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哈麦
1
商业片范畴里,能让多数人满意的,那叫“佳作”。能引起少数人高潮的,只能称为“粉丝电影”。不只郭敬明的《小时代》、《爵迹》才是粉丝电影,姜文的《邪不压正》本质上也是一部粉丝电影。
粉丝电影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不管导演如何自以为是,如何自娱自乐,哪怕不顾人物塑造和故事逻辑,粉丝们都会追捧的,都会买账的,都觉得“依然很姜文”。
《邪不压正》往主题上说,就是一部抗日电影,可除了中日美“谁是你爸爸”这个并不深刻的隐喻外,能看到的就是鬼子是如何大大的坏、大大的蠢,彭于晏是如何快感宣泄式地花式杀鬼子。
姜文又不是没拍过抗日片,十几年前姜文就拍出过《鬼子来了》这样的神作。你要说姜文的戏谑,那才叫戏谑。你要说姜文的幽默,那才叫幽默。你要说姜文的隐喻,那才叫隐喻。对比一下,姜文真的还是原来的那个姜文吗?作为一个脑残粉,你难道只喜欢“站着把钱挣了”之后的姜文?
有意思的是,姜文还说,《邪不压正》这部电影是拍给儿子看的。是因为两个儿子太郎和次郎才分别不满十二岁和十岁,当成动画片拍的吗?
2
抛开主题不谈,我们暂且把《邪不压正》当成一部就供大家娱乐的爽片。彭于晏演的男主角李天然,就主要是让观众(尤其是贪恋男色的女观众)爽的人。
这个人的身材和功夫,那当然是没什么可说的,Wonderful。那么本质的问题来了,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按开头的交代,李天然是个被师父捡来的弃儿,习武至十三岁,厉害到能躲过近在脑门儿上的子弹。表情有点楞,内心怂,血洗现场让他充满恐惧。然后被洋爸爸送去美国十五年,回来后二十八,变成了一个很烂漫很能撩的英俊青年。
但同时,李天然内心藏着深仇大恨,对两个仇人咬牙切齿。
喔,前半句说的不对,不是藏着,是处处表露着深仇大恨。用一个豆瓣网友的话总结,就是他的前尘往事、所思所想、行为动机,基本都是靠嘴说出来的。而且逢人都说,跟他的洋爸爸,跟他仇人的女人许晴,跟还不知底细的名裁缝周韵,都不隐藏,反复倾诉。
后半句说的对,真的是每次说起敌人的时候,都咬牙切齿,并时而伴有压抑痛苦的嘶吼状,表情统一,眼神清澈。彭于晏就是用这种非常擅长的“表现派”方法,伴着他即使刻意用了儿化音但依然清晰可辨的台湾腔,演了所有怀着杀师父之仇的重头情感戏。
按主演兼总制片人周韵的说法,李天然这个人物的设定是要阳光、简单,才会把其他人的复杂性给衬托出来。简单确实是够简单,除了他自己嘴上说的,也看不出他内心的恐惧有多深。除了简单,好像也看不出他身上其他的性格层次,只是像个棋子一样跑来跑去。甚至,这种简单有时候简单到有点蠢。一个二十八岁的体面小伙子,随便几句话,一场戏,就能完全受人摆布。就是因为他是从美国回来的?
李天然一直有个执念,一定要把朱潜龙和根本一郎弄到一起杀,才解恨。所以才硬生生的有了最后那场对决戏。原本阴鸷狠辣的根本一郎瘫坐在椅子上,看着两师兄对打,已经有气无力都快要死的人了,还像个白痴一样见缝插针地来一句“应该很疼吧?”“打得好!”
而这时候,李天然跟以前的蠢蛋一下子判若两人,心机比朱潜龙还重。因为关巧红的鼓动,原本恐惧很深,曾经像块石头一样定住的李天然,突然就变得自信无比,还长出了耍猴的心性。先是让了根本三刀,然后又在朱潜龙面前扔了枪。两人一边打得你死我活,一边还说着俏皮话。“你上房干嘛?”“找枪!”“地上有五把你不拿!”好笑吗?好笑。可是,本来就没立稳的人物,全都崩坏了。黑色幽默,变成了闹剧。复仇,变成了耍帅和制造快感。
这样的李天然,这样的彭于晏,除了粉丝,还会有很多人喜欢吗?
而另一个重要人物,老谋深算,运筹帷幄,最后被拔了牙的蓝青峰,下了二十年的一盘大棋,最后开着车接了一趟张先生,就完了?这虎头蛇尾的留白,是不是有点太重?
还有史航演的那个满嘴“吾……”的文盲、太监影评人,除了表达姜文曾经说过的“影评人说电影,是太监做爱”这个观点,对推动剧情和连接其他人物有什么本质上的帮助吗?
3
当然,粉丝们会说,电影有很多种,姜文拍的电影,那是只有姜文才能拍的,你感受不到姜文的飞,姜文的浪漫,姜文的荷尔蒙,只能说不是一路人。难道电影非得有逻辑严密的故事和性格丰满的人物才好看吗?
姜文确实有姜文的好。《邪不压正》开头,第一场戏,就十分精彩。噼里啪啦几个镜头,几声枪响,几个手起刀落,就把观众带入了一个仇杀故事。当时首映放片现场,片头打出“邪不压正”四个字的时候,就一片掌声和欢呼声,相信每个人都很兴奋,都感觉这是一部接下来要让人震撼的电影。
但《邪不压正》仅仅是有了一个豹头,接下来的猪肚和凤尾,就填得不够饱,圆得不够满。
实际上,这部电影,时时处处闪耀着灵光。那些幽默台词,诸如“为了吃这口醋才包的饺子。” “太爷看哪儿我看哪儿。”“写日记的人能信吗?下贱!”“不要再哭了,再哭就到了。我压着速度呢。”那些或情欲或浪漫的场面,比如许晴要彭于晏打针,许晴边接电话边被廖凡后攻,比如彭于晏被打大烟针后和周韵的初次见面,在大钟下和周韵的调情追逐,每一场戏单看都有意思。但最后剪接到一起,怎么就变成了“有佳句无佳章”?
姜文能成为受人膜拜的姜文,靠的就是那股无拘无束、反类型、反市场、反观众的劲儿。但这部《邪不压正》好像从里到外都透着一种别扭。看似你姜大爷还是你姜大爷,但好像又时不时的想挠挠观众。看似简单直接想让人懂,但好像又心有不甘时不时的夹带点儿私货。看似猛料给足在丰富故事和人物,但好像又在不断消解。
时代在变,其他名导一个个都“老”了,站上《创造101》舞台的文文还能年轻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