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珠三角岭南村落的回归:制造业重镇“问题村”蜕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珠三角岭南村落的回归:制造业重镇“问题村”蜕变

依靠“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乡镇企业模式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重镇的珠三角,终于在新发展阶段探索出了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李振、许琬琳

编辑:周上祺

区国敏一度想要逃离这个生养了他20多年的乡村——上金瓯松塘村地处珠三角最偏远的佛山南海区西樵镇,从市区乘车也要近1个小时车程才能到达。

2009年大学毕业时,曾是他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彼时,区国敏在广州大学城的英语培训团队已初具规模,正准备大干一场。事与愿违的是,这个想法一冒头就被父亲扼杀在了摇篮里。

“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都离开了,松塘村的建设靠谁?”尽管极不情愿,区国敏还是遵从了父亲的想法,成了上金瓯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当时,我们父子吵得不可开交。”如今已是上金瓯社区文化专干的区国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是回忆。

在经历过“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工业化发展后,珠三角原本美丽的水乡面貌越来越遭受工业化、城镇化的侵蚀:人口外迁,乡村老龄、低幼化明显;乡村与城镇化界限模糊,特色古村落被边缘;工业园星罗棋布,污染严重。

庆幸的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拯救了珠三角的美丽乡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探访了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和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发现此前的“问题村”“落后村”已经变身佛山美丽乡村的代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观察到,从一开始的极不情愿到慢慢接受,再到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越来越多的区国敏们加入到珠三角美丽乡村建设大军。

重新找到“幸福感”

“南海衣冠推望族,西樵灵秀萃吾门”。说起松塘村的历史,区国敏对每个人都滔滔不绝。

坐落于南粤名山西樵山脚下,自南宋开村已有800多年历史,因村中数棵古松与连片水塘而得名“松塘村”,又因村中文风兴盛,明清期间培养出20多位进士、举人,4人被钦点翰林,而被誉为“翰林村”。

“尽管数百年来科甲蝉联、儒绅显赫,依然改变不了松塘村落后的现实。”松塘村所属的西樵镇上金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主任陆祖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早些年村民的分红情况看,村民人均分红1734元,最低的仅有500元。

而来自工业和城镇化的冲击令村民更显“不幸福”:传统建筑越拆越少,年轻村民迁往城镇,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村中。

松塘村最大的优势在于文脉,村中建筑倚岗列建、百巷朝塘,最盛时期,这条仅有1800人的村落有超过20座学堂、宗祠。其宗祠家庙、书舍家塾、功名石碑、文武圣庙,记录了一个崇文善学的岭南宗族,一度被外界称为研究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活化石。

区振作、区子广等老一辈村民下决心重拾松塘村文脉,自2008年起以重修孔圣庙为契机,自发成立了翰林文化协会,修葺石碑文庙、修撰历史族谱。

区国敏曾给老一辈修撰族谱打下手,时间一久他发觉,“实际上,经济因素只是其中一部分,年轻一代逃离背后凸显的还是对松塘村历史和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陆祖桥也认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村里一直苦于没有可行性思路进行文化开发。“农村基层干部虽然有较强的发展热情,但因受资金、人才、土地、观念等制约,发展并不容易。”他说。

村民的文化自觉形成了推动古村活化保育的强大动力,老一辈带动年轻一辈重拾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2009年修撰历史族谱,2010年修葺文庙古物,2011年恢复“孔子诞”。松塘村“趁热打铁”,订立了《村规民约》,委托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编制了《松塘翰林文化村旅游开发规划》和《西樵镇松塘村名村建设规划》。

“经表决,有98%的村民都赞成对古村落进行保育。”区国敏介绍,如今的松塘村又恢复了岭南特色的镬耳大屋、水泥路重新铺上了青石板,翰林门等老建筑也一一复建。每年正月初四“出色”巡游、六月廿四关帝诞等民俗回来了,孔子诞也升级为“翰林文化节”。

按照区国敏的形容,松塘村的活化保育让松塘村焕发出岭南古村落的韵味,更让村民找到了文化自信,重新找到了“辛福感”。

“问题村”的新名片

如果说松塘村“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化自信失落后导致村民出走、乡村凋敝,那紫南村的“问题”则更具珠三角特色。

紫南村所属的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曾是一个陶瓷重镇,也是一个污染大镇。一份2008年的数据表明,在76.6平方公里的南庄集聚了75家陶瓷企业。

“以环境换GDP”的粗放发展方式曾令紫南村吃尽“恶果”: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村务管理混乱、卫生环境差,紫南一度成了出名的“落后村”、“脏乱村”。潘柱升接手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岗位时,全村有200多户人家空置数层的村屋,只因村里的人居环境太差,空气混浊、河涌发臭、街道脏乱、没有绿化。

如此乡村发展模式,带来的不仅是环境之痛,更让村民对这片曾经生养的热土心生嫌隙。紫南村委会文宣办主任卢新勤回忆,当时很多村民因为对环境的不满多次到佛山市上访,紫南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上访村”。

“2007年,紫南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936万元,人均分红846元,在全镇处于末位。不少村民在这里找不到发展,流入周边市区打工。”她说。

这些都深深刺痛了潘柱升,痛定思痛,他在2009年提出对旧村级工业园区进行大刀阔斧改造。紫南村关停搬迁了22家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和小作坊。

环境要好,村民也要富。正是看中了这里的环境优势,紫南村已经与东方好莱坞共同推出了旅游项目,把每个村的河涌打通,打造小船悠悠的岭南特色,与电影部落、紫南电影节等形成独有的区域文化品牌。

美丽乡村建设还带动了旧村级工业园的升级。如今,这里集聚了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50多家企业落户紫南,村域范围内有民营二甲绿康医院、3家较高档次酒店,24家酒楼饭店。

“2017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亿元,比10年前增长了近11倍,每亩地的租金由2007年的8000元上升到4万元以上。而紫南村的村民也由十年前的人均分红846元上升到去年的10800元,增长了12倍。”潘柱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依靠“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乡镇企业模式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重镇的珠三角,终于在新发展阶段探索出了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以松塘村、紫南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崛起,意味着发达地区的乡村要发展、要致富并非只有工业化、城镇化这一座“独木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珠三角岭南村落的回归:制造业重镇“问题村”蜕变

最新更新时间:07/18 09:4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珠三角岭南村落的回归:制造业重镇“问题村”蜕变

依靠“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乡镇企业模式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重镇的珠三角,终于在新发展阶段探索出了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李振、许琬琳

编辑:周上祺

区国敏一度想要逃离这个生养了他20多年的乡村——上金瓯松塘村地处珠三角最偏远的佛山南海区西樵镇,从市区乘车也要近1个小时车程才能到达。

2009年大学毕业时,曾是他距离成功最近的一次。彼时,区国敏在广州大学城的英语培训团队已初具规模,正准备大干一场。事与愿违的是,这个想法一冒头就被父亲扼杀在了摇篮里。

“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都离开了,松塘村的建设靠谁?”尽管极不情愿,区国敏还是遵从了父亲的想法,成了上金瓯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当时,我们父子吵得不可开交。”如今已是上金瓯社区文化专干的区国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是回忆。

在经历过“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工业化发展后,珠三角原本美丽的水乡面貌越来越遭受工业化、城镇化的侵蚀:人口外迁,乡村老龄、低幼化明显;乡村与城镇化界限模糊,特色古村落被边缘;工业园星罗棋布,污染严重。

庆幸的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拯救了珠三角的美丽乡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探访了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和南海区西樵镇松塘村,发现此前的“问题村”“落后村”已经变身佛山美丽乡村的代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观察到,从一开始的极不情愿到慢慢接受,再到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中,越来越多的区国敏们加入到珠三角美丽乡村建设大军。

重新找到“幸福感”

“南海衣冠推望族,西樵灵秀萃吾门”。说起松塘村的历史,区国敏对每个人都滔滔不绝。

坐落于南粤名山西樵山脚下,自南宋开村已有800多年历史,因村中数棵古松与连片水塘而得名“松塘村”,又因村中文风兴盛,明清期间培养出20多位进士、举人,4人被钦点翰林,而被誉为“翰林村”。

“尽管数百年来科甲蝉联、儒绅显赫,依然改变不了松塘村落后的现实。”松塘村所属的西樵镇上金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主任陆祖桥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早些年村民的分红情况看,村民人均分红1734元,最低的仅有500元。

而来自工业和城镇化的冲击令村民更显“不幸福”:传统建筑越拆越少,年轻村民迁往城镇,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村中。

松塘村最大的优势在于文脉,村中建筑倚岗列建、百巷朝塘,最盛时期,这条仅有1800人的村落有超过20座学堂、宗祠。其宗祠家庙、书舍家塾、功名石碑、文武圣庙,记录了一个崇文善学的岭南宗族,一度被外界称为研究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活化石。

区振作、区子广等老一辈村民下决心重拾松塘村文脉,自2008年起以重修孔圣庙为契机,自发成立了翰林文化协会,修葺石碑文庙、修撰历史族谱。

区国敏曾给老一辈修撰族谱打下手,时间一久他发觉,“实际上,经济因素只是其中一部分,年轻一代逃离背后凸显的还是对松塘村历史和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陆祖桥也认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村里一直苦于没有可行性思路进行文化开发。“农村基层干部虽然有较强的发展热情,但因受资金、人才、土地、观念等制约,发展并不容易。”他说。

村民的文化自觉形成了推动古村活化保育的强大动力,老一辈带动年轻一辈重拾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2009年修撰历史族谱,2010年修葺文庙古物,2011年恢复“孔子诞”。松塘村“趁热打铁”,订立了《村规民约》,委托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编制了《松塘翰林文化村旅游开发规划》和《西樵镇松塘村名村建设规划》。

“经表决,有98%的村民都赞成对古村落进行保育。”区国敏介绍,如今的松塘村又恢复了岭南特色的镬耳大屋、水泥路重新铺上了青石板,翰林门等老建筑也一一复建。每年正月初四“出色”巡游、六月廿四关帝诞等民俗回来了,孔子诞也升级为“翰林文化节”。

按照区国敏的形容,松塘村的活化保育让松塘村焕发出岭南古村落的韵味,更让村民找到了文化自信,重新找到了“辛福感”。

“问题村”的新名片

如果说松塘村“问题”的根源在于文化自信失落后导致村民出走、乡村凋敝,那紫南村的“问题”则更具珠三角特色。

紫南村所属的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曾是一个陶瓷重镇,也是一个污染大镇。一份2008年的数据表明,在76.6平方公里的南庄集聚了75家陶瓷企业。

“以环境换GDP”的粗放发展方式曾令紫南村吃尽“恶果”: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村务管理混乱、卫生环境差,紫南一度成了出名的“落后村”、“脏乱村”。潘柱升接手紫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岗位时,全村有200多户人家空置数层的村屋,只因村里的人居环境太差,空气混浊、河涌发臭、街道脏乱、没有绿化。

如此乡村发展模式,带来的不仅是环境之痛,更让村民对这片曾经生养的热土心生嫌隙。紫南村委会文宣办主任卢新勤回忆,当时很多村民因为对环境的不满多次到佛山市上访,紫南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上访村”。

“2007年,紫南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936万元,人均分红846元,在全镇处于末位。不少村民在这里找不到发展,流入周边市区打工。”她说。

这些都深深刺痛了潘柱升,痛定思痛,他在2009年提出对旧村级工业园区进行大刀阔斧改造。紫南村关停搬迁了22家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和小作坊。

环境要好,村民也要富。正是看中了这里的环境优势,紫南村已经与东方好莱坞共同推出了旅游项目,把每个村的河涌打通,打造小船悠悠的岭南特色,与电影部落、紫南电影节等形成独有的区域文化品牌。

美丽乡村建设还带动了旧村级工业园的升级。如今,这里集聚了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50多家企业落户紫南,村域范围内有民营二甲绿康医院、3家较高档次酒店,24家酒楼饭店。

“2017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亿元,比10年前增长了近11倍,每亩地的租金由2007年的8000元上升到4万元以上。而紫南村的村民也由十年前的人均分红846元上升到去年的10800元,增长了12倍。”潘柱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依靠“村村点火、镇镇冒烟”的乡镇企业模式发展成为中国制造业重镇的珠三角,终于在新发展阶段探索出了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以松塘村、紫南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崛起,意味着发达地区的乡村要发展、要致富并非只有工业化、城镇化这一座“独木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原标题:珠三角岭南村落的回归:制造业重镇“问题村”蜕变

最新更新时间:07/18 09:4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