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沪推进中小学体育改革:确保体育课时 兴趣化与多样化成重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沪推进中小学体育改革:确保体育课时 兴趣化与多样化成重点

《改革指导意见》要求保证小学每周4+2(即每周4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初中每周4+1的体育课课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海市教委昨日发布了《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意见》要求试点学校在推进过程中要统筹安排,确保每周小学4+2(即每周4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初中4+1的课时安排模式(即每周4节体育课1节体育活动课);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实施多形式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等。

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要根据《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安排要求,对教材进行教育性、健身性、兴趣性、游戏性改造。小学低年级教学应注重体育游戏融入各种身体基本活动类型、活动方法及活动规则为主的教学内容选配,抓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发展学生灵敏、柔韧、协调等能力;小学高年级注重集体性趣味运动游戏开发,让集体运动趣味游戏走进教学,做到每堂课在主教材中引入3-5个游戏性手段,突出体育游戏的教学元素植入,注重以基本动作技能、身体素质、练习方法和运动规则融入体育游戏手段为主的教学内容选配。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

初中体育课程内容主要是基于课程标准提供的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在选编课程内容时,要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保持,特别要关注技能学习,体能发展和品格培养。应选择5-7个运动项目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并以该运动项目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能力设计教学单元,形成技能学习、练习方法和身体素质同步发展的教学内容,倡导学校以自身的传统体育项目或确定要发展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内容的选配。并注重它的教育性、健身性和多样性,使之更适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有多种练习体验和学习经历。要进一步加强初中学生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训练及心肺功能与全身肌力的均衡练习。

改革教学方式,构建新型模式

试点学校在推进过程中要统筹安排,确保每周小学4+2(即每周4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初中4+1的课时安排模式(即每周4节体育课1节体育活动课)。要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实施多形式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研究和探索适应课时灵活安排的教学组织形式。初二年级实行男女分班教学,初三年级施行体育选项教学,以利于与高中“专项化”相衔接。在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改革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兴趣化与多样化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基本上以班级上课的形式为主,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打破“班级授课制”以满足学生小班化教学的需要的组织形式。低年级学生教学组织形式的应注意多样性和灵活性;高年级学生教学组织形式应突出合作性和竞赛性。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需要关注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互补性,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分层教学进行优化组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创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寻求适合学生个体特征和兴趣爱好的项目,使每位学生都能处在一个适宜的群体之中学习运动技能。构建交往互动、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共同发展的体育课堂文化平台。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体育教师要树立整体优化教学方法的观点,要聚焦兴趣化、多样化的练习内容、练习方法手段、多种组合方式、多种练习负荷、身体多个部位的练习,均衡的全面的发展体能与技能。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确保体育课中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效,强化运动体验,保证学生享有体育与健身的权利,每次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基本达到50%左右,每次课的50%时间达到中等以上的运动负荷强度,每次课中要安排8-10分钟的体能锻炼。应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任务、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辅以恰当的练习情景和练习资源来选择方法手段,确保每堂体育课上主教材所采用的教法手段要达到5-7个,并力求活泼性、体验性和针对性。大力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健身学习力。

深化评价改革,注重健身育人

中小学体育课程要充分发挥体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体育兴趣,掌握体育知识,学习体育规则,弘扬体育精神,充分发挥体育在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磨练坚强意志品质及形成良好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理念,完善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学生综合评价制度。上海市学校体育评估中心要适时进行综合评估,全面、真实、科学地评价试点校的整体情况,每年要对试点校进行评估并公布评价结果,促进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 

为确保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教学的顺利推进,从体育教师教学质量(体育课教学)和学生体育学习(学习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重点应放在动机激发、学习行为的评价,运用语言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不断获得自我发展。应积极探索既符合未来发展目标,也适用于当前学生实际情况的相对统一的评价办法,逐步形成技能与体能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考试制度改革。明确体育学科考试的性质,规范考试内容范围,增强学生体育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运用技能的能力与体能。积极探索多样化考试和成绩呈现方式。

来源:上海发布

原标题:沪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改革!指导意见9月1日起施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沪推进中小学体育改革:确保体育课时 兴趣化与多样化成重点

《改革指导意见》要求保证小学每周4+2(即每周4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初中每周4+1的体育课课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上海市教委昨日发布了《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意见》要求试点学校在推进过程中要统筹安排,确保每周小学4+2(即每周4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初中4+1的课时安排模式(即每周4节体育课1节体育活动课);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实施多形式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等。

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要根据《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的安排要求,对教材进行教育性、健身性、兴趣性、游戏性改造。小学低年级教学应注重体育游戏融入各种身体基本活动类型、活动方法及活动规则为主的教学内容选配,抓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发展学生灵敏、柔韧、协调等能力;小学高年级注重集体性趣味运动游戏开发,让集体运动趣味游戏走进教学,做到每堂课在主教材中引入3-5个游戏性手段,突出体育游戏的教学元素植入,注重以基本动作技能、身体素质、练习方法和运动规则融入体育游戏手段为主的教学内容选配。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

初中体育课程内容主要是基于课程标准提供的教材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在选编课程内容时,要有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激发和保持,特别要关注技能学习,体能发展和品格培养。应选择5-7个运动项目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并以该运动项目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能力设计教学单元,形成技能学习、练习方法和身体素质同步发展的教学内容,倡导学校以自身的传统体育项目或确定要发展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内容的选配。并注重它的教育性、健身性和多样性,使之更适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有多种练习体验和学习经历。要进一步加强初中学生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训练及心肺功能与全身肌力的均衡练习。

改革教学方式,构建新型模式

试点学校在推进过程中要统筹安排,确保每周小学4+2(即每周4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初中4+1的课时安排模式(即每周4节体育课1节体育活动课)。要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实施多形式协同教学、个别化教学,研究和探索适应课时灵活安排的教学组织形式。初二年级实行男女分班教学,初三年级施行体育选项教学,以利于与高中“专项化”相衔接。在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改革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兴趣化与多样化的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基本上以班级上课的形式为主,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打破“班级授课制”以满足学生小班化教学的需要的组织形式。低年级学生教学组织形式的应注意多样性和灵活性;高年级学生教学组织形式应突出合作性和竞赛性。初中体育课程教学中需要关注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互补性,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分层教学进行优化组合,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创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寻求适合学生个体特征和兴趣爱好的项目,使每位学生都能处在一个适宜的群体之中学习运动技能。构建交往互动、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共同发展的体育课堂文化平台。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践中,体育教师要树立整体优化教学方法的观点,要聚焦兴趣化、多样化的练习内容、练习方法手段、多种组合方式、多种练习负荷、身体多个部位的练习,均衡的全面的发展体能与技能。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确保体育课中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效,强化运动体验,保证学生享有体育与健身的权利,每次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基本达到50%左右,每次课的50%时间达到中等以上的运动负荷强度,每次课中要安排8-10分钟的体能锻炼。应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任务、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辅以恰当的练习情景和练习资源来选择方法手段,确保每堂体育课上主教材所采用的教法手段要达到5-7个,并力求活泼性、体验性和针对性。大力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健身学习力。

深化评价改革,注重健身育人

中小学体育课程要充分发挥体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体育兴趣,掌握体育知识,学习体育规则,弘扬体育精神,充分发挥体育在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磨练坚强意志品质及形成良好道德情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评价观,坚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理念,完善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学生综合评价制度。上海市学校体育评估中心要适时进行综合评估,全面、真实、科学地评价试点校的整体情况,每年要对试点校进行评估并公布评价结果,促进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 

为确保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教学的顺利推进,从体育教师教学质量(体育课教学)和学生体育学习(学习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重点应放在动机激发、学习行为的评价,运用语言评价方法激励学生不断获得自我发展。应积极探索既符合未来发展目标,也适用于当前学生实际情况的相对统一的评价办法,逐步形成技能与体能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考试制度改革。明确体育学科考试的性质,规范考试内容范围,增强学生体育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体育素养、运用技能的能力与体能。积极探索多样化考试和成绩呈现方式。

来源:上海发布

原标题:沪推进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改革!指导意见9月1日起施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