哦,但是,她早早的离开了偶,我想,偶一定要为她完成这个梦想,用我的脚走完她没开始走的路,耶!”这样的内心OS是不是很熟悉。

电影《转山》剧照

这不单单是张书豪以及《转山》的可悲之处,这也是我们的可悲之处,我们要么是在为父母活,要么是在为孩子活,总体而言都是在为这个国家活,就很难纯粹,只为自己而活。为什么走,其实往往是说不清楚的。即便你去找那些长年流浪在路上的浪人们,他们自己其实也是不大说明白的。说不清楚,总比硬找一个理由好。

找自己,还是找你妹

这样的行走和骑行,往往会被旁观者说,他/她在寻找自己的内心,然后,终于找到了,耶!内心,哪有那么好找。《转山》让我不满意的地方在于,首先,它并没有说清楚主人公为何而骑。其次,它也没说清楚主人公在这一趟骑行里到底收货了什么。当然,它以为自己全都讲明白了。

电影《转山》剧照

《WILD》则非常聪明的穿插了非常多的闪回,它让你慢慢的进入到老谢过往的生活里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不是在说老谢如何用行走治好自己,它是在用行走说老谢以前是一个多么糟糕的病人,至于现在,它在暗示你,老谢都走了这么远了,应该也差不多好了吧。《WILD》其实也没有解决掉,行走/步行到底怎样的影响和改变一个人,到底怎样治愈一个人,或者恶俗的说,到底怎样的让他/她找到自己的内心。它只是用聪明的闪回,让人误以为它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正是这样的题材难拍的地方。

村上春树在《当我在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里说到他长跑训练过程中,有一次跑得太远了些,感觉自己内心和身体发生了某种变化,从此以后再也不一样了。这两部电影,都没有把这一点点不一样,讲清楚。

那一点点不一样到底是什么呢?

那一点点之所以不好表现,就因为它不是必然出现的。也就是说,不是说你内心郁结,去川藏线上骑一圈,诶,好了!人生从此豁然开朗,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人生的难题如果如此容易解决,如果有这样一个标准化的疗程,那么,难题也就不成为难题了。

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难题,而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治疗方案。对有些人来说,转山或者步行环太平洋山脉可以明心见性,对有些人来说,这不过是一趟艳遇以及吹牛逼之旅,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就是简单的自我放逐。开悟有那么容易吗?更多是时候,找到的不是内心吧,而是找你妹。再多说一点“转山”,《转山》既然用了这个名字,想必也是想聊聊藏人的“转山”之旅,遗憾的是,张书豪的骑行川藏和“转山”隔了十万八千里,即便骑到了拉萨,他既见不了真佛,也取不到真经,何况,他压根就没有见真佛和取真经的想法呢。

倒是最近张杨的两部新片之一,其中一部就瞄准了藏人的“转山”,希望它就算取不来真经,好歹也有个取经的姿态。西行之路,不完全只是打怪之旅,更是卧虎降龙之旅。

看万卷书 行千里路

阅历不多,感觉上中国作家都不太愿意写那种在路上的小说。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在中国生活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够流浪了。有印象的,就是徐星的《剩下的都属于你》和高行健的《灵山》。

后者的印象更深一些。这两本小说,也都没有特别挑明,这一趟旅程下来,到底明心见性了没有。当然,它们的重心和落脚点也都不在此。它们更在意的是,在路上的兜兜转转,爱死不死,爱活不活的一脸赖皮。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小时候觉得这句话好厉害,现在想想,万卷书,其实并不算太多。千里路也没那么远。难的是,如何读“破”万卷书,行“破”千里路。借用《一代宗师》的话来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关隘不在“万卷”也不在“千里”,而在“破”。

人生的关隘也在一“破”字。电影的关隘,当然也在一“破”字。好电影,需要导演以自己的才气和思力,“破”开日常生活的平庸之处,也“破”开行走和骑行的美好之处,直抵真相,明心见性。好电影,就是“破”电影。

 

作者简介:大宝剑,腾讯电影频道主编。

版权声明:一切转载,务必事先通过授权:1030245265@qq.com

特殊注明:文章来自知名电影微信公众号:人间电影指南(rjdy2014),欢迎关注、交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走出荒野,更要走破荒野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关隘不在“万卷”也不在“千里”,而在“破”。人生的关隘也在一“破”字。电影的关隘,当然也在一“破”字。

作者:大宝剑

一个人在荒野中走啊走,和一个人在川藏公路上骑啊骑,这两件事是差不太多的。这样的题材看上去似乎很好拍,但真正动起手来就会发现,难拍得很。不管是荒野,还是川藏公路,不管是骑下来,还是走下来,并不会发生太多戏剧性的故事,也就是说,你很难把这件事当做一件跌宕起伏的故事来拍。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这么长一趟行走或者骑行下来,到底解决了什么难题?要把这一点讲清楚,太难了。

行走的力量

2014年我参加了陈坤的“行走的力量”,走了一半,我就退出了。退出的原因,不是支撑不下去了,更不是觉得这个活动无聊,而是觉得,要真走出什么东西来,要真走出一个日新月异来,6天时间太不够了。

好像是大宝剑的自拍照

陈坤是把“行走”当成修行的法门,他自己看上去也像一个“假行僧”。《WILD》看上去则像极了“行走的力量”的宣传片,主人公“老谢”面临不少危机,因为母亲早早去世,她无法承受这份悲伤,试图用吸毒、滥交来麻醉自己,后来又和老公离婚,自己感觉成了这个世界多余的人,“不知道我回家还有谁会欢迎我”,在这样一种人生绝境下,她选择了长途步行,行走了1000多英里(1600多公里)。而且,看上去,她还真的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转山》里的张书豪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他哥哥去世了,他为了完成哥哥骑行川藏线的梦想,代哥骑行。中国有很多那种比如从海南走/骑到北京,或者从上海走/骑到西藏的人,有趣的是,许多人打着的旗号往往是,“庆祝中国申奥成功”、“宣传环保知识”、“宣传计划生育”、“宣传法制教育”等等,似乎没有一个这么政治正确的由头,就迈不开步子,踩不动单车一样。张书豪也是如此,自己想骑,那就骑好了,非得要来一发“代哥出征”。

按照这个思路,《WILD》里的老谢也非得说自己是为了完成母亲的梦想,“我的母亲呢,从小就有步行PCT的梦想哦,但是,她早早的离开了偶,我想,偶一定要为她完成这个梦想,用我的脚走完她没开始走的路,耶!”这样的内心OS是不是很熟悉。

电影《转山》剧照

这不单单是张书豪以及《转山》的可悲之处,这也是我们的可悲之处,我们要么是在为父母活,要么是在为孩子活,总体而言都是在为这个国家活,就很难纯粹,只为自己而活。为什么走,其实往往是说不清楚的。即便你去找那些长年流浪在路上的浪人们,他们自己其实也是不大说明白的。说不清楚,总比硬找一个理由好。

找自己,还是找你妹

这样的行走和骑行,往往会被旁观者说,他/她在寻找自己的内心,然后,终于找到了,耶!内心,哪有那么好找。《转山》让我不满意的地方在于,首先,它并没有说清楚主人公为何而骑。其次,它也没说清楚主人公在这一趟骑行里到底收货了什么。当然,它以为自己全都讲明白了。

电影《转山》剧照

《WILD》则非常聪明的穿插了非常多的闪回,它让你慢慢的进入到老谢过往的生活里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不是在说老谢如何用行走治好自己,它是在用行走说老谢以前是一个多么糟糕的病人,至于现在,它在暗示你,老谢都走了这么远了,应该也差不多好了吧。《WILD》其实也没有解决掉,行走/步行到底怎样的影响和改变一个人,到底怎样治愈一个人,或者恶俗的说,到底怎样的让他/她找到自己的内心。它只是用聪明的闪回,让人误以为它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正是这样的题材难拍的地方。

村上春树在《当我在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里说到他长跑训练过程中,有一次跑得太远了些,感觉自己内心和身体发生了某种变化,从此以后再也不一样了。这两部电影,都没有把这一点点不一样,讲清楚。

那一点点不一样到底是什么呢?

那一点点之所以不好表现,就因为它不是必然出现的。也就是说,不是说你内心郁结,去川藏线上骑一圈,诶,好了!人生从此豁然开朗,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人生的难题如果如此容易解决,如果有这样一个标准化的疗程,那么,难题也就不成为难题了。

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难题,而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治疗方案。对有些人来说,转山或者步行环太平洋山脉可以明心见性,对有些人来说,这不过是一趟艳遇以及吹牛逼之旅,对有些人来说,可能就是简单的自我放逐。开悟有那么容易吗?更多是时候,找到的不是内心吧,而是找你妹。再多说一点“转山”,《转山》既然用了这个名字,想必也是想聊聊藏人的“转山”之旅,遗憾的是,张书豪的骑行川藏和“转山”隔了十万八千里,即便骑到了拉萨,他既见不了真佛,也取不到真经,何况,他压根就没有见真佛和取真经的想法呢。

倒是最近张杨的两部新片之一,其中一部就瞄准了藏人的“转山”,希望它就算取不来真经,好歹也有个取经的姿态。西行之路,不完全只是打怪之旅,更是卧虎降龙之旅。

看万卷书 行千里路

阅历不多,感觉上中国作家都不太愿意写那种在路上的小说。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在中国生活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够流浪了。有印象的,就是徐星的《剩下的都属于你》和高行健的《灵山》。

后者的印象更深一些。这两本小说,也都没有特别挑明,这一趟旅程下来,到底明心见性了没有。当然,它们的重心和落脚点也都不在此。它们更在意的是,在路上的兜兜转转,爱死不死,爱活不活的一脸赖皮。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小时候觉得这句话好厉害,现在想想,万卷书,其实并不算太多。千里路也没那么远。难的是,如何读“破”万卷书,行“破”千里路。借用《一代宗师》的话来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关隘不在“万卷”也不在“千里”,而在“破”。

人生的关隘也在一“破”字。电影的关隘,当然也在一“破”字。好电影,需要导演以自己的才气和思力,“破”开日常生活的平庸之处,也“破”开行走和骑行的美好之处,直抵真相,明心见性。好电影,就是“破”电影。

 

作者简介:大宝剑,腾讯电影频道主编。

版权声明:一切转载,务必事先通过授权:1030245265@qq.com

特殊注明:文章来自知名电影微信公众号:人间电影指南(rjdy2014),欢迎关注、交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