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网文IP到翻拍经典,“黑红剧”的流量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网文IP到翻拍经典,“黑红剧”的流量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以猎奇为主打的黑红剧只是市场优胜劣汰下的历史产物,不可能成为常态,搬起小板凳坐等它消失吧。

新版《流星花园》的上线,点燃了吃瓜群众的吐槽热情,被高话题送上热搜之后,网播量和收视率也随之攀升。在几乎一面倒的吐槽声里,夹杂着这样一个声音:“既然大家都觉得这部剧很烂,为什么还要如此活跃地追看并吐槽?让烂剧无声无息消失不是更好吗?”

这句话不无道理,但却很快被吐槽声湮没,对大多数吃瓜群众来说,“吐槽”是体现自己对娱乐内容舆论导向话语权的标志。在这样的娱乐环境下,对待好剧,吃瓜群众甘愿充当自来水传播口碑;烂剧出现,吃瓜群众的吐槽声浪却能将其送上流量宝座。

这样客观的娱乐环境,也让一批以流量为目标,以话题营销为手段的“黑红剧”高调出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口碑很低,但围观人数和流量却奇高。

口碑低谷的较量

是无关本愿的相互救赎?

客观来说,豆瓣评分带有很浓的主观性,无法成为一部剧质量好坏的绝对标准,但毫无疑问地,豆瓣评分却是网友观感的直观反馈,而评论人数和评论帖数量则代表着该剧到底吸引了多大基数的吃瓜群众前来围观。这两个维度数据表现严重倒挂的剧,就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黑红剧”。

下图为近四年来,豆瓣评分在4分及以下,评论人数在4000以上的剧集盘点。

口碑最低的为今年1月上线的《新寻秦记》,这部网剧由吴奇隆担任艺术总监,创作初衷是“年轻化”“基于用户思维进行改编”,从最终效果来看,年轻用户显然并不“满意”;

口碑并列倒数第二的是《极光之恋》《是!尚先生》和《新笑傲江湖》,前二位均已被花式群嘲,不再赘述,《新笑傲江湖》声量和影响力相对较小,但还是与口碑垫底的《新寻秦记》一起,拉低了吃瓜群众对经典改编剧的期待。

紧接着是由名导或明星加持的《深夜食堂》和《鬼吹灯之牧野诡事》,两部网剧均改编自IP,前者刷新了蔡岳勋导演和演员黄磊的口碑底线,后者拉低了“鬼吹灯”IP的口碑均值。

与上述作品相比,正在掀起吐槽声浪的新版《流星花园》口碑更高一阶,达到了3分。有网友评论这部剧的出现拯救了《极光之恋》,这种说法显然不够客观,因为它的口碑目前仍然高于《极光之恋》,它拯救的应该是09年的“一起来看流星雨”。

不以口碑做剧

始于芒果蔓延于网络

在筹备项目之初,相信没有一个平台、制片人、导演和演员是奔着低口碑而去,但为何黑红剧仍然生生不息?想要理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到底是谁在制造黑红剧。

在上图的23部剧里,平台分布、题材、主创信息如下:

在平台方面,湖南卫视名列前茅,数量碾压其他一线卫视;在题材分布方面,古装剧是口碑重灾区,而这些大古装大部分都是IP改编剧;从年度数量分布来看,2015年2部,2016年5部,2017年10部,2018年刚刚过半已经有了6部,大有赶超2017年的趋势,在吃瓜群众们越来越犀利的吐槽声里,黑红剧越挫越勇,顽强地蔓延开来。

从主创信息来看,两次上榜的导演有鞠觉亮,编剧有沈芷凝和白一骢,演员有马可、杨颖、宋茜、关晓彤和黄子韬。这些导演、编剧和演员大都作品丰富,备受关注,但还是将资金充沛的项目送进了黑红剧的榜单里。

通常来说,一部剧想要获得高口碑,需要方方面面都做到好,每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让作品口碑崩坏。但对于这些能进榜单的剧来说,恐怕问题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环节的失误。

回顾这份极致的榜单,大多数在项目之初,就打出了“为年轻观众做剧”的旗号,初衷感人,但显然在他们的预判里,吃瓜群众的审美体系还停留在很LOW的水准;也有些剧是以“IP网文+流量明星+话题营销”的标准模式生产出来,肩负着圈流量的重担,对于这些剧集的平台方或者剧方来说,观众吐槽得多狠并不重要,能吸引来多少观众吐槽,以及围观带来的流量价值才是关键。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能在年轻受众聚集的湖南卫视和网络平台频频出现,并屡屡获得成功,确实证明了黑红剧具有存在的市场价值,但被它们消耗掉的观众好感度,却能让一个题材都受到口碑歧视。换句话说,黑红剧在为自身来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在损害同类作品的综合价值,甚至整个国产剧的观众缘都在因此降低。

围观等于纵容?

吃瓜群众有点方

黑红剧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吃瓜群众围观带来的话题和流量,但在层出不穷的新奇内容快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当下,想吸引吃瓜群众大规模围观已经越来越难了。这一点,从黑红剧的演变趋势可以看出。

2015年的两部上榜剧有2部,一是《云中歌》,另一部是《盗墓笔记》,前者是积压剧,因审美过时被群嘲,后者是网剧尝试走流量的开山之作,多多少少还带着客观的元素。

到了2016年和2017年,上榜的这些剧基本都采用了“IP+流量明星”来收割流量的套路,尽管这种套路损害了电视剧的传统制作生态,但这种模式还是因新颖而大放异彩了两年。

到了2018年,IP玄幻的口碑彻底消耗殆尽的同时,也丧失了能让吃瓜群众围观的新鲜感,这一年上榜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经典剧的翻拍上,至此,抢夺网友注意力的载体从网文IP变成自带好感的经典IP。

但经典IP也有枯竭的时候,当这轮以翻拍经典圈流量的风潮过去,急功近利的玩家又该拿出什么杀手锏来吸引吃瓜群众的注意力?没错,吃瓜群众的围观确实纵容了烂剧的诞生,但能吸引吃瓜群众的爆点已经越来越少了。

与之相反,有一些剧也高调地以引爆话题的姿态出现,最终取得不错的流量成绩,比如《我的前半生》《欢乐颂》系列等,这些剧的口碑赞誉参半,但从内容本身来看,故事的情感逻辑、演员的表演状态和制作的态度却在线,它们不会让所有吃瓜群众都满意,但却以内容本身赢得了生存的价值,与走捷径的黑红剧截然不同。

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吃瓜群众的围观依然会给烂剧营造生存空间,但吃瓜群众们也不用慌,从长远来看,以猎奇为主打的黑红剧只是市场优胜劣汰下的历史产物,不可能成为常态,搬起小板凳坐等它消失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网文IP到翻拍经典,“黑红剧”的流量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以猎奇为主打的黑红剧只是市场优胜劣汰下的历史产物,不可能成为常态,搬起小板凳坐等它消失吧。

新版《流星花园》的上线,点燃了吃瓜群众的吐槽热情,被高话题送上热搜之后,网播量和收视率也随之攀升。在几乎一面倒的吐槽声里,夹杂着这样一个声音:“既然大家都觉得这部剧很烂,为什么还要如此活跃地追看并吐槽?让烂剧无声无息消失不是更好吗?”

这句话不无道理,但却很快被吐槽声湮没,对大多数吃瓜群众来说,“吐槽”是体现自己对娱乐内容舆论导向话语权的标志。在这样的娱乐环境下,对待好剧,吃瓜群众甘愿充当自来水传播口碑;烂剧出现,吃瓜群众的吐槽声浪却能将其送上流量宝座。

这样客观的娱乐环境,也让一批以流量为目标,以话题营销为手段的“黑红剧”高调出现,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口碑很低,但围观人数和流量却奇高。

口碑低谷的较量

是无关本愿的相互救赎?

客观来说,豆瓣评分带有很浓的主观性,无法成为一部剧质量好坏的绝对标准,但毫无疑问地,豆瓣评分却是网友观感的直观反馈,而评论人数和评论帖数量则代表着该剧到底吸引了多大基数的吃瓜群众前来围观。这两个维度数据表现严重倒挂的剧,就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黑红剧”。

下图为近四年来,豆瓣评分在4分及以下,评论人数在4000以上的剧集盘点。

口碑最低的为今年1月上线的《新寻秦记》,这部网剧由吴奇隆担任艺术总监,创作初衷是“年轻化”“基于用户思维进行改编”,从最终效果来看,年轻用户显然并不“满意”;

口碑并列倒数第二的是《极光之恋》《是!尚先生》和《新笑傲江湖》,前二位均已被花式群嘲,不再赘述,《新笑傲江湖》声量和影响力相对较小,但还是与口碑垫底的《新寻秦记》一起,拉低了吃瓜群众对经典改编剧的期待。

紧接着是由名导或明星加持的《深夜食堂》和《鬼吹灯之牧野诡事》,两部网剧均改编自IP,前者刷新了蔡岳勋导演和演员黄磊的口碑底线,后者拉低了“鬼吹灯”IP的口碑均值。

与上述作品相比,正在掀起吐槽声浪的新版《流星花园》口碑更高一阶,达到了3分。有网友评论这部剧的出现拯救了《极光之恋》,这种说法显然不够客观,因为它的口碑目前仍然高于《极光之恋》,它拯救的应该是09年的“一起来看流星雨”。

不以口碑做剧

始于芒果蔓延于网络

在筹备项目之初,相信没有一个平台、制片人、导演和演员是奔着低口碑而去,但为何黑红剧仍然生生不息?想要理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到底是谁在制造黑红剧。

在上图的23部剧里,平台分布、题材、主创信息如下:

在平台方面,湖南卫视名列前茅,数量碾压其他一线卫视;在题材分布方面,古装剧是口碑重灾区,而这些大古装大部分都是IP改编剧;从年度数量分布来看,2015年2部,2016年5部,2017年10部,2018年刚刚过半已经有了6部,大有赶超2017年的趋势,在吃瓜群众们越来越犀利的吐槽声里,黑红剧越挫越勇,顽强地蔓延开来。

从主创信息来看,两次上榜的导演有鞠觉亮,编剧有沈芷凝和白一骢,演员有马可、杨颖、宋茜、关晓彤和黄子韬。这些导演、编剧和演员大都作品丰富,备受关注,但还是将资金充沛的项目送进了黑红剧的榜单里。

通常来说,一部剧想要获得高口碑,需要方方面面都做到好,每一个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让作品口碑崩坏。但对于这些能进榜单的剧来说,恐怕问题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环节的失误。

回顾这份极致的榜单,大多数在项目之初,就打出了“为年轻观众做剧”的旗号,初衷感人,但显然在他们的预判里,吃瓜群众的审美体系还停留在很LOW的水准;也有些剧是以“IP网文+流量明星+话题营销”的标准模式生产出来,肩负着圈流量的重担,对于这些剧集的平台方或者剧方来说,观众吐槽得多狠并不重要,能吸引来多少观众吐槽,以及围观带来的流量价值才是关键。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模式能在年轻受众聚集的湖南卫视和网络平台频频出现,并屡屡获得成功,确实证明了黑红剧具有存在的市场价值,但被它们消耗掉的观众好感度,却能让一个题材都受到口碑歧视。换句话说,黑红剧在为自身来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却在损害同类作品的综合价值,甚至整个国产剧的观众缘都在因此降低。

围观等于纵容?

吃瓜群众有点方

黑红剧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吃瓜群众围观带来的话题和流量,但在层出不穷的新奇内容快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当下,想吸引吃瓜群众大规模围观已经越来越难了。这一点,从黑红剧的演变趋势可以看出。

2015年的两部上榜剧有2部,一是《云中歌》,另一部是《盗墓笔记》,前者是积压剧,因审美过时被群嘲,后者是网剧尝试走流量的开山之作,多多少少还带着客观的元素。

到了2016年和2017年,上榜的这些剧基本都采用了“IP+流量明星”来收割流量的套路,尽管这种套路损害了电视剧的传统制作生态,但这种模式还是因新颖而大放异彩了两年。

到了2018年,IP玄幻的口碑彻底消耗殆尽的同时,也丧失了能让吃瓜群众围观的新鲜感,这一年上榜的作品主要集中在经典剧的翻拍上,至此,抢夺网友注意力的载体从网文IP变成自带好感的经典IP。

但经典IP也有枯竭的时候,当这轮以翻拍经典圈流量的风潮过去,急功近利的玩家又该拿出什么杀手锏来吸引吃瓜群众的注意力?没错,吃瓜群众的围观确实纵容了烂剧的诞生,但能吸引吃瓜群众的爆点已经越来越少了。

与之相反,有一些剧也高调地以引爆话题的姿态出现,最终取得不错的流量成绩,比如《我的前半生》《欢乐颂》系列等,这些剧的口碑赞誉参半,但从内容本身来看,故事的情感逻辑、演员的表演状态和制作的态度却在线,它们不会让所有吃瓜群众都满意,但却以内容本身赢得了生存的价值,与走捷径的黑红剧截然不同。

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吃瓜群众的围观依然会给烂剧营造生存空间,但吃瓜群众们也不用慌,从长远来看,以猎奇为主打的黑红剧只是市场优胜劣汰下的历史产物,不可能成为常态,搬起小板凳坐等它消失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