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杨振宁三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不太成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杨振宁三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不太成功?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暨拔尖人才培养论坛”上,96岁的杨振宁作为清华物理系的“老朋友”提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不太成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培养一流科学家为何不太成功?7月14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暨拔尖人才培养论坛”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提出上述问题。

在“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现场,杨振宁表示,自己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方才朱邦芬院士很详细的介绍了这些年来毕业生们可喜的成就,这是大家非常高兴的、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杨振宁说,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创建(培养)一流科学家不太成功。

“对于创建一流科学家不太成功这件事,是值得讨论的。是不是有这个现象?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这三个题目相关的是值得大家讨论的。”杨振宁表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近些年来,国家对基础科学的重视逐渐加强。2009年国家推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旨在培养中国的学术大师。清华的学堂物理班就是“拔尖计划”的一部分。

据教育部披露,“拔尖计划”计划实施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所试点高校大胆改革、努力创新,在选拔拔尖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吸引学术大师参与以及加强国际化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机制。

公开报道称,目前“拔尖计划”共培养出4500名毕业生,支持本科生总数累计达8700名。前五届毕业生中,97%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有67%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0名的国际知名大学深造,10%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名的世界顶尖大学深造,初步实现了成才率、成大才率高的阶段性目标。

拔尖计划每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20所名校中招收1000名本科生,未来将扩大到1万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的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今年将全面实施“拔尖计划”2.0版。“‘拔尖计划’2.0版和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去掉了‘试验’二字。这10年的试验计划可以叫做探路者,现在我们不用再试验了,我们开始有经验、有底气继续做2.0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今年4月表示。

“拔尖计划”意义何在?以清华大学为例,物理系基础科学班自1998年创建,是为物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人才;为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的其他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理科素养的新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基科班重视数学物理基础,课程设置中包括18门物理和数学主干课,其中9门物理课、9门数学课。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2004年秋季学期,为物理系大一新生140多人上《普通物理》。据清华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阮东回忆,杨振宁每周一次给学生答疑,自己出考卷、巡考。目前,基科9班55人中有17人在一流机构任教,包括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顾沛认为,拔尖计划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它将优秀学生聚集到了一起,学校也加强了师资配备,教学、管理、课程等也都独具特点。

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用计划的方式效果恐怕不会好,因为一旦被‘计划’之后,就会受到很多非学术因素的制约。比如判断‘计划’得到的成果是不是专业领域内急需的,其实是外在因素决定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杨振宁三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不太成功?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暨拔尖人才培养论坛”上,96岁的杨振宁作为清华物理系的“老朋友”提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不太成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培养一流科学家为何不太成功?7月14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暨拔尖人才培养论坛”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提出上述问题。

在“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现场,杨振宁表示,自己很高兴参加这个活动,“方才朱邦芬院士很详细的介绍了这些年来毕业生们可喜的成就,这是大家非常高兴的、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杨振宁说,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创建(培养)一流科学家不太成功。

“对于创建一流科学家不太成功这件事,是值得讨论的。是不是有这个现象?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到底重要不重要,值不值得去研究?这三个题目相关的是值得大家讨论的。”杨振宁表示。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近些年来,国家对基础科学的重视逐渐加强。2009年国家推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旨在培养中国的学术大师。清华的学堂物理班就是“拔尖计划”的一部分。

据教育部披露,“拔尖计划”计划实施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所试点高校大胆改革、努力创新,在选拔拔尖学生、开展因材施教、吸引学术大师参与以及加强国际化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机制。

公开报道称,目前“拔尖计划”共培养出4500名毕业生,支持本科生总数累计达8700名。前五届毕业生中,97%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有67%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0名的国际知名大学深造,10%的学生进入了排名前10名的世界顶尖大学深造,初步实现了成才率、成大才率高的阶段性目标。

拔尖计划每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20所名校中招收1000名本科生,未来将扩大到1万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的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今年将全面实施“拔尖计划”2.0版。“‘拔尖计划’2.0版和以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去掉了‘试验’二字。这10年的试验计划可以叫做探路者,现在我们不用再试验了,我们开始有经验、有底气继续做2.0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今年4月表示。

“拔尖计划”意义何在?以清华大学为例,物理系基础科学班自1998年创建,是为物理学、数学等基础学科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拔尖人才;为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的其他学科培养具有良好理科素养的新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基科班重视数学物理基础,课程设置中包括18门物理和数学主干课,其中9门物理课、9门数学课。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2004年秋季学期,为物理系大一新生140多人上《普通物理》。据清华大学物理系副系主任阮东回忆,杨振宁每周一次给学生答疑,自己出考卷、巡考。目前,基科9班55人中有17人在一流机构任教,包括斯坦福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顾沛认为,拔尖计划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它将优秀学生聚集到了一起,学校也加强了师资配备,教学、管理、课程等也都独具特点。

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用计划的方式效果恐怕不会好,因为一旦被‘计划’之后,就会受到很多非学术因素的制约。比如判断‘计划’得到的成果是不是专业领域内急需的,其实是外在因素决定的。”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