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人物】姜文,扮演姜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人物】姜文,扮演姜文

采访姜文与理解姜文同样困难,但我们都应该试一试。

爱之深,恨之切,在观众的心中,姜文正是这两者的集合体。

就算是在《邪不压正》的宣传期,姜文也不太接受媒体的采访。以嘉宾的身份录制一个又一个节目,成为大众了解他的直接途径。

这段时间,姜文上了很多此前根本不可能涉足的节目。不是球迷的他,去优酷解说起了世界杯。对女团没什么认识,他也带着主演彭于晏、廖凡上了女团选秀节目《创造101》。

《创造101》上的姜文

访谈节目更多。在5月他早早地上了许知远的《十三邀》,展开了一场双方自说自话的对谈。好在7月播出的《晓说》和《圆桌派》中,他跟高晓松、马未都和窦文涛等人聊天时更加放松,小酒加老友,也更言之有物。

《晓说》里姜文的表现更加自如

“教育”记者、难以采访,这都是姜文身上的标签,甚至会有《如何正确地采访姜文》这样的稿件刊载。在界面记者有限的采访姜文的机会里,也发现他确实不会像其他受访者那样按部就班地回答问题,甚至会说出类似于“你问的是个好问题,但我现在不想回答”这样的话。

在6月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他作为主席,也多次不按照流程发言,在舞台上也会有些“不合时宜”地讲讲没有同声传译的问题。

姜文以评委会主席的身份亮相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姜文的“嘴炮”是一种无差别的打击,总是能够在“好像”回答完之后,让提问者明白自己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又无法再在这个话题上继续下去。就像过去有记者让他分享幕后花絮,他说“我不觉得这些花絮是一件重要的事,这没意义”,又比如许知远在节目中问他“你把自己陷入过某种特别危险的状况里面吗”,他的回答是“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起床”。

回答了吗?回答了。是理想的答案吗?从传播的角度来说,也算是,这段节目的截图在当时上了微博热搜,引发舆论的关注。达到采访目的了吗?没有。这一回答,跟采访者意图得到的答案相去甚远。

《十三邀》上姜文的回答

不是因为姜文不知道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他明明知道,但刻意不按照那个方向进行回答。他很清楚,“姜文”两个字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他个人。

“男人是大一点的孩子”,这首歌词对1963年出生的姜文来说再贴切不过。尤其是在“自恋”的加持下,面对公众的姜文,始终将自己保护在另一个姜文的背后。

少年成名的姜文并不内向或羞于表达,他的弟弟姜武和朋友,都认为他有着明显的外向性格。如果说绝大多数不擅长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的人,都是因为难以适应暴露在聚光灯下的生活,被动地用一层“壳”封闭自己来换得安宁,那么姜文的“壳”更像是主动形成的。

最大的表现,就是在优越感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傲气。这样的傲气,让他将自己隐藏起来,在公开场合表露出来的,都是经过琢磨后应该由“姜文”说出的话。就像是一名自以为是的孩子,在无法获得自己内心对等的交流后,干脆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回答,塑造一个既像自己又不像自己的形象,让公众既对他始终保持好奇,又对那些无法了解他的人偷着乐。

《圆桌派》上的姜文

真正的他只会若隐若现地在电影中显现出来。就像优秀的小说作家始终写着同一个故事一样,姜文作为导演,尤其是对剧本的把控极为严苛的导演,他所讲的一直是当时他内心的真实反射。

《邪不压正》在有意向《阳光灿烂的日子》靠拢。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会在大街上“手贱”戳破店家挂在门口的猪尿泡,跟马小军戳破那一枚家长精心准备的避孕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天然在房顶上的起起落落、灿烂的笑容,也是马小军当年在那个夏天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画面。

《邪不压正》中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

在制作电影时,姜文也根本不是表面上的糙爷们形象,他心细、谨慎到极致,总能发现别人忽略的细节。只有这样,他才能在《邪不压正》中,将整个北平城还原的跟当年的真实环境几乎一样,熟悉当地环境的观众,甚至能通过屋顶和牌坊的变化,推测出李天然在屋顶“跑酷”时的具体方位。

至于熟女形象、无法摆脱的孤独感、随着时代而漂泊的命运,这些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达,都在《邪不压正》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乃至《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中出现。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宁静饰演的米兰

姜文的6部导演作品,从表面上看,只是在自我表达和商业类型这两个不同的方向有着不同的差别。《阳光灿烂的日子》完成了他对青春的怀念,让他找到了用“梦境”描绘回忆的方式,既表达出个人风格,又能够让观众有着良好的观感。《鬼子来了》是个人风格和叙事完整性的集大成之作。《太阳照常升起》把重点完全放在个人表达的主题上,叙事完全为结构服务。

从内核来看,在这三部影片中,姜文都做了同一件事:解构。第一部用大院子弟带有暖意的青春成长和性启蒙,解构了后人固有的对那个年代的印象;第二部从中国人民的角度出发,解构了传统抗日题材作品中对群众的美化;第三部则是完全自我的表达,解构了特殊时代中人们对信仰的崇拜和变革中信仰的破灭。

《太阳照常升起》

此时的姜文自信、自恋,但也能够通过对现实主义的提炼,将自己的表达落在实处,满银幕都是真诚。虽然通过这三部,他经历了从奖项票房双丰收,到被封杀,再到被痛批的过山车。

到了后三部,也就是所谓的“民国三部曲”时,姜文不再“真诚”。他变成了他片中的角色,张牧之、马走日和蓝青峰,每个人都是高级的骗子。真正的高级,不在于他能将多少假的说成真的,而是在于他说的都是真的,但展露出的只是真相的一面,让观众管中窥豹,无法看到真相背后完整的真实。

《让子弹飞》的票房成功和过度解读,或许是让姜文改变对观众看法的关键。这部影片偏向类型片的叙事,几乎没有太多空间将他的个人表达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夹杂在小片段和台词对话中的空间,给予他在荒诞的世界里表现黑色幽默的机会:原来这就能让观众喜欢。在《邪不压正》中,巨量的黑色幽默反倒成为影响叙事的罪魁祸首之一。

类似这样的笑点过多,显得并不克制

有很多观点认为,《让子弹飞》是姜文“站着把钱挣了”的典型,却没有看到,不管是前一部《太阳照常升起》,还是后一部《一步之遥》,姜文都根本没站着,他都是飞着描绘梦境。区别只是,前者的梦是他私人的,后者的梦是他以为观众会做的。

《邪不压正》打造的荷尔蒙四溢的氛围,加上如此像马小军的李天然,不禁让人猜测,片中饰演蓝青峰的姜文,是不是想借着“爸爸”这一形象,对过去的自己进行一番教诲?

如果是姜文电影的忠实粉丝,一定会十分欣赏该片快节奏、话抢话的叙事、台词风格,但如果对这一风格并不热衷,《邪不压正》就只是一部被导演个人风格打乱节奏的类型片,主角的主观能动性和叙事的逻辑性、严谨性都有着严重缺失。起飞的姜文,讲的是梦境,不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然而,目前《邪不压正》在豆瓣电影的评分并不高,7.2分仅高于6.3分的《一步之遥》,在猫眼电影的预测里,票房成绩也不到7亿,在口碑、票房上都谈不上成功。

如何在保证类型片叙事完整的基础上保持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好莱坞,昆汀、诺兰这样的导演,都有着各自适合的路径,让两者和谐相处。但在姜文手中,能看到一条摇摆的曲线,尤其是在以寓言风格落地的《让子弹飞》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之后,《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都具备非常明确的商业类型片的底子(故事),却依然被姜文导演的风格强压着。这是姜文对表达这件事本身的执着,也能看出他对传统叙事模式的不屑。

《让子弹飞》

《晓说》中高晓松问道如何看待演技的时候,姜文回答,“智人一旦离开自己的被窝要出门,就在演技当中”,不管是符合身份、符合愿望还是符合社会,“都是一种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不知道姜文为了扮演姜文,控制了自己多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姜文

  • 一月电影:《你好旧时光》、光线《白夜行》立项,姜文有了新项目
  • 演而优则导的三次浪潮:姜文破局、大咖组盘、腰部演员自救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人物】姜文,扮演姜文

采访姜文与理解姜文同样困难,但我们都应该试一试。

爱之深,恨之切,在观众的心中,姜文正是这两者的集合体。

就算是在《邪不压正》的宣传期,姜文也不太接受媒体的采访。以嘉宾的身份录制一个又一个节目,成为大众了解他的直接途径。

这段时间,姜文上了很多此前根本不可能涉足的节目。不是球迷的他,去优酷解说起了世界杯。对女团没什么认识,他也带着主演彭于晏、廖凡上了女团选秀节目《创造101》。

《创造101》上的姜文

访谈节目更多。在5月他早早地上了许知远的《十三邀》,展开了一场双方自说自话的对谈。好在7月播出的《晓说》和《圆桌派》中,他跟高晓松、马未都和窦文涛等人聊天时更加放松,小酒加老友,也更言之有物。

《晓说》里姜文的表现更加自如

“教育”记者、难以采访,这都是姜文身上的标签,甚至会有《如何正确地采访姜文》这样的稿件刊载。在界面记者有限的采访姜文的机会里,也发现他确实不会像其他受访者那样按部就班地回答问题,甚至会说出类似于“你问的是个好问题,但我现在不想回答”这样的话。

在6月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他作为主席,也多次不按照流程发言,在舞台上也会有些“不合时宜”地讲讲没有同声传译的问题。

姜文以评委会主席的身份亮相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姜文的“嘴炮”是一种无差别的打击,总是能够在“好像”回答完之后,让提问者明白自己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又无法再在这个话题上继续下去。就像过去有记者让他分享幕后花絮,他说“我不觉得这些花絮是一件重要的事,这没意义”,又比如许知远在节目中问他“你把自己陷入过某种特别危险的状况里面吗”,他的回答是“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起床”。

回答了吗?回答了。是理想的答案吗?从传播的角度来说,也算是,这段节目的截图在当时上了微博热搜,引发舆论的关注。达到采访目的了吗?没有。这一回答,跟采访者意图得到的答案相去甚远。

《十三邀》上姜文的回答

不是因为姜文不知道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他明明知道,但刻意不按照那个方向进行回答。他很清楚,“姜文”两个字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他个人。

“男人是大一点的孩子”,这首歌词对1963年出生的姜文来说再贴切不过。尤其是在“自恋”的加持下,面对公众的姜文,始终将自己保护在另一个姜文的背后。

少年成名的姜文并不内向或羞于表达,他的弟弟姜武和朋友,都认为他有着明显的外向性格。如果说绝大多数不擅长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的人,都是因为难以适应暴露在聚光灯下的生活,被动地用一层“壳”封闭自己来换得安宁,那么姜文的“壳”更像是主动形成的。

最大的表现,就是在优越感的基础上油然而生的傲气。这样的傲气,让他将自己隐藏起来,在公开场合表露出来的,都是经过琢磨后应该由“姜文”说出的话。就像是一名自以为是的孩子,在无法获得自己内心对等的交流后,干脆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回答,塑造一个既像自己又不像自己的形象,让公众既对他始终保持好奇,又对那些无法了解他的人偷着乐。

《圆桌派》上的姜文

真正的他只会若隐若现地在电影中显现出来。就像优秀的小说作家始终写着同一个故事一样,姜文作为导演,尤其是对剧本的把控极为严苛的导演,他所讲的一直是当时他内心的真实反射。

《邪不压正》在有意向《阳光灿烂的日子》靠拢。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会在大街上“手贱”戳破店家挂在门口的猪尿泡,跟马小军戳破那一枚家长精心准备的避孕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李天然在房顶上的起起落落、灿烂的笑容,也是马小军当年在那个夏天留下的不可磨灭的画面。

《邪不压正》中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

在制作电影时,姜文也根本不是表面上的糙爷们形象,他心细、谨慎到极致,总能发现别人忽略的细节。只有这样,他才能在《邪不压正》中,将整个北平城还原的跟当年的真实环境几乎一样,熟悉当地环境的观众,甚至能通过屋顶和牌坊的变化,推测出李天然在屋顶“跑酷”时的具体方位。

至于熟女形象、无法摆脱的孤独感、随着时代而漂泊的命运,这些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达,都在《邪不压正》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乃至《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中出现。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宁静饰演的米兰

姜文的6部导演作品,从表面上看,只是在自我表达和商业类型这两个不同的方向有着不同的差别。《阳光灿烂的日子》完成了他对青春的怀念,让他找到了用“梦境”描绘回忆的方式,既表达出个人风格,又能够让观众有着良好的观感。《鬼子来了》是个人风格和叙事完整性的集大成之作。《太阳照常升起》把重点完全放在个人表达的主题上,叙事完全为结构服务。

从内核来看,在这三部影片中,姜文都做了同一件事:解构。第一部用大院子弟带有暖意的青春成长和性启蒙,解构了后人固有的对那个年代的印象;第二部从中国人民的角度出发,解构了传统抗日题材作品中对群众的美化;第三部则是完全自我的表达,解构了特殊时代中人们对信仰的崇拜和变革中信仰的破灭。

《太阳照常升起》

此时的姜文自信、自恋,但也能够通过对现实主义的提炼,将自己的表达落在实处,满银幕都是真诚。虽然通过这三部,他经历了从奖项票房双丰收,到被封杀,再到被痛批的过山车。

到了后三部,也就是所谓的“民国三部曲”时,姜文不再“真诚”。他变成了他片中的角色,张牧之、马走日和蓝青峰,每个人都是高级的骗子。真正的高级,不在于他能将多少假的说成真的,而是在于他说的都是真的,但展露出的只是真相的一面,让观众管中窥豹,无法看到真相背后完整的真实。

《让子弹飞》的票房成功和过度解读,或许是让姜文改变对观众看法的关键。这部影片偏向类型片的叙事,几乎没有太多空间将他的个人表达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夹杂在小片段和台词对话中的空间,给予他在荒诞的世界里表现黑色幽默的机会:原来这就能让观众喜欢。在《邪不压正》中,巨量的黑色幽默反倒成为影响叙事的罪魁祸首之一。

类似这样的笑点过多,显得并不克制

有很多观点认为,《让子弹飞》是姜文“站着把钱挣了”的典型,却没有看到,不管是前一部《太阳照常升起》,还是后一部《一步之遥》,姜文都根本没站着,他都是飞着描绘梦境。区别只是,前者的梦是他私人的,后者的梦是他以为观众会做的。

《邪不压正》打造的荷尔蒙四溢的氛围,加上如此像马小军的李天然,不禁让人猜测,片中饰演蓝青峰的姜文,是不是想借着“爸爸”这一形象,对过去的自己进行一番教诲?

如果是姜文电影的忠实粉丝,一定会十分欣赏该片快节奏、话抢话的叙事、台词风格,但如果对这一风格并不热衷,《邪不压正》就只是一部被导演个人风格打乱节奏的类型片,主角的主观能动性和叙事的逻辑性、严谨性都有着严重缺失。起飞的姜文,讲的是梦境,不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然而,目前《邪不压正》在豆瓣电影的评分并不高,7.2分仅高于6.3分的《一步之遥》,在猫眼电影的预测里,票房成绩也不到7亿,在口碑、票房上都谈不上成功。

如何在保证类型片叙事完整的基础上保持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好莱坞,昆汀、诺兰这样的导演,都有着各自适合的路径,让两者和谐相处。但在姜文手中,能看到一条摇摆的曲线,尤其是在以寓言风格落地的《让子弹飞》获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之后,《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都具备非常明确的商业类型片的底子(故事),却依然被姜文导演的风格强压着。这是姜文对表达这件事本身的执着,也能看出他对传统叙事模式的不屑。

《让子弹飞》

《晓说》中高晓松问道如何看待演技的时候,姜文回答,“智人一旦离开自己的被窝要出门,就在演技当中”,不管是符合身份、符合愿望还是符合社会,“都是一种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不知道姜文为了扮演姜文,控制了自己多少?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