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余秀华——诗意的生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余秀华——诗意的生活

人生存得久了,总得找些额外的事来做,我想这就是诗意的生活吧。

汪涵说,我们以后想要的生活无非要达到两点,一是要有尊严,一是要有诗意。当然,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我觉得这是最具概括性的一种描述了。

很明显,大多数人会把“有尊严”和“有诗意”看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于是他们自然会坚持这样两种观点:第一,只有有了尊严,生活才能开始有诗意;第二,越是有尊严的生活,便越能过得有诗意。

这是很容易理解也很值得相信的道理,特别是在如今,尊严需要财富积累,诗意需要物质消费,就更无可厚非了。于是,又有了更深的阐释:只有在赚了足够多钱的情况下,生活才能有尊严,然后才能有诗意。所以,为了有尊严和有诗意,人们不停地奋斗,努力赚钱,努力花钱。为自己营造一个尊严与诗意皆丰收的幸福生活。

知道余秀华后,我对诗意的生活又多了些思考。

 

说实话,要是放在几年前,我对余秀华这样的诗,一般不会多看第二眼的。喜欢诗却又不很了解诗,让我对诗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节奏好、押韵、叙述有特点,逻辑有特色这些“表象”层面上,对于诗的精神、生命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因为智商有限,因而很少触及。所以喜欢北岛,是因为他身上有故事,喜欢汪国真,因为他的诗跟儿歌一样好读又好懂,喜欢唐诗宋词,是老师逼出来的。

这些年,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想的问题也越来越潮。对诗的关注慢慢变少。特别是如今媒体技术飞速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容呈现方式也催生了五花八门的文体。每天推送到眼前的是极其简单明了又富含大量信息的报道,每天吸引我们的是幽默风趣还针砭时弊的段子。诗歌俨然已经成了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所以当余秀华的诗被推到大众视野里的时候,即便它不是那样工整,没有太多押韵,却让我有一阵熟悉的感觉,也让我驻眼睛停留了片刻。

我一直觉得,能评价诗的好坏的人都是特别牛的人。我从来不敢多嘴,对于诸如“感情浓烈、文风灿烂”这样的评论也几乎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余秀华说,“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稍带谦虚,却也不难理解。的确,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她无门无派,也没有顺延下诗歌发展的轨迹,她没有一种普遍的情怀,仅仅是自己“情绪的跳跃”。因此她也确实可以说不算个诗人。然而她毕竟用诗化的语言一下子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这原因,我想,便是她诗意的生活。

一个不幸患了脑瘫的人,很少走出自己的村子,没有经历过太多大是大非,没有看见过各种灯火酒绿,没有走遍过世界各个角落。有过一段“非正常的恋爱”和一个孩子。如果屏蔽掉我们现在看到的她的一切,她有的或许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和在这个村庄里平淡无奇的生活。清茶、美酒、卡布基诺对她来说更是天外来客。可见,诗意是不挑土壤的,更不会因为没有丰裕的物质生活而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所以诗意的生活是怎样的?在我看来,项飚上大学时跑到北京南郊“浙江村”进行田野调查是诗意的生活,蔡春猪在微博上给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写信是诗意的生活,崔永元自费出国调查,时不时地为某件事骂几句街是诗意的生活……这或许是一种理想,一种情结,一种责任,或许被人认可或许遭人鄙夷。但对于当事人来说,这是一件发自内心的举动。

我们或许没那么大能力,没那么大影响力,但是总会有自己钟情也有意义的事情。坚持看看书,坚持跑跑步,坚持做做公益,甚至下雨天坐个公交漫无目的地溜达,甚至空闲时跑到旁边的大学里冒充学生蹭一节课,等等等等。这些看似没用的做法时间久了你会发现生活还有另一种味道。这种味道与生存无关,与虚荣无关,与竞争无关,仅仅是心里的一种冲动。

记得有一次跟朋友聊天,说到一个人最好坚持写些东西,被朋友嗤之以鼻定义为矫情。突然觉得,或许就是这份矫情,才能给平淡的生活增加点诗意。人生存得久了,总得找些额外的事来做,我想这就是诗意的生活吧。

 

余秀华的火有着这个时代的特殊原因,也有她个人的特殊情况。同时也不排除火了以后各路神仙找她做各种文章,她的生活跟以前相比一定会有变化。如今,她已经是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两本新书的作者,今后或许还会有更多的头衔。不管随后她的生活如何变化,我都希望一直是充满诗意的。也祝福她。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余秀华——诗意的生活

人生存得久了,总得找些额外的事来做,我想这就是诗意的生活吧。

汪涵说,我们以后想要的生活无非要达到两点,一是要有尊严,一是要有诗意。当然,一千个人有一千个“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我觉得这是最具概括性的一种描述了。

很明显,大多数人会把“有尊严”和“有诗意”看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于是他们自然会坚持这样两种观点:第一,只有有了尊严,生活才能开始有诗意;第二,越是有尊严的生活,便越能过得有诗意。

这是很容易理解也很值得相信的道理,特别是在如今,尊严需要财富积累,诗意需要物质消费,就更无可厚非了。于是,又有了更深的阐释:只有在赚了足够多钱的情况下,生活才能有尊严,然后才能有诗意。所以,为了有尊严和有诗意,人们不停地奋斗,努力赚钱,努力花钱。为自己营造一个尊严与诗意皆丰收的幸福生活。

知道余秀华后,我对诗意的生活又多了些思考。

 

说实话,要是放在几年前,我对余秀华这样的诗,一般不会多看第二眼的。喜欢诗却又不很了解诗,让我对诗的理解一直停留在节奏好、押韵、叙述有特点,逻辑有特色这些“表象”层面上,对于诗的精神、生命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因为智商有限,因而很少触及。所以喜欢北岛,是因为他身上有故事,喜欢汪国真,因为他的诗跟儿歌一样好读又好懂,喜欢唐诗宋词,是老师逼出来的。

这些年,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想的问题也越来越潮。对诗的关注慢慢变少。特别是如今媒体技术飞速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内容呈现方式也催生了五花八门的文体。每天推送到眼前的是极其简单明了又富含大量信息的报道,每天吸引我们的是幽默风趣还针砭时弊的段子。诗歌俨然已经成了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所以当余秀华的诗被推到大众视野里的时候,即便它不是那样工整,没有太多押韵,却让我有一阵熟悉的感觉,也让我驻眼睛停留了片刻。

我一直觉得,能评价诗的好坏的人都是特别牛的人。我从来不敢多嘴,对于诸如“感情浓烈、文风灿烂”这样的评论也几乎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余秀华说,“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稍带谦虚,却也不难理解。的确,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她无门无派,也没有顺延下诗歌发展的轨迹,她没有一种普遍的情怀,仅仅是自己“情绪的跳跃”。因此她也确实可以说不算个诗人。然而她毕竟用诗化的语言一下子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这原因,我想,便是她诗意的生活。

一个不幸患了脑瘫的人,很少走出自己的村子,没有经历过太多大是大非,没有看见过各种灯火酒绿,没有走遍过世界各个角落。有过一段“非正常的恋爱”和一个孩子。如果屏蔽掉我们现在看到的她的一切,她有的或许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和在这个村庄里平淡无奇的生活。清茶、美酒、卡布基诺对她来说更是天外来客。可见,诗意是不挑土壤的,更不会因为没有丰裕的物质生活而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所以诗意的生活是怎样的?在我看来,项飚上大学时跑到北京南郊“浙江村”进行田野调查是诗意的生活,蔡春猪在微博上给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写信是诗意的生活,崔永元自费出国调查,时不时地为某件事骂几句街是诗意的生活……这或许是一种理想,一种情结,一种责任,或许被人认可或许遭人鄙夷。但对于当事人来说,这是一件发自内心的举动。

我们或许没那么大能力,没那么大影响力,但是总会有自己钟情也有意义的事情。坚持看看书,坚持跑跑步,坚持做做公益,甚至下雨天坐个公交漫无目的地溜达,甚至空闲时跑到旁边的大学里冒充学生蹭一节课,等等等等。这些看似没用的做法时间久了你会发现生活还有另一种味道。这种味道与生存无关,与虚荣无关,与竞争无关,仅仅是心里的一种冲动。

记得有一次跟朋友聊天,说到一个人最好坚持写些东西,被朋友嗤之以鼻定义为矫情。突然觉得,或许就是这份矫情,才能给平淡的生活增加点诗意。人生存得久了,总得找些额外的事来做,我想这就是诗意的生活吧。

 

余秀华的火有着这个时代的特殊原因,也有她个人的特殊情况。同时也不排除火了以后各路神仙找她做各种文章,她的生活跟以前相比一定会有变化。如今,她已经是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两本新书的作者,今后或许还会有更多的头衔。不管随后她的生活如何变化,我都希望一直是充满诗意的。也祝福她。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