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谁在杀死华语乐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谁在杀死华语乐坛?

还算是比较流行的歌手,都悄然无声的发了专辑,却再难出一首主打歌,更别提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新人了。

《偷故事的人》、《猎户星座》、《伟大的渺小》和《战神卡尔迪亚》

作者:叶春池 编辑:李春晖

资本红利无数,粉丝热情无匹,为何华语乐坛漫长的水逆期,就是过不去了?

以“归国四子”为代表,他们的歌曲都是国际制作,数字专辑动辄销量上百万,随随便便就能进入iTunes榜单。

然而,即使偶像歌手的数据被粉丝冲得这么好看,却丝毫经不起大众考验。一旦真正说起歌名,就会发现它们的传唱度根本出不了饭圈。

这些流量歌手居然普遍没有一首具有大众传唱度的代表作,这就让我们的KTV瞬间成为一台小型的时光机。

瞬间回到十年前。大家唱的还是那些老歌,周杰伦、蔡依林、林俊杰、王力宏这些歌手不仅占据你的青春期,人到中年的大家还是在靠这些歌度日。即使这些人当中已经有很多人几年才出一次新歌。

翻开新歌榜单,有的歌干脆没听过,有的听过几句也不会唱,要是有人点了一首《青春修炼手册》,已经可以算是时尚的弄潮儿。大家不是不想紧跟时尚,而是根本不知道现在的新歌都是什么。

其实我们不是没有新歌,也不是没有新的歌手,只是没有强力的渠道为这些新歌服务,粉丝也是空有一颗打call的心而无处发力。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华语乐坛新歌荒的问题,还是得找到新的打歌方式和宣发阵地。

为什么我们还在听十年前的音乐

妇孺皆知、人人会唱的真正华语乐坛天王,止于周杰伦。此后华语乐坛式微,再无天王。随着多样化的新媒介普及,文化也随之碎成一地。无数亚文化、小族群崛起。多元文化时代是没有天王的,即便是老“天王”、“天后”们出新作,影响力也远不能和此前相比。

近些年随着音乐综艺和选秀的大火,好像让音乐产业重回大众视野,开始翻红。但细心的观众很容易发现,我们喜欢的还是那些老歌,我们再次喜欢的还是那些经典的歌手。再新锐再热门的音乐节目,不过是反复消耗华语乐坛过去二十年的经典遗产。

以《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为代表的顶级电视音乐秀,实际上突出的也都是老歌,大家都以唱经典歌为主打。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这些年由唱片转向互联网,音乐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娱乐品类,如电影、电视、游戏等。

所以对于观众来说,只能被动的欣赏和接受这些老歌。

至于新人则大多数缺乏作品的支持。最明显的,《偶像练习生》已经结束两个月,除了在综艺节目里露脸之外,没有任何有力的音乐作品,空有人气;而有创作能力的新人们通常因为没有人气,根本没有直面大众的机会,毕竟运作新人新歌还是存在不少风险。

以《中国好歌曲》为例,这档专注原创音乐的节目也曾推出过诸如《野子》之类传唱度不错的新歌,但收视却跟隔壁唱老歌的《中国好声音》无法相提并论。因为各种原因,这个节目已经连续三年落空,这期间《中国好声音》仍然举办的红红火火。

表面上华语乐坛越来越好,各方面越来越正规。可对于观众来说,我们还只能听十年前的音乐,这是不争的事实。去年,因为《中国有嘻哈》走红了嘻哈音乐,但在期末大考的跨年晚会上,嘻哈歌手最好的收视成绩,还是和邓紫棋合唱一首老歌。

新歌都去哪儿了

如果不是翻看资料,硬糖君也没有想到,音乐人每年居然产出这么多的新歌。据《南方周末》整理,国内每年新歌产量大概在10万首左右。这就纳闷了,这么多新歌,都去哪儿了?

以这两年为例,不少一线歌手其实也都发了新歌,只是除了粉丝大众很少知道。去年朴树发行了《猎户星座》、张惠妹发了《偷故事的人》、林俊杰《伟大的渺小》、陈珊妮《战神卡尔迪亚》、李宇春《流行》、窦靖童《Kids only》。

这些还算是比较流行的歌手,都悄然无声的发了专辑,却再难出一首主打歌,更别提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新人了。

在实体专辑时代,整个市场还拥有一些比较权威的音乐榜单。唱片公司也会选出一到两首主打歌,在电视台、电台进行强力宣传。那个时代,喜欢流行音乐的人,只要关注榜单,就能华语乐坛尽在掌握。

但随着实体专辑的消亡,数字音乐的崛起,权威的音乐榜单也慢慢消失。本就缺少打歌平台的音乐市场,再也难以建立和用户之间的强联系。

由于市场体制的不同,我们歌手的打歌还停留在一年一度的跨年晚会,顶级的就是春晚。歌手为了保险起见,唱的还不一定是新歌。各大榜单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音乐平台的榜单几乎就是个摆设。不然就是在综艺里唱那么几句,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一向能诞生国民金曲的影视剧,在这几年也不太能打。网络时代,影视剧金曲也没了曾经的影响力,大家追剧都习惯跳片头片尾了。一部剧火一首歌的情况不再常见,这几年也就出了一首《凉凉》。

甚至连王菲都玩不转了。《致青春》、《匆匆那年》的时候大家哭喊着“啊啊女神真好听”。去年大家纷纷皱着眉头怀疑,王菲到底在麻将桌上欠了张一白多少钱啊,要这么掏心掏肺地给他还?

金曲传播的渠道在锐减,对于新人来说,更是没有出头的机会,除非你是窦靖童,不然几乎没有什么上台机会。抖音上的神曲为什么这么火,无非还是复制了彩铃时代那种病毒式传播,见缝插针,侵占你的听歌时间。

怎么让有价值的新歌可以更有力的传播,成了整个行业的痛点。

谁来为你的爱豆打歌

今年被称为偶像元年。偶像养成类节目势如破竹,当大家还不能理解,为什么粉丝们可以真情实感地为选手集资超过千万时,粉丝其实欣喜万分: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有理有利供养爱豆的机会了!

参与感是粉丝经济最重要一环。对于现在的偶像市场来说,粉丝经济的土壤已经日渐成熟,粉丝从不缺执行力,缺的只是一个为爱豆打call的机会。

在音乐上也是如此,正是因为音乐产业体系和粉丝经济的成熟,韩国和日本催生了很多的打歌节目。韩国的打歌节目更是数不胜数,三大公共电视台都有开设同类节目。如KBS的《音乐银行》、SBS的《人气歌谣》、MBC《Show音乐中心》等。

随着偶像产业的发展,今年各大平台都在策划像《人气歌谣》这样的打歌节目。试图突破新歌没有平台的困境,而和直播平台的合作也成了宣传新歌的利器。

比如花椒就制作了一系列原创综艺节目来为歌手打歌,像《一起睡bar》《沙发音乐会》都是综艺+打歌的模式,让观众更直接的听到歌手的新歌。

直播平台打歌有天然的优势。直播从诞生起就是最直接的粉丝经济的体现,直播的形式也能让歌手和粉丝零距离的交流。花椒直播会根据粉丝的喜好和特点,让粉丝有一种“与爱豆共存亡”的参与感,这种最直观的互动也只有直播平台可以做到。

这些新的方式让观众听到新歌,会为华语乐坛增加新的血液,只有不断的有新歌和新人的加入,整个华语乐坛才能良性发展。而对粉丝来说,找到一个可以公开透明为爱豆供养的平台,并且可以增加爱豆的影响力,才是他们打call的最佳原动力。从这点来看,提供音乐宣发的直播打歌平台极有可能会成为粉丝下一个供养出口。

在“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的一系列后续发展中,不少人和硬糖君讨论过“国内是否有偶像土壤”的问题。

在硬糖君看来,中国的偶像底层基础已经在日韩的影响中充分完成积累,现在缺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缺的是晚会和综艺以外的唱跳舞台,否则偶像只能去演戏。而谁能真正构建这个唱跳舞台,谁就有机会在未来的粉丝经济中分走最关键的一块蛋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谁在杀死华语乐坛?

还算是比较流行的歌手,都悄然无声的发了专辑,却再难出一首主打歌,更别提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新人了。

《偷故事的人》、《猎户星座》、《伟大的渺小》和《战神卡尔迪亚》

作者:叶春池 编辑:李春晖

资本红利无数,粉丝热情无匹,为何华语乐坛漫长的水逆期,就是过不去了?

以“归国四子”为代表,他们的歌曲都是国际制作,数字专辑动辄销量上百万,随随便便就能进入iTunes榜单。

然而,即使偶像歌手的数据被粉丝冲得这么好看,却丝毫经不起大众考验。一旦真正说起歌名,就会发现它们的传唱度根本出不了饭圈。

这些流量歌手居然普遍没有一首具有大众传唱度的代表作,这就让我们的KTV瞬间成为一台小型的时光机。

瞬间回到十年前。大家唱的还是那些老歌,周杰伦、蔡依林、林俊杰、王力宏这些歌手不仅占据你的青春期,人到中年的大家还是在靠这些歌度日。即使这些人当中已经有很多人几年才出一次新歌。

翻开新歌榜单,有的歌干脆没听过,有的听过几句也不会唱,要是有人点了一首《青春修炼手册》,已经可以算是时尚的弄潮儿。大家不是不想紧跟时尚,而是根本不知道现在的新歌都是什么。

其实我们不是没有新歌,也不是没有新的歌手,只是没有强力的渠道为这些新歌服务,粉丝也是空有一颗打call的心而无处发力。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华语乐坛新歌荒的问题,还是得找到新的打歌方式和宣发阵地。

为什么我们还在听十年前的音乐

妇孺皆知、人人会唱的真正华语乐坛天王,止于周杰伦。此后华语乐坛式微,再无天王。随着多样化的新媒介普及,文化也随之碎成一地。无数亚文化、小族群崛起。多元文化时代是没有天王的,即便是老“天王”、“天后”们出新作,影响力也远不能和此前相比。

近些年随着音乐综艺和选秀的大火,好像让音乐产业重回大众视野,开始翻红。但细心的观众很容易发现,我们喜欢的还是那些老歌,我们再次喜欢的还是那些经典的歌手。再新锐再热门的音乐节目,不过是反复消耗华语乐坛过去二十年的经典遗产。

以《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为代表的顶级电视音乐秀,实际上突出的也都是老歌,大家都以唱经典歌为主打。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这些年由唱片转向互联网,音乐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娱乐品类,如电影、电视、游戏等。

所以对于观众来说,只能被动的欣赏和接受这些老歌。

至于新人则大多数缺乏作品的支持。最明显的,《偶像练习生》已经结束两个月,除了在综艺节目里露脸之外,没有任何有力的音乐作品,空有人气;而有创作能力的新人们通常因为没有人气,根本没有直面大众的机会,毕竟运作新人新歌还是存在不少风险。

以《中国好歌曲》为例,这档专注原创音乐的节目也曾推出过诸如《野子》之类传唱度不错的新歌,但收视却跟隔壁唱老歌的《中国好声音》无法相提并论。因为各种原因,这个节目已经连续三年落空,这期间《中国好声音》仍然举办的红红火火。

表面上华语乐坛越来越好,各方面越来越正规。可对于观众来说,我们还只能听十年前的音乐,这是不争的事实。去年,因为《中国有嘻哈》走红了嘻哈音乐,但在期末大考的跨年晚会上,嘻哈歌手最好的收视成绩,还是和邓紫棋合唱一首老歌。

新歌都去哪儿了

如果不是翻看资料,硬糖君也没有想到,音乐人每年居然产出这么多的新歌。据《南方周末》整理,国内每年新歌产量大概在10万首左右。这就纳闷了,这么多新歌,都去哪儿了?

以这两年为例,不少一线歌手其实也都发了新歌,只是除了粉丝大众很少知道。去年朴树发行了《猎户星座》、张惠妹发了《偷故事的人》、林俊杰《伟大的渺小》、陈珊妮《战神卡尔迪亚》、李宇春《流行》、窦靖童《Kids only》。

这些还算是比较流行的歌手,都悄然无声的发了专辑,却再难出一首主打歌,更别提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新人了。

在实体专辑时代,整个市场还拥有一些比较权威的音乐榜单。唱片公司也会选出一到两首主打歌,在电视台、电台进行强力宣传。那个时代,喜欢流行音乐的人,只要关注榜单,就能华语乐坛尽在掌握。

但随着实体专辑的消亡,数字音乐的崛起,权威的音乐榜单也慢慢消失。本就缺少打歌平台的音乐市场,再也难以建立和用户之间的强联系。

由于市场体制的不同,我们歌手的打歌还停留在一年一度的跨年晚会,顶级的就是春晚。歌手为了保险起见,唱的还不一定是新歌。各大榜单的影响力也有所下降,音乐平台的榜单几乎就是个摆设。不然就是在综艺里唱那么几句,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而一向能诞生国民金曲的影视剧,在这几年也不太能打。网络时代,影视剧金曲也没了曾经的影响力,大家追剧都习惯跳片头片尾了。一部剧火一首歌的情况不再常见,这几年也就出了一首《凉凉》。

甚至连王菲都玩不转了。《致青春》、《匆匆那年》的时候大家哭喊着“啊啊女神真好听”。去年大家纷纷皱着眉头怀疑,王菲到底在麻将桌上欠了张一白多少钱啊,要这么掏心掏肺地给他还?

金曲传播的渠道在锐减,对于新人来说,更是没有出头的机会,除非你是窦靖童,不然几乎没有什么上台机会。抖音上的神曲为什么这么火,无非还是复制了彩铃时代那种病毒式传播,见缝插针,侵占你的听歌时间。

怎么让有价值的新歌可以更有力的传播,成了整个行业的痛点。

谁来为你的爱豆打歌

今年被称为偶像元年。偶像养成类节目势如破竹,当大家还不能理解,为什么粉丝们可以真情实感地为选手集资超过千万时,粉丝其实欣喜万分: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有理有利供养爱豆的机会了!

参与感是粉丝经济最重要一环。对于现在的偶像市场来说,粉丝经济的土壤已经日渐成熟,粉丝从不缺执行力,缺的只是一个为爱豆打call的机会。

在音乐上也是如此,正是因为音乐产业体系和粉丝经济的成熟,韩国和日本催生了很多的打歌节目。韩国的打歌节目更是数不胜数,三大公共电视台都有开设同类节目。如KBS的《音乐银行》、SBS的《人气歌谣》、MBC《Show音乐中心》等。

随着偶像产业的发展,今年各大平台都在策划像《人气歌谣》这样的打歌节目。试图突破新歌没有平台的困境,而和直播平台的合作也成了宣传新歌的利器。

比如花椒就制作了一系列原创综艺节目来为歌手打歌,像《一起睡bar》《沙发音乐会》都是综艺+打歌的模式,让观众更直接的听到歌手的新歌。

直播平台打歌有天然的优势。直播从诞生起就是最直接的粉丝经济的体现,直播的形式也能让歌手和粉丝零距离的交流。花椒直播会根据粉丝的喜好和特点,让粉丝有一种“与爱豆共存亡”的参与感,这种最直观的互动也只有直播平台可以做到。

这些新的方式让观众听到新歌,会为华语乐坛增加新的血液,只有不断的有新歌和新人的加入,整个华语乐坛才能良性发展。而对粉丝来说,找到一个可以公开透明为爱豆供养的平台,并且可以增加爱豆的影响力,才是他们打call的最佳原动力。从这点来看,提供音乐宣发的直播打歌平台极有可能会成为粉丝下一个供养出口。

在“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的一系列后续发展中,不少人和硬糖君讨论过“国内是否有偶像土壤”的问题。

在硬糖君看来,中国的偶像底层基础已经在日韩的影响中充分完成积累,现在缺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缺的是晚会和综艺以外的唱跳舞台,否则偶像只能去演戏。而谁能真正构建这个唱跳舞台,谁就有机会在未来的粉丝经济中分走最关键的一块蛋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