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40后又和80、90后掐起来了,中国年轻人也扎心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40后又和80、90后掐起来了,中国年轻人也扎心了

这场嘴仗,没有输赢。

前几天某位朋友抱怨说:

“为什么我一跟我妈说压力大,她的回复就是‘谁的压力不大’啊,她总是指责我抗压性差,还总说现在的年轻人全都心理承受能力差,责任感也不强什么的,我最不想听的就是这种话。”

其实和她有着同样困扰的人并不在少数,知乎上很早就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和讨论:

而就在近日,外媒的一个网站上还爆发了一场所谓“千禧一代”(Millennial)与“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s)的“口舌混战”,而实际上,这场争论多年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千禧一代”说的是1981-2000年之间出生的人,

“婴儿潮一代”值得则是1946-1964年左右出生的人,

虽说时代相差甚远,

这些争论很难有结果,

不过既然说到这个话题,

那么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

美国40后与80,90后互怼的那些事儿。

有些搞笑,有些现实,有些无奈,有些看开,

更神奇的是,这当中很多的矛盾和社会痛点,

竟让很多中国小伙伴看完后直呼:

太扎心了!!!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话题,对此,你怎么看?

1. 一则帖子,掀起一场互怼之战

最近这场混战的开端,是有人在网上发了一则帖子,大体是批判他眼里的当下美国年轻一代的诸多陋习,比如“爱发牢骚,经常抱怨,负能量太多,好吃懒做,手机奴隶”等等,

面对如此指控,大批年轻网友坐不住了,于是他们开始组团反击,接下来的动静之大,甚至惊动了媒体报道。

 很多网友在进行了一番对比后表示:

“你们那一代,一对当老师的夫妻,就可以在圣地亚哥的一套4居室的大房子,在负担贷款的同时,还可以送两个孩子去私立学校读书(我父母就是这样的);

我们这一代,买不起房,两个老师的收入总和也才7万美元,35%都拿去缴房租了,养孩子的钱都没剩多少。

你们那一代,学费是靠洗盘子也能赚的,我舅舅就是自己打工洗盘子赚来的法学院学费;

我们这一代,学生贷款平均是2.94万美元。虽然可能有奖学金,但它只承担40%的费用,上法学院两年要12万美元,你自己算算。”

……

更有网友直言:

别什么都往我们身上怪成吗?

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不是我们发动的(当时我们才11岁),

1975年停止对精神健康机构的拨款不是我们干的,

减少奖学金拨款,大幅增加学费,把房价炒到原来的7000%,

没有一件事是我们干的,但结果我们都要承担。

再举个扎心的例子吧:我小时候家里的房子买来只花了9.5万美元,20年之后,它卖出了75万美元的价格……

2. 大洋彼岸的吐槽却是熟悉的味道

俗话说得好,同一个世界,同样的吐槽。网友们远隔重洋,身份各异,但真要扎起心来,那才真是“五湖四海皆兄弟”,

不信你看,除了四面八方的Diss之声外,还有一些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年轻一代的焦虑和纠结,晒图,学历,房子,代沟...等等,这些怎么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下面我们不妨直观地感受一下:

焦虑&强迫症系列——

你说什么,没有WIFI是几个意思?

餐厅灯光太暗,想拍一张看起来很诱人的食物照片好难的说。

现实生存系列——

如果“婴儿潮一代”的人每拿我们这群“千禧一代”开次玩笑我就能拿到一美元,那现在我大概都能买套房了!看看他们把经济搞成什么烂样子了!

最低本科学历,硕士学历优先……

这辈子也TM买不起一套房。

30岁,已婚,有家庭有事业,但是他们永远把你当孩子看待。

扎心幽默系列——

我爸声称坚决不相信全球变暖,

但他却坚持不在南佛罗里达退休,

因为他怕那里有一天会沉进大海里。

哈哈哈,你说“婴儿潮一代”幽默不幽默。

以上图片配文:

以前,我妈总说我:

“为什么你要把私底下的生活发到Facebook上?”

后来我发现,

有一天她在自己的社交网站上发了好多照片还配文字说:

“周末了,到湖边走一走”。

3. 手机没信号,我现在很慌

文章开头的那位朋友在聊天过程中跟我分享了一件小事:

某个周末,她和家人自驾去郊区游玩儿,车开进山里之后,突然没了信号,这时朋友正在和公司领导说事情,反复尝试了几次,信息还是发不出去,朋友急得快哭了,坐立不安。

这时,一旁的妈妈却说:

“着什么急啊,至于的吗?你们现在的人好像离了手机就活不下去了似的,有什么天大的事情晚一点会死人啊。”

后来手机终于有了信号,其实也没什么特别重大的事件,朋友只是给老板回复了一个“好的”,却就是因为这一句迟到的“好的”,把她急得够呛,以至于后面再山区里的两天,她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手机的信号和网络,生怕出了什么事情。她说:

“这种快节奏日常培养出来的焦虑感,是爸妈无法理解的。”

一件很常见的琐事,却说出了多少人日常的焦虑,相信这种因为手机没信号,信息没有及时回复而产生的焦虑,很多人都曾经有所体会的吧,

说起来我自己也有个“怪癖”:

晚上临睡前一个小时,就会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因为害怕自己收到一条消息后就会立即打起精神,导致失眠...

曾听一位网友这样说:“在网络的超迅速,时代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压以及生活的重担下,诞生了这样一批‘怪人’——

他们做事雷厉风行,擅长过关斩将,时刻积极向上,要求自己上厅堂,下厨房。但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手机没有信号,最渴望的,还是手机没有信号。”

从前不太懂,现在想来却多了几分无奈,有这么一句歌词唱得是:“在周末晚上,关上了手机,舒服窝在沙发里。”

看吧,让手机暂时断电,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这个时代有一个专属的焦虑,叫做“不敢关手机”。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但每一个时代下都有它独特的印记,专属的压力以及难以忽略的焦虑,这些感受不应该被轻易指责或调侃。毕竟不管是如今的“千禧一代”还是曾经的“婴儿潮一代”,大家所做的,无非都是在时代的大潮之下努力生存罢了。

4. 没有是非对错只求爱与理解

 因为说到年轻人和老一辈的话题,也让我不禁想起几年前的一件事情。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这样一则新闻报道:

2014年9月,一场秋雨后,郑州市五六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走上街头,呼吁老年人给年轻人让座,

老人们说,都市生活节奏快,80后、90后生活不易,作为一名长辈,平日坐公交出行时,也应当多关爱这些孩子:

“看他们疲惫、困顿时,即使对方让座,只要咱身体允许就站会儿,让他们也歇歇脚。”

在看过那么多40,80,90互怼之后,再回首这则旧闻,莫名泪目。

让我感动的,是种种指责与抱怨之声中那份难得的理解和体谅,那份来自于长辈的关爱与包容。其实说了那么多,“千禧一代”与“婴儿潮一代”之间的争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错,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输赢高下,唯一能平息争端的方式,就是理解。

时代背景下,长辈也好,晚生也罢,无非是顺应潮流努力生存,谁也无法说尽这个时代的好与坏,上一辈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同样我们也必定将会给下一代留下一些未解的难题。

所以,至于互相Diss这件事,实在没必要太当真了,最后我只想总结一句:

“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辛苦;不一样的节奏,不一样的焦虑;不一样的标准,不一样的追求;谁都不容易,何必非要比个高低。”

作者:Lydia

来源:留通社

微信:留通社(ID: LiutongNews )

美国  > 加拿大 > 英国 > 澳大利亚

 商务合作:ads@herlandmag.ca

 欢迎投稿:editor@herlandmag.ca

778.654.8488@copyright http://www.herlandmag.ca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到朋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40后又和80、90后掐起来了,中国年轻人也扎心了

这场嘴仗,没有输赢。

前几天某位朋友抱怨说:

“为什么我一跟我妈说压力大,她的回复就是‘谁的压力不大’啊,她总是指责我抗压性差,还总说现在的年轻人全都心理承受能力差,责任感也不强什么的,我最不想听的就是这种话。”

其实和她有着同样困扰的人并不在少数,知乎上很早就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和讨论:

而就在近日,外媒的一个网站上还爆发了一场所谓“千禧一代”(Millennial)与“婴儿潮一代”(baby boomers)的“口舌混战”,而实际上,这场争论多年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千禧一代”说的是1981-2000年之间出生的人,

“婴儿潮一代”值得则是1946-1964年左右出生的人,

虽说时代相差甚远,

这些争论很难有结果,

不过既然说到这个话题,

那么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

美国40后与80,90后互怼的那些事儿。

有些搞笑,有些现实,有些无奈,有些看开,

更神奇的是,这当中很多的矛盾和社会痛点,

竟让很多中国小伙伴看完后直呼:

太扎心了!!!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话题,对此,你怎么看?

1. 一则帖子,掀起一场互怼之战

最近这场混战的开端,是有人在网上发了一则帖子,大体是批判他眼里的当下美国年轻一代的诸多陋习,比如“爱发牢骚,经常抱怨,负能量太多,好吃懒做,手机奴隶”等等,

面对如此指控,大批年轻网友坐不住了,于是他们开始组团反击,接下来的动静之大,甚至惊动了媒体报道。

 很多网友在进行了一番对比后表示:

“你们那一代,一对当老师的夫妻,就可以在圣地亚哥的一套4居室的大房子,在负担贷款的同时,还可以送两个孩子去私立学校读书(我父母就是这样的);

我们这一代,买不起房,两个老师的收入总和也才7万美元,35%都拿去缴房租了,养孩子的钱都没剩多少。

你们那一代,学费是靠洗盘子也能赚的,我舅舅就是自己打工洗盘子赚来的法学院学费;

我们这一代,学生贷款平均是2.94万美元。虽然可能有奖学金,但它只承担40%的费用,上法学院两年要12万美元,你自己算算。”

……

更有网友直言:

别什么都往我们身上怪成吗?

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不是我们发动的(当时我们才11岁),

1975年停止对精神健康机构的拨款不是我们干的,

减少奖学金拨款,大幅增加学费,把房价炒到原来的7000%,

没有一件事是我们干的,但结果我们都要承担。

再举个扎心的例子吧:我小时候家里的房子买来只花了9.5万美元,20年之后,它卖出了75万美元的价格……

2. 大洋彼岸的吐槽却是熟悉的味道

俗话说得好,同一个世界,同样的吐槽。网友们远隔重洋,身份各异,但真要扎起心来,那才真是“五湖四海皆兄弟”,

不信你看,除了四面八方的Diss之声外,还有一些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年轻一代的焦虑和纠结,晒图,学历,房子,代沟...等等,这些怎么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下面我们不妨直观地感受一下:

焦虑&强迫症系列——

你说什么,没有WIFI是几个意思?

餐厅灯光太暗,想拍一张看起来很诱人的食物照片好难的说。

现实生存系列——

如果“婴儿潮一代”的人每拿我们这群“千禧一代”开次玩笑我就能拿到一美元,那现在我大概都能买套房了!看看他们把经济搞成什么烂样子了!

最低本科学历,硕士学历优先……

这辈子也TM买不起一套房。

30岁,已婚,有家庭有事业,但是他们永远把你当孩子看待。

扎心幽默系列——

我爸声称坚决不相信全球变暖,

但他却坚持不在南佛罗里达退休,

因为他怕那里有一天会沉进大海里。

哈哈哈,你说“婴儿潮一代”幽默不幽默。

以上图片配文:

以前,我妈总说我:

“为什么你要把私底下的生活发到Facebook上?”

后来我发现,

有一天她在自己的社交网站上发了好多照片还配文字说:

“周末了,到湖边走一走”。

3. 手机没信号,我现在很慌

文章开头的那位朋友在聊天过程中跟我分享了一件小事:

某个周末,她和家人自驾去郊区游玩儿,车开进山里之后,突然没了信号,这时朋友正在和公司领导说事情,反复尝试了几次,信息还是发不出去,朋友急得快哭了,坐立不安。

这时,一旁的妈妈却说:

“着什么急啊,至于的吗?你们现在的人好像离了手机就活不下去了似的,有什么天大的事情晚一点会死人啊。”

后来手机终于有了信号,其实也没什么特别重大的事件,朋友只是给老板回复了一个“好的”,却就是因为这一句迟到的“好的”,把她急得够呛,以至于后面再山区里的两天,她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手机的信号和网络,生怕出了什么事情。她说:

“这种快节奏日常培养出来的焦虑感,是爸妈无法理解的。”

一件很常见的琐事,却说出了多少人日常的焦虑,相信这种因为手机没信号,信息没有及时回复而产生的焦虑,很多人都曾经有所体会的吧,

说起来我自己也有个“怪癖”:

晚上临睡前一个小时,就会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因为害怕自己收到一条消息后就会立即打起精神,导致失眠...

曾听一位网友这样说:“在网络的超迅速,时代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压以及生活的重担下,诞生了这样一批‘怪人’——

他们做事雷厉风行,擅长过关斩将,时刻积极向上,要求自己上厅堂,下厨房。但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手机没有信号,最渴望的,还是手机没有信号。”

从前不太懂,现在想来却多了几分无奈,有这么一句歌词唱得是:“在周末晚上,关上了手机,舒服窝在沙发里。”

看吧,让手机暂时断电,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这个时代有一个专属的焦虑,叫做“不敢关手机”。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但每一个时代下都有它独特的印记,专属的压力以及难以忽略的焦虑,这些感受不应该被轻易指责或调侃。毕竟不管是如今的“千禧一代”还是曾经的“婴儿潮一代”,大家所做的,无非都是在时代的大潮之下努力生存罢了。

4. 没有是非对错只求爱与理解

 因为说到年轻人和老一辈的话题,也让我不禁想起几年前的一件事情。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这样一则新闻报道:

2014年9月,一场秋雨后,郑州市五六位七八十岁的老人走上街头,呼吁老年人给年轻人让座,

老人们说,都市生活节奏快,80后、90后生活不易,作为一名长辈,平日坐公交出行时,也应当多关爱这些孩子:

“看他们疲惫、困顿时,即使对方让座,只要咱身体允许就站会儿,让他们也歇歇脚。”

在看过那么多40,80,90互怼之后,再回首这则旧闻,莫名泪目。

让我感动的,是种种指责与抱怨之声中那份难得的理解和体谅,那份来自于长辈的关爱与包容。其实说了那么多,“千禧一代”与“婴儿潮一代”之间的争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错,没有标准答案,也没有输赢高下,唯一能平息争端的方式,就是理解。

时代背景下,长辈也好,晚生也罢,无非是顺应潮流努力生存,谁也无法说尽这个时代的好与坏,上一辈在我们身上留下印记,同样我们也必定将会给下一代留下一些未解的难题。

所以,至于互相Diss这件事,实在没必要太当真了,最后我只想总结一句:

“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辛苦;不一样的节奏,不一样的焦虑;不一样的标准,不一样的追求;谁都不容易,何必非要比个高低。”

作者:Lydia

来源:留通社

微信:留通社(ID: LiutongNews )

美国  > 加拿大 > 英国 > 澳大利亚

 商务合作:ads@herlandmag.ca

 欢迎投稿:editor@herlandmag.ca

778.654.8488@copyright http://www.herlandmag.ca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到朋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