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阿修罗》7.5亿投资亏7.3亿?《邪不压正》也笑不出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阿修罗》7.5亿投资亏7.3亿?《邪不压正》也笑不出来

“这是何苦啊!”

作者: 石昕羽

昨天下午四点,正在上映中的电影《阿修罗》通过官方微博宣布“经全体投资方决定,影片将于15日晚22点起撤档停映。”

尽管公告中没有提及紧急撤档的具体原因,不过影片上映三天,综合票房累积仅4700万应该是撤档的主因。

根据艺恩数据,《阿修罗》自7月13日上映,三天的单日票房都在千万上下,首日2467万,排片率15.6%,上座率13.9%;次日1163万,排片率9%,上座率11.6%;第三日911万,排片率7.3%,上座率11.8%。

目前《阿修罗》在豆瓣的评分为3.1,暂时是今年评分最低的国产片,而在今天发出撤档公告前两天,《阿修罗》还在微博公开质疑猫眼对影片遭“网络黑水攻击”置之不理。

按照影片官方的说法,在上映第一天,《阿修罗》在淘票票上的观众评分为8.4,而在猫眼仅4.9,这种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正常,片方还直言这种评分的差异是“这个行业的耻辱”。

不过猫眼对此却没有回应,影片在此后两天的票房也没有渐长,到今天综合票房占比仅为3.4%。

用刘嘉玲在影片中的台词“这是何苦啊!”来形容《阿修罗》上映三天的遭遇非常合适,从叫板猫眼到宣布撤档,接二连三的“骚操作”在票房之外,令《阿修罗》变得越发神奇。目前影片4800万综合票房,分账仅为1700万,因此官方号称的7.5投资,也将赔本7.3亿。

宣发失误,《阿修罗》寻求自救依然无果

《阿修罗》的首次亮相是在两年前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在立项之时就意欲打造成三部曲的《阿修罗》可谓野心巨大。

影片的制片人杨真鉴此前打造过中国电影的两部高票房作品《画皮》系列,因此对于时隔六年潜心打磨的这部奇幻作品,自然就有更高的期待。

不过从影片上映前的各种宣传活动和影片给到观众的印象点等方面,影片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令人费解的地方。

首先,在《阿修罗》定档之前的新闻报道中,媒体给出的影片成本皆为“6亿”,但在定档之后的采访和媒体报道里,影片的成本变成了“7.5亿”。

即便此前“6亿”的说法不完全准确,媒体的报道也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数据应该来自于片方,在上映后又集中改为“7.5亿”,片方对成本数字的过度包装和宣传,可见一斑。

从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来看,“大片”或“高成本影片”不再是票房的万能灵药,观众在决定是否去影片观看一部电影时,最先考虑的因素一定是“好不好看”。

从去年的《战狼2》、《芳华》、《前任3》,到今年的《红海行动》、《后来的我们》、《我不是药神》,能引发现象级的观影热潮不单单是前期宣传定位的精准无误,倚赖口碑发酵后的长期票房走势,落脚点一定是在影片的质量上。

过去在不成熟市场中出现的太多杂乱无章的行业秩序与乱象在越发减少,投机的影片、一周拍出的影片、无底线的影片没有再成高票房种子选手,而一味追求高成本、大制作的时代也已然不再,《阿修罗》片方此次重点对“7.5亿”成本的宣传,不仅“过时”,还砸在了行业痛点之上。

被人诟病的《阿修罗》海报

对目前的中国观众而言,如果一部号称“大制作、高成本”的国产视效大片上映,会有多少人有兴趣去看?这正是目前存在在中国电影行业深处的亟待解决的顽疾,观众在前些年一些伪大片的“摧残”下,已经对国产大成本视效大片失去信心和耐心,甚至出现了反感。

《阿修罗》片方不强调影片特效的极致,着重渲染“7.5亿成本”,也就不怪观众不领情了。

其次,对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宣发方一般惯用的“做口碑”,此次《阿修罗》也没有使用。

这不是说雇水军去刷豆瓣等评分网站的好评,而是依靠社交媒体具有影响力的大V去大肆夸赞影片,在网络上营造一种对影片口碑很有利的现象。

片方对猫眼的质诘

尽管这种方式被人诟病,也不被广泛提倡使用,不过对于宣发而言,这未尝不是一种对影片的宣传和包装手段,能够为影片上映的前期票房做出不错的贡献,假设在上映前片方广泛采用了这种方式,也许依靠前几天的票房,《阿修罗》也不至于目前这么惨。

第三,可能是片方和宣发方对成本和特效的执着,在对影片制定的宣传策略上,对演员的提及比较少,而仅有的基本全部给了吴磊。

这是在当下粉丝经济时代肯定都会用的法则,对粉丝属性更重的明星进行重点宣传,能连带给影片较高的关注度和舆论讨论。

不过宣发却忽视了就目前来看,吴磊的粉丝数量和影响力还远没有达到独当一面的地步,单靠他的个人热度想要撑起7.5亿投资的视效大片票房,未免有些天真。

梁家辉和刘嘉玲两位在华语影坛举足轻重的帝后,宣发鲜有提及,就算这两位粉丝倾向性不如吴磊,但对大部分观众来说,也许吸引他们的正是这两位,宣发对这两位较少的宣传和提及,也就失去了一大部分的观众。

因为在目前的电影市场里,更重要的三四线次级市场中,观众应该更认可梁家辉和刘嘉玲。

缺少宣发生力军,真鉴影业为经验买单

就目前中国市场上的高票房电影,背后的联合出品或者发行方普遍都会有猫眼或淘票票两家最大的在线售票平台衍生出的发行公司,像正在上映的《我不是药神》就有淘票票,而《邪不压正》干脆是猫眼主控宣发。

而《阿修罗》却没有得到这两家的“青睐”,尽管在资本合作层面不清楚具体情况,但两家没有参与影片的宣发和推广工作,就失去了成为高票房“爆款”的潜力。

根据猫眼专业版显示,目前《阿修罗》的宣传是九品龙天文化传播和图卡互动传媒两家公司,后者的公司名是《阿修罗》片中角色的名字,即就是为影片专门新成立的宣传公司,而前者的履历上,除去《阿修罗》,票房最高的都没有超过3000万。

在这样两家缺少经验和高票房操作案例公司的合作下,也就产生了上述在宣发策略上的明显失误。

而担任该片发行的四家分别是中影、万达旗下的五洲、大地和完美世界,都是极富经验的发行高手,且渠道遍布多个层面,因此对于发行方面,影片不会存在太多的差错。

而作为影片核心的出品方,杨真鉴新成立的真鉴影业和此前与之合作了《画皮》系列的宁夏电影集团为主控出品方。

宁夏电影集团和杨真鉴联合打造的《画皮》两部分别在上映当年创造了国产片最高的票房纪录,并建立了“东方新魔幻”的概念。

不过《画皮》两部的上映都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六年间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巨大,曾经信仰的电影理念或对市场的判断,应该早已过时。

虽然杨真鉴花费巨大精力和财力的这部《阿修罗》从特效和视觉上看,确实非常惊艳,也能看出真金白银的花费,但执拗于特效和制作,没有伴随市场的进步和改变,更迭自己的判断或是观念,也许是造成目前影片失败的一个原因。

也许是观念的停滞和落后,导致影片从制片人到宣发也都是在“特效”上做文章,而没有拿近些年高票房的案例进行对比,像《阿修罗》片中出现的小南瓜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捉妖记》和《鲛珠传》,如果片方此前能对标一些同类型影片,将《阿修罗》的起点抬高,可能也会在宣传引导上容易些。

另外,真鉴影业是在《画皮》之后才成立的公司,没有其他作品试验和练手,第一部就挑战如此高昂成本的特效大片,对任何一家缺少经验的新公司来说,都是存在风险的。

《邪不压正》预估6亿,暑期档还有哪些幺蛾?

在《阿修罗》之外,姜文时隔四年的作品《邪不压正》上映三天,票房也刚过3亿,和原先人们预测的10亿、20亿票房相去甚远。

作为原本在今年暑期档最受关注和期待的一部影片,《邪不压正》7月13日的档期前却被黑马《我不是药神》完完全全抢去了风头,来自于新导演的《药神》此前并没有受到太多人的关注,但在点映后的现象级口碑所带来的各种票房纪录,令《邪不压正》都有些措手不及。

并且《邪不压正》还一直没有公开点映或提前看片,“捂着不放”的态度在上映前也遭到了众多媒体的议论,纷纷唱衰的现象也影响了影片先期的口碑建立。

在《一步之遥》事件后,观众对姜文影片都抱着“观望”的态度,口碑的差异令观众都心生存疑,在爆款为王的时代,这样的开局表现,也就注定了票房平平。

《邪不压正》片方始终没有公开影片的成本,不过从肉眼可见的范围看,影片的投资应该不少,而根据猫眼给出的最终6.9亿的预测票房来看,影片铁定会出现亏损。

从《一步之遥》的票房口碑双失利后,除去姜文担任股东的不亦乐乎电影公司外,出品方里只有英皇影业一家旧伙伴,在资本世界里,也许不存在人情冷暖的情谊,而已经比《一步之遥》少许多的联合出品方数量,此次在《邪不压正》之后,也许会继续减少。

姜文的桀骜在电影里表现地极为淋漓尽致,就电影本身而言非常过瘾,但在电影之外的市场中,却在今年变化叵测的暑期档受到重创。

接下来还有《狄仁杰之四大天王》、《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等多部受关注的影片即将上映,在《我不是药神》的高开局和《邪不压正》的表现不佳之下,今年暑期档还会出现怎样的变数,还需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阿修罗》7.5亿投资亏7.3亿?《邪不压正》也笑不出来

“这是何苦啊!”

作者: 石昕羽

昨天下午四点,正在上映中的电影《阿修罗》通过官方微博宣布“经全体投资方决定,影片将于15日晚22点起撤档停映。”

尽管公告中没有提及紧急撤档的具体原因,不过影片上映三天,综合票房累积仅4700万应该是撤档的主因。

根据艺恩数据,《阿修罗》自7月13日上映,三天的单日票房都在千万上下,首日2467万,排片率15.6%,上座率13.9%;次日1163万,排片率9%,上座率11.6%;第三日911万,排片率7.3%,上座率11.8%。

目前《阿修罗》在豆瓣的评分为3.1,暂时是今年评分最低的国产片,而在今天发出撤档公告前两天,《阿修罗》还在微博公开质疑猫眼对影片遭“网络黑水攻击”置之不理。

按照影片官方的说法,在上映第一天,《阿修罗》在淘票票上的观众评分为8.4,而在猫眼仅4.9,这种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正常,片方还直言这种评分的差异是“这个行业的耻辱”。

不过猫眼对此却没有回应,影片在此后两天的票房也没有渐长,到今天综合票房占比仅为3.4%。

用刘嘉玲在影片中的台词“这是何苦啊!”来形容《阿修罗》上映三天的遭遇非常合适,从叫板猫眼到宣布撤档,接二连三的“骚操作”在票房之外,令《阿修罗》变得越发神奇。目前影片4800万综合票房,分账仅为1700万,因此官方号称的7.5投资,也将赔本7.3亿。

宣发失误,《阿修罗》寻求自救依然无果

《阿修罗》的首次亮相是在两年前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在立项之时就意欲打造成三部曲的《阿修罗》可谓野心巨大。

影片的制片人杨真鉴此前打造过中国电影的两部高票房作品《画皮》系列,因此对于时隔六年潜心打磨的这部奇幻作品,自然就有更高的期待。

不过从影片上映前的各种宣传活动和影片给到观众的印象点等方面,影片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令人费解的地方。

首先,在《阿修罗》定档之前的新闻报道中,媒体给出的影片成本皆为“6亿”,但在定档之后的采访和媒体报道里,影片的成本变成了“7.5亿”。

即便此前“6亿”的说法不完全准确,媒体的报道也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数据应该来自于片方,在上映后又集中改为“7.5亿”,片方对成本数字的过度包装和宣传,可见一斑。

从近两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来看,“大片”或“高成本影片”不再是票房的万能灵药,观众在决定是否去影片观看一部电影时,最先考虑的因素一定是“好不好看”。

从去年的《战狼2》、《芳华》、《前任3》,到今年的《红海行动》、《后来的我们》、《我不是药神》,能引发现象级的观影热潮不单单是前期宣传定位的精准无误,倚赖口碑发酵后的长期票房走势,落脚点一定是在影片的质量上。

过去在不成熟市场中出现的太多杂乱无章的行业秩序与乱象在越发减少,投机的影片、一周拍出的影片、无底线的影片没有再成高票房种子选手,而一味追求高成本、大制作的时代也已然不再,《阿修罗》片方此次重点对“7.5亿”成本的宣传,不仅“过时”,还砸在了行业痛点之上。

被人诟病的《阿修罗》海报

对目前的中国观众而言,如果一部号称“大制作、高成本”的国产视效大片上映,会有多少人有兴趣去看?这正是目前存在在中国电影行业深处的亟待解决的顽疾,观众在前些年一些伪大片的“摧残”下,已经对国产大成本视效大片失去信心和耐心,甚至出现了反感。

《阿修罗》片方不强调影片特效的极致,着重渲染“7.5亿成本”,也就不怪观众不领情了。

其次,对于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宣发方一般惯用的“做口碑”,此次《阿修罗》也没有使用。

这不是说雇水军去刷豆瓣等评分网站的好评,而是依靠社交媒体具有影响力的大V去大肆夸赞影片,在网络上营造一种对影片口碑很有利的现象。

片方对猫眼的质诘

尽管这种方式被人诟病,也不被广泛提倡使用,不过对于宣发而言,这未尝不是一种对影片的宣传和包装手段,能够为影片上映的前期票房做出不错的贡献,假设在上映前片方广泛采用了这种方式,也许依靠前几天的票房,《阿修罗》也不至于目前这么惨。

第三,可能是片方和宣发方对成本和特效的执着,在对影片制定的宣传策略上,对演员的提及比较少,而仅有的基本全部给了吴磊。

这是在当下粉丝经济时代肯定都会用的法则,对粉丝属性更重的明星进行重点宣传,能连带给影片较高的关注度和舆论讨论。

不过宣发却忽视了就目前来看,吴磊的粉丝数量和影响力还远没有达到独当一面的地步,单靠他的个人热度想要撑起7.5亿投资的视效大片票房,未免有些天真。

梁家辉和刘嘉玲两位在华语影坛举足轻重的帝后,宣发鲜有提及,就算这两位粉丝倾向性不如吴磊,但对大部分观众来说,也许吸引他们的正是这两位,宣发对这两位较少的宣传和提及,也就失去了一大部分的观众。

因为在目前的电影市场里,更重要的三四线次级市场中,观众应该更认可梁家辉和刘嘉玲。

缺少宣发生力军,真鉴影业为经验买单

就目前中国市场上的高票房电影,背后的联合出品或者发行方普遍都会有猫眼或淘票票两家最大的在线售票平台衍生出的发行公司,像正在上映的《我不是药神》就有淘票票,而《邪不压正》干脆是猫眼主控宣发。

而《阿修罗》却没有得到这两家的“青睐”,尽管在资本合作层面不清楚具体情况,但两家没有参与影片的宣发和推广工作,就失去了成为高票房“爆款”的潜力。

根据猫眼专业版显示,目前《阿修罗》的宣传是九品龙天文化传播和图卡互动传媒两家公司,后者的公司名是《阿修罗》片中角色的名字,即就是为影片专门新成立的宣传公司,而前者的履历上,除去《阿修罗》,票房最高的都没有超过3000万。

在这样两家缺少经验和高票房操作案例公司的合作下,也就产生了上述在宣发策略上的明显失误。

而担任该片发行的四家分别是中影、万达旗下的五洲、大地和完美世界,都是极富经验的发行高手,且渠道遍布多个层面,因此对于发行方面,影片不会存在太多的差错。

而作为影片核心的出品方,杨真鉴新成立的真鉴影业和此前与之合作了《画皮》系列的宁夏电影集团为主控出品方。

宁夏电影集团和杨真鉴联合打造的《画皮》两部分别在上映当年创造了国产片最高的票房纪录,并建立了“东方新魔幻”的概念。

不过《画皮》两部的上映都已经是六年前的事情,六年间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巨大,曾经信仰的电影理念或对市场的判断,应该早已过时。

虽然杨真鉴花费巨大精力和财力的这部《阿修罗》从特效和视觉上看,确实非常惊艳,也能看出真金白银的花费,但执拗于特效和制作,没有伴随市场的进步和改变,更迭自己的判断或是观念,也许是造成目前影片失败的一个原因。

也许是观念的停滞和落后,导致影片从制片人到宣发也都是在“特效”上做文章,而没有拿近些年高票房的案例进行对比,像《阿修罗》片中出现的小南瓜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捉妖记》和《鲛珠传》,如果片方此前能对标一些同类型影片,将《阿修罗》的起点抬高,可能也会在宣传引导上容易些。

另外,真鉴影业是在《画皮》之后才成立的公司,没有其他作品试验和练手,第一部就挑战如此高昂成本的特效大片,对任何一家缺少经验的新公司来说,都是存在风险的。

《邪不压正》预估6亿,暑期档还有哪些幺蛾?

在《阿修罗》之外,姜文时隔四年的作品《邪不压正》上映三天,票房也刚过3亿,和原先人们预测的10亿、20亿票房相去甚远。

作为原本在今年暑期档最受关注和期待的一部影片,《邪不压正》7月13日的档期前却被黑马《我不是药神》完完全全抢去了风头,来自于新导演的《药神》此前并没有受到太多人的关注,但在点映后的现象级口碑所带来的各种票房纪录,令《邪不压正》都有些措手不及。

并且《邪不压正》还一直没有公开点映或提前看片,“捂着不放”的态度在上映前也遭到了众多媒体的议论,纷纷唱衰的现象也影响了影片先期的口碑建立。

在《一步之遥》事件后,观众对姜文影片都抱着“观望”的态度,口碑的差异令观众都心生存疑,在爆款为王的时代,这样的开局表现,也就注定了票房平平。

《邪不压正》片方始终没有公开影片的成本,不过从肉眼可见的范围看,影片的投资应该不少,而根据猫眼给出的最终6.9亿的预测票房来看,影片铁定会出现亏损。

从《一步之遥》的票房口碑双失利后,除去姜文担任股东的不亦乐乎电影公司外,出品方里只有英皇影业一家旧伙伴,在资本世界里,也许不存在人情冷暖的情谊,而已经比《一步之遥》少许多的联合出品方数量,此次在《邪不压正》之后,也许会继续减少。

姜文的桀骜在电影里表现地极为淋漓尽致,就电影本身而言非常过瘾,但在电影之外的市场中,却在今年变化叵测的暑期档受到重创。

接下来还有《狄仁杰之四大天王》、《西虹市首富》、《一出好戏》等多部受关注的影片即将上映,在《我不是药神》的高开局和《邪不压正》的表现不佳之下,今年暑期档还会出现怎样的变数,还需拭目以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