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别瞎找了,天使用户必须在针尖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别瞎找了,天使用户必须在针尖上!

对着窄小而尖锐的针尖人群,狠狠地扎进去吧,这往往是打造新媒体的极品型产品的第一步。

据说,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家们最喜欢争论的问题之一是:“一根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当时的盛况,我不曾目睹。今天中国的新媒体创业者们最喜欢讨论的问题之一,则是“我早期的用户应该从哪里来”?我的答案是:他们都在窄小而尖锐的针尖上。“一根针,捅破天”,这应该成为新媒体创业者宗教般的“十诫”律条之一。

军事上,针尖定律早就广受军事家们的青睐。毛泽东喜欢说,“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当年的名将林彪,也素以对战术的精研著称。他总结了一个战术原则叫“一点两面”,即:进攻时只攻一点,包围两面(敞开两面甚至三面),反对四面包围。进攻时,“头尖尾巴长”,突破之后,再采用“添油战术”扩大战果。这套战术总结,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用于新媒体创业者、产品经理的培训。

对于吸引新媒体的新产品早期用户来说,我所说的针尖,不仅是指窄小,还要尖锐。窄小是指用力的集中、用户的精准;尖锐,是指用户的气质、发烧度,他们应该是大的目标市场中的“细分意见领袖”,他们的使用,对于迭代、改善产品很有价值,而且,对于吸引后续的普通用户、影响未来的普通用户,具有磁铁效应,对于产品未来的运营、推广,更能居高临下、以势能换取动能。

讲一个最新的新媒体创业案例。曾经担任《南方周末》新媒体公司总经理的吴蔚,江湖人称“风端”,不久前终于离职,也成为新媒体创业者之一。当他在电话里告诉我,说他准备做移动阅读类的项目时,和很多人的反应一样,我也有点为他担心:“这个领域已经不是红海了,简直杀成了血海,为何还挤进来?”吴蔚当时熟练地笑答:“我猜到你会是这个反应,不过,我有些不一样的玩法。”

没多久,他的第一个产品出来了,名字很文艺,叫“给孩子的诗”。顾名思义,这居然真的是一款以“诗”为突破口的产品。在饿死诗人的网络年代,这无疑是一个针尖般窄小的突破口。

可是,这个应用并不像某些人猜测的那样应者廖廖,寂寞地走完它短暂的试错之路。这款应用刚刚上线不久,在没有进行商业推广、也没有媒体宣传的情况下,“意外”遇到了创业者本人也不敢奢望的小爆发:刚上线没几周,激活用户数量已经达到十几万,这是很多攻击面更宽的产品难以达到的速度。我认为,他的用户也很“尖锐”,要想从几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中,有效地挑选出一批看阅读的人,没有比“诗”更好的检验试纸了。

诚然,现在断言这个产品的成败还太早,它的案例中还有一点偶然的运气因素,用户留存度还要观察,产品还要打磨,运营还有待考验,商业更是遥远,但是,它已经突破了第一个滩头阵地,撕开了第一个口子。

从一个窄小而尖锐的针尖上突破,找到早期的“天使用户群”的成功案例,还有不少。

早在11年前的10月的某个晚上,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大学宿舍进行恶作剧,把女生们的照片弄到网上让同学们评价时,它并没有想到自己在下一盘2千亿美元的大棋。无意之间,他的天使用户群,落子于一个针尖人群:哈佛大学的在校学生,不但窄小,而且尖锐。

4年前,当年《南方周末》的才子、后来去网易的方三文,和梁剑等人创办雪球时,并没有一上来就企图打造覆盖A股、港股、美股的无所不包的大平台,而是瞄准了一个针尖人群:投资于美股、尤其是中国概念股的中国有知有产人群,不但窄小,而且尖锐。

2年前,当年《财经时报》的记者、后来去新浪财经的徐安安,刚刚创办蓝鲸时,并没有马上搞什么覆盖全球财经市场、24小时不断更新、招聘N多个编辑不断运营的财经网站,而是聚焦于服务一个针尖人群:国内的财经记者,不但窄小,而且尖锐。

类似案例,比比皆是。对着窄小而尖锐的针尖人群,狠狠地扎进去吧,这往往是打造新媒体的极品型产品的第一步。

 

本文2014年10月24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范言直谏”。

范言直谏——新媒体参谋长。

新书《新媒体十讲》即将众筹出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别瞎找了,天使用户必须在针尖上!

对着窄小而尖锐的针尖人群,狠狠地扎进去吧,这往往是打造新媒体的极品型产品的第一步。

据说,中世纪欧洲的经院哲学家们最喜欢争论的问题之一是:“一根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当时的盛况,我不曾目睹。今天中国的新媒体创业者们最喜欢讨论的问题之一,则是“我早期的用户应该从哪里来”?我的答案是:他们都在窄小而尖锐的针尖上。“一根针,捅破天”,这应该成为新媒体创业者宗教般的“十诫”律条之一。

军事上,针尖定律早就广受军事家们的青睐。毛泽东喜欢说,“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当年的名将林彪,也素以对战术的精研著称。他总结了一个战术原则叫“一点两面”,即:进攻时只攻一点,包围两面(敞开两面甚至三面),反对四面包围。进攻时,“头尖尾巴长”,突破之后,再采用“添油战术”扩大战果。这套战术总结,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用于新媒体创业者、产品经理的培训。

对于吸引新媒体的新产品早期用户来说,我所说的针尖,不仅是指窄小,还要尖锐。窄小是指用力的集中、用户的精准;尖锐,是指用户的气质、发烧度,他们应该是大的目标市场中的“细分意见领袖”,他们的使用,对于迭代、改善产品很有价值,而且,对于吸引后续的普通用户、影响未来的普通用户,具有磁铁效应,对于产品未来的运营、推广,更能居高临下、以势能换取动能。

讲一个最新的新媒体创业案例。曾经担任《南方周末》新媒体公司总经理的吴蔚,江湖人称“风端”,不久前终于离职,也成为新媒体创业者之一。当他在电话里告诉我,说他准备做移动阅读类的项目时,和很多人的反应一样,我也有点为他担心:“这个领域已经不是红海了,简直杀成了血海,为何还挤进来?”吴蔚当时熟练地笑答:“我猜到你会是这个反应,不过,我有些不一样的玩法。”

没多久,他的第一个产品出来了,名字很文艺,叫“给孩子的诗”。顾名思义,这居然真的是一款以“诗”为突破口的产品。在饿死诗人的网络年代,这无疑是一个针尖般窄小的突破口。

可是,这个应用并不像某些人猜测的那样应者廖廖,寂寞地走完它短暂的试错之路。这款应用刚刚上线不久,在没有进行商业推广、也没有媒体宣传的情况下,“意外”遇到了创业者本人也不敢奢望的小爆发:刚上线没几周,激活用户数量已经达到十几万,这是很多攻击面更宽的产品难以达到的速度。我认为,他的用户也很“尖锐”,要想从几亿移动互联网用户中,有效地挑选出一批看阅读的人,没有比“诗”更好的检验试纸了。

诚然,现在断言这个产品的成败还太早,它的案例中还有一点偶然的运气因素,用户留存度还要观察,产品还要打磨,运营还有待考验,商业更是遥远,但是,它已经突破了第一个滩头阵地,撕开了第一个口子。

从一个窄小而尖锐的针尖上突破,找到早期的“天使用户群”的成功案例,还有不少。

早在11年前的10月的某个晚上,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大学宿舍进行恶作剧,把女生们的照片弄到网上让同学们评价时,它并没有想到自己在下一盘2千亿美元的大棋。无意之间,他的天使用户群,落子于一个针尖人群:哈佛大学的在校学生,不但窄小,而且尖锐。

4年前,当年《南方周末》的才子、后来去网易的方三文,和梁剑等人创办雪球时,并没有一上来就企图打造覆盖A股、港股、美股的无所不包的大平台,而是瞄准了一个针尖人群:投资于美股、尤其是中国概念股的中国有知有产人群,不但窄小,而且尖锐。

2年前,当年《财经时报》的记者、后来去新浪财经的徐安安,刚刚创办蓝鲸时,并没有马上搞什么覆盖全球财经市场、24小时不断更新、招聘N多个编辑不断运营的财经网站,而是聚焦于服务一个针尖人群:国内的财经记者,不但窄小,而且尖锐。

类似案例,比比皆是。对着窄小而尖锐的针尖人群,狠狠地扎进去吧,这往往是打造新媒体的极品型产品的第一步。

 

本文2014年10月24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范言直谏”。

范言直谏——新媒体参谋长。

新书《新媒体十讲》即将众筹出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