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锐
“垃圾就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这句话在现实中成为商业化的注脚。近日,国家密集出台的相关环保政策多次提及“推进垃圾分类处理”,不少城市也相继出台了垃圾分类政策指导意见。随着垃圾分类市场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包括环卫公司在内的上市公司和一批创业者开启了垃圾分类回收的热潮。
在东莞,近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东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提到将积极探索智能分类、“互联网+”等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及处置服务。目前,也有小黄狗等莞企看好这一领域,提前布局并引起外界关注。
垃圾分类处理成政策热词
在环保治污的大背景下,垃圾分类处理,不断出现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会议与文件中。
今年6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其中提到,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到2020年,实现所有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全覆盖。
其后,住房城乡建设部在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宣布将尽快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法律草案,并计划将垃圾分类覆盖面由46个重点城市扩容到全部294个地级市。国家发展改革委则出台了《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要求健全固体废物处理收费机制,建立健全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机制,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激励机制。
同时,各个城市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譬如,西安提出今年起启动为期3年的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提升改造,推行生活垃圾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青岛提出,到2020年,力争实现处理能力达到10000吨/日,原生垃圾基本实现“零填埋”。
值得注意的是,东莞近日在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方案》,明确今年起推进全市公共机构率先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到2020年底前确保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环卫与创业公司抢占蛋糕
政策的密集出台,无疑给垃圾分类回收行业带来想象空间。但蛋糕将怎么分?在这一赛道上已经耕耘多年的环卫行业或将是直接受益者,一批券商机构也对此表示看好。
国海证券表示,再生资源与生活垃圾的“两网融合”成为趋势,垃圾分类将是重要前提,环卫作为垃圾分类的入口与手段值得关注。安信证券也认为,垃圾分类有望成为环卫业务下一个发掘的价值富矿,目前,我国的环卫行业还处于市场化加速、企业跑马圈地的阶段,业务内容主要聚焦垃圾清扫、清运。随着垃圾分类的不断推广,环卫作为对接生活垃圾的最直接一环,有望将垃圾分类开发成为环卫的重要增值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创业型公司都瞄准了各城市的智能回收系统的搭建。记者梳理发现,今年就有广州、济南、延安、贵州、扬州等多个城市,联合当地的创业型公司投放了诸如智能可回收垃圾箱等系统。其模式大多都是通过相关IC卡、手机二维码等,投放可回收垃圾换取积分,用于兑换相关日用品或者购物等。
莞企布局智能回收系统
嗅觉敏锐的莞企,也成为垃圾分类赛道上的新玩家。日前,上市公司鸿特科技公告称,未来三年,小黄狗拟向鸿特科技采购合计50亿元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硬件设备。同一天,莞企易事特也公告称,公司与小黄狗就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采购项目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预计三年累计订单总金额约为30亿元。
根据官网资料,小黄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于2017年8月在东莞注册成立,隶属于派生集团,其董事长唐军也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团贷网的创始人、董事长。该公司主要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实现对生活垃圾前端返现分类回收、中端统一运输、末端集中处理的“智能回收”。
上述小黄狗拟采购的设备“垃圾分类智能回收箱”,将用于进驻城市居民社区、写字楼、酒店、闹市区及其他公共区域,以便捷有偿回收方式接收市民投放的废纸、塑料、金属、废旧纺织品、玻璃等废弃物。
来源:东莞日报
原标题:东莞垃圾分类回收市场化盛宴开启
评论